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郭倅见寄

作者:毛滂 朝代:宋代

和郭倅见寄原文

折节何须万夫后,蟹螯居左杯居右。
先生老傀谁使然,天孙安能司唾呕。
尚无一字得三缣,何如卖之不龟手。
与公正自一家人,公家日月余扃牖。
每得新诗如见公,风流好在灵和柳。
题舆那听仲举辞,宣室应怀贾生久。
当年竹马定不乏,旧雨垫巾无恙否。
我今信手任翻羹,谁解苦心杯置肘。
看公隽翮当在前,笑我劳驱空晚朽。
东山掩鼻直枳,庸肯嗫嚅论不偶。
槛中摇尾未必然,试看於菟薄栏吼。

诗词问答

问:和郭倅见寄的作者是谁?答:毛滂
问:和郭倅见寄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毛滂的名句有哪些?答:毛滂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折节

(1).屈己下人。《管子·霸言》:“折节事彊以避罪,小国之形也。” 宋 王安石 《给事中孔公墓志铭》:“而宰相使人説公稍折节以待迁,公乃告以不能。”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一:“ 李遵勖 为駙马都尉,折节待士。” 清 陈梦雷 《绝交书》:“老年兄以桑梓鉅望,道貌冲和,折节下交,每以远大相许。”

(2).强自克制,改变平素志行。《史记·货殖列传》:“富人争奢侈,而 任氏 折节为俭,力田畜。”《南史·循吏传·何远》:“ 远 本倜儻,尚轻侠。至是乃折节为吏,杜絶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 宋 苏轼 《方山子传》:“少慕 朱家 、 郭解 为人,閭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郑观应 《盛世危言·防海下》:“为武员者皆折节读书,不徒血气之勇。”

何须

犹何必,何用。 三国 魏 曹植 《野田黄雀行》:“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敏速》:“宰相曰:‘七千可为多矣,何须万?’” 宋 贺铸 《临江仙》词:“何须绣被,来伴拥蓑眠?” 鲁迅 《华盖集·导师》:“青年又何须寻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

万夫

万人;万民;众人。《书·咸有一德》:“万夫之长,可以观政。” 晋 陆机 《拟古·东城一何高》诗:“一唱万夫叹,再唱梁尘飞。” 唐 杜甫 《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留后兼幕府诸公》诗:“近辞痛饮徒,折节万夫后。” 明 刘基 《郁离子·省敌》:“万夫一力,天下无敌。”

蟹螯

螃蟹变形的第一对脚。状似钳,用以取食或自卫。《晋书·毕卓传》:“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唐 韩翃 《题张逸人园林》诗:“麈尾手中毛已脱,蟹螯尊上味初香。” 宋 梅尧臣 《凝碧堂》诗:“可以持蟹螯,逍遥此居室。”

先生

(1)

(2) 一般在一个男子姓氏后所用的一个习惯性的表示礼貌的称呼

对杜先生讲话

(3) 称别人的丈夫或对人称自己的丈夫

(4) 旧时称管帐的人

在商号当先生

(5) 旧时称以说书、相面、算卦、看风水等为职业的人

算命先生

(6) 对长者的尊称

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7) 老师

从先生授经。——清· 袁枚《祭妹文》

(8) 医生

使然

使其如此;使它变得这样。《韩诗外传》卷十:“王不见夫 江 南之树乎?名橘树之 江 北,则化为枳。何则?地土使然尔。” 宋 王安石 《秋枝如残人》诗:“岁行谁使然,好杀岂天意。”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九:“诗有音节清脆,如雪竹冰丝,非人间凡响,皆由天性使然,非关学问。” 孙犁 《秀露集·悼念李季同志》:“这不足为怪,是有很多原因,也可以说是有很多条件使然的。”

天孙

(1).星名。即织女星。《史记·天官书》“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 唐 司马贞 索隐:“织女,天孙也。”

(2).指传说中巧于织造的仙女。 唐 柳宗元 《乞巧文》:“下土之臣,窃闻天孙,专巧於天。” 清 洪昇 《长生殿·密誓》:“[旦]今乃七夕之期,陈设瓜果,特向天孙乞巧。” 闻一多 《红烛·秋色》诗:“哦!我要请天孙织件锦袍,给我穿着你的色彩!”

