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砥柱·其一

作者:朱实昌 朝代:明代

三门砥柱·其一原文

河近山自润,新草如寒露。

同舟喜登仙,高坂成伟顾。

问俗陕之东,阴阴岂棠树。

登山不在急,置足须实路。

航河贵识时,风波无竞渡。

石屹一柱立,水吼万雷聚。

怪哉老君硖,为尔惊良晤。

知己寄佳韵,此成登高赋。

诗词问答

问:三门砥柱·其一的作者是谁?答:朱实昌
问:三门砥柱·其一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朱实昌的名句有哪些?答:朱实昌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遇韵 出处:古今图书集成

参考注释

自润

自己得到好处。《后汉书·孔奋传》:“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 奋 力行清絜,为众人所笑,或以为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 唐 骆宾王 《挑灯杖》诗:“禀质非贪热,焦心岂惮熬。终知不自润,何处用脂膏。” 明 张居正 《答蓟镇巡抚陈我度言辞俸守制》:“若独辞上禄以沽名,又受私餽以自润,内欺其心,外欺其主,孤不敢也。”

寒露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10月8日或9日

登仙

见“ 登仙 ”。

亦作“ 登僊 ”。1.成仙。《楚辞·远游》:“贵真人之休德兮,美往世之登仙。” 王逸 注:“仙,一作僊。”《汉书·王莽传下》:“或言 黄帝 时建华盖以登僊, 莽 乃造华盖九重……车上人击鼓,輓者皆呼‘登僊’。” 宋 苏轼 《前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八回:“ 可文 一见了信,直把他喜得赛如登仙一般。”

(2).喻声名直上或升迁高官。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 陆大夫 宴喜西都, 郭有道 人伦东国,公卿贵其籍甚,縉绅羡其登仙。”《新唐书·倪若水传》:“ 班景倩 自 扬州 採访使入为大理少卿,过州, 若水 饯於郊,顾左右曰:‘ 班公 是行若登仙,吾恨不得为騶僕。’”

(3).称人死亡的婉辞。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復有 怀嬴 失节,目为贞女; 刘安 覆族,定以登仙。”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一:“不数日 宣仁 登仙,上始亲政焉。”《宋史·乐志十六》:“缀衣将出,神凝玉几,一夜登僊,弓堕隔苍烟。”

问俗

访问风俗。《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郑玄 注:“俗,谓常所行与所恶也。” 宋 叶适 《除秘阁修撰谢表》:“及此扶行而问俗,几成尸素以具官。” 清 黄景仁 《荻港舟次》诗:“畴昔五马来 江 东,停麾问俗何雍雍。”

阴阴

(1).幽暗貌。 唐 李端 《送马尊师》诗:“南入 商山 松路深,石牀溪水昼阴阴。” 宋 苏轼 《李氏园》诗:“阴阴日光淡,黯黯秋气蓄。” 沉从文 《从文自传·辛亥革命的一课》:“洗过了脸,我方走出房门,看看天气阴阴的,像要落雨的神气,一切皆很黯淡。”

(2).深邃貌。 南朝 齐 谢朓 《直中书省》诗:“紫殿肃阴阴,彤庭赫弘敞。”

(3).犹隐隐。微痛貌。《素问·咳论》:“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王冰 注:“脾气主右,故右胠下阴阴然深慢痛也。”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二折:“一会家阴阴的腹痛似锥挑。”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二章:“他心里阴阴作痛。”

荫蔽覆盖。

棠树

棠梨树。《史记·燕召公世家》:“ 召公 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 召公 卒,而民人思 召公 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后因以“棠树”喻惠政。 唐 刘禹锡 《寄陕州姚中丞》诗:“相思望棠树,一寄商声謳。” 唐 黄滔 《鄜畤李相公》诗:“游子不缘贪献赋,永依棠树託蓬根。”

登山

徒步爬山;体育运动的一种

它的计划包括几次登山

不在

(1)

