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吟 八百行

作者:王吉昌 朝代:元代

老君吟 八百行原文

灵源无点污,常应常清净。
阴阳已罢交,子母同宫庆。
冲虚葆真,一廓圆明辉心镜。
头头照破归寂灭,妙用弘法,海变通无竟。
具真行。
慈悲形道本,惨怛心无争。
普施咸利物,执谦德为权柄。
圆成八百无漏果,顿超云步稳,脱凡归圣。

诗词问答

问:老君吟 八百行的作者是谁?答:王吉昌
问:老君吟 八百行写于哪个朝代?答:元代
问:老君吟 八百行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王吉昌的名句有哪些?答:王吉昌名句大全

王吉昌老君吟 八百行书法欣赏

王吉昌老君吟 八百行书法作品欣赏
老君吟 八百行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灵源

(1).对水源的美称。 宋 王十朋 《题双瀑》诗:“瀑水 簫峯 下,灵源不可寻。” 清 魏源 《古诗答陆彦若》之二:“ 崑崙 閟灵源,滥觴储五湖。”

(2).喻帝绪,帝业。 唐 权德舆 《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之一:“筮水灵源濬,因山祔礼崇。”《旧唐书·礼仪志一》:“伏惟 太祖 景皇帝 构室 有周 ,建絶代之丕业……又 世祖 元皇帝 潜鳞韞庆,屈道事 周 ,导濬发之灵源,肇光宅之垂裕。”

(3).指隐者所居、远离尘世之地。 唐 吕岩 《浪淘沙》词:“我有屋三椽,住在灵源。无遮四壁任萧然。万象森罗为斗栱,瓦盖青天。” 明 高启 《赠金华隐者》诗:“灵源有路不可入,但见几片流出云中花。”

(4).指心灵。 晋 陆云 《夏府君诔》:“沦心众妙,洞志灵源。” 宋 苏辙 《遗老斋绝句》之二:“众音入我耳,诸色过吾目,闻见长歷然,灵源不受触。” 元 张宇 《闲述》诗之一:“此性生而与道俱,灵源常患少人疏。”

点污

亦作“ 点污 ”。 1.污损;弄脏。《三国志·吴志·韦曜传》:“惧有误谬,数数省读,不觉点污。”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或有狼籍几案,分散部帙,多为童幼婢妾之所点污,风雨虫鼠之所毁伤,实为累德。” 唐 杜甫 《绝句漫兴》之三:“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2).玷辱;污辱。 唐 刘禹锡 《怀妓》诗之二:“情知点污投泥玉,犹自经营买笑金。” 宋 范仲淹 《与朱氏书》:“居官临满,直须小心廉洁,稍有点污,则晚年饥寒可忧也。”《西游记》第九三回:“那女子也聪明,即解吾意,恐为众僧点污,就装风作怪,尿里眠,屎里卧。”

(3).污点。 元 戴善夫 《风光好》第四折:“我自离了鶯花市,无半星儿点污,一抹儿瑕疵。”

(4).腐败。 章炳麟 《中华民国解》:“近者 梁启超 辈日扇虚言,犹知吏治点污,不可姑息,欲求立宪。”

清净

(1) 心境洁净,不受外扰

清净守节

(2) 安定,不纷扰

图清净

(3) 清洁纯净

清净的山,清净的水

(4) 简明不繁

清净简易

(5) 佛教语。指远离恶行与烦恼

出家清净

阴阳

(1)

(2) 古代哲学概念。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把矛盾运动中的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并以双方变化的原理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

阴阳易位。——《楚辞·屈原·涉江》

(3) 日月运转之学

阴阳历算。——《后汉书·张衡传》

研核阴阳。

(4) 天气的变化

阴阳之变。——《吕氏春秋·察今》

子母

(1).母子。亦指母女。《孟子·离娄下》:“夫 章子 ,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史记·高祖本纪》:“老父已去, 高祖 适从旁舍来, 吕后 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法本 众僧徒,别了 鶯鶯 、夫人子母,佛堂里自监覷,覷着收拾铺陈来的什物。”《水浒传》第二回:“两个恐怕连累,只得去殿帅府首告:‘ 王教头 弃家在逃,子母不知去向。’”

(2).指大小、主从关系。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八:“昔闻 东陵 瓜,近在 青门 外。连畛距阡陌,子母相钩带。”《通志·总序》:“文有子母,主类为母,从类为子。凡为字书者皆不识子母。”

