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君宜之临城簿二首·其一

作者:彭汝砺 朝代:宋代

送君宜之临城簿二首·其一原文

人之与万物,异名而同体。

贵贱何以殊,知与不知尔。

知之莫如学,学莫如修己。

汝学自有得,愿言惟不已。

不已须自到,不到由中止。

请观为田者,日夜服耒耜。

久之田自熟,其入须倍蓰。

至于耕耘废,稂莠败穈芑。

常时不用力,畬穫终无几。

予与尔知田,肆言聊及此。

诗词问答

问:送君宜之临城簿二首·其一的作者是谁?答:彭汝砺
问:送君宜之临城簿二首·其一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彭汝砺的名句有哪些?答:彭汝砺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词韵第三部

2. 原校:一本云贵贱曷以分,知与无知耳。谓人或无知,亦物而已矣。知之莫如学

参考注释

万物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

万物生光辉。——《乐府诗集·长歌行》

善万物之得时。——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反侧于万物。——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万物莫不然。——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异名

(1).名称不同。《老子》:“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三国 魏 阮籍 《达庄论》:“别而言之,则鬚眉异名;合而説之,则体之一毛也。” 唐 韩愈 《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诗:“蛤即是虾蟇,同实浪异名。”

(2).别称,别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漾水》:“ 浊水 即 白水 之异名也。”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相思子即红豆之异名也。”

(3).指人的外号。《水浒传》第三七回:“因此人起他一箇异名,唤做 浪裡白跳 张顺 。”

同体

(1).同一形体;共一形体。《庄子·大宗师》:“假於异物,託於同体。”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奇正》:“故一节痛,百节不用,同体也。” 汉 王充 《论衡·物势》:“目与头同形,手与足同体。”

(2).指同胞兄弟。《晋书·陶瞻传》:“ 夏 至,杀 斌 。 庾亮 上疏曰:‘ 斌 虽丑恶,罪在难忍,然王宪有制;骨肉至亲,亲运刀锯以刑同体,伤父母之恩,无惻隐之心,应加放黜,以惩暴虐。’”

(3).比喻无区别;一致。《吕氏春秋·诬徒》:“善教者则不然,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也。所加於人,必可行於己,若此,则师徒同体。” 南朝 梁 萧统 《令旨解二谛义》:“有无相殊,何得同体。” 康有为 《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昔戊戌在京时,有问政体者,吾輒以八字言之,曰:‘ 满 汉 不分,君民同体。’”

(4).犹同伙、同党。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七缪》:“夫誉同体,毁对反,所以证彼非而著己是也。”

(5).谓结为一体,地位相当。《后汉书·皇后纪序》:“后正位后宫,同体天王。”

贵贱

〈方〉∶不管怎么样;无论如何;反正

我劝了他半天,贵贱不听

何以

(1) 用什么

何以教我

(2) 为什么

何以出尔反尔

不知

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

莫如

不如;这样选择较好

与其你去,莫如他来

修己

自我修养。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入道》:“士之谋身,得之者以才,失之者惟命,达失二揆,宏道要枢,可谓勤於修己者与!” 清 姚鼐 《复蒋松如书》:“而其生平修己立德,又实足以践行其所言。”参见“ 脩己 ”。

有得

(1).有所得;有所领悟。《史记·天官书》:“五星皆从太白而聚乎一舍,其下之国可以兵从天下。居实,有得也;居虚,无得也。”《南史·隐逸传上·陶潜》:“少来好书,偶爱闲靖,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宋 张载 《正蒙·有德》:“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如:学习有得;有得有失。

(2).表示程度深或持续时间长。《官场现形记》第三三回:“ 上海道 前脚走, 上海县 跟着又来。并不是欺他官小,对不住他,只好挡驾;见面之后,有得同你缠。”

