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罗春信

作者:曾丰 朝代:宋代

呈罗春信原文

受命钟材不已凉,未论道德与文章。
晚谋事事成迂叟,羁迹年年是漫郎。
锐意向前旋磨蚁,灰心求退触藩羊。
车中幸有司南柄,试与迷途指大方。

诗词问答

问:呈罗春信的作者是谁?答:曾丰
问:呈罗春信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曾丰的名句有哪些?答:曾丰名句大全

曾丰呈罗春信书法欣赏

曾丰呈罗春信书法作品欣赏
呈罗春信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受命

(1) 接受命令或任务

临危受命

巴黎天文台台长 勒维烈受命对这次风暴进行调查。——《风海风暴和天气预报的产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2) 受天之命

自古受命而王

(3) 受教

公曰:“不幸有社稷之业,不择言而出之,请受命矣。”——《晏子春秋·谏上》

(4) 听从号令

徒属皆书:“敬受命。”——《史记·陈涉世家》

不已

不停止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论道

(1).谋虑治国的政令。《周礼·考工记序》:“或坐而论道。” 郑玄 注:“论道,谓谋虑治国之政令也。”《楚辞·离骚》:“ 汤 禹 儼而祗敬兮, 周 论道而莫差。” 宋 王安石 《论馆职札子》:“以为王者之职,在於论道,而不在於任事。”

(2).议论、阐明道理。《荀子·正名》:“故,知者论道而已矣。” 唐 王维 《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上客能论道,吾生学养蒙。”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皆絶似村嫗谩駡口吻,毫无士君子从容论道之风。”

文章

(1) 原指文辞,现指篇幅不很长而独立成篇的文字

你看了晨报上的那篇文章了么?

(2) 泛指著作

为文章。——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每为文章。

(3) 比喻曲折隐蔽的含义

话里有文章

(4) 事情;程序

照例文章总得做好

谋事

(1) 计划干某种事情

谋事不成惹人笑

(2) 找职业

到广州去谋事

迂叟

迂阔的老人;远离世事的老人。(1) 唐 白居易 别号。 唐 白居易 《迂叟》诗:“初时被目为迂叟,近日蒙呼作隐人。”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古人号相同》:“ 乐天 又号 迂叟 ,而 司马温公 亦以自称。”(2) 宋 司马光 自号迂叟,后人因以称之。 宋 司马光 《独乐园记》:“ 迂叟 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羣贤。” 宋 李格非 《洛阳名园记·独乐园》:“ 司马温公 在 洛阳 自号 迂叟 ,谓其园曰 独乐园 。” 宋 苏轼 《二鲜于君以诗文见寄作诗为谢》:“ 迂叟 向我言, 青 齐 岁方艰。”

漫郎

(1).指 唐 朝 元结 。 唐 颜真卿 《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元君表墓碑铭》序:“将家 瀼 滨,乃自称浪士,著《浪説》七篇。及为郎,时人以浪者亦漫为官乎,遂见呼为‘漫郎’。” 宋 黄庭坚 《彫陂》诗:“穷山为吏如 漫郎 ,安能为人作嚆矢。” 宋 朱熹 《寿母生朝》诗之三:“徙居邂逅成嘉遯,捧檄因循愧 漫郎 。”

(2).借指放浪形骸不守世俗检束的文人。 郁达夫 《穷乡独立日暮苍茫顾影自伤漫然得句》诗:“只愁物换星移后,反被旁人唤 漫郎 。”

意向

(1) 志向

意向甚大

改变意向

(2) 心之所向;意图

敌军意向不明

磨蚁

语出《晋书·天文志上》:“天旁转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随天左转……譬之於蚁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蚁右去,磨疾而蚁迟,故不得不随磨以左迴焉。”后以“磨蚁”喻指日月在天体中的运行。 宋 邵雍 《皇极经世一元吟》:“日月如磨蚁,往来无休息。”亦用以比喻忙碌不停的人或循环不已的事物。 宋 李纲 《立春日龙化道中得家问》诗之三:“艰危至此无千古,忧患如吾岂两人?往返循环真磨蚁,已将大地等微尘。” 明 唐顺之 《登常山山亭次壁间韵》之二:“栈度盘蛇际,滩行磨蚁中。” 明 陈与郊 《义犬记》第一出:“好笑世人真磨蚁,磨倦人还未?”

