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仲经筵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春仲经筵原文

间阔经筵意未安,东风广厦集儒官。

不惟勤学因时勖,要复存羊俾后观。

制事期无适莫见,知人更念惠怀难。

春卿仪注百寮式,讵道从容礼数宽。

诗词问答

问:春仲经筵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春仲经筵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春仲经筵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三十一

2. 去岁以巡狩未举是典

参考注释

经筵

汉 唐 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宋 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宋 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 元 、 明 、 清 三代沿袭此制,而 明 代尤为重视。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 清 制,经筵讲官,为大臣兼衔,于仲秋仲春之日进讲。 宋 沉作喆 《寓简》卷二:“ 神宗皇帝 御经筵,时方讲《周官》。”《元史·吴澄传》:“ 泰定 元年,初开经筵,首命 澄 与平章政事 张珪 、国子祭酒 邓文原 为讲官。” 明 焦竑 《焦氏笔乘·经筵面奏》:“我朝经筵日讲,非徒辩析经史,为观美也;谓当旁及时务,以匡不逮。”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二:“ 康熙 十年二月,肇举经筵大典於 保和殿 ,以 孝感 熊文端公 为讲官,知经筵事。”

东风

(1) 从东方吹来的风

小楼昨夜又东风。——南唐· 李煜《虞美人》

(2) 春天的风

(3) 比喻革命的巨大力量或高涨的革命气势

东风吹向天地外,荡尽人间群魔妖。——《天安门诗八首》

广厦

高大的房屋

儒官

古代掌管学务的官员或官学教师。《汉书·翼奉传》:“ 奉 以中郎为博士、諫大夫,年老以寿终。子及孙皆以学在儒官。”《宋书·武帝纪下》:“便宜博延胄子,陶奬童蒙,选备儒官,弘振国学。” 唐 韩愈 《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於是总太学儒官三十有六人,列燕于祭酒之堂。” 清 周亮工 《梁溪成二鸿旧以孝廉训皖未能遽归也》诗:“儒官容易罢,秃笔不教閒。”

不惟

(1).不仅;不但。《书·酒诰》:“罔敢湎于酒,不惟不敢,亦不暇。” 宋 范成大 《照田蚕行》:“不惟桑贱穀芄芄,仍更苧麻无节菜无虫。” 冯德英 《苦菜花》第十二章:“过了一天又一天,到现在不惟没等到,村里关于他们的风言风语倒渐渐听不到了。”

(2).岂非。《三国志·魏志·王昶传》:“掩人者人亦掩之,陵人者人亦陵之。故三 郤 为戮於 晋 , 王叔 负罪於 周 ,不惟矜善自伐好争之咎乎!”

(3).不思虑。《书·酒诰》:“惟荒腆于酒,不惟自息乃逸。” 孔 传:“不念自息。”《文选·王粲<赠文叔良>诗》:“视明听聪,靡事不惟。” 李善 注引《字林》:“惟,思也。”

勤学

努力学习。《东观汉记·桓荣传》:“ 荣 少勤学,讲论不怠,治《欧阳尚书》。”《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 蒯悟 ﹞依旧留在衙门中勤学。三年之后,学业已成。”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韩昌黎诗十四》:“《示儿》诗自言辛勤三十年,始有此屋,而备述屋宇之塏爽,妻受誥封,所往还无非卿大夫,以诱其勤学。”

要复

犹待机,等候时宜。《文选·王褒<洞箫赋>》:“要復遮其蹊径兮,与謳謡乎相龢。” 张铣 注:“要復,犹伺候也。谓簫曲伺候謌者发声,和遮其道路而与之相和,合其音律也。”

制事

谓处理政治、军事等重大事件。《书·仲虺之诰》:“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管子·禁藏》:“圣人之制事也,能节宫室、适车舆以实藏,则国必富、位必尊。”《史记·苏秦列传》:“臣闻古之善制事者,转祸为福,因败为功。”

