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蓬莱

作者:杨无咎 朝代:宋代

醉蓬莱原文

见禾山凝秀,禾水澄清,地灵境胜。
天与珍奇,产凌霄峰顶。
嫩叶森枪,轻尘飞雪,冠中州双井。
绝品家藏,武陵有客,清奇相称。
坐列群贤,手呈三味,云逐瓯圆,乳随汤迸。
珍重殷勤,念文园多病。
毛孔生香,舌根回味,助苦吟幽兴。
两腋风生,从教飞到,蓬莱仙境。

诗词问答

问:醉蓬莱的作者是谁?答:杨无咎
问:醉蓬莱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醉蓬莱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杨无咎的名句有哪些?答:杨无咎名句大全

杨无咎醉蓬莱书法欣赏

杨无咎醉蓬莱书法作品欣赏
醉蓬莱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澄清

(1) 杂质沉淀下来,液体变清

这小河沙石太多,需澄清后方可用来灌溉禾苗

(2) 另见 chéngqīng

灵境

(1).庄严妙土,吉祥福地。多指寺庙所在的名山胜境。 南朝 梁简文帝 《神山寺碑》序:“虽铁界铜围,如影如约,补石擎金,随生焰灭。独有 鷲岳 灵境,浄土不烧,螺髻金质,声闻难覩。” 唐 白居易 《沃洲山禅院记》:“自 齐 至 唐 ,兹山濅荒,灵境寂寥,罕有人游。” 宋 苏轼 《次韵孙职方苍梧山》:“或云灵境归贤者,又恐神功亦偶然。” 明 杨慎 《游灵泉寺》诗:“泉臺埋玉树,灵境閟仙音。” 清 魏源 《华山诗》之二:“出山意已移,灵境渺天北。”

(2).泛指风景名胜之地。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谢灵运<游山>》:“灵境信淹留,赏心非徒设。” 唐 柳宗元 《界围岩水帘》诗:“灵境不可状,鬼工谅难求。”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呵呵,寥寂庄严的灵境,这般地雄浑、坦荡、清明!”

珍奇

珍贵而稀奇

珍奇的动物

凌霄

(1) 迫近云霄。比喻志向高远

浩气凌霄

(2) 凌霄花

峰顶

1.亦作"峰顶"。

2.山峰的顶端。

3.喻事物发展的顶点。

轻尘

(1).尘土。尘土质轻,易于飞扬,故称。 晋 木华 《海赋》:“若乃霾曀潜销,莫振莫竦。轻尘不飞,纤萝不动。” 唐 温庭筠 《题李处士幽居》诗:“水玉簪头戴角巾,瑶琴寂歷拂轻尘。”《花月痕》第三三回:“綉幰珠帘都不下,轻尘一任上乌云。”

(2).形容女子姿态飘逸。《隋唐演义》第二十回:“ 煬帝 举目往上一看,果然有宫人拥一位女子,态度幽嫻,轻尘夺目。”

中州

旧指居全国中心的今河南省一带;中原

双井

(1).古地名。在今 江西省 修水县 西。为 宋 诗人 黄庭坚 ( 山谷 )家乡。 宋 黄庭坚 《公择用前韵嘲戏双井》:“万仞峯前 双井 坞,婆娑曾占早春来。”

(2).借指 黄庭坚 。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 山谷 晚年作日録,题曰《家乘》……后百餘年, 史卫王 当国,乃有得之以献者, 卫王 甚珍之。后 黄伯庸 帅 蜀 ,以其为 双井 之族,乃以贐其行。”

(3).茶叶名。 宋 代 洪州 双井乡 所产。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上:“腊茶出於 剑 建 ,草茶盛於两 浙 。两 浙 之品,日注为第一。自 景祐 已后, 洪州 双井白芽渐盛,近岁製作尤精。” 宋 苏轼 《寄周安孺茶》诗:“未数日注卑,定知双井辱。” 宋 苏轼 《西江月·茶》词:“龙焙今年絶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

绝品

极品,最好的物品(多指艺术品)

家藏

家中收藏的。《新唐书·于休烈传》:“ 韦述 以其家藏《国史》百三十篇上献。”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顾求书之詔屡下,天下家藏,詎能悉上册府。”《三国演义》第八回:“次日,便将家藏明珠数颗,令良匠嵌造金冠一顶,使人密送 吕布 。” 清 王士禛 《带经堂诗话·考证·氏籍》:“ 彭门 寇钧国 ,家藏 李廷珪 下至 潘谷 十三人制墨。”

清奇

(1).诗文的一种风格。谓清新奇妙的境界。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有“清奇”一品。 唐 李山甫 《山中依韵答刘书记见赠》:“ 谢公 寄我诗,清奇不可陪。” 明 杨慎 《词品·石次仲<西湖辞>》:“ 次仲 辞在 宋 未著名,而清奇宕丽如此。”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三一:“‘清奇’一品的‘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他都能深深地领会。”

(2).美妙奇异。 唐 吕岩 《敲爻歌》:“三清客,驾琼舆,跨凤腾霄入太虚·似此逍遥多快乐,遨游三界最清奇。”《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天生体态腰肢细,新词唱彻歌声利。出口便清奇,扬尘簌簌飞。” 杨朔 《画山绣水》:“本来天下山水各有各的特殊风致, 桂林 山水那种清奇峭拔的神态,自然是绝世少有的。”

(3).清秀不凡。 元 郑光祖 《伊尹耕莘》第一折:“生的来清奇面似雪,肤体白如霜。”《水浒传》第九十回:“ 宋江 看那和尚时,六旬之上,眉髮尽白,骨格清奇。” 茅盾 《一个女性》六:“虽然瘦削了些,可是别有一种清奇的美,夐然不同凡俗。”