磨螘:磨盘上的蚂蚁。比喻极其微小。 明 无名氏 《鸣凤记·林遇夏舟》:“下官贪磨螘之微名,忘枕鸳之雅爱。”

灰心

因失败而丧失勇气或信心

故灰心。——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灰心也故怯懦。

不要灰心

求退

(1).请求离去。《列子·周穆王》:“ 老成子 学幻於 尹文 先生,三年不告。 老成子 请其过而求退。”

(2).引退,自请辞职。 汉 蔡邕 《巴郡太守谢版》:“今月丁丑,一章自闻,乞闲冗抱关执籥,不意録符银青,授任千里。求退得进,后上先迁,为众所怪,不合事宜。”《晋书·张翰传》:“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难。”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八:“ 尹文端公 和余‘飞’字韵云:‘鸟入青云倦亦飞。’吟至再三,欷歔不已,想见当局者求退之难。”

触藩

(1).以角抵撞藩篱。《易·大壮》:“羝羊触藩,羸其角。” 汉 董仲舒 《士不遇赋》:“努力触藩,徒摧角矣。”

(2).比喻碰壁,进退两难。 唐 骆宾王 《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诗:“弔影慙连茹,浮生倦触藩。” 明 何大复 《进舟赋》:“戇必至於触藩兮,智或流於刻舟。” 清 泣红 《胭脂血弹词》第二回:“羵首常愁荒职任,触藩又恐遇灾兇。”

幸有

本有;正有。 唐 杜甫 《曲江》诗之三:“ 杜曲 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宋 贺铸 《望湘人》词:“不解寄一字相思,幸有归来双燕。”

司南

(1).我国古代辨别方向用的一种仪器。用天然磁铁矿石琢成一个杓形的东西,放在一个光滑的盘上,盘上刻着方位,利用磁铁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别方向,是现在所用指南针的始祖。《韩非子·有度》:“夫人臣之侵其主也,如地形焉,即渐以往,使人主失端,东西易面而不自知。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陈奇猷 集释:“司南其制盖如今罗盘针,故可以正朝夕也。朝夕犹言东西,日朝出自东,夕入於西,故以朝夕为东西也。” 汉 王充 《论衡·是应》:“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 越裳 氏重译来贡……使者迷其归路, 周公 锡以文锦二疋,軿车五乘,皆为司南之制。” 严复 《救亡决论》:“远之蚕桑、司南,近之若书槧、火药,利民前用,不可究言。”

(2).比喻行事的准则;正确的指导。《鬼谷子·谋篇》:“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 唐 李商隐 《<会昌一品集>序》:“为九流之华盖,作百度之司南。” 宋 陆游 《十月二十四子夜梦中送庐山道人归山》诗:“夙士极知成殿后,吾曹所赖作司南。”

(3).司南车的省称。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使大夫宴将送至国而还,亦乘司南而背其所指,亦朞年而还至。”《晋书·舆服志》:“记里鼓车,驾四,形制如司南。”

(4).犹司晨。 唐 杜甫 《鸡》诗:“气交亭育际,巫峡漏司南。” 杨伦 笺注:“ 夔州 在南,鸡司昏晓,今失其司晨之职,故曰 巫峡 漏司南。”参见“ 司晨 ”。

迷途

错误的道路;邪路。借指不知如何行事

今某已遇祸而死,愿求清晦,指点迷途。——《三国演义》

迷涂知返(涂通“途”)。——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大方

(1) 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

村里人倒很大方,愿意管我饭

(2) (举止)自然不俗气;无拘束

他举动活泼;说话很大方爽快

(3) 衣着适当

她的一个肩带往下拖垂,用美国的标准来说,使她倒显得很大方

(4) 大道理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