(3).古称钱币轻而币值低者为子,重而币值高者为母。《国语·周语下》“古者天灾降戾,於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振救民。民患轻,则为作重币以行之,於是乎有母权子而行,民皆得焉” 三国 吴 韦昭 注:“重曰母,轻曰子。以贸物,物轻则子独行,物重则以母权而行之也。子母相通,民皆得其欲也。” 唐 杜甫 《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之五:“夫时患钱轻,以至於量资币,权子母。代復改铸,或行乎前榆荚、后契刀。” 仇兆鳌 注引 应劭 曰:“母,重也,其大倍,故为母。子,轻也,其轻小半,故为子。”

(4).犹言本利。子,利息;母,本金。 唐 柳宗元 《道州文宣王碑》:“立廩以周食,圃畦以毓蔬,权其子母,赢且不竭。”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秀姑》:“获百金,入都营运。半年,子母几相等。” 金和 《印子钱》诗:“今日与女钱十千,明日与我三百钱,三百復三百,如此五十日,累累十五千,子母偿始毕。”

(5).指杯盘。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 龙朔 年已来,百姓饮酒作令,云:‘子母相去离,连臺拗倒。’子母者,盏与盘也;连臺者,连盘拗倒盏也。”

冲虚

亦作“冲虚”。1.恬淡虚静。《三国志·魏志·王粲等传论》:“而 粲 特处常伯之官,兴一代之制,然其冲虚德宇,未若 徐干 之粹也。” 唐 张九龄 《进千秋节金镜录表》:“圣道冲虚,有来皆应。”《旧唐书·高祖纪》:“且 老氏 垂化,本贵冲虚;养志无为,遗情物外。”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仙冲虚而清静。”

(2).升天。常指成仙。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四一:“列仙停脩龄,养志在冲虚。飘颻云日间,邈与世路殊。” 唐 皎然 《奉和崔中丞使君》:“昔化冲虚鹤,今藏护法龙。” 唐 曹松 《哭胡处士》诗:“疑是冲虚去,不为天地囚。”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殷文圭》:“向者布衣,緑眉方口,神仙中人也。如学道,可以冲虚;不尔,垂大名於天下。”

葆真

保持纯真的本性。葆,通“ 保 ”。《庄子·田子方》:“缘而葆真,清而容物。” 明 吴承恩 《寿俭庵杨公序》:“既生材以资时须,復葆真以收身效。”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二·沧溟蔡姬》:“窃见 李沧溟 先生 攀龙 ,葆真履素,取则先民,鎔古铸今,蔚为代寳。”

圆明

(1).指圆镜明亮光洁。 唐 白居易 《以镜赠别》诗:“月破天闇时,圆明独不歇。”

(2).佛教语。谓彻底领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劫比罗伐窣堵国》:“今产太子,当证三菩提,圆明一切智。” 宋 沉辽 《代人上杭守赵资政生辰》诗:“至诚无隐蔽,妙识造圆明。”

心镜

(1).佛教语。指清净之心。谓心净如明镜,能照万象,故称。《圆觉经》卷上:“慧目肃清,照曜心镜。”《晋书·王湛王国宝等传论》:“ 国宝 检行无闻,坐升彼相,混暗识於心镜,开险路於情田。” 元 曾瑞 《哨遍·村居》套曲:“开心镜,静观消长,闲考亏盈。”

(2).心里洞察。 三国 魏 曹植 《文帝诔》:“心镜万机,揽照下情。” 南朝 梁 江淹 《知己赋》:“故学不常师,而心镜羣籍;理不启问,而情炤诸密。” 唐 李德裕 《上尊号玉册文》:“智烛千里,动必察微;心镜万机,物来斯应。”

头头

(1) 负责人;老板或领导人

(2) 当头儿的人;为首的人

寂灭

(1) 消灭;消逝

楼下的人声渐渐寂灭了

(2) 佛教用语。“涅槃”的意译。指超脱生死的理想境界

妙用

奇妙的作用或用处

妙用无穷

弘法

佛教语。谓弘扬流通佛法。 唐 慧能 《坛经·行由品》:“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遯。”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一章:“ 慧远 虽遁迹 庐山 ,而孜孜为道,务在弘法。”

变通

根据情况而变动;不拘泥成规

无竟

没有穷尽;没有边际。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不死国》:“稟此遐龄,悠悠无竟。” 明 夏完淳 《秋郊赋》:“天肃气清,碧晴无竟。”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忠义之气,上耀三光,下垂无竟。”

真行

(1).指行书而兼真书笔意的一种书体。 唐 张怀瓘 《书断》卷四:“ 太宗 为真草书屏风以示羣臣,笔力遒利,为一时之絶;购求得人间真行凡三百九十纸,装为七十卷。” 明 陆深 《书辑》:“ 刘德昇 小变楷法,谓之行书,兼真谓之真行,带草谓之行草。”

