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留宰宝坛之集因和蕃叟弟赵园韵

作者:陈傅良 朝代:宋代

原文

一枝才放前村雪,一线初开爱日天。
潘县风流凡五客,赵园名字亦千年。
可无能赋如难弟,恨不曾来有尉仙。
待得中兴用循吏,更於此地设离筵。

诗词问答

问:《赴留宰宝坛之集因和蕃叟弟赵园韵》的作者是谁?答:陈傅良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陈傅良的名句有哪些?答:陈傅良名句大全

书法欣赏

陈傅良赴留宰宝坛之集因和蕃叟弟赵园韵书法作品欣赏
赴留宰宝坛之集因和蕃叟弟赵园韵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一枝才

比喻有出人头地能取高第的才学。 明 杨慎 《桂湖曲送胡考思》:“含情重含情,攀留桂枝树。珍重一枝才,留连千里句。”参阅“一枝桂”。

一线

见“ 一线 ”。

亦作“ 一綫 ”。1.一根线,亦形容细长如线。 唐 杜甫 《至日遣兴》诗之一:“何人错忆穷愁日,愁日愁随一线长。”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稽天之潦,不能终朝,而一线之溜可以潦石者,一与不一故也。” 元 萨都剌 《鹦鹉曲》:“觉来粉汗湿香脸,一线新红枕痕浅。” 明 唐寅 《晓起图》诗:“晓鸦无数盘旋处,緑树枝头一线红。” 毛 * 《菩萨蛮·黄鹤楼》词:“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2).比喻相承或相关事物之间的脉络。《东周列国志》第六一回:“ 尹公佗 学射于 庾公差 , 公差 又学射于 公孙丁 ,三人是一线传授。”《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四年》:“毋竝进君子小人以为色荒,毋兼容邪説正论以为皇极,以培养国家一线之脉,以救生民一旦之命。” 清 宋潜虚 《徐节妇传》:“彼公侯将相跨州连郡,曾未有一如 徐 氏妇者,抱三尺之孤,挽一线之绪,而使之復兴,岂不悲哉!”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其学界为螺线形,虽千变万化,殆皆一线所引也。”

(3).形容极其细微。 金 元好问 《自题写真》诗:“东涂西抹窃时名,一线微官悮半生。” 清 曹寅 《重题晚研跋后兼伤怀南洲》诗之三:“酒边花外打乖人,劫后刚回一线春。”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第三节:“若是乎两 汉 之以著述鸣者,惟 江都 龙门 二子,独有心得,为学界放一线光明而已。”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这是一线生机,我记好街名厂名就去了。”

(4).第一线。指作战的最前线,亦指从事实际工作的基层。

日天

方言。天。指一昼夜。只能与数词连用。《官场现形记》第八回:“新嫂嫂最乖不过,一看 陶子尧 气色不对,连忙拿话打岔道:‘大人路浪辛苦哉!走仔几日天?太太阿曾同来?’”

潘县

指 河阳县 。 潘岳 曾为 河阳 令,故称。 明 何景明 《方朔图》诗:“种树非 潘县 ,迷花似 楚 村。”参见“ 潘令 ”。

风流

(1) 风采特异,业绩突出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 才华出众,自成一派,不拘泥于礼教

是真名士自风流

(3) 放荡不羁

如此风流,竟以私奔方式完成一次不同凡响的婚礼

(4) 具有 * 特点或 * 上得到满足

风流小说

(5) 风俗教化

风流笃厚,禁罔疏阔。——《汉书·刑法志》

(6) 遗风,流风余韵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 风度;仪表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唐· 杜甫《咏怀古迹》

(8) 风韵,多指好仪态

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红楼梦》

名字

1.人的名与字。 2.指姓名。 3.名称;名号。 4.命名;称其名。 5.犹名誉;名声。 6.即名词。

千年

极言时间久远。 晋 陶渊明 《挽歌诗》:“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復朝。”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盖百代之仪表,千年之领袖。” 唐 卢照邻 《中和乐章·歌登封》:“山称万岁,河庆千年。” 毛 * 《浪淘沙·北戴河》词:“往事越千年, 魏武 挥鞭。”

无能

毫无能力

腐败无能

难弟

犹贤弟。 宋 程俱 《九月七日夜梦王元规诘旦其弟元矩适相访感而作诗一首》:“清晨客在门,乃自 乌衣 来。典刑见难弟,共嘆一息乖。”参见“ 难兄难弟 ”。

不曾

(1)

没有,从来就没有

一生不曾见过这种人

(2)

亦作“未曾”

得中

(1) 科举时代指考试被录取

到了第三天,凡是得中的人,都得到主考官家里拜老师。——《相声传统作品选·连升 * 》

(2) 买奖券中奖

得中头奖

循吏

守法循理的官吏。《史记·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作《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唐 张说 《奉和赐崔日知》诗:“明主徵循吏,何年下凤凰?”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文说·史体因革》:“传之为体,大抵记公卿之行事, 迁 始传《循吏》, 晋 曰《良吏》。”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袁随园》:“平心而论,其为宰时,清勤明快,无愧循吏。” 章炳麟 《訄书·通法》:“一郡之吏,无虑千人,皆承流修职,故举事易而循吏多。”

此地

这里,这个地方。 唐 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诗:“此地别 燕丹 ,壮士髮衝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我初到此地,并不曾认得一个人。” 洪深 《抗战十年来中国的戏剧运动与教育》:“集合在此地的都是青年。”

离筵

(1).饯别的宴席。 唐 杜甫 《奉送苏州李二十五长史文之任》诗:“客间头最白,惆悵此离筵。”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离筵已散,再留恋应无计。” 刘国钧 《饯春词》:“离筵惆悵日西斜,客舍留青转自嗟。”

(2). 唐 代新进士在 曲江 举行的宴会。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宴名》:“大相识……关醼(此最大宴,亦谓之离筵)。”参见“ 离会 ”。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