(3). 泰山 的别名。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一:“ 泰山 一曰 天孙 ,言为天帝孙也,主召人魂。”

一字

(1).一个字。 汉 王充 《论衡·须颂》:“夫一字之謚,尚犹明主;况千言之论,万文之颂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 唐 杜甫 《同元使君春陵行》:“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

(2).谓同一个字。《左传·僖公十五年》“千乘三去” 清 阮元 《校勘记》:“ 惠士奇 云:《上林赋》‘江河为阹’注云:‘遮禽兽为阹。’‘阹’即‘去’,实一字。”

(3).指一种字体。 汉 熹平 刊石之《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论语》七部经书,系 蔡邕 以隶书书写。后因取别于 魏 正始 之三体石经,称“一字石经”,或“鸿都石经”、“今字石经”。见《隋书·经籍志一》。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馀录·一字三字石经》:“ 蔡中郎 所书,祇有隶体。 魏 刻乃有古文、篆、隶三体。 汉 刻本无一字之名, 魏 晋 而下,称 汉 刻为一字,取别于 魏 之三字耳。”

(4).另一个别名。 明 黄宗羲 《宋元学案·紫薇学案》:“﹝ 紫薇 门人﹞ 林之奇 ,字 少颖 ,一字 拙斋 。”

(5).指简短的信札。 唐 杜甫 《登岳阳楼》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宋 陈师道 《送李奉议亳州判官》诗之三:“因声问何如?胡不枉一字。” 明 李贽 《感事二绝寄焦弱侯》之一:“昨夜山前雷雨作,传君一字到 黄州 。”

(6).谓物形如一字者。 唐 白居易 《二月二日》诗:“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唐 吴融 《新雁》诗:“数声飘去和秋色,一字横来背晚暉。”

(7).京剧髯口之一种。 苏少卿 《平剧手册·髯口》:“一字,满口之须而短只寸许者。白一字, 五台山 老僧等用;黑一字, 鲁智深 等用;红一字, 典韦 等用。”

(8).中药量名。《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撮口》:“撮风散:亦脚蜈蚣(炙)半条……麝香一字,上为末,每服一字,竹沥调下。”

何如

(1) 如何,怎么样

今日之事何如。——《史记·项羽本纪》

诚好恶何如。——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则何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胜过或不如

与其强攻,何如智取

不龟手

冬天用药涂手,使不皲裂,谓之不龟手。比喻本来微贱而终得富贵之人。 唐 崔道融 《旅行》诗:“谁怜不龟手,他处却封侯。” 明 叶宪祖 《鸾鎞记·论心》:“穷途正是不龟手,与世羞为 西子 顰。”参见“ 不龟手药 ”。

正自

(1).正是;恰好是。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与 何次道 语,唯举手指地曰:‘正自尔馨。’”

(2).正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郊邑正自飘瞥,林岫便已皓然。”《西游记》第五九回:“师徒们正自胡谈乱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七回:“我见姪少爷没有甚么推託,正自欢喜,谁知为了婶婶的事,又要回去,这是我的苦命。”

(3).只是。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写水著地,正自纵横流漫,略无正方圆者。”

一家人

一个家庭的成员。亦比喻自己人。《西游记》第三三回:“比较甚么?道人见道人,都是一家人。”《儿女英雄传》第七回:“你瞧,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得一家人。” 老舍 《神拳》第三幕:“县大人奉旨作官,我们奉旨练团,我看都是一家人!”

公家

(1) 指朝廷、国家或官府

赴公家之难

(2) 与私人相区别,今指国家、机关、团体等

副业产品,卖给公家

日月

(1) 生计;生活

舒心的日月

(2) 太阳和月亮

扃牖

(1).门窗。 晋 刘伶 《酒德颂》:“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 唐 杨炯 《群官寻杨隐居诗序》:“方圆作其舆盖,日月为其扃牖。”

(2).关闭窗户。 明 归有光 《项脊轩志》:“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新诗

(1).新的诗作。 晋 张华 《答何劭诗》之一:“良朋貽新诗,示我以游娱。” 唐 杜甫 《解闷》诗之七:“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清 黄遵宪 《奉命为美国三富兰西士果总领事留别日本诸君子》诗:“海外偏留文字缘,新诗脱口每争传。”

