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翦梅

作者:佚名 朝代:宋代

一翦梅原文

恨入椒觞暖未拈。
春葱微蘸,谁是纤纤。
别来愁夜不胜长,明日从教一线添。
夜久寒深睡未忺。
旧愁新恨,占断眉尖。
一钩斜月却知人。
直到天明,不下疏帘。

诗词问答

问:一翦梅的作者是谁?答:佚名
问:一翦梅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一翦梅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佚名的名句有哪些?答:佚名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椒觞

盛有椒浆酒的杯子。亦指椒浆酒。《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晋朝飨乐章》:“椒觴再献,宝历万年。” 宋 陆游 《岁未尽前数日偶题长句》诗之三:“想得城中盛冠盖,家家来往荐椒觴。” 明 高启 《圣姑庙》诗:“椒觴奠罢沉玄壁,鸟没遥天湛空碧。” 清 赵翼 《悼亡》诗之三:“椒觴随例拜新年,病不能兴黯独眠。”

春葱

喻女子细嫩的手指。 唐 白居易 《筝》诗:“双眸翦秋水,十指剥春葱。” 元 吴昌龄 《端正好·美妓》套曲:“衬緗裙玉钩三寸,露春葱十指如银。”《随园诗话》卷三引 清 汪玉枢 《养蚕》诗:“小姑畏人房闥潜,采桑那惜春葱纤。”

纤纤

形容小巧或细长而柔美

十指纤纤

纤纤作细步。——《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别来

(1).离别以来。 南朝 宋 谢惠连 《代古诗》:“别来经年岁,欢心不同凌。” 唐 窦群 《赠刘大兄院长》诗:“路自 长沙 忽相见,共惊双鬢别来殊。” 郭沫若 《喀尔美萝姑娘》:“我们别来将近两个月了。”

(2).另外。《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眼见得这座祖宅,还值万数银子,怎么又要捨作道院;别来募化黄金,兴铸仙像。”

不胜

受不住,承担不了。胜:承受,经得起

刑人如恐不胜。——《史记·项羽本纪》

驴不胜怒;蹄之。——唐·柳宗元《三戒》

明日

明天

明日复明日

明日去。——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明日徐公来。——《战国策·齐策》

明日造朝。——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从教

(1).听从教导。《韩非子·诡使》:“无二心私学,听吏从教者,则谓之陋。”

(2).指信教的人;教徒。 清 夏燮 《中西纪事·江楚黜教》:“ 罗 至 抚州 中途,憩息於从教 陈 姓之宅。”

(3).指胁从、受教唆的人。 清 魏源 《陕西按察使赠布政使严公神道碑铭》:“以其间缚悍 回 於 华 渭 ,禽餘匪於 寧羌 城固 ,皆治渠魁,宽胁从,曰:‘吾但治从逆,不治从教。’”

(4).从此使得;从而使。 唐 韩偓 《偶见》诗:“千金莫惜旱莲生,一笑从教 下蔡 倾。”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余爱其晚年佳句,如:‘废书祇觉心无著,少饮从教睡亦清。’”

(5).听任;任凭。 宋 韦骧 《菩萨蛮》词:“白髮不须量,从教千丈长。” 明 高启 《夜雨》诗:“醉来独灭青灯卧,风雨从教滴夜长。” 清 钱谦益 《团扇篇》诗:“从教妾扇经秋掩,但愿君心并月圆。”

一线

见“ 一线 ”。

亦作“ 一綫 ”。1.一根线,亦形容细长如线。 唐 杜甫 《至日遣兴》诗之一:“何人错忆穷愁日,愁日愁随一线长。”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稽天之潦,不能终朝,而一线之溜可以潦石者,一与不一故也。” 元 萨都剌 《鹦鹉曲》:“觉来粉汗湿香脸,一线新红枕痕浅。” 明 唐寅 《晓起图》诗:“晓鸦无数盘旋处,緑树枝头一线红。” 毛 * 《菩萨蛮·黄鹤楼》词:“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2).比喻相承或相关事物之间的脉络。《东周列国志》第六一回:“ 尹公佗 学射于 庾公差 , 公差 又学射于 公孙丁 ,三人是一线传授。”《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四年》:“毋竝进君子小人以为色荒,毋兼容邪説正论以为皇极,以培养国家一线之脉,以救生民一旦之命。” 清 宋潜虚 《徐节妇传》:“彼公侯将相跨州连郡,曾未有一如 徐 氏妇者,抱三尺之孤,挽一线之绪,而使之復兴,岂不悲哉!”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其学界为螺线形,虽千变万化,殆皆一线所引也。”

