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舟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顺风舟原文

好风送归航,一程消半日。

舶趠所常有,不必誇祥吉。

逆风人所恶,顺风人所喜。

天地犹有憾,巽二奚免此。

平原马纵辔,劲弩矢离弦。

将谓无逾疾,今见得风船。

小舟荡双桨,每先大舟走。

挂席百里程,乃觉瞠乎后。

榜人惯行舟,不令帆太饱。

因思益赞言,鄙事合至道。

诗词问答

问:顺风舟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顺风舟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二十七

参考注释

归航

返回原地

归航信标

归航飞行

一程

(1).约计的道路里程,犹言一段路。 唐 元稹 《别李十一》诗:“万里尚能来远道,一程那忍便分头。” 元 马致远 《青衫泪》第三折:“送我一程如何?” 鲁迅 《故事新编·补天》:“模模胡胡的背了一程之后,大家便走散去睡觉。”

(2).一些日子。 元 乔吉 《两世姻缘》第一折:“幸遇大姐 韩玉簫 不弃,做了一程夫妻。”《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元卿 客边,可到 严子 家中做一程儿伴去。”

半日

(1) 一天之半

(2)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颇久

不必

无须,不一定,没有必要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唐·韩愈《师说》

逆风

(1)

(2) 面冲着风;迎风

逆风而上

(3) 指跟车船行进方向相反的风

顶着逆风前进

顺风

指行进的方向跟风向一致,比喻顺应时势

顺风潮流

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巽二

古时传说中的风神名。《易·说卦》有“巽为本,为风”之说,故借巽为名。 唐 牛僧孺 《幽怪录·滕六降雪巽二起风》:“若令 滕六 降雪, 巽二 起风,不復游猎矣。” 滕六 ,雪神名。 宋 范成大 《正月六日风雪大作》诗:“ 滕六 无端 巽二 痴,翻天作恶破春迟。”《西游记》第四五回:“慌得那 风婆婆 捻住布袋, 巽二郎 箚住口绳。”

原马

骏马。原,騵。 汉 桓宽 《盐铁论·取下》:“原马被山,牛羊满谷者,不知无孤豚瘠犊者之窶也。”

纵辔

谓放开马缰,纵马奔驰。 晋 孙绰 《<兰亭诗>后序》:“耀灵纵轡,急景西迈,乐与时去,悲亦系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 文帝 、 陈思 ,纵轡以骋节。”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鸦头》:“女以符繫僕股并驴耳上,纵轡极驰,目不容启,耳后但闻风鸣。”

弩矢

(1).弩弓与箭。《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蜀 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 蜀 人以为宠。” 司马贞 索隐:“亭吏二人,弩矢合是亭长负之,今县令自负矢,则亭长当负弩也。”《汉书·霍光传》:“会为票骑将军击 匈奴 ,道出 河东 , 河东 太守郊迎,负弩矢先驱。”

(2).弩所发射的箭。《后汉书·天文志上》:“弩矢雨集,城中负户而汲。”《西京杂记》卷四:“ 茂陵 轻薄者化之,皆以杂寳错厕翳障,以 青州 芦苇为弩矢,轻骑妖服,追随於道路,以为懽娱也。”

离弦

(1).离别时所奏乐曲。 唐 钱起 《送宋徵君让官还山》诗:“紫霞开别酒,黄鹤舞离弦。” 唐 卢纶 《送赵真长归夏县旧山依阳徵君读书》诗:“临杯忽泫然,非是恶离弦。”

(2).箭离弓弦。比喻迅速。如:发令枪一响,健儿们如离弦之箭,疾驰而去。

见得

看得出来;可以确定

怎么见得他会输?

风船

乘风疾驶的船。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怀德公吴明彻墓志铭》:“风船火舰, 周瑜 有 赤壁 之兵;盖舳襜艫, 魏 齐 有横 江 之战。”

挂席

亦作“掛席”。犹挂帆。《文选·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诗:“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 李善 注:“扬帆、挂席,其义一也。” 唐 孟浩然 《晚泊浔阳望庐山》诗:“掛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宋 苏轼 《归朝欢·和苏坚伯固》词:“明日西风还掛席,唱我新词泪沾臆。” 郁达夫 《己未秋应外交官试被斥仓卒东行》诗:“明朝挂席 扶桑 去,回首中原事渺茫。”

百里

(1).一百里。谓距离甚远。《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诗·大雅·桑柔》:“维此圣人,瞻言百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宋 苏轼 《明君可与为忠言赋》:“心苟无邪,既坐瞻於百里;人思其效,将或锡之十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乃知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有收目前之效而貽后日之忧者,始服 永公 ‘熟虑其后’一言,真‘瞻言百里’也。”