愿言

思念殷切貌。《诗·卫风·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郑玄 笺:“愿,念也。我念思伯,心不能已。” 晋 谢混 《游西池诗》:“逍遥越城肆,愿言屡经过。” 宋 华岳 《早春即事》诗:“愿言相约花前醉,莫放春容过海棠。” 清 顾炎武 《江上》诗:“愿言随飞龙,一上 单于臺 。”

不已

不停止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不到

(1)

不足,少于…

不到四分钟驶行了一公里

(2)

未到;不出席或未出席

教师抱怨那个孩子不到学校上课

(3)

不周到

我们是粗人,照顾不到,请多原谅

由中

犹由衷。《左传·隐公三年》:“信不由中,质无益也。”《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汉 之与 吴 ,虽信由中,然分土裂境,宜有盟约。”

田者

种田人。《文子·精诚》:“故田者不强,囷仓不满,官御不励,诚心不精。”《汉书·赵充国传》:“且丁壮相聚,攻扰田者及道上屯兵,復杀略人民,将何以止之?”

日夜

白天和黑夜

其时日夜兵火交迫。——《广州军务记》

日夜望将军至。——《史记·项羽本纪》

耒耜

古代一种像犁的翻土农具。耜用于起土。耒是耜上的弯木柄。也用做农具的统称

久之

很久,许久

怅恨久之。——《史记·陈涉世家》

倍蓰

亦作“ 倍屣 ”。亦作“ 倍徙 ”。谓数倍。倍,一倍;蓰,五倍。《孟子·滕文公上》:“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 宋 王安石 《乞制置三司条例》:“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中》:“要之策士浮谈,视丹书敬义之规,何啻倍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齐天大圣》:“后輦货而归,其利倍蓰。” 王闿运 《罗季子诔》:“ 龚生 之夭,倍徙君年。”

至于

(1) 表示程度、范围

至于他,是一定会来的

越长城之限,至于 泰安。(至:动词,抵达。)—— 清· 姚鼐《登泰山记》

至于劝善规过足矣。——清· 刘开《问说》

(2) 表示另提一件事

至于我个人的意见,以后再提

(3) 连词。表示提出另一话题,用在下文开头,为现代汉语所沿用

至于斟酌捐益。——诸葛亮《出师表》

至于负者歌于途。——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至于怨诽之多。——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至于农夫小民。——宋· 苏轼《教战守》

耕耘

(1) 犁地除草。泛指农耕之事

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荀子·子道》

秋田耕耘足,丰年雨露频。——唐· 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诗

(2) 比喻各种辛勤劳动(多指脑力劳动)

着意耕耘,自有收获

稂莠

(1) 稂和莠,都是形状像禾苗、妨害禾苗生长的杂草

(2) 比喻害群之人

常时

(1).固定的时间。 汉 王粲 《务本论》:“种有常时,耘有常节,牧有常期。”

(2).平时。 唐 杜甫 《天河》诗:“常时任显晦,秋至转分明。”《红楼梦》第一○一回:“常时我见你不象今儿回来的快,问你一声儿,也没什么生气呢。”

(3).时常,常常。 明 高深甫 《九回肠·离思》曲:“眉尖上,常时描出愁模样。”《 * 词话》第四三回:“俺家的常时打搅这里,多蒙看顾。”《儒林外史》第四四回:“人听见他这些话,也就常时请他来吃杯酒。”

用力

花费精力;使劲

用力喊叫

无几

(1) 很少,没有多少

所剩无几

(2) 没有多久;不久

无几死于任

肆言

无所顾忌地说话;纵言。《南史·焦度传》:“ 度 於城楼上肆言駡辱 攸之 ,至自发露形体秽辱之。” 宋 苏轼 《郭忠恕画赞》:“益纵酒,肆言时政,颇有谤讟。” 明 宋濂 《送方生还宁海》诗序:“凡理学渊源之统,人文絶续之寄,盛衰几微之载,名物度数之变,无不肆言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鸟语》:“而道士朴野,多肆言,无所顾忌。”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