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能上人参源禅师

作者:释德洪 朝代:宋代

送能上人参源禅师原文

我昔游东吴,曾过南山寺。

一识山中人,知是黄龙子。

超然精悍姿,晓日出尘滓。

坐令平生怀,未吐心已死。

别来今十载,岁月乃如此。

近闻归南都,老色更丰美。

遥知君见时,机妙乳生水。

道眼真鹅王,拣辨不容拟。

应怪纳饭师,赶逐倒脱履。

万象争惊吁,虚空笑启齿。

却归下板头,破衲蒙冻耳。

他日重相逢,烦君再指似。

诗词问答

问:送能上人参源禅师的作者是谁?答:释德洪
问:送能上人参源禅师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释德洪的名句有哪些?答:释德洪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词韵第三部

参考注释

东吴

(1).指 三国 时 吴国 。因其地处 江 东,故名。《文选·左思<咏史>之一》:“长啸激清风,志若无 东吴 。” 李善 注:“ 东吴 ,谓 孙 氏也。”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谋吴》:“休忧虑,料堂堂庙謨,看瞬息间指挥谈笑灭 东吴 。”

(2).泛指古 吴 地。大约相当于现在 江苏 、 浙江 两省东部地区。《晋书·食货志》:“ 东吴 有齿角之饶, 西蜀 有丹砂之富。” 唐 杜甫 《绝句》之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 东吴 万里船。” 宋 陆游 《鹧鸪天·送叶梦锡》词:“家住 东吴 近帝乡,平生豪举少年场。” 太平天囯 叶春森 《建天京于金陵论》:“﹝ 金陵 ﹞包 东吴 而连 北越 ,得其人主之,出可以战,处可以守。”

南山寺

(1).在 福建省 漳州市 南。 唐 开元 24年(公元736年)建。寺内 大雄宝殿 巍峨庄严。东殿 净业堂 ,中有一尊用天然的石笋雕琢成的一丈八尺高的弥陀佛。寺内还有一只大铜钟,系 元朝 延祐 年间铸造。又有来自 印度 的《贝叶经》和颁自 清 廷的《全藏经》等珍贵文物。

(2).在 广西 贵县 南山公园 内。建于 北宋 。 宋太宗 赐御书, 宋仁宗 题:“ 景祐 禅寺”额匾。 元文宗 即位削壁,杂树间生,传 南山 有“不老松”三字。登山可览 贵县 全城风光。

(3). 祐国寺 、 极乐寺 、 善德堂 的合称。在 山西省 东北部 五台山 台怀镇 南三公里山腰。 元 元贞 二年(公元1296年)创建, 明 嘉靖 二十年(公元1541年)重建, 清代 增修,将三寺合并,改称今名。

中人

(1) 在两方之间调解、做见证或介绍买卖的人

(2) 一般人;中等人

中人之家

(3) 宦官

中人监织造者。——《明史》

(4) 普通人

才能不及中人。——汉· 贾谊《过秦论》

黄龙

(1).古代传说中的动物名。谶讳家以为是帝王之瑞征。《吕氏春秋·知分》:“ 禹 南省,方济乎 江 ,黄龙负舟。” 唐 杜甫 《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赤雀翻然至,黄龙岂假媒。” 仇兆鳌 注:“《尚书中候》:‘ 舜 沉璧於河,荣光休至,黄龙负卷舒图,出入坛畔。’”

(2).指真命天子。 唐 吕岩 《参黄龙机悟后呈偈》诗:“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

(3).黄铜铸成的龙,以为盟约的信物。《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板楯蛮夷》:“ 秦昭襄王 时有一 * ,常从羣虎数游 秦 、 蜀 、 巴 、 汉 之境,伤害千餘人。 昭王 乃重募国中有能杀虎者,赏邑万家,金百鎰。时有 巴郡 閬中 夷 人,能作白竹之弩,乃登楼射杀 * 。 昭王 嘉之,而以其 夷 人,不欲加封,乃刻石盟要……盟曰:‘ 秦 犯 夷 ,输黄龙一双; 夷 犯 秦 ,输清酒一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及 秦昭 盟 夷 ,设黄龙之诅。” 唐 骆宾王 《兵部奏姚州道破逆贼诺没弄杨虔柳露布》:“於是广布朝恩,恭宣帝泽,申之以安抚,晓之以存亡。信重蛮陬,无负黄龙之约。” 唐 杨炯 《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南州旧俗,滛其白兽之祠;西棘餘甿,背我黄龙之约。”