(2).指“五四”以来的白话诗。 毛 * 《关于诗的一封信》:“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 李一氓 《<阿英文集>序》:“你写新诗,我填旧词,也是个诗人高唱的时代。”

风流

(1) 风采特异,业绩突出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 才华出众,自成一派,不拘泥于礼教

是真名士自风流

(3) 放荡不羁

如此风流,竟以私奔方式完成一次不同凡响的婚礼

(4) 具有 * 特点或 * 上得到满足

风流小说

(5) 风俗教化

风流笃厚,禁罔疏阔。——《汉书·刑法志》

(6) 遗风,流风余韵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 风度;仪表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唐· 杜甫《咏怀古迹》

(8) 风韵,多指好仪态

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红楼梦》

好在

幸好

好在他伤势不重

灵和柳

《南史·张绪传》:“ 刘悛 之为 益州 ,献 蜀 柳数株,枝条甚长,状若丝缕。时旧宫 芳林苑 始成, 武帝 以植於 太昌 灵和殿 前,常赏玩咨嗟,曰:‘此杨柳风流可爱,似 张绪 当年时。’”后遂以为咏柳常用之典。 唐 唐彦谦 《汉代》诗:“梓泽花犹满, 灵和 柳未凋。” 宋 陆游 《小市》诗:“楼臺到处 灵和 柳,帘幕谁家 子晋 笙?” 明 夏完淳 《宴送盛伯含之金陵》诗:“旧京无限 灵和 柳,折尽东风第一枝。”

题舆

东汉 周景 任 豫州 刺史时,尝辟 陈蕃 (字 仲举 )为别驾。 蕃 辞不就。 景 题别驾舆曰:“ 陈仲举 座也。”不复更辟。 蕃 惶惧,起视职。事见《太平御览》卷二六三引 三国 吴 谢承 《后汉书》。后遂用作典故,以“题舆”谓景仰贤达,望其出仕。 唐 杨炯 《从甥梁錡墓志铭》:“ 桓温 之徵 谢奕 ,暂为司马之官; 周景 之礼 陈蕃 ,仍降题舆之命。” 唐 杜甫 《寄李十四员外布十二韵》:“名参 汉 望苑,职述 景 题舆。” 宋 司马光 《送王彦臣同年通判亳州》诗:“圣主怜耆旧,题舆得吏师。”

宣室

(1).古代宫殿名。 殷 代宫名。《淮南子·本经训》:“ 武王 甲卒三千,破 紂 牧野 ,杀之 宣室 。” 高诱 注:“ 宣室 , 殷 宫名;一曰 宣室 ,狱也。”

(2).古代宫殿名。指 汉 代 未央宫 中之 宣室殿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孝文帝 方受釐,坐 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 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裴駰 集解引 苏林 曰:“ 未央 前正室。” 司马贞 索隐引《三辅故事》云:“ 宣室 在 未央殿 北。” 南朝 宋 刘孝标 《重答刘秣稜沼书》:“若使 墨翟 之言无爽, 宣室 之谈有徵,冀 东平 之树,望 咸阳 而西靡。” 明 杨慎 《春兴》诗:“ 宣室 鬼神思 贾谊 ,中原将帅用 廉颇 。” 清 查嗣瑮 《贾太傅祠》诗:“已遣 长沙 忧不返,如何 宣室 召空回。”

(3).泛指帝王所居的正室。 汉 焦赣 《易林·师之恒》:“乘龙从蜺,徵诣北闕,乃见宣室,拜守东城。”《陈书·宗元饶传》:“ 元饶 劾奏曰:‘爰降曲恩,祖行宣室,亲承规诲,事等言提。虽廉洁之怀,诚无素蓄,而禀兹严训,可以厉精。’” 唐 骆宾王 《代李敬业以武后临朝移诸郡县檄》:“公等或居 汉 地,或叶周亲,或膺重寄於话言,或受顾命於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 宋 苏轼 《用旧韵送鲁元翰知洺州》:“新年对宣室,白首代 尧 言。” 清 龚自珍 《咏史》诗:“宣室今年起故侯,衔兼中外辖黄流。”

