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游篇赠杨以任

作者:余学夔 朝代:明代

远游篇赠杨以任原文

少年惜然诺,结交世上英。

金羁络骏马,万里重横行。

衣袍艳艳锦带赤,吴钩烱烱双龙鸣。

自拟掉鞭游洛下,还思谈笑过吴城。

扬帆历海外,倏忽如旅蓬。

南来几度时,名满江湖中。

风吹白浪如银屋,大舶中流八千斛。

青蛾皓齿共徘徊,急管繁弦互追逐。

偶然贳酒都城游,客来解却千金裘。

移山转海不作色,倾情泻意无所求。

鲁连子,李谪仙,澹荡与汝皆同然。

浮名富贵两安在,千古惟称尚父贤。

诗词问答

问:远游篇赠杨以任的作者是谁?答:余学夔
问:远游篇赠杨以任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余学夔的名句有哪些?答:余学夔名句大全

注释

1. 出处: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四十九

参考注释

少年

古称青年男子,现在指人大约十岁到十五岁这个阶段

少年儿童读物

然诺

允诺,答应。——不管表达方式如何,对未来要发生或不会发生的某些事所做的保证

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史记·游侠列传》

布衣相与,尚有没身不负然诺之信。——《后汉书·申屠刚传》

重然诺

结交

与人交际往来,联络友谊

结交各种各样的妇女

世上

世界上;人间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金羁

亦作“ 金覊 ”。1.金饰的马络头。 三国 魏 曹植 《白马篇》:“白马饰金羈,连翩西北驰。” 五代 牛峤 《柳枝》词:“金羈白马临风望,认得 羊 家 静婉 腰。” 明 何景明 《七述》:“控以宝铰,缠以金覊。”

(2).借指马。 唐 李白 《秋日鲁郡尧祠宴别》诗:“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羈。” 宋 梅尧臣 《次韵王景彝正月十六夜省宿过景灵街》:“自跃金覊来宿省,从他锦帐欲夸人。” 清 魏允枚 《苏幙遮·同香岩晓发平原》词:“缓控金羈,满路霜华滑。”

骏马

骏足。即良马;跑得快的好马

万里

万里(1916- ) :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山东东平人。1936年加入中国 * 。曾任冀鲁豫地委书记、南京市军管会经济部部长。建国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城市建设部部长、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兼北京市副市长、铁道部部长、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横行

(1) 不循阡陌,跨越田亩而行

(2) 依仗暴力做坏事

在世界上横行的 * 势力

(3) 以掠夺的方式游遍

曾在西部公路上横行一时的恶棍

(4) 纵横驰骋,所向无阻

当横行天下。——《资治通鉴》

衣袍

(1).袍子,长外衣。《后汉书·杨彪传》:“﹝ 魏文帝 ﹞赐几杖衣袍,因朝会引见,令 彪 著布单衣、鹿皮冠,杖而入,待以宾客之礼。” 唐 孟郊 《立德新居》诗:“晓碧流视听,夕清濯衣袍。”

(2).泛指衣服。 沉从文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引言》:“目下实物图像材料反映虽较具体,仍只能说是点点滴滴。但基本式样,也可说已能把握得住。如衣袍宽博属于社会上层;奴隶仆从,则短衣紧袖口具一般性,又或与历来说的胡服有些联系。”

(3).古代指覆盖在棺材外面的布罩。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今,富者绣墙题凑;中者梓棺楩椁;贫者画荒衣袍,繒囊緹橐。”

艳艳

亦作“艷艷”。1.明媚艳丽貌。 南朝 梁武帝 《欢闻歌》之一:“艳艳金楼女,心如玉池莲。” 宋 张孝祥 《蝶恋花·秦乐家赏花》词:“艳艳轻云,皓月光初吐。” 浩然 《荣荣》:“白薯秧伸展着茂密、肥厚的大叶子,在艳艳的夕阳里摆动着。”

(2).浓。 唐 李羣玉 《感春》诗:“春情不可状,艳艳令人醉。” 宋 王禹偁 《对雪感怀呈翟使君冯中允同年》诗:“千钟方艳艳,三爵未油油。” 王统照 《刀柄》:“﹝主人﹞自己从草囤子的茶壶中,倒出了一杯艳艳的红汁放在矮凳脚下。”

锦带

(1).锦制的带子。《礼记·玉藻》:“居士锦带,弟子縞带。” 孔颖达 疏:“锦带者,以锦为带。” 前蜀 薛昭蕴 《浣溪沙》词:“鈿匣菱花锦带垂,静临兰槛卸头时。” 明 何景明 《七述》:“缀以锦带,悬以吴钩。”