(4).星座名。 唐 杨炯 《浑天赋》:“南宫则黄龙赋象,朱鸟成形。五帝之座,三光之庭。”

(5).指此星座所在之分野--南方。 清 谭莹 《重有感》诗之五:“青雀黄龙賸劫灰,拖罾应募却环来。”

(6).舰船名。《隋书·杨素传》:“ 素 居 永安 ,造大舰,名曰五牙……次曰黄龙,置兵百人。自餘平乘、舴艋等各有差。”

(7).指长枪。 明 沉采 《千金记·游说》:“白羽一挥同发矢,黄龙三转倒拖鎗。”

(8).古城名。即 龙城 。 唐 沉佺期 《杂诗》之三:“闻道 黄龙 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 汉 家营。” 明 谢榛 《中秋宴集》诗:“ 黄龙 塞上征夫泪, 丹凤 城中少妇愁。”

(9).府名。 契丹 天显 元年(公元926年)置。治所在今 吉林省 农安县 。 保宁 七年(公元975年)废, 开泰 九年(公元1020年)复置。 金 天眷 三年(公元1140年)改为 济州 。《宋史·岳飞传》:“ 飞 大喜,语其下曰:‘直抵 黄龙府 ,与诸君痛饮尔!’” 明 无名氏《精忠记·伏阙》:“约诸军痛饮在 黄龙 ,鑾舆指日当迎奉。” 清 赵翼 《岳忠武墓》诗:“生平誓踏 贺兰山 ,未饮 黄龙 一杯酒。”后借指敌方的都城、巢穴。 明 史可法 《请进取疏》:“始矜壮志於上马,谓 黄龙 之直抵有期;终耗雄心於跨驴,谓 西湖 之行乐可老。” 清 黄遵宪 《新嘉坡杂诗》之十一:“会饮 黄龙 去,驮经白马来。” 陈毅 《哭彭雪枫同志》诗:“知君无限恨,未得饮 黄龙 。”

(10). 端溪 砚石品名。 宋 范纂 《端溪砚谱》:“石之病者……曰黄龙,灰黄色,如龙蛇横斜布石上。” 清 钮琇 《觚賸·石言》:“东洞西侧深处曰 飞鼠巖 ,其石有纹曰黄龙,斜亘石面,工指为瑕。”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六:“ 汉 军 董元镜 在京师市上买端砚,中有黄气一缕,即《砚谱》中所谓‘黄龙’也。”

(11).借指 黄河 。 郭沫若 《豫秦晋纪游·访花园口》诗:“ 东风渠 上舒长望,已伏黄龙护我华。”《人民文学》1978年第5期:“惊看倒转乾坤手,腰斩黄龙利万年。”

(12).比喻成条成片的黄色烟尘或沙漠。《文汇报》1982.6.23:“从此, 吴淞 上空肆虐二十多年的七条黄龙被真正制服了。”《文汇报》1983.12.6:“ 辽宁省 西北部, 科尔沁 沙地东南端,有一个叫 章古台 的地方,原是黄沙漠漠八百里瀚海伸向 辽西 内陆的黄龙之首。”

超然

(1) 超脱世俗

历史家所必需的超然态度

(2) 怅惘的样子

超然不对

精悍

(1) 精明能干;精锐强悍

精悍的办事员

(2) 文笔等精练锋利

文章写得很精悍

晓日

(1).朝阳。 唐 刘禹锡 《酬令狐相公使宅别斋初栽桂树见怀之作》诗:“影近画梁迎晓日,香随緑酒入金杯。” 元 郝经 《贤台行》:“晓日曈曨赤羽旗, 燕王 北面亲前席。”《花月痕》第五回:“誊写毕,窗纸上早已晓日曈曈了。”

(2).引申为清晨。 唐 张九龄 《郡中每晨兴辄见群鹤东飞至暮又行列而返甚和乐焉遂赋以诗》:“晓日东田去,烟霄北渚归。”

出尘

(1).超出世俗。 南朝 齐 孔稚珪 《北山移文》:“夫以耿介拔俗之标,萧洒出尘之想,度白雪以方絜,干青云而直上,吾方知之矣。” 前蜀 韦庄 《题安定张使君》:“器度风标合出尘,桂宫何负一枝新。”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寻声审听,泠然出尘幽韵。” 鲁迅 《书信集·致陶亢德》:“大札与《人间世》两本,顷同时拜领,讽诵一过,诚令人有萧然出尘之想。”

