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

作者:赵崇嶓 朝代:宋代

摸鱼儿原文

卷珠帘、几番花信。
轻寒犹自成阵。
一年芳事如朝梦,容易绿深红褪。
寒食近。
惟自有、断肠垂柳禁春困。
琐窗深静。
悄叠损缕衣,凝尘暗掩,金斗熨清润。
章台恨。
准拟芳期未稳。
旧游细把重忖。
鉴鸾钗凤平分久,留取年时心印。
谁与问。
待试写花笺,密寄教郎认。
妒香怜粉。
欲写却还羞,轻颦浅叹,字字揽方寸。

诗词问答

问:摸鱼儿的作者是谁?答:赵崇嶓
问:摸鱼儿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摸鱼儿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赵崇嶓的名句有哪些?答:赵崇嶓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珠帘

用线穿成一条条垂直串珠构成的帘幕

散入珠帘。——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花信

(1) 花开的信息

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凉州》百面雷。——范成大《元夕后连阴》

花信尚早

(2) 借指女子的成年期—24 岁

轻寒

微寒。 南朝 梁简文帝 《与萧临川书》:“零雨送秋,轻寒迎节。江枫晓落,林叶初黄。” 明 刘基 《春晓》诗:“踈雨随风过,轻寒薄暮归。” 胡怀琛 《春日寄家兄闽中》诗:“薄酒成孤坐,轻寒悵远离。”

犹自

尚,尚自

现在提起那件事,犹自叫人心惊肉跳

容易

(1) 可能性大

容易上当

(2) 不费什么力或没什么困难

不是这么容易能下来的

(3) 轻松自在地;流畅地

现在糊墙纸很容易撕下来

寒食

(1).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传 春秋 时 晋文公 负其功臣 介之推 。 介 愤而隐于 绵山 。 文公 悔悟,烧山逼令出仕, 之推 抱树焚死。人民同情 介之推 的遭遇,相约于其忌日禁火冷食,以为悼念。以后相沿成俗,谓之寒食。按,《周礼·秋官·司烜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国中”,则禁火为 周 的旧制。 汉 刘向 《别录》有“寒食蹋蹴”的记述,与 介之推 死事无关; 晋 陆翽 《邺中记》、《后汉书·周举传》等始附会为 介之推 事。寒食日有在春、在冬、在夏诸说,惟在春之说为后世所沿袭。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麦粥。” 唐 韩翃 《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元 仙村人 《春日田园杂兴》诗:“村村寒食近,插柳遍檐牙。” 清 吴兰修 《黄竹子传》:“临行,﹝ 竹子 ﹞执生手曰:‘此归又罹虎口!若得了儂业债,则寒食梨花,求麦饭一盂、纸钱一束,上 真孃 墓一弔;薄命人死无恨耳!’”又,有的地区亦称清明为寒食。 明 张煌言 《舟次清明拈得青字》诗:“欲隐尚违惭 介子 ,年年寒食卧江汀。”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清明》:“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戴柳祭扫坟塋而已。” 郁达夫 《钓台的春昼》:“绕了一个大弯,赶到故乡,却正好还在清明寒食的节前。”参阅《太平御览》卷三十、 宋 洪迈 《容斋三笔·介推寒食》、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寒食不必清明》。

(2).吃冷的食物。《后汉书·周举传》:“ 太原 一郡,旧俗以 介子推 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 晋 陆翽 《邺中记》:“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煑粳米及麦为酪,杏仁煮作粥。”《北堂书钞》卷一四三引 晋 孙楚 《祭介子推文》:“ 太原 咸奉 介君 之灵,至三月清明,断火寒食,甚若先后一月。”

(3).犹冷食。指寒食节吃的冷的食物。《岁时广记·寒食上·冻薑豉》引 宋 吕原明 《岁时杂记》:“寒食:煑豚肉并汁露顿,候其冻取之,谓之薑豉,以荐饼而食之。或剜以匕,或裁以刀,调以薑豉,故名焉。”《岁时广记·寒食上·冻薑豉》引 宋 吕原明 《岁时杂记》:“寒食以糯米合采蒻叶裹以蒸之。或加以鱼鹅肉鸭卵等。又有置艾一叶于其下者。”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时品》:“香椿芽拌麪筋,嫩柳叶拌豆腐,乃寒食之佳品。”

断肠

(1) 割开或切断肠子。形容极度的、使人承受不了的感情刺激。有时用以形容极度悲伤之情

空断肠兮思愔愔。——蔡琰《胡笳十八拍》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 也有用以形容极度喜爱之情或其他感情作用的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唐· 白居易《井底引银瓶》

垂柳

乔木,雌雄异体,树枝细长,柔软下垂,叶子基部宽,前端渐尖。也叫“垂杨柳”

禁春

消受春光;留连春景。 唐 杜甫 《奉陪郑驸马韦曲》诗之一:“緑樽须尽日,白髮好禁春。” 元 卢挚 《清平乐·歙郡清明》词:“溪山今日无尘,绣衣却待禁春。”

