首页>> 故事大全>> 帝王故事>> 维多利亚女王(3)正文

维多利亚女王(3)


  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英、法支持土耳其对俄国宣战。宣战以前,新首相阿伯丁在近一年中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设法避免战争。而帕麦斯顿却在内阁中,敦促采取强硬政策。他认为那是阻止俄国进攻土耳其的唯一办法。艾伯特支持首相的政策,并且草拟了一个备忘录,附有一项他认为可以防止战争的计划。艾伯特这一招把自己和女王弄得都很被动。
  当时,英国是一片对俄开战叫嚷声,并且要求帕麦斯顿领导这场战争。
谣言纷坛,说艾伯特是俄国间谍,他与俄国人的通讯已被截获,已被逮捕并被送进伦敦塔……  攻击艾伯特的小册子也出版了,指出这位女王的大夫应该以叛君罪接受审判。
  英法联军在克利米亚失利并且一触即溃的消息传来,由于公众舆论都相信唯有帕麦斯顿能够赢得战争,维多利亚女王被迫违心地于1855年任命帕麦斯顿为首相。尽管帕麦斯顿上台以后,联军的作战能力改进不大,但战争还是打赢了。而且,多亏帕麦斯顿在缔结和约时的坚决态度,俄国被迫割地给土耳其,并放弃在黑海留驻舰队的权利。
  维多利亚女王赞赏帕麦斯顿在和平谈判中的表现,同她的关系开始好转。女王同首相关系好转的另一个原因是,帕麦斯顿成功他说服议会,最终满足女王的愿望,将“女王之夫”这一头衔正式授与艾伯特。
  维多利亚女王同首相较好的关系只维持了几年。1864年,德国和丹麦爆发了战争,帕麦斯顿和他的外交大臣罗素支持丹麦,而女王却同情德国,所以出现了新的紧张关系。帕麦斯顿1865年就去世了。女王说:“上帝知道,在外交事务方面我们与他有多少分歧。不过,作为首相,他在国内搞得不错,对我也很好。可我从来就不喜欢他。”  1861年12月,维多利亚女王经历了个人最大的悲剧:艾伯特死于伤寒,享年42岁。女王因丈夫之死而身心交瘁,她几次哭昏迷过去。
  丈大去世后,维多利亚女王完全隐居起来了,大臣们要求她亲自主持议会开幕式,要求她至少偶尔在臣民中露面,她一概不予理会。但在丈夫去世的最初几天里,女王仍强忍悲痛审阅外交文件。后来,女王大部分时间住在苏格兰高地的别墅中,那是她与艾伯特于1847年得到的,他俩曾在那里度过快乐的时光。
  艾伯特死后的10年中,维多利亚女王处于一名苏格兰臣仆布朗的影响之下。布朗的率直态度和善意关心很使女王高兴。当他把一条围巾披在女王双肩上,防止她着凉并训斥她不注意照顾自己身体时,竟称呼“女人”而不是“女王”。女王并不在意。维多利亚女王在这一点上和丈夫生前一样,认为劳动人民忠于君主而不遵守宫廷礼仪的常规,远比那些傲慢、虚伪而且常常道德败坏的贵族强得多。女王遗憾的是,她的儿子威尔士亲王就成了他们那一伙。
  维多利亚女王理想的政府是,一个乐善好施的国王,根据宪法治理心满意足的忠实臣民。女王认为她的这一理想被自私而一心追求享乐的贵族和信仰民主的激进派,双双破坏了。
  1868年,本杰明·迪斯雷利成为首相。尽管他在职仅仅9个月,但与维多利亚女王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他1874年第二次出任为期6年的首相时更为密切。迪斯雷利告诉一位朋友说:“人人喜欢奉承。见到女王,竭力奉承就行了。”他求见女王或给女王上书,言词都非常夸张,到了肉麻程度,但并没达到女王反感的程度。
  维多利亚女王给了迪斯雷利非凡的荣耀,在他倒台时,女王亲自到他的乡间别墅看望他。第二年,迪斯雷利死时,女王也十分悲痛。
  维多利亚女王回忆迪斯雷利生前,曾劝说同意授予她印度女皇尊号,这使她感到满足。维多利亚女王津津乐道于这一头衔,对她的殖民地印度帝国,表现出强烈的关心。
0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精彩推荐:

  • 成吉思汗远征
  • 文盲帝王阿克巴
  • 末代沙皇
  • “独立之父”西哈努克
  • 明世宗大难不死
  • 波斯王亚哈随鲁
  • 安哥拉女王恩津加
  • 狮心王
  • 女王伊莎贝拉
  • 从皇帝到囚徒
  • 评论发表评论

    电脑版 词典网故事大全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