(2).即莼菜。 唐 杜甫 《江阁卧病走笔寄呈崔卢两侍御》诗:“滑忆雕胡饭,香闻锦带羹。” 仇兆鳌 注引 朱鹤龄 曰:“锦带,即蓴丝。《本草》作蒓,或谓之锦带,生 湖南 者最美。”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八·莼》:“《诗》云:‘薄采其茆’,其蒓也。或讳其名,谓之锦带。”

(3).花名。又名海仙花。 宋 王禹偁 《海仙花》诗之三:“锦带为名卑且俗,为君呼作海仙花。”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事志》:“ 胊山 有花类海棠而枝长,花尤密,惜其不香无子。既开,繁丽裊嫋,如曳锦带,故 淮南 人以锦带目之。 王元之 以其名俚,命之曰海仙。”

吴钩

亦作“吴鉤”。钩,兵器,形似剑而曲。 春秋 吴 人善铸钩,故称。后也泛指利剑。 晋 左思 《吴都赋》:“军容蓄用,器械兼储; 吴 鉤 越 棘,纯钧湛卢。” 唐 卢殷 《长安亲故》诗:“ 楚 兰不佩佩吴鉤,带酒城头别旧游。” * 《重读<论持久战>》诗:“一篇《持久》重新读,眼底吴钩看不休。”参见“ 吴鸿 ”。

双龙

(1).两条龙。 北周 庾信 《贺传位于皇太子表》:“自当八风通,庆云聚,五老同游,三星运曜,岂直双龙再赐,九雉重飞而已哉。” 唐 李白 《玉真仙人词》:“清晨鸣天鼓,飆歘腾双龙。” 唐 李商隐 《九成宫》诗:“云随 夏后 双龙尾,风逐 周王 八马蹄。”

(2).称誉同时著名的两个人,多指兄弟。著名的有 东汉 许虔 、 许邵 , 南朝 梁 谢举 、 谢览 , 柳惔 、 柳悦 , 唐 乌承玼 、 乌承恩 等。《晋书·陆云传》:“矫翮南辞,翻栖火树;飞鳞北逝,卒委汤池。遂使穴碎双龙,巢倾两凤。”按,此指 陆机 、 陆云 。

(3).相传 晋 代 张华 见斗、牛二星之间常有紫气,推知 豫章 丰城 有宝剑。 张华 派 雷焕 到 丰城 ,掘狱屋基,得宝剑二把。 张华 和 雷焕 各得其一。后 张华 被诛,其剑顿失。 雷焕 卒, 雷焕 之子持剑行经 延平津 ,剑忽于腰间跃出堕水。使人下水取剑,不见剑,但见两龙各长数丈,蟠萦有文章。后以“双龙”用为宝剑之典。 唐 杜牧 《怀锺陵旧游》诗之二:“未掘双龙牛斗气,高悬一榻栋梁材。” 宋 司马光 《华星篇时视役河上寄郡中诸同舍》诗:“匣中夜半双龙吼,乃知神物不自藏。” 清 孙枝蔚 《遇张容庵话旧》诗:“匣里双龙在,人间猛虎愁。” 梁启超 《侠情记传奇·纬忧》:“昨夜双龙匣剑鸣,负汝汝难忍。”参阅《晋书·张华传》。

洛下

(1).指 洛阳 城。 南朝 梁 刘令娴 《祭夫徐悱文》:“调逸 许 中,声高 洛 下。” 宋 苏轼 《次韵刘景文周次元寒食同游西湖》:“ 山西 老将诗无敌, 洛 下书生语更妍。” 明 王世贞 《明佐游梁无资作歌见援聊此奉复》诗:“吾家弱弟惭小落, 洛 下东西两间屋。”

(2).复姓。 汉 代有 洛下閎 。见《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赞》。

谈笑

说笑;又说又笑

谈笑有鸿儒。——唐· 刘禹锡《陋室铭》

谈笑间。——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扬帆

扯起船帆开船

海外

超出国界,即国外

海外同胞

倏忽

(1) 很快地

倏忽往来,莫知其方。——《吕氏春秋·决胜》

倏忽已三年

(2) 忽然

倏忽之间

白浪

雪白的波涛。 唐 李白 《司马将军歌》:“扬兵习战张虎旗,江中白浪如银屋。” 宋 陆游 《夜宿阳山矶》诗:“白浪如山泼入船,家人惊怖篙师舞。”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六:“西来白浪打旌旗,万舶安危总未知。” 毛 * 《浪淘沙·北戴河》词:“大雨落 幽 燕 ,白浪滔天。”