琐窗

亦作“ 琐牕 ”。镂刻有连琐图案的窗棂。 南朝 宋 鲍照 《玩月城西门廨中》诗:“蛾眉蔽珠櫳,玉鉤隔琐窗。” 宋 辛弃疾 《贺新郎·赋琵琶》词:“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 元 周巽 《玉堂梅》诗:“归到琐牕清不寐,花边呵冻写鸞笺。”《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人在琐窗深处好,闷回罗帐静中吟。”

缕衣

破烂的衣服。 清 钱谦益 《金陵杂题》诗之六:“旧曲新诗压教坊,缕衣垂白感湖 湘 。”

凝尘

积聚的尘土。《晋书·简文帝纪》:“帝少有风仪,善容止,留心典籍,不以居处为意,凝尘满席,湛如也。”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经验方》:“熊胆善辟尘,试之之法:以浄水一器,尘羃其上,投胆粟许,则凝尘豁然而开。” 清 纳兰性德 《生查子》词:“散帙坐凝尘,吹气幽兰并。”

金斗

(1).饮器。《吕氏春秋·长攻》:“先令舞者置兵其羽中数百人,先具大金斗。 代 君至,酒酣,反斗而击之,一成,脑涂地。” 高诱 注:“金斗,酒斗也。金重,大,作之可以 * 。” 宋 孔平仲 《怀井仪堂》诗:“金斗倒垂交劝饮,玉蟾分面各题诗。” 清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把酒一气喝完,放下金斗。”

(2).熨斗。 唐 白居易 《缭绫》诗:“广裁衫袖长製裙,金斗熨波刀剪纹。” 宋 贺铸 《菩萨蛮》词之六:“舞裙金斗熨,絳襭鸳鸯密。”

(3).指金印。 唐 李贺 《送秦光禄北征》诗:“呵臂悬金斗,当唇注玉罍。” 王琦 汇解:“谓金印如斗大。”

(4).筋斗。 元 无名氏 《黄花峪》第一折:“收了铺儿,往鐘鼓司学行金斗去来。” 明 于慎行 《穀山笔麈·杂考》:“惟掷倒不知何法,疑即翻金斗也。翻金斗,字义起於 赵简子 之杀 中山王 。后之工人以头委地而翻身跳过,谓之金斗,想其形类为名耳。” 清 吕种玉 《言鲭·翻金斗》:“伎人以头委地,而翻斗跳过,且四面旋转如毬,谓之金斗。”

清润

(1) 清脆圆润

清润的歌喉

(2) 清凉湿润

春雨初晴,空气十分清润

(3) 明亮而润泽(石料清润)

章台

秦宫殿名。以宫内有章台而得名

章台见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准拟

(1).遵循;模仿。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其有才思者之为之也,犹善於依因机会,準拟体例,引古喻今,言微理举,雅而可笑,中而不伤。”《南史·裴松之传》:“有司奏太子婚,纳徵用玉璧虎皮,未详何所準拟。” 宋 岳珂 《桯史·八阵图诗》:“斑斑犹在 杲卿 髮,离离未落 张巡 齿,爱惜微躯欲安用,有臣如此难準拟。”

(2).希望;料想。 唐 白居易 《种柳三咏》:“从君种杨柳,夹水意如何?準拟三年后,青丝拂緑波。” 唐 刘得仁 《悲老宫人》诗:“白髮宫娃不解悲,满头犹自插花枝;曾缘玉貌君王宠,準拟人看似旧时。” 宋 王沂孙 《高阳台》词:“朝朝準拟清明近,料燕翎、须寄银笺。” 清 纳兰性德 《蝶恋花》词:“準拟春来消寂寞。愁风愁雨,翻把春担搁。”

(3).准备;打算。 唐 韩愈 《北湖》诗:“应留醒心处,準拟醉时来。” 金 元好问 《白屋》诗:“明年準拟 莱芜 住,寄谢东邻 范史云 。” 明 高明 《琵琶记·寺中遗像》:“奴家準拟今日抄化几文钱钞,就此追荐公婆。谁知撞着这两个风子,搅闹了一场。” 林学衡 《寓言》诗之一:“吟成準拟凌风去,一叶飘然向十洲。”

(4).准定;一定。 宋 张孝祥 《西江月·黄陵庙》词:“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準拟 岳阳楼 上。” 明 徐霖 《绣襦记·正学求君》:“嘉言敢忘,喜青云有路终须上,凤凰雏準拟朝阳。”

(1).料想;打算;希望。 唐 白居易 《不准拟》诗之二:“不准拟身年六十,游春犹自有心情。”《敦煌曲子词·送征衣》:“今世共你如鱼水,是前世因缘,两情准拟过千年。” 宋 王安石 《耿天骘许浪山千叶梅见寄》诗:“闻有名花即谩栽,殷勤准拟故人来。” 清 陈维崧 《贺新郎·甲寅除夕十四》词:“准拟东风来岁好,屏当春衫细马,看士女鞦韆笑打。”

(2).准备;安排。 唐 元稹 《董逃行》:“缝缀难成裁破易,何况曲针不能伸巧指,欲学裁缝须准拟。”《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太子国中第二贵,出入百司须准拟,因何从骑不过十,耸轡途程来至此?”

