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李公孟长官出示桐柏观百丈坑玉兰且索赋

作者:谢伋 朝代:宋代

原文

桐柏古福地,琼台上侵星。
仙人种玉处,瑶草犹亭亭。
羽人纫作佩,瑞露濯芳馨。
悬崖百丈坑,九畴诗得经。
真境有谁何,守护烦六丁。
长官仙李氏,不畏兹山灵。
河阳无数花,叶蕊炫紫青。
受此贞洁姿,不露凡卉形。
命彼轻举者,窃取岩中扃。
封植入笼槛,罗列帝轩屏。
结根失所托,催残日飘零。
揖我求我言,矢诗当见听。
草木遂其性,民物自安宁。
君其毋求奇,采掇遮可停。
兰玉近取譬,何用专阶庭。
人观尽白眼,莫遣下青冥。

诗词问答

问:《天台李公孟长官出示桐柏观百丈坑玉兰且索赋》的作者是谁?答:谢伋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谢伋的名句有哪些?答:谢伋名句大全

书法欣赏

谢伋天台李公孟长官出示桐柏观百丈坑玉兰且索赋书法作品欣赏
天台李公孟长官出示桐柏观百丈坑玉兰且索赋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福地

(1)

(2) 幸福安乐的处所

(3) 指神仙的住地

琼台

亦作“璚臺”。1.相传为 桀 纣 所建的玉台。 晋 王嘉 《拾遗记·殷汤》:“ 紂 之昏乱,欲讨诸侯,使 飞廉 恶来 诛戮贤良,取其寳器,埋於 琼臺 之下。” 晋 潘尼 《乘舆箴》:“ 辛 作 璇室 ,而 夏 兴 琼臺 。”

(2).玉饰的楼台,亦泛指华丽的楼台。 唐 杜甫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诗:“ 涪 右众山内, 金华 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臺。” 清 朱鹤龄 《游灵岩山赋》:“方 吴 之盛,香径铺棻,璚臺对整。”《镜花缘》第四七回:“远远望那山峰上面,俱是琼臺玉洞,金殿瑶池,那派清幽景象,竟是别有洞天。”

(3).山峰名。在 浙江省 天台县 天台山 西北。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 双闕 云耸以夹路, 琼臺 中天而悬居。” 宋 范仲淹 《送虎丘长老》诗:“暂向 天臺 参众真, 虎丘 风月远随身。 琼臺 肯便长栖去,无限人间未度人。” 清 戴名世 《游天台山记》:“如 桃源 为 刘 阮 遇仙处,及 琼臺 双闕 ,号为 天臺 第一景者,路东西不相值,遂未获至。”

侵星

拂晓。此时星尚未落,故云。 南朝 宋 鲍照 《上浔阳还都道中》诗:“侵星赴早路,毕景逐前儔。” 闻人倓 注:“侵星,犹戴星也。” 唐 杜甫 《早发射洪县南途中作》诗:“征途乃侵星,得使诸病入。” 宋 王禹偁 《寄金乡张赞善》诗:“北堂侍膳侵星起,南亩催耕冒雨归。”

仙人

神话和童话中指神通广大、长生不老的人

种玉

(1).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公汲水作义浆於坂头,行者皆饮之。三年,有一人就饮,以一斗石子与之,使至高平好地有石处种之,云:‘玉当生其中。’ 杨公 未娶,又语云:‘汝后当得好妇。’语毕不见。乃种其石。数岁,时时往视,见玉子生石上,人莫知也。有 徐氏 者, 右北平 著姓,女甚有行,时人求,多不许。公乃试求 徐氏 。 徐氏 笑以为狂,因戏云:‘得白璧一双来,当听为婚。’公至所种玉田中,得白璧五双,以聘。 徐氏 大惊,遂以女妻公。”后因以“种玉”比喻缔结良姻。 明 朱鼎 《玉镜台记·宴会》:“念良姻乘龙未遂,种玉尚无缘。”

(2).形容雪景。 唐 刘庭琦 《奉和圣制瑞雪篇》:“何处田中非种玉,谁家院里不生梅?” 宋 辛弃疾 《上西平·会稽秋风亭观雪》词:“自怜是,海山头,种玉人家。”

瑶草

(1).传说中的香草。 汉 东方朔 《与友人书》:“相期拾瑶草,吞日月之光华,共轻举耳。” 唐 李贺 《天上谣》:“ 王子 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 鲁迅 《坟·杂忆》:“我当时的意思……并不是从什么‘艺术之宫’里伸出手来,拔了海外的奇花瑶草,来移植在 华 国的艺苑。”

