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子思往衡湘

作者:杨万里 朝代:宋代

送刘子思往衡湘原文

浩斋先生第一孙,秀峰后进第一人。
向来著论三分国,唤起阿瞒戮奸魄。
有司手持金粟尺,越罗蜀锦遗道侧。
洞庭昨夜起霜风,翩然欲登石廪与祝融。
归来定有惊人句,肯寄江西道院翁。

诗词问答

问:送刘子思往衡湘的作者是谁?答:杨万里
问:送刘子思往衡湘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杨万里的名句有哪些?答:杨万里名句大全

杨万里送刘子思往衡湘书法欣赏

杨万里送刘子思往衡湘书法作品欣赏
送刘子思往衡湘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先生

(1)

(2) 一般在一个男子姓氏后所用的一个习惯性的表示礼貌的称呼

对杜先生讲话

(3) 称别人的丈夫或对人称自己的丈夫

(4) 旧时称管帐的人

在商号当先生

(5) 旧时称以说书、相面、算卦、看风水等为职业的人

算命先生

(6) 对长者的尊称

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7) 老师

从先生授经。——清· 袁枚《祭妹文》

(8) 医生

第一

(1) 排在最前的

排名第一

(2) 首要的,最重要的

质量第一

后进

(1) 进步比较慢、水平比较低的人或集体

见后进就帮

(2) 学识或资历较浅的人

喜诱益后进。——《后汉书·孔融传》

(3) 后辈

新旧一体,侨学兼顾,尊重前辈,培养后进

第一人

(1).指才能、德行、姿容等方面最好的人。《梁书·刘孝绰传》:“﹝ 刘孝绰 ﹞出为 上虞 令,还除秘书丞, 高祖 谓舍人 周捨 曰:‘第一官当用第一人。’故以 孝绰 居此职。” 唐 杜甫 《哀江头》诗:“ 昭阳殿 里第一人,同輦随君侍君侧。”《新唐书·李揆传》:“ 揆 至 蕃 ,酋长曰:‘闻 唐 有第一人 李揆 ,公是否?’ 揆 畏留,因紿之曰:‘彼 李揆 ,安肯来邪?’” 宋 陈师道 《谢赵生惠芍药》诗之三:“一枝賸欲簪双髻,未有人间第一人。”《花月痕》第十四回:“ 痴珠 细细打量一番,好像见过的人,遂向 稷如 道:‘这个姑娘就是并门花谱第一人么?’ 稷如 笑道:‘正是 秋痕 ,先生见过?’”

(2).指科举中式名列第一者。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品术·状元》:“《东斋遗事》: 蔡齐 及第第一,詔自今第一人及第令给七人,当直许出入,则两对引喝传呼。”按,《宋史·蔡齐传》作“﹝举进士第一﹞詔金吾给七騶,传呼以宠之。状元给騶,自 齐 始也。”七驺,即七名侍从。

向来

(1) 一贯如此

(2) 先前

向来之烟霞。——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向来不过笼络耳。——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三分国

指 蜀 、 魏 、 吴 三国。 唐 杜甫 《八阵图》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清 赵翼 《赤壁》诗:“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古战塲。”

唤起

(1) 把 从睡梦中叫起

跑到冒着火焰的房子里唤起了这位老人

(2) 激起回忆、联想

这个地方唤起了人们对更幸福的年代的回忆

阿瞒

(1). 三国 魏 曹操 的小名。《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太祖武皇帝 , 沛国 譙 人也,姓 曹 ,讳 操 ,字 孟德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无名氏《曹瞒传》:“ 太祖 一名 吉利 ,小字 阿瞒 。” 宋 杨万里 《读严子陵传》诗:“早遣 阿瞒 移 汉 鼎,人间何处有 严陵 ?” 清 曹寅 《题启南先生莫斫铜雀砚图》诗:“ 阿瞒 心雄天厌足,平生只欠 西陵 哭。”

(2). 唐玄宗 的自称。 唐 南卓 《羯鼓录》:“上笑曰:大哥不必过虑, 阿瞒 自是相师,夫帝王之相,且须有英特越逸之气,不然有深沉包育之度,若 花奴 但端秀过人,悉无此相,固无猜也。” 钱熙祚 校:“上於诸亲常自称此号。” 宋 范成大 《题<开元天宝遗事>》诗之三:“忽报猪龙掀宇宙, 阿瞒 虚读相书来。” 宋 陆游 《晓发金牛》诗:“ 阿瞒 狼狈地,千古有遗伤。”

有司

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

陛下可将彼家属送有司问罪。——《三国演义》

召有司案图。——《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诸葛亮《出师表》

授之于有司。——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金粟尺

即钿尺。尺上的星点用金粟嵌成。 唐 杜甫 《白丝行》:“繰丝须长不须白, 越 罗 蜀 锦金粟尺。” 仇兆鳌 注:“尺以金粟饰之,富贵家之物。” 金 元好问 《赠答张教授仲文》诗:“倒凤颠鸞金粟尺,裁断琼綃三万匹。”

越罗

越 地所产的丝织品,以轻柔精致著称。 唐 刘禹锡 《酬乐天衫酒见寄》诗:“酒法众传 吴 米好,舞衣偏尚 越 罗轻。” 前蜀 韦庄 《诉衷情》词:“ 越 罗香暗销,坠花翘。” 宋 陆游 《初夏》诗:“ 越 罗 蜀 锦吾何用,且备豳人卒岁衣。”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就逮》:“初试 越 罗新,还妆画榜行。”

蜀锦

中国四川出产的传统的染色丝织品

遗道

(1).指前人留传下来的思想观点、政治主张、治理方法等。《史记·周本纪》:“ 公季 脩 古公 遗道,篤於行义,诸侯顺之。”

(2).犹言失去道义。《晏子春秋·问下二一》:“ 叔向 问 晏子 曰:‘世乱不遵道,上辟不用义;正行 * 遗,曲行则道废。正行而遗民乎?与持民而遗道乎?此二者之于行何如?’” 晋 枣腆 《答石崇》诗:“上德无欲,遗道不为。” 唐 韩愈 《上考功崔虞部书》:“夫今之人,务利而遗道,其学其问,以之取名致官而已!”