中流

(1) 水流的中央;渡程中间

大石当中流。——宋· 苏轼《石钟山记》

使船保持在中流驶行

(2) 江河的中段

长江中流

(3) 中等

青蛾

(1).青黛画的眉毛;美人的眉毛。 南朝 宋 刘铄 《白紵曲》:“佳人举袖辉青蛾,掺掺擢手映鲜罗。” 唐 杜甫 《一百五日夜对月》诗:“仳离放红蕊,想象嚬青蛾。” 清 姚鼐 《送胡豫生之山西》诗:“緑尊满捧青蛾低,美人壮士各有思。”参见“ 黛眉 ”、“ 蛾眉 ”。

(2).借指少女、美人。 前蜀 韦庄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诗:“却愁宴罢青蛾散, 扬子江 头月半斜。” 宋 晏殊 《木兰花》词之七:“炉中百和添香兽,帘外青蛾回舞袖。” 宁调元 《无题集元人句》:“唤取青蛾对酒歌,思归无路欲如何。”

皓齿

洁白的牙齿。《汉书·司马相如传上》:“皓齿粲烂,宜笑的皪。” 唐 权德舆 《六府诗》:“木兰泛方塘,桂酒启皓齿。” 宋 柳永 《思归乐》词:“皓齿善歌长袖舞,渐引入醉乡深处。” 清 陈梦雷 《今日良宴会》诗:“清歌发皓齿,妙节协笙簧。” 郭沫若 《芍药及其他·<丁东草·石榴>》:“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参见“ 皓齿朱脣 ”。

徘徊

(1)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他在街上徘徊

(2) 比喻犹豫不决

三纳之而未克,徘徊容与,追者益近。——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3) 危险常顾

经常在崩溃的边缘徘徊

急管繁弦

形容节奏急促、旋律丰富的管弦乐。也泛指音乐旋律华丽,节奏明快。也说“繁弦急管”

追逐

指迅速积极地追寻逃跑的东西

有如瘦狗追逐一些因受袭击而哀鸣的小动物

偶然

突然的,不是经常的;意想不到的

偶然现象

偶然事件

都城

古代诸侯封给卿大夫的采邑;首都;国都

千金裘

珍贵的皮衣。语出《史记·孟尝君列传》:“此时 孟尝君 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 唐 李白 《将进酒》诗:“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移山

移动山岳。典出《列子·汤问》所载 北山 愚公 举家移 太行 、 王屋 二山的寓言。后多以比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干到底的顽强决心或称颂有志者事竟成的坚毅精神。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岂寃禽之能塞海,非 愚叟 之可移山。”《旧唐书·哀帝纪》:“壬寅,敕:‘前太中大夫、尚书兵部侍郎、赐紫金鱼袋 司空图 俊造登科,朱紫升籍,既养高以傲代,类移山而钓名。’”参见“ 愚公移山 ”。

转海

海运。 宋 陈善 《扪虱新话·论南中花卉》:“近日 浙 中好事家,亦时有茉莉素馨,皆 闽 商转海而至,然非土地所宜,终亦不盛。”

不作

(1).不兴起;不兴盛。《礼记·乐记》:“暴民不作,诸侯宾服。” 孔颖达 疏:“不作,谓不动作也。”《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 赵岐 注:“不作,圣王之道不兴。”《韩诗外传》卷三:“无令财货上流,则逆不作。”《文选·班固<两都赋序>》:“昔 成 康 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 李善 注:“作,兴也。”

(2).不耕作;不写作。《史记·赵世家》:“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 清 顾炎武 《金陵杂诗》之一:“诗人长不作,千载尚风流。”

方言。不能,情理上不容许。《老残游记》第七回:“和尚家又不作带兵器,所以这拳法专为保护身命的。”

倾情

倾注全部情感:~之作|歌手~演唱。

无所

(1).没有地方;没有处所。 汉 枚乘 《七发》:“今夫贵人之子,必宫居而闺处,内有保母,外有傅父,欲交无所。” 唐 韩愈 《祭张给事文》:“上不负汝,为此不祥,将死无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细柳》:“积数月,乞食无所,憔悴自归。”

(2).表示否定不必明言或不可明言的人或事物。《周礼·考工记·轮人》:“无所取之,取诸圜也。” 郑玄 注:“非有他也,圜使之然也。”《后汉书·杜乔传》:“先是 李固 见废,内外丧气,羣臣侧足而立,唯 乔 正色无所回橈。”《通典·食货九》:“ 后魏 初至 太和 钱货无所用也。” 明 陈文烛 《<少室山房笔丛>序》:“大哉 孔子 !博学无所成名。” 瞿秋白 《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漂亮是美,‘艺术的价值’也是美--抽象的美,无所附丽的美。”