(2).泛指珍美的草。《文选·江淹<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诗》:“瑶草正翕赩,玉树信葱青。” 吕向 注:“瑶草、玉树,皆美言之。” 金 元好问 《春风来》诗:“春风来时瑶草芳,緑池珠树宿鸳鸯。” 明 袁中道 《武当》诗之二:“ 秦 敦 汉 鼎存肤骨,瑶草琼枝作鬘鬟。”

(3).被雪覆盖的草。 宋 苏轼 《蔡州道遇雪》诗:“三径瑶草合,一缾井花温。” 清 汪懋麟 《人日同诸子游平山堂大雪骤至》诗:“喜胜褰瑶草,狂思倒葛巾。”

亭亭

(1) 高耸直立的样子

亭亭净植。——宋· 周敦颐《爱莲说》

亭亭独立。——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亭亭如盖。——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形容女子或花木挺立秀气

羽人

(1).古官名。《周礼·地官·羽人》:“羽人掌以时徵羽翮之政于山泽之农,以当邦赋之政令。”《晏子春秋·外篇下十二》:“ 晏子 不时而入见曰:‘盖闻君有所怒羽人。’公曰:‘然。色寡人,故将杀之。’”

(2).神话中的飞仙。《楚辞·远游》:“仍羽人於 丹丘 兮,留不死之旧乡。” 洪兴祖 补注:“羽人,飞仙也。” 晋 王嘉 《拾遗记·唐尧》:“贯月查,亦谓挂星查,羽人栖息其上。”

(3).道家学仙,因称道士为羽人。 唐 钱起 《卧疾答刘道士》诗:“宝字比仙药,羽人寄柴荆。” 明 梅鼎祚 《玉合记·入道》:“来这 华山 云臺观 做个羽人,明星夜礼,灵药朝修。” 清 朱彝尊 《同钱王过白云观分韵》之一:“偶寻樵子逕,因访羽人居。”

瑞露

(1).象征吉祥之露;甘露。 南朝 陈 徐陵 《陈文皇帝哀册文》:“东京飞其瑞露,北陆霣其祥星。” 唐 郑畋 《麦穗两歧》诗:“瑞露纵横滴,祥风左右吹。” 元 刘壎 《贺新郎》词:“玉骨冰肌终是别,犹带 孤山 瑞露。”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死忠》:“我只怕 勾践 将 姑苏 来垦,总就有三华瑞露,九转灵丹……也医不活你 吴 邦众子孙。”

(2).酒名。 宋 苏轼 《小圃五咏·地黄》:“融为寒食餳,嚥作瑞露珍。” 王十朋 集注引《纂异记》:“ 田璆 、 邓詔 ,逢二书生,谓曰:‘我有瑞露之酒,酿於百花之中。’” 宋 陆游 《谢郭希吕送石洞酒》诗:“瑞露颇疑名太过,橐泉犹恨韵差低。”自注:“瑞露桂杯酒,得名甚盛。”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瑞露,帅司公厨酒也。”

芳馨

(1).犹芳香。也借指香草。《楚辞·九歌·湘夫人》:“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廡门。”《楚辞·九歌·山鬼》:“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张老》:“有顷进饌,精美芳馨,不可名状。”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三八:“今日閒愁为 洞庭 ,茶花凝想吐芳馨。”

(2).喻美好的名声。 清 张大受 《慕庐先生还朝》诗:“出处古来云变化,芳馨谁播史书中。”

(3).指祭品。言其气味芳香。 宋 朱熹 《卧龙庵武侯祠》诗:“寒藻荐芳馨,飞泉奉明酌。”《宋史·乐志九》:“时思致享,肃荐芳馨。”

悬崖

陡峭山崖

悬崖之颠。——明· 顾炎武《复庵记》

百丈

(1).极言高、深或远。 汉 枚乘 《七发》:“上有千仞之峯,下临百丈之谿。” 南朝 梁 沉约 《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诗:“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 唐 韩愈 《次同冠峡》诗:“落英千尺堕,游丝百丈飘。”《北史·西域传·小月氏国》:“其( 小月氏国 )城东十里,有佛塔,周三百五十步,高八十丈……所谓百丈佛图也。”

(2).牵船的篾缆。《宋书·朱超石传》:“时军人缘 河 南岸,牵百丈, 河 流迅急,有漂渡北岸者,輒为虏所杀略。” 唐 杜甫 《十二月一日》诗之一:“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瀨船。”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百丈》:“ 杜 诗舟行多用百丈,问之 蜀 人,云,水峻岸石又多廉稜……故劈竹为大瓣,以麻索连贯其际,以为牵具,是名‘百丈’。”《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从此一路都是上水,除非大顺风,方使得布帆,风略小些,便要扯着百丈。你道怎么叫做百丈?原来就是縴子。” 清 黄遵宪 《下水船歌》:“百丈横牵上瀨舟,三朝三暮见 黄牛 。”