(2).古时诸侯封地范围。《孟子·万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后用以称诸侯国。参见“ 百里之命 ”。

(3).亦谓地小。《孟子·公孙丑上》:“然而 文王 ( 周文王 )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荀子·仲尼》:“故善用之,则百里之国足以独立矣。”

(4).古时一县所辖之地。因以为县的代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大率方百里。” 汉 蔡邕 《太尉陈公赞》:“公在百里,有西产之惠,赐命方伯,分 陕 餘庆。” 晋 陶潜 《酬丁柴桑》诗:“秉直司聪,惠于百里。” 唐 王勃 《上明员外启》:“三冬文史,先兆跡於青衿;百里絃歌,即驰芳於墨綬。”

(5).借指县令。《后汉书·循吏传·仇览》:“ 涣 ( 王涣 )谢遣曰:‘枳棘非鸞凤所栖,百里岂大贤之路。’” 李贤 注:“时 涣 为县令,故自称百里也。”《南齐书·文学传·崔慰祖》:“帝( 明帝 )欲试以百里, 慰祖 辞不就。” 宋 王禹偁 《畬田词》序:“苟择良二千石暨贤百里,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义,庶乎污莱尽闢矣。”

(6).宝剑名。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 吴大帝 有寳刀三,寳剑六。寳剑六:一曰白虹……六曰百里。”

(7).复姓。 春秋 秦 有 百里奚 。见《孟子·万章上》。

榜人

船夫,舟子。《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榜人歌,声流喝,水虫骇,波鸿沸。” 郭璞 注引 张揖 曰:“榜,船也。” 唐 吴筠 《舟中夜行》诗:“榜人识江路,掛席从宵征。” 王德钟 《月夜渡淀湖歌》:“忽闻榜人笑不止,芦边簌簌东风起。”

行舟

驾驶船只

行舟在长江中

不令

(1).不善;不肖。《诗·小雅·十月之交》:“爗爗震电,不寧不令。” 郑玄 笺:“天下不安,政教不善之徵。”《左传·宣公十四年》:“寡君有不令之臣 达 ,构我敝邑於大国。” 唐 元稹 《莺莺传》:“慈母以弱子 * 见託,奈何因不令之婢,致淫佚之词!” 明 杨慎 《二伯论下》:“ 秦繆公 不幸而畜此不令之臣,千里而袭人,强贼之行也。”

(2).没有命令。《孙子·九地》:“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孔子家语·好生》:“ 孔子 曰:‘以此观之, 文王 之道,其不可加焉。不令而从,不教而听,至矣哉!’”

(3).不听从命令。《韩非子·说疑》:“临难不恐,上虽严刑无以威之,此之谓不令之民也。”《魏书·北海王详传》:“昔者, 淮 夷叛命,故有三年之举; 鬼方 不令,乃致淹载之师。”

鄙事

(1).鄙人之事。旧多指各种技艺与耕种等体力劳动。《论语·子罕》:“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何晏 集解引 包咸 曰:“故多能为鄙人之事。” 宋 黄庭坚 《次以道韵寄范子夷子默》:“小心学忠孝,鄙事能壠亩。” 康有为 《大同书》己部第三章:“皆熟悉工艺,多能鄙事。”

(2).指鄙俗琐细之事。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 梁 世有 庾晏婴 、 祖孙登 ,连古人姓为名字,亦鄙事也。” 唐 刘知几 《史通·疑古》:“ 孔父 截翦浮词,裁成《雅》、《誥》,去其鄙事,直云惭德。”《二刻拍案惊奇》卷七:“然如此鄙事,不知大人何以知而问及?”

至道

(1).指最好的学说、道德或政治制度。《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表记》:“道有至,义有考。至道以王,义道以霸,考道以为无失。” 郑玄 注:“此读当言‘道有至,有义,有考’,字脱一有耳。” 陈澔 集说引 应氏 曰:“至道,即仁也。至道浑而无迹,故得其浑全精粹以为王。”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六:“是以至道之行,万类取足於世;大化既洽,百姓无匱於心。”

(2).最高的原则、准则。《荀子·儒效》:“以从俗为善,以货财为寳,以养生为己至道,是民德也。”

(3).佛、道谓极精深微妙的道理或道术。《庄子·在宥》:“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汉 牟融 《理惑论》:“﹝ 老子 ﹞曰:‘用其光,復其明,无遗身殃。’此道生死之所趣,吉凶之所住。至道之要,实贵寂寞,佛家岂好言乎!” 唐 陈鸿 《东城老父传》:“读释氏经,亦能了其深义至道,以善心化市井人。”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司命府丞》:“及见 海蟾 曰:‘汝以夙契得遇我。’命长跪传至道。”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