鲁连子

见“ 鲁连 ”。

谪仙

亦作“ 謫僊 ”。1.谪居世间的仙人。常用以称誉才学优异的人。《南齐书·高逸传·杜京产》:“ 永明 中 会稽 钟山 有人姓 蔡 ,不知名。山中养鼠数十头,呼来即来,遣去便去。言语狂易。时谓之‘謫仙’。” 唐 李白 《玉壶吟》:“世人不识 东方朔 ,大隐 金门 是謫仙。”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吴彩鸾所写之书》:“ 吴彩鸞 ,世传謫仙也。”

(2).专指 李白 。 唐 孟棨 《本事诗·高逸》:“ 李太白 初自 蜀 至京师,舍於逆旅。 贺监 知章 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復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謫仙’。” 唐 韩愈 《石鼓歌》:“ 少陵 无人 謫僊 死,才薄将奈石鼓何!”一本作“ 謫仙 ”。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李太白》:“故 李謫仙 《吹笛》诗:‘ 黄鹤楼 中吹玉笛, 江城 五月《落梅花》。’”

(3).借指被谪降的官吏。 唐 刘禹锡 《寄唐州杨八归厚》诗:“謫仙年月今应满,戇諫声名众所知。”

见“ 謫仙 ”。

澹荡

(1).犹骀荡。谓使人和畅。多形容春天的景物。 南朝 宋 鲍照 《代白紵曲》之二:“春风澹荡侠思多,天色净渌气妍和。” 唐 陈鸿 《长恨歌传》:“赐以汤沐,春风灵液,澹荡其间。” 宋 朱淑真 《西江月·春半》词:“恰如飞鸟倦知还,澹荡梨花深院。”

(2).犹放达。 唐 李白 《古风》之十:“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宋 陆游 《春晚风雨中作》诗:“頽然耐辱君无怪,元是人间澹荡人。” 清 顾贞观 《秋晓登沧浪亭呈宋中丞》诗:“由来澹荡人,别作流传计。”

同然

犹相同。《孟子·告子上》:“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金 王若虚 《滹南诗话》卷下:“物有同然之理,人有同然之见。”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致<近代美术史潮论>的读者诸君》:“只要一比较,许多事便明白;看书和画,亦复同然。” 朱自清 《中国歌谣》二:“至于‘忘疲’一层,则是唱歌者同然的心理。”

浮名

虚名。 南朝 宋 谢灵运 《初去郡》诗:“伊余秉微尚,拙訥谢浮名。” 宋 林逋 《和酬泉南陈贤良高见赠》:“扬袂公车莫相调,浮名应未似身亲。”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行乐》:“予絶意浮名,不干寸禄。” 洪深 《现代戏剧导论》八:“望兄莫误于浮名,莫与旧势力握手!”

富贵

富裕而又有显贵的地位

公子为人…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史记·魏公子列传》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家人读书有几?——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千古

(1) 指久远的年代

千古风流人物。——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千古江山。——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

纵有千古。——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成为千古罪人

(2) 永远地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

千古奇闻

(3) 婉辞,哀悼死者,表示永别或永垂不朽。多用于挽联、花圈等的上款

尚父

亦作“ 尚甫 ”。1.指 周 吕望 。意为可尊敬的父辈。《诗·大雅·大明》:“维师尚父,时维鹰扬。” 毛 传:“尚父,可尚可父。” 郑玄 笺:“尚父, 吕望 也。尊称焉。”一说为 吕望 之字。 马瑞辰 通释:“‘父’与‘甫’同。甫为男子美称, 尚父 其字也,犹 山甫 、 孔父 之属。”《艺文类聚》卷二八引 汉 班彪 《游居赋》:“想 尚甫 之威虞,号苍兕而明誓。” 宋 张元干 《满庭芳》词:“比 渭 滨甲子, 尚父 难兄。” 清 唐孙华 《磻溪》诗:“ 尚父 精神老更遒,一竿唾手取神州。”

(2).后世用以尊礼大臣的称号。《三国志·魏志·董卓传》:“ 卓 至西京,为太师,号曰尚父。”《新唐书·郭子仪传》:“ 德宗 嗣位,詔还朝,摄冢宰,充山陵使,赐号‘尚父’。”《新唐书·宦者传下·李辅国》:“帝矍然欲翦除,而惮其握兵,因尊为尚父。”《三国演义》第八回:“﹝ 卓 ﹞自此愈加骄横,自号为‘尚父’。”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