(3).借指井绳。 唐 杜甫 《铜瓶》诗:“铜瓶未失水,百丈有哀音。”

(4). 唐 代名僧 怀海 ,住 洪州 百丈山 ,因以为号,称“百丈禅师”。参阅《景德传灯录·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

九畴

(1).畴,类。指传说中天帝赐给 禹 治理天下的九类 * ,即《洛书》。《书·洪范》:“天乃锡 禹 洪范九畴,彝伦攸敍。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徵,次九曰嚮用五福、威用六极。” 孔 传:“天与 禹 , 洛 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於背,有数至于九。 禹 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 马融 注:“从‘五行’已下至‘六极’,《洛书》文也。” 唐 张说之 《开元正历颂》:“龟易八封,龙书九畴。” 唐 张钦敬 《洛出书》诗:“奇象八卦分,图书九畴出。”

(2).泛指治理天下的 * 。《魏书·高闾传》:“帝道昌则九畴敍,君德衰而彝伦斁。” 隋 王通 《中说·周公》:“安得皇极之主,与之共敍九畴哉。” 唐 王昌龄 《箜篌引》:“僕本 东山 为国忧, 明光殿 前论九畴。”

真境

道教之地。亦指仙境。 唐 王昌龄 《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诗之三:“暂因问俗到真境,便欲投诚依道源。” 宋 李弥逊 《渡横溪》诗:“尘埃何处寻真境?试逐寒流认落花。”《宋史·乐志》:“ 蓬莱 邃馆,金碧照三山,真境胜人间。” 清 黄鷟来 《和陶饮酒》诗之十三:“於世苦纷纠,睡乡觅真境。”

谁何

稽察诘问,喝问的意思

信臣精卒陈利而谁何。——汉· 贾谊《过秦论》

守护

看守保护

由武装卫兵守护着两座高大的围墙

剑平守护着他,一边替他料理社里积压的文件。—— 高云览《小城春秋》

六丁

道教认为六丁(丁卯、丁巳、丁未、丁酉、丁亥、丁丑)为阴神,为天帝所役使;道士则可用符箓召请,以供驱使。《后汉书·梁节王畅传》:“从官 卞忌 自言能使六丁。” 李贤 注:“六丁,谓六甲中丁神也。若甲子旬中,则丁卯为神,甲寅旬中,则丁巳为神之类也。役使之法,先斋戒,然后其神至,可使致远方物及知吉凶也。”参阅《无上九霄雷霆玉经》、《灵宝六丁秘法》。 唐 陈陶 《步虚引》:“赤城门闭六丁直,晓日已烧东海色。” 宋 陆游 《夜寒燃火有感》诗:“笑谈缚三彭,指顾役六丁。” 元 无名氏 《马陵道》第一折:“这八卦阵纵横不穷,管七国江山着君王独自统。便有六丁神,我敢也驱下天宫。”《西游记》第十五回:“ 行者 道:‘既如此,不当值者且退,留下六丁神将与值日功曹和众揭諦保守着我师父。等 老孙 寻那涧中的孽龙,教他还我马来。’”

长官

旧指地位高的官吏,也泛指官吏

山灵

(1).山神。《文选·班固<东都赋>》:“山灵护野,属御方神。” 李善 注:“山灵,山神也。” 元 房皞 《送王升卿》诗:“我欲从君觅隐居,却恐山灵嫌俗驾。” 清 林则徐 《塞外杂咏》:“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郭沫若 《月蚀》:“我们 四川 的山灵水伯远远在招呼我。”

(2).山间出产的珍异食物。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舒心的列山灵,陈水陆, 张君瑞 合当钦敬。”

(3).昆虫名。彝族民间史诗《梅葛》第三部七:“岩上‘伯幺’有三对,河坝‘山灵’有二对,人人见了都喊打。”原注:“伯幺、山灵,都是昆虫。”

河阳

古地名,在现在河南省孟县西

无数

(1) 无法计数,指数量极多

可能的组合是无数的

(2) 不知底细

胸中无数

紫青

犹青紫。 汉 制,丞相、太尉皆金印紫绶,御史大夫银印青绶。 唐 代以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为阶官。后以“紫青”为贵官高位代称。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使紫青重紆,玄牡龙跱。” 宋 苏轼 《次韵子由送家退翁知怀安军》:“当时功名意,岂止拾紫青。” 宋 范成大 《舅母太夫人方氏挽词》诗之二:“门户传清白,阶庭侍紫青。”