(2).真书与行书。 明 叶盛 《水东日记·沉简庵词翰品行》:“ 沉简庵 先生草圣擅一时,真行皆佳。” 清 钱泳 《履园丛话·书学·隶书》:“ 五代 、 宋 、 元 而下,全以真行为宗,隶书之学,亦渐泯没。”

慈悲

谓给人快乐,将人从苦难中拔救出来,亦泛指慈爱与怜悯

道本

(1).立身行道、经世致用的根本。《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 贾公彦 疏:“至德以为道本者,至德为至极之德,以为行道之本也。”《三国志·魏志·明帝纪》:“其郎吏学通一经,才任牧民,博士课试,擢其高第者,亟用;其浮华不务道本者,皆罢退之。”

(2).儒家思想与主张的根本。《汉书·艺文志》:“ 唐 虞 之隆, 殷 周 之盛, 仲尼 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 唐 柳宗元 《道州文宣王庙碑》:“惟公探夫子之志,考有国之制,光施彝典,革正道本。”

(3).道家思想与主张的根本。 南朝 齐 张融 《门论》:“昔有鸿飞天道,积远难亮, 越 人以为鳬, 楚 人以为乙。人自 楚 越 耳,鸿常一鸿乎?澄本虽一,吾自俱宗其本,鸿迹既分,吾已翔其所集,汝可专尊於佛迹而无侮於道本。” 南朝 齐 周颙 《难张长史<门论>》:“ 周 之问曰:‘足下专尊佛跡,无侮道本,吾则心持释训,业爱儒言,未知足下雅意,佛儒安在为当?’” 吴越 钱鏐 《天柱观记》:“洎大 唐 创业,以 玄元皇帝 为祖宗,崇尚玄风,恢张道本。”

(4).真性;本来面目。 元 杨暹 《刘行首》第一折:“我着你托化在雨云乡,还宿债在鶯花阵,休迷却前生道本。”

惨怛

悲痛忧伤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普施

普遍施与。《晏子春秋·问上七》:“不以宫室之侈,劳人之力,节取於民而普施之。”《史记·五帝本纪》:“ 高辛 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晋书·礼志上》:“地德普施,惠存无疆,乃建太社,保佑万邦。” 唐 吕令则 《义井赋》:“饮之则长鸣而忘其苦辛,酌之则充量而欣其普施。”

利物

(1).益于万物。《易·乾》:“利物足以和义。” 孔颖达 疏:“言君子利益万物,使物各得其宜。” 唐 李翱 《祭中书韦相公文》:“利物之至,宜乎得政。” 明 无名氏 《四贤记·构衅》:“浪跡江湖,济人利物。”

(2).竞赛的奖品、彩头。 元 无名氏 《射柳捶丸》第四折:“明晃晃摆着利物,齐臻臻列着这士卒。”《水浒传》第九回:“这锭银子,权为利物;若是赢的,便将此银子去。”《红楼梦》第七五回:“必须立了罚约,赌个利物,大家才有勉力之心。”

(3).钱财。《醒世恒言·小水湾天狐贻书》:“某非为口腹利物,不过游戏试技耳。”《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那布商因为稽迟了 吕玉 的归期,加倍酬谢。 吕玉 得了些利物,等不得布商收货完备,自己贩了些粗细绒褐,相别先回。”

执谦

保持谦逊。《隋书·礼仪志七》:“且 周氏 执谦,不敢负於日月。” 宋 叶适 《除吏部侍郎谢表》:“乃欲安分,匪云执谦。” 明 宋濂 《题北山先生尺牍后》:“ 北山 平日执谦特甚,人有来学者,虽诲之无不倾尽,而未尝受其北面之礼。”

权柄

(1) 权势地位

掌握权柄

(2) 所掌握的权力

圆成

成全

叫我圆成了,认我做亲娘。——《警世通言》

无漏果

佛教语。谓修持无漏法所得的证果,四谛中灭谛之涅槃即是。《五灯会元·西天祖师·祖提多伽尊者》:“ 弥遮伽 曰:‘昔 阿私陀 仙人授我记云:汝却后六劫,当遇同学,获无漏果。’”参见“ 无漏 ”。

云步

腾云而行的步履。喻指轻盈的脚步。 唐 杜牧 《张好好诗》:“絳脣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宋 吴泳 《摸鱼儿·郫县宴同官》词:“那箇是、紫佩飞霞仙侣,駸駸云步如许。” 清 查慎行 《次汪紫沧同年见送原韵》之三:“云步改迁寻丈地,《霓裳》吹散大罗天。”

脱凡

脱离凡俗。 明 李东阳 《拟杨文懿公谥议》:“及播而为纪述制作之文,奇耸健拔,脱凡化腐。”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