指不位于或处于某处

小王不在

我姐姐早不在机房上班上

(2)

婉称人去世了

长征干部大部分都不在了

贵识

远见卓识。《世说新语·品藻》“ 冀州 刺史 杨淮 二子: 乔 与 髦 ” 刘孝标 注引 晋 荀绰 《冀州记》:“ 髦 字 士彦 ,清平有贵识,并为后出之儁,为 裴頠 、 乐广 所重。”

风波

(1) 风和波浪。比喻生活或命运中所遭遇的不幸或盛衰变迁

世路风波

惹出风波

(2) 乱子;纠纷

风波迭起

无竞

(1).不争,没有竞争。《诗·大雅·桑柔》:“君子实维,秉心无竞。” 高亨 注:“无竞,不争。”《北史·于翼传》:“ 翼 性恭俭,与物无竞,常以满盈自戒。” 元 袁桷 《寿李承旨四十韵》:“荡荡心无竞,肫肫俗易淳。” 明 陆树声 《耄馀杂识》:“夫山川名胜,处无竞之地,造物者何尝限人?”

(2).不可争衡;无比。《诗·周颂·执竞》:“执竞 武王 ,无竞维烈。” 朱熹 集传:“言 武王 持其自强不息之心,故其功烈之盛,天下莫得而竞。”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龙华寺》:“皇建有极,神功无竞。”《北史·薛道衡传》:“﹝ 道衡 ﹞声名籍甚,无竞一时。”

一柱

(1).一根柱子。亦指象柱子的东西。 汉 王充 《论衡·谈天》:“石之质重,千里一柱,不能胜也。”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四:“ 江陵 有臺甚大,而有一柱,众木共之。” 宋 周密 《齐东野语·雷书》:“ 大中祥符 间, 岳州 玉真观为火所焚,惟留一柱。”《宋史·乐志十七》:“设二十五弦,弦一柱,崇二寸七分。”

(2).喻能担当重任,独力支撑局面的人。 唐 张祜 《读狄梁公传》诗:“五丁扶造化,一柱正乾坤。” 宋 王谠 《唐语林·豪爽》:“阁下为南溟之鹏,作中天之一柱。” 清 钱谦益 《吴门送福清公还闽》诗之八:“代许孤忠留一柱,帝思耆德抚三辰。” 陈毅 《胡志明主席七十大寿祝辞》:“一柱南天欣老健,英雄肝胆福寿全。”

(3).指旧式账簿或清册里的一个项目。旧式账目分旧管(原有的)、新收(新收进的)、开除(支出的)、实在(剩下的)四项,称为“四柱”或“四柱清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八回:“我拿过来一看,就是 张鼎臣 交出来的盘店那一帐本,内中一柱一柱列的很是清楚。”

怪哉

古代传说出于狱中的昆虫名。《太平广记》卷四七三引《小说》:“ 汉 武帝 幸 甘泉 ,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 东方朔 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繫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嘆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 秦 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 朔 曰:‘凡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之当消。’於是使人取虫置酒中,须臾果糜散!” 鲁迅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知从那里听来的, 东方朔 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

老君

中国道教对老子的神化称呼,又称“太上老君”。多种道教经典对老子有各种神化说法,大致说老子以“道”为身,无形无名,生于天地之先,住于太清仙境,长存不灭,常分身化形降生人间,为历代帝王之师,伏羲时为郁华子,神农时为大成子,祝融时为广成子

为尔

犹言如此。 晋 王羲之 《问慰诸帖上》:“吾至乏劣,为尔日日,力不一一。”《南史·王融传》:“为尔寂寂, 邓禹 笑人。”

良晤

犹欢聚。 元 戴良 《至古城饮冯氏家》诗:“鄙人获良晤,是节牵薄宦。”

知己

(1) 了解、赏识自己

(2) 亲密的朋友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己。——唐· 高适《别董大》

(3) 彼此相互了解而关系密切的

知己话

登高

上到高处。也特指重阳节登山的风俗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唐· 李白《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