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眺

作者:吴芾 朝代:宋代

远眺原文

万壑千岩百尺楼,地形高压浙东州。
旁窥照水烟波阔,四顾沧溟雪浪浮。
远望尚赊秦辙迹,怀人还想晋风流。
凭栏已足消尘臣,何必三山汗漫游。

诗词问答

问:远眺的作者是谁?答:吴芾
问:远眺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吴芾的名句有哪些?答:吴芾名句大全

吴芾远眺书法欣赏

吴芾远眺书法作品欣赏
远眺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万壑千岩

形容峰峦、山谷极多。语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顾长康 从 会稽 还,人问山川之美, 顾 云:‘千巖竞秀,万壑争流。’” 宋 柳永 《夜半乐》词:“渡万壑千巖, 越溪 深处。” 宋 辛弃疾 《江神子·送元济之归豫章》词:“万壑千巖楼外雪,琼作树,玉为栏。”参见“ 千巖万壑 ”。

百尺楼

(1).泛指高楼。《三国志·魏志·陈登传》:“ 汜 ( 许汜 )曰:‘昔遭乱过 下邳 ,见 元龙 ( 陈登 )。 元龙 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牀卧,使客卧下牀。’ 备 ( 刘备 )曰:‘……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 元龙 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牀之间邪?’” 唐 王昌龄 《从军行》之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宋 苏轼 《次韵答邦直子由》之四:“恨无 扬子 一区宅,懒卧 元龙 百尺楼。”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量移》:“身凭百尺楼,目断千山秀。” 吕志伊 《镇山楼远眺》诗:“登临行远几悲秋,大好湖山百尺楼。”

(2).词牌名。即《卜算子》。因 秦湛 词有“极目烟中百尺楼”句,故名。参见“ 卜算子 ”。

地形

(1)

(2) 包括地势与天然地物和人工地物的位置在内的地表形态

(3) 地形是地物和地貌的统称

高压

(1) 用强权压制和迫害

高压政策

(2) 从法定标准来说,是指任何高于650伏的电压,这是美国的标准。按中国的法定规范,是指1000伏以上的电力输变电电压或250伏以上的配用电电压

烟波

烟雾笼罩的水面

烟波浩渺的洞庭湖

烟波江上使人愁。——唐· 崔颢《黄鹤楼》

四顾

向四面环视

阿Q忽而大叫起来,抬了头仓皇的四顾。——《阿Q正传》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唐· 李白《行路难》

沧溟

(1).大海。《汉武帝内传》:“诸仙玉女,聚居沧溟。” 唐 元稹 《侠客行》:“此客此心师海鲸,海鲸露背横沧溟。” 清 谭嗣同 《报贝元徵》:“一泛沧溟,即晕眩呕噦,不能行立。” 赵朴初 《忆江南》词之八:“ 青 藏 雪,到此出沧溟。”

(2).苍天,高远幽深的天空。 元 郑光祖 《周公摄政》第一折:“天地为盟,上有沧溟。” 明 无名氏 《鸣凤记·二相争朝》:“边城尘土暗沧溟,勒石 燕然 未有人。” 清 陈梦雷 《登屴崱峰》诗之二:“泉归洞壑声闻静,天入沧溟法界空。”

雪浪

(1).白色浪花。 唐 元稹 《遭风二十韵》:“俄惊四面云屏合,坐见千峯雪浪堆。” 元 范康 《竹叶舟》第三折:“则见秋江雪浪拍天浮,更月黑云愁。” 邓中夏 《过洞庭》诗:“莽莽 洞庭湖 ,五日两飞渡。雪浪拍长空,阴森疑鬼怒。”

(2).指鲜白的茶水。 宋 黄庭坚 《西江月·茶》词:“已醺浮蚁嫩鹅黄,想见翻成雪浪。” 宋 黄庭坚 《阮郎归·茶》词:“消滞思,解尘烦,金甌雪浪翻。”

(3).扬起的积雪。 碧野 《在风雪边境的路上》:“六匹马掀起一阵阵雪浪,急急地在山间前进。”

(4).指雪浪石。 宋 苏轼 《雪浪石》诗:“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公不见雷斧痕。” 金 元好问 《云峡》诗:“ 中山 雪浪空影像, 长安 鸚鵡犹紈綺。”

远望

(1).向远处看。《楚辞·九歌·湘夫人》:“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后汉书·光武帝纪论》:“及始起兵还 舂陵 ,远望舍南,火光赫然属天,有顷不见。”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海叙不遇》:“远望渔舟,不阔尺八。” 陈毅 《游柏林失不雷河》诗:“登塔远望,极目天云。”

(2).弩名。 晋 葛洪 《抱朴子·杂应》:“剑名大伤,角星主之;弩名远望,张星主之;戟名大将军,参星主之也。”

(3).弩神名。《艺文类聚》卷六十引《太公兵法》:“弩之神,名 远望 。”