(2).佛教语。脱离烦恼的尘垢。《四十二章经》:“佛言人繫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於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 * ,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3).指出嫁。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不如削髮出尘,可无此虑。”

坐令

犹言致使;空使。 唐 韩愈 《赠唐衢》诗:“胡不上书自荐达,坐令四海如 虞 唐 ?” 明 刘基 《结交行》:“寧知嫌隙翻掌成,坐令衽席生戈兵!” 丘逢甲 《汕头海关歌》:“坐令洋货日报关,万巧千奇无不备。”

平生

(1) 终身;一生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婚姻是一个人的平生大事

(2) 向来;素来

他平生是很勤俭的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清· 林觉民《与妻书》

来今

从今往后

往古来今

岁月

年月日子;时间

岁月如流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如此

(1) 这样,那样;像指出的或提出的方式或方法这样或那样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资治通鉴》

理当如此

(2) 达到这个程度或达到这个范围

劳苦而功高如此。——《史记·项羽本纪》

(3) 这样的

两座城市发展的状况是如此相同

近闻

最近若干年来的逸闻逸事

南都

(1).地名。 东汉 光武帝 的故乡在 南阳郡 ,郡治 宛 在京都 洛阳 之南,因称 宛 为 南都 。在今 河南省 南阳市 。 汉 张衡 有《南都赋》, 李善 注引 挚虞 曰:“ 南阳郡 ,治 宛 ,在京之南,故曰 南都 。” 唐 李白 《南都行》:“ 南都 信佳丽, 武闕 横西关。”

(2). 明 人称 南京 为 南都 。如 吴应箕 记 南京 召试事,书名为《南都应试记》。 清 顾炎武 《赠于副将元剴》诗:“乍领射声兵, 南都 已沦倾。”

老色

(1).衰老之色。 唐 刘兼 《春霁》诗:“老色渐来欺鬢髮,閒情将欲傲簪裾。” 宋 陆游 《寄陈鲁山正字》诗:“青衫二十年,老色上鬚鬢。” 宋 陈造 《无题》诗:“行人与乔木,老色竟平分。”

(2).指年老之人。 唐 贾岛 《寄令狐綯相公》诗:“官高频勑授,老色把犂锄。”

丰美

(1).形容事物的丰富美好。《韩诗外传》卷七:“如是,则天气奉养而生物丰美矣。” 宋 文同 《谢就差知兴元府表》:“川陆宽平,鱼稻丰美。” 明 唐顺之 《请皇太子受朝疏》:“特敕各该衙门,凡东宫朝会一应仪注,早为详订,鑾舆麾仗一应法物,早为完缮,所贵周慎丰美,以饰采章,而耸观听。” 马南邨 《燕山夜话·咏蜂和养蜂》:“如果我们能够到处多栽花果树木,增加蜜源,那末,不止养蜂业可以发展, 北京 的自然风光和物产状况也会更加丰美。”

(2).形容资质、仪态的丰满美好。 晋 陆云 《晋故豫章内史夏府君诔》:“诞载丰美,俊颖夙繁,性与体和,孝友穆融。”《南史·庾杲之传》:“状貌丰美,颐颊开张。” 明 刘元卿 《贤奕编·达命》:“问同在内诸公云:‘ 周旋 仪貌如何?’或以丰美对。”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十六宗》:“古今之中,唯南碑与 魏 为可宗。可宗为何?曰:有十美……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

(3).谓光大其盛德。《艺文类聚》卷十二引 汉 傅毅 《明帝诔》:“下制九州,上係皇极,丰美中世,垂华亿载。”

(4).谓极力赞美。 宋 柳开 《东郊野夫传》:“汝无恨他人之不我善,盖自不能善於人耳;汝苟周於人,即何有不汝丰美乎。”

遥知

谓在远处知晓情况。 唐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宋 王安石 《梅花》诗:“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金 元好问 《汴禅师自断普照石为斫以诗见饷为和》之一:“遥知玉音在,洗耳俟研磨。”

机妙

机微奥妙。《魏书·乐志》:“ 仲儒 不量庸昧,窃有意焉。遂竭愚思,钻研甚久。虽未能测其机妙,至於声韵,颇有所得。”