贞洁

(1)

(2) 封建礼教所提倡的女子不失身不改嫁的道德观念

(3) 坚贞的节操

凡卉

普通花草。亦用以喻平庸的人。 唐 柳宗元 《戏题阶前芍药》诗:“凡卉与时谢,妍华丽兹晨。” 元 赵孟頫 《江城子·赋水仙》词:“遮莫人间,凡卉避清妍。” 清 陈梦雷 《抒哀赋》:“恐凡卉不足以奉君兮,愿永言乎蘅杜。”

轻举

(1).谓飞升,登仙。 宋 李石 《续博物志》卷三:“后世必有人主,好高而慕大,以久生轻举为羡慕者。”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禽类·鸟》:“夫神仙轻举,皆假羽翼,不尔,何以倐忽而万里乎?”

(2).隐遁;避世。《楚辞·远游》:“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 王逸 注:“高翔避世,求道真也。”《后汉书·崔駰传》:“临终作赋以自悼,名曰《慰志》。其辞曰:‘悠轻举以远遁兮,託峻峗以幽处。’”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张彪》:“﹝ 张彪 ﹞性高简,善草书,志在轻举。”

(3).轻率行动。《韩非子·难四》:“明君不悬怒,悬怒则臣罪轻举以行计,则人主危。”《新五代史·杂传十二·王峻》:“且陛下新即位,四方藩镇,未有威德以加之,岂宜轻举。” 清 洪昇 《桃花扇·阻奸》:“军国大事非轻举,俺纵有庙謨难説。” 萧三 《血书》诗:“明知道,打死这个王八蛋并不难,可是这时,这样轻举,我们不干。”

(4).轻率举荐。《后汉书·左雄传》:“自是牧守畏慄,莫敢轻举。迄于 永熹 ,察选清平,多得其人。”

(5).轻轻飘动。 前蜀 毛文锡 《应天长》词:“兰棹今宵何处?罗袂从风轻举,愁杀採莲女。” 宋 柳永 《引驾行》词:“背都门,动消黯,西风片帆轻举。” 明 陈子龙 《古意和舒章》之二:“团扇如明月,罗袂自轻举。”

(6).谓飞扬。 宋 何薳 《春渚纪闻·乖崖剑术》:“我视君昂然飞步,神韵轻举,知必非常人,故愿加礼焉。”

窃取

偷窃,偷取

窃取了重要的文件

窃取秘密情报

窃取别人的劳动果实

中扃

(1).谓闭锁内心,欲望不生。《淮南子·主术训》:“中欲不出谓之扃,外邪不入谓之塞。中扃外闭,何事之不节;外闭中扃,何事之不成。”

(2).指内心。 宋 陆游 《学道》诗:“精神生尺宅,虚句集中扃。”

(3).犹禁中,皇帝所居之处。《明史·黄尊素传》:“陛下厌薄言官,人怀忌讳,遂有剽窃皮毛,莫犯中扃者。”

(4).中门。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忽山间一孔高悬,直透中扃,光明如满月缀云端,真是天门中开。”

封植

见“ 封殖 ”。

笼槛

拘囚禽兽之处。多指鸟笼。 晋 潘尼 《迎大驾》诗:“翔凤婴笼槛,騏驥见维縶。”《南史·范云传》:“ 云 曰:‘此政会吾心,今羽翮未备,不得不就笼槛,希足下善听之。’” 唐 白居易 《红鹦鹉》诗:“ 安南 远进红鸚鵡,色似桃花语似人,文章辩慧皆如此,笼槛何年出得身。”

罗列

(1) 排列;陈列

乐工等罗列上前。——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厂房罗列在山坡上

(2) 列举

光罗列事实还不够,必须加以分析

(3) 归类登记形成列表

帝轩

指 黄帝 轩辕氏 。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昔 帝轩 陟位,飞黄服皁。”《隋书·音乐志上》:“ 帝轩 百祀,人思未忘。”

结根

犹植根,扎根。《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冉冉孤生竹,结根 泰山 阿。” 唐 杜甫 《庭前甘菊花》诗:“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清 黄鷟来 《雨晴游弘济寺访蒲庵和尚》诗:“结根凌虚无,下顾惊魂魄。”

失所

(1) 失去安身之处

流离失所

(2) 失当

残日

谓夕阳。 唐 李颀 《奉送五叔入京》诗:“云阴带残日,悵别此何时!” 宋 苏舜钦 《春暮初晴自御宿川之华严寺》诗:“残日花间浮暖艷,断云楼外卷轻阴。” 宋 陆游 《晚晴》诗:“雨餘残日入疏篱,变化相乘乃尔奇。” 戴望舒 《夕阳下》诗:“晚云在暮天下散锦,溪水在残日里流金。”