辙迹

亦作“ 辙跡 ”。1.车子行驶的痕迹。《艺文类聚》卷七一引 晋 枣据 《船赋》:“且其行无辙跡,止无所根,不疾而速,忽若驰奔。”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跨中州之辙迹,穷神行之轨躅。” 唐 白居易 《人之穷困由君之奢欲策》:“倦畋渔之乐,疲辙跡之游。” 清 马维翰 《泸定桥》诗:“人影漾惊波,行空无辙跡。” 艾青 《手推车》诗:“手推车,以单独的轮子,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穿过广阔与荒漠。”

(2).痕迹。《老子》:“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讁。” 南朝 梁 任昉 《答刘居士》诗:“行无辙跡,理絶心机。”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泰伯篇三》:“ 颜子 则去一分私,显一分公,除彼己之辙迹,而显其和平。”

(3).犹途径。《淮南子·主术训》:“今治乱之机,辙跡可见也。” 明 方孝孺 《任重斋记》:“他如七十子之徒,虽其才各殊,至於辙迹亦一而已,盖自任之道同也。” 清 包世臣 《与杨季子论文书》:“夫 孟 荀 文之祖也; 子政 、 子云 ,文之盛也:典型具在,辙迹各殊。”

见“ 辙迹 ”。

怀人

(1).思念远行的人。《诗·周南·卷耳》:“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唐 柳宗元 《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慕士情未忘,怀人首徒搔。”

(2).指思念家乡的人。 明 杨慎 《送童士琦瑞州府判赋得蜀江》:“别后怀人更怀土,烦君时一到沧洲。”

(3).所怀念的人。 晋 陶潜 《悲从弟仲德》诗:“借问为谁悲?怀人在九冥。”

风流

(1) 风采特异,业绩突出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 才华出众,自成一派,不拘泥于礼教

是真名士自风流

(3) 放荡不羁

如此风流,竟以私奔方式完成一次不同凡响的婚礼

(4) 具有 * 特点或 * 上得到满足

风流小说

(5) 风俗教化

风流笃厚,禁罔疏阔。——《汉书·刑法志》

(6) 遗风,流风余韵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 风度;仪表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唐· 杜甫《咏怀古迹》

(8) 风韵,多指好仪态

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红楼梦》

凭栏

身倚栏杆

凭栏远眺

何必

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

何必去那么早

三山

(1).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 晋 王嘉 《拾遗记·高辛》:“ 三壶 ,则海中三山也。一曰 方壶 ,则 方丈 也;二曰 蓬壶 ,则 蓬莱 也;三曰 瀛壶 ,则 瀛洲 也。” 唐 骆宾王 《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玄都五府风尘絶,碧海三山波浪深。” 宋 苏轼 《奉和陈贤良》诗:“三山旧是神仙地,引手东来一钓鼇。” 清 黄遵宪 《和沉子培同年》诗:“縹緲三山信 徐巿 ,横纵六里听 张仪 。”

(2). 福州 的别称。 福州 城中西有 闽山 ,东有 九仙山 ,北有 越王山 ,故 福州 又称 三山 。见 宋 曾巩 《道山亭记》。 元 萨都剌 《入闽过平望驿》诗:“ 广陵 城里别匆匆,一去 三山 隔万重。”

(3).冠名。 唐 李群玉 《寄友人鹿胎冠子》诗:“数点疏星紫锦斑,仙家新样剪三山。” 元 郭珏 《送友人从军》诗:“七星战袍衬金甲,三山尖帽飘猩红。” 明 费信 《星槎胜览·占城国》:“其酋长头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锦花手巾,臂腿四腕,俱以金鐲。”

(4).指三山骨。 唐 元稹 《望云骓马歌》:“蹄悬四跼脑颗方,胯耸三山尾株直。” 宋 黄庭坚 《次韵宋楙宗僦居甘泉坊书怀》:“家徒四壁书侵坐,马耸三山叶拥门。”详“ 三山骨 ”。

(5).喻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重压迫。 郭沫若 《颂党庆》诗之一:“三山白雪化,九域红旗鲜。” 萧华 《井冈山颂》诗:“推翻三山惊寰宇,社会主义日日新。”

汗漫游

世外之游。形容漫游之远。 唐 杜甫 《奉送王信州崟北归》诗:“復见 陶唐 理,甘为汗漫游。” 仇兆鳌 注引《淮南子》:“ 若士 谓 卢敖 曰:‘吾与汗漫游於九垓之外。’” 元 耶律楚材 《过云川和刘正叔韵》:“西域风尘汗漫游,十年辜负旧渔舟。” 清 方文 《路灌沟喜遇谈长益话旧》诗:“闻尔京师去,真成汗漫游。” 清 钮琇 《觚賸·神僧》:“我将从师为汗漫游,师许之乎?” 叶玉森 《一岛》诗:“烟萝半壁能分我,请息诸天汗漫游。”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