贾生

指 汉 贾谊 。 汉 桓宽 《盐铁论·箴石》:“ 贾生 有言曰:‘恳言则辞浅而不入,深言则逆耳而失指。’” 唐 杜甫 《久客》诗:“去国哀 王粲 ,伤时哭 贾生 。” 吕志伊 《过黔楚界喜晴》诗:“既倒狂澜难遽挽,上书徒抱 贾生 忧。”

当年

在事情发生的同一年

这个新建的厂子当年就收回了投资

竹马

(1) 儿童玩具,典型的式样是一根杆子,一端有马头模型,有时另一端装轮子,孩子跨立上面,假作骑马

(2) 用竹篾扎成的一种道具,用于民间舞蹈竹马灯

不乏

不缺少;很多

不乏其人

不乏先例

旧雨

老朋友的代称,又叫“旧故”

旧雨常来,今雨不来,佳人偃蹇谁留?——辛弃疾《雨中花慢·登新楼有怀》

垫巾

《后汉书·郭太传》载: 郭太 字 林宗 ,有盛名。曾出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乃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后用“垫巾”、“垫角”谓模仿高雅。 唐 韩愈 《三器论》:“与夫垫巾效 郭 ,异名同 藺 者,岂不远哉!” 唐 黄滔 《谢试官》:“时争垫角,俗竟嚬眉。” 宋 陆游 《雨中过东村》诗:“垫巾风度人争看,蜡屐年光我自悲。”

无恙

(1) 无灾祸

岁亦无恙耶?——《国策·齐策》

安然无恙

(2) 平安;没有疾病

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国语·齐策》

无恙,幸甚幸甚。——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无恙也。——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别来无恙?

信手

随手

低眉信手续续弹。——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翻羹

《后汉书·刘宽传》:“ 宽 简略嗜酒……夫人欲试 宽 令恚,伺当朝会,装严已讫,使侍婢奉肉羹,飜污朝衣。婢遽收之, 宽 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其性度如此。”《南史·萧勱传》:“ 勱 性率俭,而器度宽裕,左右尝将羹至胸前翻之,颜色不异,徐呼更衣。”后以“翻羹”为待人宽厚的典实。 明 归有光 《士立朝以正直忠厚为本》:“其在于古,若偿金、脱驂、翻羹、唾面之类,皆可以言忠厚也。”

苦心

(1) 辛苦耗费的心思或精力

一片苦心

(2) 费尽心思

苦心经营

在前

从前;先前

在前,他是个老师

东山

(1).《诗·豳风·东山》:“我徂 东山 ,慆慆不归。” 朱熹 集传:“ 东山 ,所征之地也。”后因以代指远征或远行之地。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上:“ 玉汝 有爱妾 刘氏 ,将行,剧饮通夕…… 刘贡父 , 玉汝 姻党,即作小诗寄之以戏云:‘ 嫖姚 不復顾家为,谁谓 东山 久不归。’”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四:“此去 东山 又 北山 ,镜中强半尚红颜。”

(2).《孟子·尽心上》:“ 孔子 登 东山 而小 鲁 。” 赵岐 注:“ 东山 ,盖 鲁 城东之高山。”后因以代指 鲁 地。 宋 李清照 《上枢密韩肖胄诗》:“嫠家父祖生 齐 鲁 ,位下名高人比数……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 东山 一抔土。”

(3).据《晋书·谢安传》载, 谢安 早年曾辞官隐居 会稽 之 东山 ,经朝廷屡次征聘,方从 东山 复出,官至司徒要职,成为 东晋 重臣。又, 临安 、 金陵 亦有 东山 ,也曾是 谢安 的游憩之地。后因以“东山”为典。指隐居或游憩之地。 唐 王维 《戏赠张五弟諲》诗之一:“吾弟 东山 时,心尚一何远!” 宋 沉遘 《吴正肃公挽歌辞》之一:“暂作 东山 去,还期 宣室 来。” 清 赵翼 《秋帆制府挽诗》:“南国烽烟悲远道, 东山 丝竹渺前尘。”

(4).代指 谢安 。 唐 李白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想象 东山 姿,缅怀 右军 言。” 清 顾炎武 《上吴侍郎旸》诗:“ 征虏 投壶暇, 东山 赌墅优。”

