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泉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盗泉原文

在天有日月,在地有谷冈。

昼夜难易职,高下应有常。

君看绕指柔,终非百鍊刚。

盗泉何人传,乃在宝主乡。

孔子忍渴过,此语殊荒唐。

不闻鲁柳蹠,初因酌其浆。

志士耻穿窬,君子戒慢藏。

有水何妨饮,无物安得将。

隐之汲贪泉,清操凛若霜。

岂其宣尼圣,见乃逊彼行。

常谓盗利人,所慕橐与囊。

其志实甚卑,其害亦易防。

更有盗名流,鱼鱼俨冠裳。

可变白为黑,能使臭为香。

何曾饮盗泉,薰心终自戕。

谓人不汝知,屋漏形影彰。

诗词问答

问:盗泉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盗泉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阳韵 出处:御制诗初集卷二十六

2. 见法苑珠林

参考注释

日月

(1) 生计;生活

舒心的日月

(2) 太阳和月亮

昼夜

(1) 白昼与夜晚

不分昼夜

昼夜营业

死生,昼夜事也。——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昼夜搒讯。——《明史》

(2) 又

昼夜不息

昼夜巡扰。——《广东军务记》

难易

(1).艰难与容易。《礼记·学记》:“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 金 王若虚 《滹南诗话》卷中:“立意之初,必有难易二涂,学者不能强所劣,往往舍难而趋易。” 清 彭端淑 《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鲁迅 《南腔北调集·论翻印木刻》:“但议论的要点,和去年已不同:去年还是连环图画是否可算美术的问题,现在却已经到了看懂这些图画的难易了。”

(2).偏指艰难。《左传·昭公五年》:“敝邑虽羸,若早修完,其可以息师。难易有备,可谓吉矣。”《韩诗外传》卷二:“夫士欲立身行道,无顾难易,然后能行之。”

(3).偏指容易。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除此小寇,难易可知, 泰山 压卵,未足为喻。”

高下

指高低、优劣(用于比较双方的水平)

两个人的技术不分高下

应有

(1).所有,一切。 唐 白居易 《奏所闻状》:“自今已后,应有进奉,并不用申报御史臺,如有人勘问,便仰録名奏来者。”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一折:“将 江 上应有战舡,尽行拘收,不放 关公 渡 江 回去。”《水浒传》第一回:“应有民间税赋悉皆赦免。”

(2).应当具有。《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姑娘一进洞房,早看见摆满一分妆奩,凡是应有的,公婆都给办得齐齐整整。”

绕指柔

(1).《文选·刘琨〈重赠卢谌〉诗》:“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吕延济 注:“百炼之铁坚刚,而今可绕指。自喻经破败而至柔弱也。”后因以“绕指柔”比喻坚强者经过挫折而变得随和软弱。 明 唐顺之 《与杨蕉山书》:“僕少颇负意气,屏发以来,槁形灰心之餘,化为绕指柔焉久矣。”

(2).用以形容柔软之极。 唐 高适 《咏马鞭》:“珠重重,星连连,绕指柔,纯金坚。” 清 黄遵宪 《寄和周朗山》:“金作同心结,刀期绕指柔。”亦省作“ 绕指 ”。 唐 温庭筠 《懊恼曲》:“莫言自古皆如此,健剑刜鐘铅绕指。” 宋 杨万里 《新除广东常平之节感恩书怀》诗:“向来百鍊兮绕指,一寸丹心白日明。”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台省·御史与边功》:“以至尚书三少而豸冠,风力化为绕指矣。”

百鍊刚

见“ 百鍊钢 ”。

盗泉

泉水名称,在今山东省泗水县。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后汉书·列女传》

乃在

犹乃才。仅仅。在,通“ 才 ”。《汉书·贾谊传》:“ 长沙 迺在二万五千户耳,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

孔子

(公元前551—前479)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幼年生活贫困。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子。50岁时任鲁国司寇,摄行相事。后同学生周游列国,终不见用。晚年致力教育事业,传弟子有3000人,著名者72人。政治上主张“正名”,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以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提倡德治教化,反对苛政。 * 思想上宣传“仁”。“仁”是符合等级制度的言行规范,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是品德素养恭、宽、信、敏、惠的总称。教育思想上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知新”。重视因材施教。现存《论语》集录孔子言行

