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夜雨原文

午雨旋止已孤望,晚云重聚望复萦。

自春徂夏真时矣,惟时益深冀蜀情。

破旬迩未沾优泽,每才小霔风随行。

麦当芒种粒欲实,其馀秋种皆始萌。

继前利后正此际,人曰无妨我早怦。

傍夕霏微乍丝纚,入夜霶霈因盆倾。

檐泉乱落砌水积,衾寒陡切窗镫明。

情知大田歌既渥,高枕方得一梦成。

梦醒𩂅雭犹未巳,宵衣飒景披轩楹。

小愁意外辄大慰,惟深敬畏戒满盈。

诗词问答

问:夜雨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夜雨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庚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三十九

2. 今岁春雨甚渥首夏麦苗长发方需滋溉四月十二日即得甘澍优沾小满以来又当含浆结实之候而秋种亦正在抽萌比日虽间得阵雨犹未深透今月八日入夜时霖畅沛叨曷贶逾涯胜感荷

参考注释

旋止

归来。止,助词。 三国  魏  曹植 《朔风诗》:“昔我初迁,朱华未希;今我旋止,素雪云飞。”

重聚

又一次聚在一起

老友重聚

随行

(1) 跟着别人走;跟随

(2) 随从人员

种粒

犹种子。《金史·宣宗纪中》:“勅 侯挚 諭三司行部官劝民种麦,无种粒者贷之。”《金史·侯挚传》:“人授地三十亩,贷之种粒而验所收穫。”参见“ 种子 ”。

秋种

(1).秋播的种子。《后汉书·光武帝纪上》:“五月丙子,詔曰:久旱伤麦,秋种未下,朕甚忧之。”

(2).秋庄稼。《宋史·食货志上一》:“今宿麦既登,秋种向茂,其令州县諭民,务谨盖藏,无或妄费。”

秋季播种。《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并社扩社的经验》:“一九五四年秋季并社和扩社中不但完成了二千七百馀亩秋种任务……还开垦了四十多亩荒地种上小麦,增加了收入。”

此际

此时,这时候。 宋  秦观 《满庭芳》词:“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清  李渔 《奈何天·密筹》:“生平絶少皱眉时,此际偏教愁絶。” 清  陈天华 《猛回头》:“我们到了那个时节,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还有什么好处呢!咱家想到此际,把做官的念头丢了,只想把我们的同种救出苦海。”

无妨

不妨

有意见,无妨直率提出来

霏微

(1).飘洒;飘溢。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神仙》:“雨散漫以霑服,云霏微而袭宇。” 唐  韩愈 《喜雪献裴尚书》诗:“浩荡乾坤合,霏微物象移。”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盖泉自石门而下,初势甚微,已而散布半空……霏微滴沥,溅面洒肌。”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使冷韵幽香,恒霏微于曲房斗室。”

(2).蒙蒙细雨。 元  王恽 《玉堂嘉话》卷八:“﹝ 竇儼 《水论》﹞五日一霏微,十日一霢沐。” 郭沫若 《烛影摇红》词:“霏微期过暑如蒸,空袭频投弹。”

(3).雨雪细小貌。 唐  李端 《巫山高》诗:“回合云藏日,霏微雨带风。” 元  刘伯亨 《朝元乐》曲:“这雪他初下霏微则是后渐疾,赤紧的风踅的雪急。” 清  纳兰性德 《浣溪沙》词:“五月 江 南麦已稀,黄梅时节雨霏微。” 聂绀弩 《林冲杨志合论》:“天冷了,窗外细雨霏微,窗纸叫风吹得飒飒地响。”

(4).迷蒙。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 西湖 观月,秋爽最宜,烟波镜浄,上下一色。渔灯依岸,城角传风,山树霏微。” 清  顾炎武 《送张山人应鼎还江阴》诗:“旧京秋色转霏微,目送 毘陵 一雁飞。” 鲁迅 《呐喊·白光》:“然而白光却分明的又起来了,这回更广大,比硫黄火更白净,比朝雾更霏微。”

入夜

到了晚上

入夜,工地上灯火通明

霶霈

(1).大雨。 汉  焦赣 《易林·巽之离》:“隐隐大雷,霶霈为雨。” 唐  元稹 《献荥阳公诗五十韵启》:“持杯棬而承澍雨,自满而止,又安能测其霶霈之所至哉!” 清  曹寅 《望雨谣》:“幽天赫赫势霶霈,雷公振鐸驱山碎。”

(2).比喻盛大;盛多。 唐  独孤及 《酬皇甫侍御望天灊山见示之作》诗:“天旋物顺动,德布泽霶霈。”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上坐未久,书生杀驴拔蒜备饌,酒肉霶霈,上顾而奇之。” 宋  欧阳修 《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诗:“有时肆颠狂,醉墨洒霶霈。”

砌水

滴在台阶上的雨水。 南朝  陈  徐陵 《山斋》诗:“砌水何年溜,簷桐几度春。”

情知

深知;明知。 唐  骆宾王 《 * 代郭氏答卢照邻》诗:“情知唾井终无理,情知覆水也难收,不復下山能借问,更向 卢 家字 莫愁 。” 宋  辛弃疾 《鹧鸪天》词:“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 赵树理 《实干家潘永福》:“见有个通房后厕所的小门,情知是从这小门里跑了。”亦作“ 情知道 ”。 宋  柳永 《倾杯乐》词:“情知道,世人难使皓月长圜,彩云镇聚。”

大田

(1) 面积很大种有作物的田地

大田还没有开镰,人们都呆在家里打杂

(2)  指良田

高枕

垫高枕头安心睡觉,形容无所忧虑

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又: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战国策·齐策》

得一

(1).得道。《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王弼 注:“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为主也。物皆各得此一以成。”《吕氏春秋·论人》:“无以害其天则知精,知精则知神,知神之谓得一。凡彼万形,得一后成。” 高诱 注:“一,道也。天道生万物,万物得一乃(后)成也。”《楚辞·远游》:“奇 傅説 之託辰星兮,羡 韩众 之得一。” 王逸 注:“喻古先圣获道纯也。”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承前王之清诲,曰天道之无亲;澄得一以作鉴,恒辅善而佑仁。” 北周  庾信 《周祀圜丘歌·皇夏》:“得一惟清,於万斯寧。”

(2).天的代称。 唐  无名氏 《鸿庆寺碑》:“上奉得一,下及七世父母,法界众生。”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