(5).泛指名高望重的人。 清 赵翼 《唐荆川先生读书处》诗之一:“并世文章无北地,当年声望此 东山 。” 赵朴初 《何满子·东山》词:“悄悄非关多病,三年不见 东山 。花事绸繆风又雨,更兼蜂妒鶯谗。”按,《人民文学》1977年第一期发表时附注云:“时见 * 爪牙讲话,矛头指向 周总理 ,赋此书愤。”

(6).泛指东面的山。 宋 苏轼 《赤壁赋》:“少焉,月出於东山之上。” 清 郑燮 《道情》之一:“一霎时波摇金影,驀抬头月上东山。” 杨朔 《雪浪花》:“那外国人想雇我的驴去逛东山。”

(7). 春秋 时少数民族 赤狄 别种 东山 皋落氏 的省称。《国语·晋语一》:“﹝ 晋献公 ﹞是故使 申生 伐 东山 ,衣之偏裻之衣,佩之以金玦。” 韦昭 注:“ 东山 , 皋落氏 。”

(8). 南朝 梁 何胤 的别称。《南史·何胤传》:“初, 胤 二兄 求 点 并栖遁, 求 先卒,至是 胤 又隐。世号 点 为‘大山’, 胤 为‘小山’,亦曰‘东山’。”

掩鼻

(1).捂住鼻子。表示对肮脏、发臭之物的厌恶。《孟子·离娄下》:“ 西子 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 江阴 城陷时,一女子赴水死……时城中积尸满岸,秽不可闻。女子嚙指血题诗云:‘寄语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2).遮掩口鼻低声说话。表示谨慎小心。《晋书·谢安传》:“ 安 妻, 刘惔 妹也,既见家门富贵,而 安 独静退,乃谓曰:‘丈夫不如此也。’ 安 掩鼻曰:‘恐不免耳。’”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辨误一》:“ 安 之所以答妻以不免之言,而推求所以掩鼻之意,盖畏 温 知之而不免其祸耳,非为不免富贵也。”

(3).《韩非子·内储说下》:“ 魏王 遗 荆王 美人, 荆王 甚悦之。夫人 郑袖 知王悦爱之也……因为(谓)新人曰:‘王甚悦爱子,然恶子之鼻。子见王,常掩鼻,则王长幸子矣。’於是新人从之。每见王,常掩鼻。王谓夫人曰:‘新人见寡人常掩鼻,何也?’对曰:‘不知也。’王强问之,对曰:‘顷尝言恶闻王臭。’王怒曰:‘劓之。’”《战国策·楚策四》亦载此事。后以“掩鼻”为女子进谗离间之典。 南朝 梁简文帝 《怨歌行》:“娥眉本多嫉,掩鼻特成虚。”《旧唐书·则 * 后纪论》:“昔掩鼻之谗,古称其毒;人彘之酷,世以为怨。” 唐 长孙佐辅 《古宫怨》诗:“拊心却笑 西子 嚬,掩鼻谁忧 郑姬 谤。”

嗫嚅

想说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

口将言而嗫嚅。——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不偶

(1).不遇;不合。 汉 王充 《论衡·命义》:“行与主乖,退而远,不偶也。” 南朝 宋 颜延之 《五君咏·嵇中散》:“ 中散 不偶世,本自餐霞人。”

(2).引申为命运不好。 宋 苏轼 《京师哭任遵圣》诗:“哀哉命不偶,每以才得谤。”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叶生》:“ 淮阳 叶生 者,失其名字。文章词赋冠絶当时,而所如不偶,困於名场。”

摇尾

(1).比喻卑屈柔顺之态。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穽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唐 骆宾王 《狱中书情通简知己》诗:“入穽方摇尾,迷津正曝腮。” 宋 唐庚 《次勾景山见寄韵》:“但觉转喉都是讳,就令摇尾有谁怜。”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申氏》:“余父执皆世家,向以摇尾为羞,故不屑以相求也。”

(2).犹曳尾。参见“ 摇尾涂中 ”。

未必然

(1).不一定如此。《史记·太史公自序》:“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

(2).犹难道。表反问。川剧《乔老爷奇遇》第二场:“船开走了,未必然这棵柳树儿也开走了不成呀?”

试看

试着看看;且看。 唐 韩愈 《盆池》诗之五:“且待夜深明月去,试看涵泳几多星。”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一折:“俺绰起这桃花瓣儿来,我试看咱,好红红的桃花瓣儿。”

於菟

古时楚国人对“虎”的称呼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