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故事大全>> 名人故事>> 仅有的“自由”正文

仅有的“自由”

    1840 年 2 月,在德国杜伊茨一个黑洞洞的军营暗堡里,一个婴儿诞生了。
他,就是后来成为国际 * 主义活动家的奥古斯特·倍倍尔。
    倍倍尔出身贫寒,父母早亡,为了谋生,他十四岁就进了一个手工作坊当上镟工学徒。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德国,手工工场正向着机器生产过渡,资本主义在迅速发展。资本家为了加强竞争,残酷地从工人和学徒身上榨取血汗。倍倍尔的学徒生活当然逃脱不了整个社会环境的制约。他每天早晨五点钟开始干活,一直干到晚上七点,中间没有休息。他唯一能够外出的时间是星期天上午——作坊主准许他上教堂做礼拜。倍倍尔像一只囚禁在笼子里的小鸟,当然不愿将仅有的“自由”时间消磨在教堂里。为了免被识破,他总是先去教堂打听唱哪首赞美诗,由哪个牧师讲道,然后溜出去游玩。
    有一个星期天遇到了不测。吃晚饭时,作坊主问他:“倍倍尔,今天去教堂了吗?”
    “去了!”他大胆地回答。
    “唱的是什么赞美诗?”
    “第十五号赞美诗。”这一说,引得作坊主的两个女儿在一旁咯咯地笑了起来。
    “哪位牧师讲道?”
    “马丁牧师”。又答错了,引起哄堂大笑。原来,这天上午,倍倍尔到教堂的时候,因为太早,教堂职员还没有把当天的赞美诗的号码挂出来,倍倍尔看到的是上一次的号码。
    由于这个疏忽,作坊主再也不允许他上教堂了。从此,倍倍尔丧失了仅有的这一点“自由”时间。
0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精彩推荐:

  • 向警予智争上学权
  • 把总丢丑
  • 三只小板凳
  • 人民的反抗
  • 科西嘉来的“乡下佬”
  • 讽刺“小傻瓜”
  • 穷人不好惹
  • 巴金哪儿去了?
  • 不让同学掉队
  • 祖国到处是战士的家
  • 评论发表评论

    电脑版 词典网故事大全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