相称

相符;相配

坐列

(1).排列而坐。形容无斗志。《左传·定公八年》:“春,王正月,公侵 齐 ,门於 阳州 。士皆坐列。” 杜预 注:“‘士皆坐列’,言无鬭志。”《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四年》:“ 建德 列陈,自辰至午,士卒饥倦,皆坐列。”

(2).谓坐在店铺内。《汉书·食货志上》:“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 颜师古 注:“列者,若今市中卖物行也。”

群贤

众多的德才兼备的人。 汉 班固 《 * 通·谏诤》:“虽无道不失天下,仗羣贤也。” 晋 王羲之 《兰亭集序》:“羣贤毕至,少长咸集。”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与岑参》:“说者以为 杜 诗最雄壮,‘其气魄力量自足压倒群贤,雄视千古。’”

珍重

(1) 重视;爱惜

珍重两国的团结

(2) 保重身体

临别时互道珍重

负载珍重。——唐· 李朝威《柳毅传》

殷勤

(1) 情意深厚

鞠养殷情

致殷勤之意。——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2) 热情周到

殷勤的服务员

(3) 勤奋

殷勤小心

(4) 礼物

日后致殷勤

文园

(1).即 孝文园 。 汉文帝 的陵园。后亦泛指陵园或园林。 唐 钱起 《赴章陵酬李卿赠别》诗:“芳草文园路,春愁满别心。”

(2).指 汉 司马相如 。因 司马相如 曾任 文园 令。 唐 刘知几 《史通·序传》:“至 马迁 ,又徵 三閭 之故事,放 文园 之近作,模楷二家,勒成一卷。” 宋 司马光 《和李八丈小雪同会有怀邻几》:“空嘆高歌如 郢 客,愧无佳赋似 文园 。”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真个是 文园 风致,应指日天池联翅。”

(3).借指文人。 唐 杜牧 《为人题》诗:“文园终病渴,休咏《白头吟》。” 宋 张元干 《十月桃》词:“有多情多病文园,向雪后寻春,醉里凭阑。”参见“ 文园病 ”。

毛孔

(1) 汗孔

(2) 昆虫表皮上伸出感觉毛或刚毛的孔

生香

(1).散发香气。 唐 薛能 《杏花》诗:“ * 第一流,手中移得近青楼。”

(2).指芸香。 南朝 陈 徐陵 《<玉台新咏>序》:“高楼红粉,仍定鱼鲁之文;辟恶生香,聊防羽陵之蠹。” 吴兆宜 注引《典略》:“芸臺香辟纸鱼蠹。”

(3).麝香品类之一。 唐 许浑 《寄题南山王隐居》诗:“随蜂收野蜜,寻麝采生香。”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二·麝》﹝集解﹞引 苏颂 曰:“其香有三等:第一生香,名遗香,乃麝自剔出者。然极难得,价同明珠。其香聚处,远近草木不生或焦黄也。”

回味

正对食物或事件回想体会味道

苦吟

反复吟咏,苦心推敲。言做诗极为认真。 唐 冯贽 《云仙杂记·苦吟》:“ 孟浩然 眉毫尽落, 裴祐 袖手,衣袖至穿, 王维 至走入醋瓮,皆苦吟者也。” 宋 梅尧臣 《还吴长文舍人诗卷》诗:“苦吟三十年,所获唯巾幗。” 清 洪亮吉 《北江诗话》卷二:“可见天地间景物无所不有,苦吟者亦描写不尽耳。” 王朝闻 《艺术创作有特殊规律》二:“苦吟的诗人所以感到苦中有乐,从根本上说,仍然是生活实践给他提供了足以充分发挥创作的创造性的现实根据。”

幽兴

(1).微奥的旨趣。

(2).幽雅的兴味。 唐 裴迪 《木兰柴》诗:“缘谿路转深,幽兴何时已。” 宋 叶适 《项君先有幽兴堂其子木即以名庵》诗:“更欲添幽兴,惟消桂几枝。” 清 王贵一 《李三十六拙隐草堂》诗:“年年花事好,幽兴独徘徊。”

两腋风生

唐 卢仝 爱喝茶,其《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有“一椀喉吻润,两椀破孤闷……七椀喫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之句。后遂以“两腋风生”形容好茶饮后,人有轻逸欲飞之感。 宋 杨无咎 《醉蓬莱》词:“毛孔生香,舌根回味,助苦吟幽兴。两腋风生,从教飞到, 蓬莱 仙境。”

从教

(1).听从教导。《韩非子·诡使》:“无二心私学,听吏从教者,则谓之陋。”

(2).指信教的人;教徒。 清 夏燮 《中西纪事·江楚黜教》:“ 罗 至 抚州 中途,憩息於从教 陈 姓之宅。”

(3).指胁从、受教唆的人。 清 魏源 《陕西按察使赠布政使严公神道碑铭》:“以其间缚悍 回 於 华 渭 ,禽餘匪於 寧羌 城固 ,皆治渠魁,宽胁从,曰:‘吾但治从逆,不治从教。’”

(4).从此使得;从而使。 唐 韩偓 《偶见》诗:“千金莫惜旱莲生,一笑从教 下蔡 倾。”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余爱其晚年佳句,如:‘废书祇觉心无著,少饮从教睡亦清。’”

(5).听任;任凭。 宋 韦骧 《菩萨蛮》词:“白髮不须量,从教千丈长。” 明 高启 《夜雨》诗:“醉来独灭青灯卧,风雨从教滴夜长。” 清 钱谦益 《团扇篇》诗:“从教妾扇经秋掩,但愿君心并月圆。”

蓬莱

又称“蓬壶”。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另两座为“方丈”、“瀛洲”)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仙境

神话般的想象的国土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