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作者:慕容嵓卿 朝代:宋代

浣溪沙原文

满目江山忆旧游。
汀洲花草弄春柔。
长亭舣住木兰舟。
好梦易随流水去,芳心空逐晓云愁。
行人莫上望京楼。

诗词问答

问:浣溪沙的作者是谁?答:慕容嵓卿
问:浣溪沙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浣溪沙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慕容嵓卿的名句有哪些?答:慕容嵓卿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满目

充满视野

琳琅满目

江山

江河和山岭,指国家的疆土或政权

江山如此多娇

江山险固。——《资治通鉴》

江山如画。——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千古江山。——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旧游

从前游玩过

重历旧游令我思绪万千

汀洲

水中小洲

花草

可供观赏的花和草

春柔

(1).春日优美的景色。《魏书·程骏传》:“仰歌祖业,俯欣春柔。大哉肆眚,荡民百忧。”

(2).春日植物柔软的枝条。《宋史·乐志十五》:“宝阁珠楼临上苑,百卉弄春柔。” 宋 王安石 《酴醾金沙二花合发》诗:“相扶照水弄春柔,发似矜夸敛似羞。” 明 梅鼎祚 《玉合记·嗣音》:“问青青今日那还又,怕他人再折春柔。”

长亭

古时在城外路旁每隔十里设立的亭子,供行人休息或饯别亲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宋· 柳永《雨霖铃》

木兰舟

用木兰树造的船。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下:“ 木兰洲 在 潯阳江 中,多木兰树。昔 吴王 闔閭 植木兰於此,用构宫殿也。 七里洲 中,有 鲁般 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诗家云木兰舟,出於此。”后常用为船的美称,并非实指木兰木所制。 唐 罗隐 《秋晓寄友人》诗:“更见南来钓翁説,醉吟还上木兰舟。” 南唐 冯延巳 《喜迁莺》词:“忽忆去年离别, 石城 花雨倚江楼,波上木兰舟。” 宋 慕容嵓卿 妻《浣溪沙》词:“满目江山忆旧游,汀洲花草弄春柔,长亭艤住木兰舟。” 明 李东阳 《送崔指挥谦漕运还大河》诗:“滞雨浓云黯不收,漕歌声动木兰舟。”

随流

(1).应和合拍。《文选·宋玉<高唐赋>》:“当年遨游,更唱迭和,赴曲随流。” 李善 注:“鸟之哀鸣,有同歌曲,故言赴曲。随流者,随鸟类而成曲也。”

(2).随着江水流到之处。 汉 司马相如 《难蜀父老》:“於是乃命使西征,随流而攘,风之所被,罔不披靡。”

(3).顺应潮流。 唐 薛逢 《酬牛秀才登楼见示》:“年光同过隙,人事且随流。” 清 曹寅 《东城泛舟至斋僧馆诵愚山先生荣园句和雪坪来韵》:“即赏感前修,随流问时派。” 清 梅曾亮 《<太乙舟山房文集>序》:“公薨,人无知不知,皆喟然曰:‘古君子不存於今。’然公独其形质亡耳。浩浩然随流平进,而不攓撅於升降也。”

芳心

指女子的心境

云愁

指阴暗的天色。 隋 江总 《赋得携手上河梁应诏》:“云愁数处黑,木落几枝黄。” 唐 独孤及 《梦远游赋》:“顾兔呀以蚀月兮,天地闭而云愁。” 元 范康 《竹叶舟》第三折:“则见秋江雪浪拍天浮,更见月黑云愁。”

行人

步行的人。古指出行的人;出征的人;又作使者的通称

会其行人发露,瓒亦枭夷,故使锋芒错缩,厥图不果。——《三国演义》

行人驻足听。——《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行人弓箭各在腰。——唐· 杜甫《兵车行》

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诗文赏析


此为登楼望远、忆旧感怀之词。词中禾农艳的笔调抒写凄怆、沉郁的怨慕之情,将情感表达得极为 * 曲折。词之上片由眼前的景物勾起主人公对往事的回忆,以明媚的春光作衬托,表达其 * 悱恻的离愁别恨,下片抒写词人心中的哀怨和愁苦。
开篇“满目江山忆旧游”二句,言这江依旧如练,这山依旧似锦,这汀洲上的花花草草,依旧在沐浴春天的阳光,卖弄着妩媚的娇态。风景不殊,前尘似梦,怎么不引起词人的回忆和伤感呢?“汀洲花草 ”,即水边小洲上丛生的花草。语出《九歌·湘夫人》:“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这词人目中所见的客观景物,也是词人在长亭送别时曾经领略过的,于是一幕当年送别的情景便在脑子里浮现出来 。“长亭舣住木兰舟 ”,正是词人从“满目江山”中唤起一桩难忘的往事:那也是“岸花汀草共依依”(顾夐《河传》)的小洲,一只正要启程远航的兰舟,停泊在十里长亭的旁边,那种依依惜别之情是很难用言语形容的。骊歌已经唱了,兰舟就要启航了,却在长亭边停泊下来,通过这样的暗示和联想,把男女双方的依恋之情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不言留恋而留恋之情自见。这一结,形象地说明了“忆”的具体内容,完美地构成了词的艺术意境,在“长亭 ”、“兰舟”的点缀之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情景,便在画面上再现了出来。
过片“好梦易随流水去 ”,承上片的“忆旧游”,并转出下文无限的“愁”来 ,意脉贯串,浑然天成,有着“水穷云起”之妙。这里所说的“好梦 ”,蕴藏着许多难忘的往事,象“小窗外 ,情话绸缪”(王莹卿《满庭芳》)那样的赏心乐事;“指月盟言,不是梦中语 ”(戴石屏妻《怜薄命》)那样的山盟海誓;“低随漫唱,笑语相供,道文书针线,今夜休攻 ”(康与之《满庭芳》)那样的闺房韵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李持正《人月圆》)那样的元宵灯会,也许都从词人的记忆深处,一齐浮现出来,然而那样的好景都已经成了“梦 ”,都已经象“流水”似地一去不复返了,这自然要引起人的今昔之感的。多情的词人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忘记了自己的意中人。她的一颗“芳心”围绕着象“晓云”一样飘忽不定的“行人”,一同欢乐,一同愁苦。词人在结句中,巧妙地运用唐代诗人李益“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楼”(《献刘济》)的诗意,委婉地讽谕“行人”不要上京去求官,怕的是得了官更无归期。不过李益的诗是对朝廷久不见调的怨怼语,是郁郁不得志的愤慨语(见新、旧《唐书·李益传》),而这种是对“行人”的期望语,叮咛语,蕴藉之至,亦忠厚之至,是一颗美好的“芳心 ”。词之结尾,情余言外,哀怨无穷,感人至深。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