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志诗

作者:洪秀全 朝代:清代

述志诗原文

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
眼通西北江山外,声振东南日月边。
展爪似嫌云路小,腾身何怕汉程偏。
风雷鼓舞三千浪,易象飞龙定在天。

诗词问答

问:述志诗的作者是谁?答:洪秀全
问:述志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述志诗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洪秀全的名句有哪些?答:洪秀全名句大全

洪秀全述志诗书法欣赏

洪秀全述志诗书法作品欣赏
述志诗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乾坤

(1) 天地

扭转乾坤

(2) 男女

杀伐

(1) 杀戮

互相杀伐

(2) 攻打,泛指征战

杀伐之声

(3) 指整治人,使吃苦头

他们乱扣帽子,打棍子,大行杀伐之能事

(4) 指处事果断的魄力

他是个有杀伐决断的人

解民悬

见“ 解民倒悬 ”。

北江

古以 南江 、 北江 、 中江 为三江。 北江 指今 长江 下游。《书·禹贡》:“东为 北江 ,入于海。” 孔 传:“自 彭 蠡 ,江分为三,入 震泽 ,遂为 北江 而入海。”

山外

(1). 太行山 以东地区。 战国 时泛指 秦 以外的六国地区。《文选·潘岳<西征赋>》:“有噤门而莫啟,不窥兵於 山 外。” 李善 注引《战国策》:“ 范雎 谓 秦王 曰, 秦 今反闭关,而不敢窥兵於 山 东者, 穰侯 为国谋不忠,大王计有所失也。”

(2).山的外边。 唐 张说 《侍宴蘘荷亭应制》诗:“山外闻簫管,还如天上逢。” 宋 林升 《西湖》诗:“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 歌舞几时休?”

(3).佛教天台宗山外宗的省称。参见“ 山家宗 ”。

东南

介于东和南之间的方向

方是时,博鸡者以义闻东南。——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日月

(1) 生计;生活

舒心的日月

(2) 太阳和月亮

展爪

谓施展手腕。亦比喻显示本领。《醒世姻缘传》第九七回:“ 素姐 虽是个恶人,却不敢在 寄姐 身上展爪,也便没有敢做声。” 太平天囯 洪秀全 《述志》诗:“展爪似嫌云路小,腾身何怕汉程偏。”

云路

(1).云间,天上。 隋 江总 《游摄山栖霞寺》诗:“烟崖憇古石,云路排征鸟。” 唐 王勃 《驯鸢赋》:“质虽滞於城闕,策已成於云路。” 明 屠隆 《綵毫记·汾阳报恩》:“多谢神明救妾身。若非云路金戈现,怎免 崑冈 玉石焚。” 清 谭嗣同 《述怀》诗:“瀏瀏飘天风,云路将翔翱。”

(2).上天之路,升仙之路。 南朝 齐 谢超宗 《昭夏乐》:“神娱展,辰斾回。洞云路,拂琁阶。”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上》:“ 公房 升仙之日,壻之行未还,不获同阶云路。”《云笈七籤》卷九九:“飘飘上云路,黯黯入长宵。” 元 白朴 《梧桐雨》第一折:“他此夕把云路凤车乘,银汉鹊桥平。”

(3).高山上的路径。 唐 卢照邻 《赠益府裴录事》诗:“青山云路深,丹壑月华临。” 唐 储光羲 《游茅山》诗之二:“巾车入云路,理棹瑶溪行。” 明 黎民表 《同邝别驾蔡山人登九成台》诗:“烽尘正属谈兵日,云路谁为出世心。”

(4).指遥远的路程。 南朝 陈 张正见 《从军行》:“鴈塞秋声远,龙沙云路迷。” 唐 钱起 《登复州南楼》诗:“故人云路隔,何处寄瑶华。” 元 李子中 《赏花时·怨别》套曲:“一自 阳臺 云路杳,玉簪折难觅鸞胶。”

(5).比喻仕途,高位。《晋书·皇甫谧传》:“子其鉴先哲之洪范,副圣朝之虚心,冲灵翼於云路,浴天池以濯鳞。” 南朝 宋 鲍照 《侍郎满辞阁》:“臣所居职限满,今便收迹,金闺云路,从兹自远。”

腾身

跃身,纵身。《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女子腾身飞出官城,数十里乃下。” 太平天囯 洪秀全 《述志》诗:“展爪似嫌云路小,腾身何怕汉程偏。” 许地山 《女儿心》:“忽然跳出那个老和尚,抱着一张大被窝,腾身向火一扑,自己倒在火上压着。”

雷鼓

亦作“ 雷皷 ”。亦作“靁鼓”。1.八面鼓。古代祭祀天神时所用。《周礼·地官·鼓人》:“以雷鼓鼓神祀。” 郑玄 注:“雷鼓,八面鼓也。神祀,祀天神也。”《周礼·春官·大司乐》:“靁鼓靁鼗,孤竹之管, 云和 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文选·张衡<东京赋>》:“雷鼓鼝鼝,六变既毕。” 薛综 注:“雷鼓,八面鼓。” 唐 杨炯 《盂兰盆赋》:“雷皷八面,龙旂九斿。”

