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忆江南

作者:佚名 朝代:宋代

望江南/忆江南原文

左右字,从古不曾闻。
未必书生能点墨,安知荫子不能文。
尔汝今朝。
除去了,多谢圣明恩。
既不可高谈阔论,又不敢藐视同群。
但请换头巾。

诗词问答

问:望江南/忆江南的作者是谁?答:佚名
问:望江南/忆江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望江南/忆江南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佚名的名句有哪些?答:佚名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左右

(1) ∶左和右两方面

主席台左右,红旗迎风飘扬

(2) 附近;两旁

余立侍左右。——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身边

在帝左右

(4) 近臣;随从

太后明谓左右。——《战国策·赵策》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帅左右登牙城拒战。——《资治通鉴·唐纪》

左右拥至尹前。——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5) 对人不直称其名,只称左右,以表示尊敬;信札亦常用以称呼对方

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于左右。——《史记》

(6) 反正

我左右闲着没事,就陪你走一趟吧

(7) 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

在六点或六点左右到的家

断断续续在上海住了三十年左右

(8) 支配;控制

他的行动为她所左右

(9) 身边办事的人,侍从

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不曾

(1)

没有,从来就没有

一生不曾见过这种人

(2)

亦作“未曾”

未必

不一定;不见得

未必有其实也。——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清· 刘开《问说》

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

未必不过此已忘。——《聊斋志异·促织》

他未必去北京

书生

(1) 读书人

白面书生

(2) 指抄写的人

点墨

(1).比喻极少的文化。《古尊宿语录》卷十二:“眼里有瞳人,肚中无点墨。”

(2).以笔濡墨圈点文章。《花月痕》第十一回:“ 謖如 又赠了一辆高鞍车,一匹青骡,这日正在研朱点墨,忽节度衙门送到自京递来家信,好不欢喜。”

能文

善于属文。 唐 韩愈 《省试学生代斋郎议》:“学生或以通经举,或以能文称。”《宋史·文苑传四·萧贯传》:“俊迈能文,尚气慨。”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四:“ 长洲 王惕甫 …… 乾 嘉 间号称能文,与 秦小峴 、 鲁絜非 、 龚海峯 、 武虚谷 诸君,旗鼓相接。”

尔汝

彼此以尔和汝相称,表示亲昵,不分彼此

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今朝

(1) 今天

(2) 现在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除去

(1) 去掉

(2) 除非

多谢

(1) 表示感谢的客套话

(2) 嘱咐;劝告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明恩

谓贤明君王的恩惠。 南朝 宋 谢庄 《月赋》:“昧道懵学,孤奉明恩。” 宋 王安石 《游锺山》诗之四:“荣禄嗟何及,明恩愧未酬。” 宋 秦观 《贺孙中丞启》:“光奉明恩,进陞中宪。”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2)

决不能,必须不

而势力众寡不可论。——《资治通鉴》

不可一概而论

(3)

与“非”搭配,表示必须或一定

今天这个会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高谈阔论

无拘无束地高声大言发表宏论;亦指空谈而名不副实

高谈阔论晓今古,一个是一方长老,一个是一代名儒,俗谈没半句。——金· 董解元《西厢》

这里,作者作了深入具体的刻画,没有以简单的“同意”或“不同意”来描绘水生嫂当时的思想感情,也没有让她高谈阔论说一通空洞之词或不切实际地喊一通口号

不敢

(1)

没有胆量,没有勇气做某事

他不敢拒绝妻子的要求

(2)

不要

有事同众人好好商量嘛,可不敢一说话就瞪眼

(3)

谦词,不敢当

贵姓?不敢当,姓盛。——周立波《山乡巨变》

藐视

认为 很卑贱、渺小、没有价值或令人厌恶,从而对它加以轻视,加以嘲笑

我们不再藐视她了

同群

(1).共处;为伍。《论语·微子》:“夫子憮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羣,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宋 孙光宪 《女冠子》词:“勿以吹簫伴,不同羣。” 康有为 《大同书》戊部第一章:“女子亦人也,岂鸟兽不可与同羣哉!” 老舍 《四世同堂》四五:“他又想到乌鸦都是黑的,他既与乌鸦同群,还有什么资格看不起他们呢?”

(2).犹同伴。 唐 李商隐 《失猿》诗:“莫遣碧江通箭道,不教肠断忆同羣。” 郁达夫 《曼兄书来作此答之》诗:“非将苦语诉同羣,为恨幽兰未吐芬。”参见“ 同伴 ”。

换头

(1).词的下片起头句和前片不相同的叫换头。 明 杨慎 《词品·秦少游赠楼东玉》:“ 秦少游 《水龙吟》赠营妓 楼东玉 者,其中‘小楼连苑’,及换头‘玉佩丁东’,隐‘楼东玉’三字。” 清 周济 《宋四家词选·论》:“吞吐之妙,全在换头煞尾。古人名换头为过变,或藕断丝连,或异军突起,皆须令读者耳目振动,方成佳製。换头多偷声,须和婉,和婉则句长节短,可容攒簇。”或谓《诗》中已有换头,但其名称在填词时始出现。 清 纳兰性德 《填词》诗:“不见句读参差三百篇,已自换头兼转韵。”有时亦指词由前片转入下片句法和前片完全相同的,即谓乐曲过拍后另起一头。

(2).曲牌的一种体式。重复同一曲调,后曲换前曲的头一句或头几句,稍增减其字数,其性质与“前腔”、“幺篇”等相同。曲中的换头也可以自成一调,与词中的换头不同。

(3).旧时剃头担子鸣以招人的一种乐器。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