适莫

指用情的亲疏厚薄。《后汉书·李燮传》:“时 潁川 荀爽 、 贾彪 ,虽俱知名而不相能, 燮 并交二子,情无适莫,世称其平正。”《三国志·吴志·顾雍传》:“其所选用文武将吏各随能所任,心无适莫。”《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六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适,音的。心之所主为适,心之所否为莫。” 元 元明善 《丞相淮安忠武王碑》:“仁视群品,无间亲疏,义使英材,无比适莫。”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刘蕺山集》:“观此可知当日 东林 诸君子蹇裳濡足之习,先生亦心非之,故言之凛然,絶无适莫。”

知人

(1).谓能鉴察人的品行、才能。《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史记·宋微子世家》:“ 宋宣公 可谓知人矣,立其弟以成义,然卒其子復享之。” 宋 曾巩 《赠黎安二生序》:“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 苏君 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清 钱谦益 《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徐日久授承德郎制》:“择将如择医,以知人为能事。”

(2).谓懂人事。《史记·赵世家》:“ 赵简子 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惧。”

(3).谓懂得人事变化之道。《礼记·中庸》:“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郑玄 注:“知天、知人,谓知其道也。”

有智慧的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且夫既登,而求降阶者,知人也。” 林尧叟 注:“明智之人,乃能思降。知,音智。” 唐 韩愈 《赠太傅董公行状》:“公之将薨也,命其子三日歛。既歛而行,於行之四日, 汴州 乱。故君子以公为知人。”

春卿

(1). 周 春官为六卿之一,掌邦礼。后因称礼部长官为春卿。 唐 耿湋 《奉送蒋尚书兼御史大夫东都留守》诗:“副相威名重,春卿礼乐崇。” 唐 柳宗元 《送元秀才下第东归序》:“献艺春卿,当三黜之辱,可谓屈抑矣。” 宋 王禹偁 《送进士郝太冲序》:“洎予受知春卿,荐以甲科,喧喧我名,雷奋人耳。”

(2).指 南朝 梁 太常、宗正、司农三卿。《隋书·百官志上》:“诸卿, 梁 初犹依 宋 齐 ,皆无卿名。 天监 七年,以太常为太常卿,加置宗正卿,以大司农为司农卿,三卿是为春卿。”

仪注

(1).指测天的法式。《后汉书·律历志中》:“ 衡 兴 参案仪注,考往校今,以为《九道法》最密。”

(2).制度;仪节。 南朝 梁 沉约 《议乘舆升殿疏》:“正会仪注,御出乘舆至 太极殿 前,纳舄升阶。”《南史·陈鄱阳王伯山传》:“ 武帝 时,天下草创,诸王受封,仪注多闕。”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 张耆 ﹞第八子 得一 知 贝州 , 王则 反,不能死节,又为之制定仪注,伏诛。” 明 张煌言 《建夷宫词》之七:“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茅盾 《锻炼》九:“这也不知是何年何月定下来的仪注,如果不把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再盖上一块白布,那会议就不够正式。”

百寮

见“ 百僚 ”。

道从

道旁;路侧。《庄子·至乐》:“ 列子 行食於道从,见百岁髑髏,攓蓬而指之曰:‘唯予与汝知而未尝死,未尝生也。’”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曰:“从,道旁也。”

前导后卫。 晋 葛洪 《神仙传· * 》:“宴毕, 方平 、 * 命驾升天而去,簫鼓道从如初也。”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梦》:“遂擐以金锁甲,令骑道从千餘人,马蹀虚南去。” 唐 牛僧孺 《玄怪录·郭元振》:“将军失声而走。道从之吏,一时惊散。”

容礼

容仪之礼。谓容止进退的礼仪规定。《后汉书·儒林传·刘昆》:“﹝ 刘昆 ﹞少习容礼。” 李贤 注:“容,仪也。前书 鲁 徐生 善为容, 孝文 时,以容为礼官大夫。” 王先谦 集解:“ 惠士奇 曰,古者有容礼,有容臺。容,其仪;臺,其地也……洒埽应对进退之礼,少而习焉,长而安焉。仪容辞令,其节似小,而大行人以之同邦国,亲诸侯。” 宋 苏舜钦 《太原郡太君王氏墓志》:“遂以夫人归 韩氏 。果能上承尊嫜,奉 忠宪公 恂恂然,举动无一不中容礼者。”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