生水

(1) 未经煮沸的水

不要喝生水

(2) 方言中也指生铁 见 〔生铁〕

道眼

(1).佛教语。指能洞察一切,辨别真妄的眼力。《敦煌变文汇录·维摩诘经问疾品变文》:“必使天龙开道眼,教伊八部悟深因。” 宋 苏轼 《与王定国书》:“粉白黛緑者,俱是火宅中狐狸射干之流,愿公以道眼照破。”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艺文赏鉴一》:“今此幅得 李唐 法,世人以肉眼观之,则无足取也。若以道眼观之,则形不足而意有餘矣。” 易宗夔 《新世说·巧艺》:“具道眼者,必有以教我。”

(2).旷野中行人踩出来的小路。 刘白羽 《一个温暖的雪夜》:“开头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后来风雪又下得漫天漫地,不知道什么时候一离开道眼,我们就在荒草甸子里转游开了。”

(3).办法;主意。 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十八:“你的道眼比我多,快快想个好法子,把 大山 那小子烟消火灭。” 曲波 《林海雪原》十三:“快把你的道眼拿出来呀!留在肚子里叫它生小崽呀!”

(4).指达到目的的途径。 梁斌 《播火记》二一:“你天不怕地不怕,连我也不看在眼里。道眼儿越走越窄,窄到挤不过身子去了。”

(5).言外之意。 管桦 《小英雄雨来》一:“ 雨来 听出 铁头 话里面有道眼,就折转身,朝着河沿跑。”

鹅王

佛教称佛有三十二相,其一为“鹅王”。其手指、足指之间,有缦网似鹅之足,故名。《涅槃经》卷二八:“以是业缘得网縵指,如白鹅王。” 唐 李华 《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鹅王之不受泥尘,香象之顿除覊锁,未之比也。” 清 厉鹗 《夏日卧疾诚夫惠杏酪一器作此谢之》诗:“鹅王乳色白胜酥,仙杏为浆雅称无。”参见“ 三十二相 ”。

不容

(1)

不许;不让

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

(2)

不容许存在;不接纳(为世所不客)

赶逐

(1).追赶。《朱子语类》卷六八:“非是説天运不息,自家去赶逐也,要学他如此不息。”《元典章新集·刑部·诸杀》:“ 李杞一 望小路奔走, 李高三 等又行赶逐。”

(2).驱逐。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二折:“将他赶逐出门去了。”《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八:“恰好 张郎 赶逐了 引孙 出去,心里得意。” 清 陈天华 《警世钟》:“ 东三省 的官员,平日趋奉 俄 人,无所不至,都被 俄 人赶逐出境。”

万象

一切事物或景象

包罗万象

惊吁

犹惊叹。 清 施闰章 《湖西行》:“破壁復何有,永诀惟妻孥。肠断听此语,掩袂徒惊吁。”

虚空

心中无着落

启齿

(1) 开口,多表示有所请求

奉事而有大功者,而吾君未尝戾齿。——《庄子·徐无鬼》

难以启齿

不便启齿

(2) 指笑

却归

亦作“却归”。退归。多谓辞官回家。 唐 韩愈 《与大颠师书》:“至此一二日,却归高居,亦无不可。” 唐 赵璘 《因话录·羽》:“ 蒙 却归故林,而 赵 公薨於相位。” 南唐 沉汾 《续仙传·王可交》:“ 王渢 具以奏闻,詔称其异。后 可交 却归乡里,备话歷歷。”

板头

(1).指过去刷印书籍雕板的板面数。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经三》:“余以为《十三经註疏》板头既多,一时工力恐难猝办。但得将《古註十三经》刻行一部,则大有功於圣学。”

(2).指零散的木板。《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厅房楼房烧做一片白地,三口棺材尽为灰烬,不曾剩一块板头。”

他日

(1) 将来;来日,将来的某一天或某一时期

他日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他日驴一鸣。——《战国策·魏策》

他日不忘老人芋。——清· 周容《芋老人传》

愿他日得志。

(2) 以往;昔日

相逢

彼此遇见;会见

偶然相逢

指似

指与;指点。 唐 李涉 《春山三朅来》诗之三:“世人重耳不重目,指似药苗心不足。” 宋 舒亶 《鹊桥仙·吕使君饯会》词:“教来歌舞,接成桃李,尽是使君指似。”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