(3).形容极其细微。 金 元好问 《自题写真》诗:“东涂西抹窃时名,一线微官悮半生。” 清 曹寅 《重题晚研跋后兼伤怀南洲》诗之三:“酒边花外打乖人,劫后刚回一线春。”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第三节:“若是乎两 汉 之以著述鸣者,惟 江都 龙门 二子,独有心得,为学界放一线光明而已。”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这是一线生机,我记好街名厂名就去了。”

(4).第一线。指作战的最前线,亦指从事实际工作的基层。

深睡

以脑电慢波为特征的睡眠周期的第三和第四阶段

旧愁新恨

以往的愁苦加上新的愤恨。形容悲苦交加

占断

全部占有,占尽。 唐 吴融 《杏花》诗:“粉薄红轻掩敛羞,花中占断得风流。” 元 汤式 《一枝花·赠张韶舞善 * 》套曲:“消鬱闷,发清兴,占断梨园第一名,非誉非矜。” 瞿秋白 《荒漠里》:“说鼓书,唱滩簧,廉价的旧小说,冒牌的新小说……仍旧占断着群众的‘读者社会’。”

眉尖

眉头

她眉尖皱成一团,显然有心事

一钩

亦作“ 一钩 ”。 1.一个钩子。亦用于形容新月。 唐 韩偓 《雨村》诗:“雁行斜拂雨村楼,帘下三重幕一鉤。” 宋 惠洪 《秋夕示超然》诗:“一鉤窥隙月,数叶搅眠秋。” 元 贡师泰 《题丁元善炼师阳明楼》诗:“丹光散作霞千缕,劒气吹成月一鉤。” 茅盾 《子夜》十二:“满天的星,一钩细到几乎看不见的月亮。”

(2).汉字附在横、竖等笔画末端的一个笔画。因成钩形,故称。

斜月

(1).西斜的落月。《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四时歌秋歌八》:“凉风开窓寝,斜月垂光照。” 唐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诗:“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 瀟湘 无限路。” 清 龚自珍 《导引曲》词之二:“怊悵緑梅花下路,半襟斜月不知寒,凤屧过阑干。” 茅盾 《子夜》三:“她们这一伙,满脑子是俊伟英武的骑士和王子的影像,以及海岛、古堡、大森林中,斜月一楼,那样的‘诗意’的境地。”

(2).喻女子的眉毛。 明 叶小鸾 《艳体连珠·眉》:“独写春山,入 锦江 而望远;双描斜月,对寳镜而增妍。”

知人

(1).谓能鉴察人的品行、才能。《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史记·宋微子世家》:“ 宋宣公 可谓知人矣,立其弟以成义,然卒其子復享之。” 宋 曾巩 《赠黎安二生序》:“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 苏君 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清 钱谦益 《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徐日久授承德郎制》:“择将如择医,以知人为能事。”

(2).谓懂人事。《史记·赵世家》:“ 赵简子 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惧。”

(3).谓懂得人事变化之道。《礼记·中庸》:“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郑玄 注:“知天、知人,谓知其道也。”

有智慧的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且夫既登,而求降阶者,知人也。” 林尧叟 注:“明智之人,乃能思降。知,音智。” 唐 韩愈 《赠太傅董公行状》:“公之将薨也,命其子三日歛。既歛而行,於行之四日, 汴州 乱。故君子以公为知人。”

直到

(1) 径直抵达

直到北京来学艺

(2) 一直到(多指时间)

直到半夜

他一直往梯子上爬,直到喘不过气来

这一事故直到早晨才被发现

天明

天亮

天明登前途。——唐· 杜甫《石壕吏》

不下

(1).不少于。 汉 晁错 《论贵粟疏》:“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 唐 韩愈 《黄家贼事宜状》:“自用兵已来,已经二年,前后所奏杀获,计不下一二万人。” 杨朔 《乱人坑》:“八年来,单单这个乱人坑埋的死人不下六千。”

(2).不亚于;不次于。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释道·萨王二真君之始》:“此二宫者,俱在京师兑隅,雄丽轩敞,不下宫掖。” 刘光弟 《美酒行》:“云今东省旱,不下西省荒。” 茹志鹃 《高高的白杨树》:“大姐那股高兴的神气,也并不下于我。”

(3).没有攻克。《后汉书·公孙瓒传》:“ 绍 遣将 崔巨业 将兵数万攻围 故安 不下,退军南还。”

疏帘

亦作“踈帘”。指稀疏的竹织窗帘。 宋 张耒 《夏日》诗之一:“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清 蒋溥 《桐花歌》:“踈帘一幅 瀟湘 雨,老鶯作歌雏燕舞。”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