(3).旧时公文用语。谓批准下级的拟议。《元典章·朝纲·省部减繁格例》:“如已断(案)公当,别无枉屈,准拟施行。”

旧游

从前游玩过

重历旧游令我思绪万千

鉴鸾

犹镜鸾。 唐 王涣 《惆怅》诗之四:“诀别 徐郎 泪如雨,鑑鸞分后属何人。”

平分

对等均分;对半分

平分土地

留取

犹留存。取,语助词。 宋 牟巘 《木兰花慢·饯公孙倅》词:“留取去思无限,江蘺香满汀洲。”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干戈尽戢文教崇,人间此时鱼化龙。留取 琼林 ,胜景无穷。” 清 陈维崧 《贺新郎·贺程昆仑生日并送其之任皖城》词:“留取臂间长命缕,筭节过五日刚踰九,重为我先生寿。”

年时

1.当年,往年时节。 2.岁月;年代。 3.方言。去年。 4.指历法的年月时日。 5.年头,年份。

心印

(1).佛教禅宗语。谓不用语言文字,而直接以心相印证,以期顿悟。《坛经·顿渐品》:“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於佛经。’” 唐 韩偓 《江岸闲步》诗:“立谈禪客传心印,坐睡渔师著背蓬。” 宋 王禹偁 《寄赞宁上人》诗:“眉毫久别应垂雪,心印休传本似灰。” 明 寓山居士 《鱼儿佛》第三折:“心印非遥,只在本来还照。回头早,认得胎胞儘,四大皆安好。”

(2).理学家借以指对圣人学说在心性上的领会。 明 王守仁 《<大学>问》:“此格致诚正之説,所以阐 尧 舜 之正传而为 孔氏 之心印也。”

(3).泛指内心有所领会。 清 周友良 《珠江梅柳记》:“而二美意皆属予,微露拒 程 之意, 程子 亦心印。”

(4).心心相印。 沉从文 《菜园》:“只能心印默契,不可言传。”

(5).拆字术。 宋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论气韵非师》:“且如世之相押字之术,谓之心印。本自心源,想成形跡,跡与心合,是之谓印。爰及万法,缘虑施为,随心所合,皆得名印。”

待试

(1).等待使用;等待任用。《荀子·议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然而敌国不待试而詘。” 杨倞 注:“试,用也。詘,服也。” 宋 杨亿 《君可思赋》:“亦怀材而待试兮,将乘时而奋庸。”

(2).等待考察;等待试用。 宋 晁补之 《上皇帝论北事书》:“凡所以必待试而后可用者,特不敢以能之於平居无事而信其用之於仓卒扰攘也。”

(3).等候考试。《宋史·选举志一》:“待试京师者恒六七千人,一不幸有故不应詔,往往沉沦十数年。”

花笺

精致华美的笺纸。 南朝 陈 徐陵 《<玉台新咏>序》:“三臺妙迹,龙伸蠖屈之书;五色花笺, 河北 、 胶东 之纸。” 宋 孙光宪 《河传》词:“襞花笺,艳思牵,成篇。” 徐迟 《财神和观音》:“他接过了稿纸来,那是他自己的造纸厂为他特制的花笺,上面的花纹是他自己的印制处给制版的。”

花牋:精致华美的笺纸。 唐 黄滔 《秋色赋》:“ 潘岳 乃惊素髮,感流年,抽綵笔,叠花牋。” 唐 王建 《宫词》之五:“内人对御叠花牋,绣坐移来玉案边。”

却还

亦作“却还”。1.退回。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查谈》:“会有中使至州, 琯 使 昌藻 郊外接候,须臾却还。” 清 方文 《送何元长归兴化》诗:“抆泪却还江北路,萧萧秋雨暗丹枫。”

(2).谓退还。 唐 元稹 《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伏乞圣慈勒本道长吏及诸州刺史,招缉疲人,一切却还产业,庶使孤穷有託,编户再安。”《太平广记》卷三三六引《广异记·宇文觌》:“ 鍔 灵语嘆息久之,谓 覿 :‘勿令作官,何故受之,此度不能相救矣。’ 覿 云:‘今却还之,如何?’”《旧唐书·德宗纪上》:“已贮纳者仍明置簿历,各给文牒,后准元数却还。”

轻颦

微微皱眉。 南唐 李煜 《长相思》词:“云一緺,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顰双黛螺。”《剪灯新话·翠翠传》:“誓海盟山心已许,几番浅笑轻顰。” 清 龚自珍 《湘月·甲戌春泛舟西湖赋此》词:“一抹春山螺子黛,对我轻顰姚冶。”

方寸

(1) 一寸的平方大小

方寸之地起波澜

(2) 一平方寸

(3) ∶心神。语出《三国志》:徐庶母亲被曹操抓去,徐指着胸口对刘备说:“方寸乱矣!”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