洞庭

(1).广阔的庭院。《庄子·天运》:“帝张《咸池》之乐於洞庭之野。” 成玄英 疏:“洞庭之野,天池之间,非 太湖 之 洞庭 也。”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尔乃御文轩,临洞庭。” 宋 苏轼 《坤成节集英殿教坊词·教坊致语》:“洞庭九奏,始识《咸池》之音;灵岳三呼,共献后天之祝。”

(2).湖名。即 洞庭湖 。《韩非子·初见秦》:“ 秦 与 荆 人战,大破 荆 ,袭 郢 ,取 洞庭 、 五渚 、 江 南。” 唐 韩愈 《岳阳楼别窦司直》诗:“ 洞庭 九州间,厥大谁与让?”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莪州公诗》:“ 洞庭 春水添新涨,好看双飞返故林。”参见“ 洞庭湖 ”。

(3).湖名。 太湖 的别名。《文选·左思<吴都赋>》:“指 包山 而为期,集 洞庭 而淹留。” 刘逵 注引 王逸 曰:“ 太湖 在 秣陵 东,湖中有 包山 ,山中有如石室,俗谓 洞庭 。”参见“ 太湖 ”。

(4).山名。在 江苏省 太湖 中。有东西二山,东山古名 莫厘山 、 胥母山 、 元 明 后与陆地相连成半岛。西山即古 包山 。

昨夜

(1).昨天夜里。 南朝 宋 鲍照 《上浔阳还都道中》诗:“昨夜宿 南陵 ,今旦入 芦洲 。” 前蜀 毛文锡 《醉花间》词之一:“昨夜雨霏霏,临明寒一阵。” 巴金 《探索集·长崎的梦》:“昨夜,我梦见我在 长崎 。”

(2).日前。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夫人与 郑恆 亲。虽然昨夜见许,未足取信。”

霜风

(1).刺骨寒风。 北周 庾信 《卫王赠桑落酒奉答》诗:“霜风乱飘叶,寒水细澄沙。” 宋 柳永 《八声甘州》词:“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元 李寿卿 《度柳翠》第三折:“断不了你那 章臺 上霜风淅淅, 渭城 边烟雨霏霏。”

(2).指严明的风纪。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治化》:“政德洽於霜风,教义穷於足跡。”

翩然

形容动作轻松迅速的样子

翩然起舞

石廪

山峰名。 衡山 五峰之一。因形似仓廪而得名。 唐 韩愈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 紫盖 连延接 天柱 , 石廪 腾掷堆 祝融 。” 宋 乐史 《太平寰宇记·江南道十二·湘潭县》:“ 衡山 石廪峰 最高,巨木千寻,蛟井连属。”

祝融

(1).神名。 帝喾 时的火官,后尊为火神,命曰 祝融 。亦以为火或火灾的代称。《国语·郑语》:“夫 黎 为 高辛氏 火正,以淳燿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吕氏春秋·孟夏》:“其神 祝融 。” 高诱 注:“ 祝融 , 顓頊氏 后, 老童 之子, 吴回 也,为 高辛氏 火正,死为火官之神。” 唐 张说 《蒲津桥赞》:“ 飞廉 煽炭, 祝融 理炉。” 清 赵翼 《八月二日天宁寺旁巽宫楼火》诗:“趋观乃知此楼燬,刹竿突兀招 祝融 。”

(2).神名。南方之神,南海之神。《管子·五行》:“得 奢龙 而辩於东方,得 祝融 而辩於南方。”《汉书·扬雄传上》:“丽 鉤芒 与驂 蓐收 兮,服 玄冥 及 祝融 。” 颜师古 注:“ 祝融 ,南方神。”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考於传记,而南海神次最贵,在北东西三神河伯之上,号为 祝融 。”

(3).传说中的古帝。 汉 王符 《潜夫论·五德志》:“世传三皇五帝,多以为 伏羲 、 神农 为二皇,其一者或曰 燧人 ,或曰 祝融 ,或曰 女媧 ,其是与非未可知也。”

(4).峰名。 衡山 的最高峰。据《路史》云, 祝融 葬 衡山 之阳,是以名之。 唐 韩愈 《谒衡岳庙》诗:“ 紫盖 连延接 天柱 , 石廩 腾掷堆 祝融 。” 宋 杨万里 《送刘子思往衡阳》诗:“ 洞庭 昨夜起霜风,翩然欲登 石廩 与 祝融 。”

归来

返回原来的地方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宋· 张俞《蚕妇》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唐· 杜甫《兵车行》

惊人

令人惊奇

他们的经济情况以惊人的速度得到改善

江西

中国东南部的省。面积16万平方公里,人口3320万,省会南昌。赣江南北贯全省,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位于省的北部;湖周围平原为主要产粮区。立于鄱阳湖入长江口西侧的庐山为著名避暑胜地。位于省西部的井岗山为中国 * 创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之。南部是世界著名的钨矿产地

道院

(1).道士居住的地方。 五代 王周 《道院》诗:“白日人稀到,帘垂道院深。”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栖真》:“你们寻所道院,趁早安歇罢。” 冯至 《蝉与晚祷》:“在他仅有的两间大的小屋内,将屋门关闭,把自己禁锢起来,好像道院中的苦行者。”

(2).指修道院。 鲁迅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欧洲 中世,文章学问,都在道院里。”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