(2).小鼓。犹今之拨浪鼓。《元史·礼乐志二》:“雷鼓二,制如鼓而小,鞔以马革,持其柄播之,旁耳自击,郊祀用之。”

(3).大鼓,以声大如雷,故称。《荀子·解蔽》:“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杨倞 注:“雷鼓,大鼓,声如雷者。”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若不一叩洪鐘,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4).指大鼓发出的如雷鼓声。 唐 卢纶 《和张仆射塞下曲》之四:“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5).挂在 会稽 城门上的鼓。 清 钱谦益 《奉赠会稽倪太公十四韵》:“挥洒剡藤成五色,鏗鍧雷鼓有餘音。”参见“ 雷门 ”。

(6).指雷,雷声。《管子·内业》:“不言之声,疾於雷鼓;心气之形,明於日月。”《文选·枚乘<七发>》:“混混庉庉,声如雷鼓。” 李善 注:“混混庉庉,波浪之声也。《越絶书》:‘ 越王 勾践 曰:浩浩之水,声音若雷霆。’”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三折:“振乾坤,雷鼓鸣;走金蛇,电影开。” 明 夏完淳 《观涛》:“海女霓旌乍有无,雷鼓填填 屏翳 怒。”按, 屏翳 ,雷神名。

亦作“ 雷皷 ”。亦作“靁鼓”。擂鼓,打鼓。雷,通“ 擂 ”。 三国 魏 曹操 《船战令》:“雷鼓一通,吏士皆严。再通,什伍皆就船。”

三千

(1).《书·吕刑》:“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二百。五刑之属三千。”后因以“三千”指古代所有的刑罚。《三国志·魏志·陈群传》:“夫三千之属,虽未可悉復,若斯数者,时之所患,宜先施用。”《晋书·谢尚传》:“夫无后之罪,三千所不过。”《南史·孔琳之传》:“若三千行於叔世,必有踊贵之尤,此五帝不相循法,肉刑不可悉復者也。”

(2).泛言数目之多。 三国 魏 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唐 李白 《秋浦歌》之十五:“白髮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3).指三千大千世界。 南朝 宋 谢灵运 《与诸道人辨宗论》:“三世长於百年,三千广於 赤县 ;四部多於户口,七宝妙於石沙。”

飞龙

(1).飞的龙。《庄子·逍遥游》:“ 藐姑射 之山,有神人居焉……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楚辞·九歌·湘君》:“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 洞庭 。”《史记·赵世家》:“四年,王梦衣偏裻之衣乘飞龙上天。”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端午龙舟》:“画船簫鼓,飞龙鷁首。”

(2).比喻帝王。 唐 韩琮 《公子行》:“别殿承恩泽,飞龙赐渥洼。” 清 李渔 《玉搔头·闻警》:“只要在风涛影里慰忠魂,谁想在云霄顶上终日困飞龙。”参见“ 飞龙在天 ”。

(3).传说中的人名。《吕氏春秋·古乐》:“帝 顓頊 好音,乃令 飞龙 作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 明 杨慎 《凤赋》:“又采 飞龙氏 之篆,陈 帝鸿氏 之砚,书之右书,曰巾几铭;图之左图,为帝命验。”

(4).对人的美喻。《文选·苏武<诗>之二》:“何况双飞龙,羽翼临当乖。” 张铣 注:“龙,美喻也。”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就逮》:“ 苏迈 克绳祖武,颇读父书,词苑飞龙,天孙为之夺彩。” 郭沫若 《东风集·人人学习林凤瑞》:“你竟成为了 龙田 地区的空中飞龙!”

(5).鸟名。《文选·张衡<西京赋>》:“挂白鵠,联飞龙。” 李周翰 注:“飞龙,鸟名。” 明 焦竑 《焦氏笔乘·飞龙》:“飞龙,鸟名,凤头龙尾,其文五色,以象五方,一名飞廉,一名龙准。”

(6).指骏马。 汉 张衡 《南都赋》:“駟飞龙兮騤騤,振和鸞兮京师。”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驭飞龙於天衢,驾騏驥於万里。”

(7).特指 唐 代御厩中右膊印飞字、左项印龙形的马。

(8).乐章名。《文选·嵇康<琴赋>》:“若次其曲引所宜,则《广陵》、《止息》、《东武》、《太山》、《飞龙》、《鹿鸣》、《鵾鷄》、《游弦》,更喝迭奏,声若自然。” 李善 注:“《汉书》曰:房中祠乐有飞龙章。” 唐 李白 有《飞龙引》二首。

(9).即山魈。

(10).仙药名。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下:“ 相州 栖灵谷 ,有 乔顺 二子,於此得仙,服飞龙一丸,十年不饥。”

定在

犹定准。 晋 陶潜 《饮酒》诗之一:“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 瓜田中,寧似 东陵 时?” 宋 刘敏中 《六州歌头·次韵答纯甫》词:“万事元无定在,此心得到处仙灵。”参见“ 定準 ”。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