飘零

(1) (花叶等)凋谢脱落;飘落

黄叶飘零

(2) 比喻漂泊流落

草木

(1).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易·坤》:“天地变化,草木蕃。”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 太行 之阳有 盘谷 , 盘谷 之閒,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鲜少。” 明 刘基 《<悦茂堂诗>序》:“故人不得其性则痛,鸟兽不得其性则瘏,草木不得其性则萎以枯。”

(2).指荒野。《韩非子·说疑》:“此十二人者,或伏死於窟穴,或槁死於草木,或飢饿於山谷,或沉溺於水泉。”

(3).比喻卑贱。多用作自谦之词。 唐 陈子昂 《谏刑书》:“臣草木微品,天恩降休,伏刻肌骨,不敢忘捨。” 宋 苏轼 《笏记》之一:“徒倾艸木之心,莫报乾坤之施。”

民物

(1).泛指人民、万物。 汉 蔡邕 《陈太丘碑》:“神化著於民物,形表图於丹青。” 宋 张孝祥 《与明守赵敷文书》:“执事以慈惠之师,有来作牧,布宣德意,使田野按堵,民物康阜。”《清史稿·世祖纪二》:“朕亲政以来,夙夜兢业,每期光昭祖德,蚤底治平,克当天心,以康民物。”

(2).民众的财物。《后汉书·翟酺传》:“帑藏单尽,民物彫伤。”《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天作淫雨, 冀州 水出,漂没民物。”

(3).犹民情、风俗。《宋书·武帝纪下》:“古之王者,巡狩省方,躬览民物,搜扬幽隐,拯灾卹患。” 宋 苏舜钦 《先公墓志铭》:“既省政,恶民物之薄。” 明 申涵光 《宿金提驿》诗:“暂宿 恆 南驛,重悲 蓟 北天。山河仍故国,民物忆初年。”

安宁

(1) 秩序正常,没有骚扰

(2) 心情安定、平静

采掇

采摘;采集

采掇者易辨识耳。——宋· 沈括《梦溪笔谈》

兰玉

旧时对别人子弟的美称

谢家兰玉真门户, 苏氏文章亦弟兄。—— 陈造《贺二石登科》

取譬

打比方;寻取比喻。《诗·大雅·抑》:“取譬不远,昊天不忒。” 明 张纶 《林泉随笔》:“ 唐 韩子 言医师之用药,匠氏之用木,有如相之用人。其取譬可谓亲且切矣。” 何其芳 《扇上的烟云》:“有时我真慨叹着取譬之难。”

何用

(1).为什么。《诗·小雅·节南山》:“国既卒斩,何用不监?” 孔颖达 疏:“何以不监察之而令相伐也?”《穀梁传·庄公六年》:“何用弗受也?为以王命絶之也。”

(2).凭什么;用什么。《穀梁传·僖公元年》:“是 齐侯 与? 齐侯 也。何用见其是 齐侯 也?” 汉 王充 《论衡·骨相》:“人曰命难知。命甚易知。知之何用?用之骨体。” 唐 韩愈 《食曲河驿》诗:“杀身谅无补,何用答生成?”

(3).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用、不须。《后汉书·孔融传》:“ 文举 舍我死,吾何用生为?” 唐 王泠然 《题河边枯柳》诗:“今日摧残何用道!数里曾无一株好。”《续资治通鉴·帝显德元年》:“今皆国家臣子也,何用致疑!”《二刻拍案惊奇》第十七卷:“﹝ 景小姐 ﹞遂也回他一首,和其末韵云……知音已有新裁句,何用重挑焦尾琴。”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如果那时不去射杀它,留到现在,足可以吃半年,又何用天天愁饭菜?”

阶庭

台阶前的庭院。《三国志·魏志·管辂传》“后卒无患”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管辰 《管辂别传》:“昔 高宗 之鼎,非雉所雊, 殷 之阶庭,非木所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语言》:“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於阶庭耳。”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十:“三槐正位,人瞻衮绣之荣;双桂联芳,天发阶庭之秀。”

白眼

朝上或朝两边看时露出的白眼珠。用白眼看人,表示轻蔑或厌恶

遭人白眼

青冥

天空

青冥浩荡不见底。——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文赏析


【原题】:
天台李公孟长官出示桐柏观百丈坑玉兰且索赋诗继以一本分惠又复见督勉为之赋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