荒唐

(1) 广大而不着边际。引申为夸大不实或荒谬无理

荒唐透顶

(2) 放荡

荒唐的生活

(3) 慌张

志士

有远大志向和高尚节操的人

爱国志士

穿窬

打洞穿墙行窃

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论语·阳货》

君子

(1) 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

彼君子兮。——《诗·魏风·伐檀》

君子不齿。——唐· 韩愈《师说》

君子寡欲。——司马光《训俭示康》

君子多欲。

(2) 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

不亦君子乎。——《论语》

君子有不战。——《孟子·公孙丑下》

君子博学。——《荀子·劝学》

花之君子。——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对别人的尊称

君子书叙。——唐· 李朝威《柳毅传》

君子登山。——明· 顾炎武《复庵记》

同社诸君子。——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君子之后。——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慢藏

疏于治理或保管。《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天畀 更始 ,不能引维,慢藏招寇,復致 赤眉 。”《魏书·乌洛侯传》:“民尚勇,不为斋窃,故慢藏野积而无寇盗。” 章炳麟 《国家论》:“一废一存,慢藏贾祸之道在是矣。”

何妨

(1) 为什么不

何妨一试

(2)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妨

你何妨试一试

无物

不存在东西;空洞

贪泉

(1).泉名。在 广东省 南海县 。 晋 吴隐之 操守清廉,为 广州 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 石门 ,有水曰 贪泉 ,相传饮此水者,即廉士亦贪。 隐之 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 夷齐 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愈厉。事见《晋书·良吏传·吴隐之》。 唐 王勃 《滕王阁诗序》:“酌 贪泉 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明 尹凤岐 《送兄广东参政应奎》诗:“珍重平生清节在,不妨引满酌 贪泉 。”

(2).泉名。在 湖南省 郴县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耒水》:“ 耒水 又西, 黄水 注之……按 盛弘之 云:‘众山水出,注于大溪,号曰 横流溪 ,溪水甚小,冬夏不乾,俗亦谓之 贪泉 ,饮者輒冒于财贿,同于 广州 石门 贪流 矣。’”

清操

高尚的节操。《后汉书·尹勋传》:“宗族多居贵位者,而 勋 独持清操,不以地埶尚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诫兵》:“得姓以来,无清操者唯此二人,皆罹祸败。” 宋 文天祥 《正气歌》:“或为 辽 东帽,清操厉冰雪。”《红楼梦》第三回:“其为人谦恭厚道……故弟致书烦托,否则不但有污尊兄清操即弟亦不屑为矣。”

岂其

(1).犹何必。《诗·陈风·衡门》:“岂其食鱼,必河之魴。岂其取妻,必 齐 之 姜 。” 郑玄 笺:“此言何必河之魴然后可食,取其口美而已;何必大国之女然后可妻,亦取贞顺而已。”《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 谷口 郑子真 不詘其志,耕於巖石之下,名震於京师,岂其卿?岂其卿?” 清 李调元 《勦说·岂其卿》:“岂其卿者,犹云何必卿也。”

(2).犹难道。《左传·昭公三年》:“ 肸 又无子。公室无度,幸而得死,岂其获祀?” 杜预 注:“言必不得祀。”《楚辞·离骚》:“岂其有他故兮,莫好脩之害也!”

宣尼

汉平帝 元始 元年追谥 孔子 为 褒成宣尼公 ,后因称 孔子 为 宣尼 。见《汉书·平帝纪》。 晋 左思 《咏史》诗之四:“言论準 宣尼 ,辞赋拟 相如 。”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师友》:“ 互乡 童子,当愿接於 宣尼 ; 苏门 先生,竟未言於 阮籍 。”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五》:“续 杏坛 之音,鼓 宣尼 之操,吾徒之修养也。” 清 恽敬 《前光禄寺卿伊公祠堂碑铭》:“入圣之要,下学上达, 宣尼 所传,存之存之。”

盗名

(1).窃取名声。《荀子·不苟》:“是姦人将以盗名於晻世者也。” 杨倞 注:“姦人盗富贵贫贱之名於昏闇之世。晻,与暗同。” 汉 焦赣 《易林·大畜之益》:“虐众盗名,雄鷄折颈。” 宋 晁补之 《沉丘县学记》:“好更张喜事者,乃始务修此以盗名於众人不为之中。” 明 方孝孺 《默山精舍记》:“苟无其道而乐居乎位,是窃禄也;不以其道而自肆於隐,是盗名也。” 清 曾国藩 《日记·省克》:“写此册而不日日改过,则此册直盗名之具也!”

(2).盗贼之名。 宋 龚开 《宋江三十六人赞序》:“彼 跖 与 江 ,与之盗名而不辞,躬履盗跡而无讳者也。”

冠裳

(1).指官吏的全套礼服。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七:“﹝ 刘子澄 ﹞守 衡阳 日,以冠裳涖事,宪使 赵民则 尝紫衫来见。 子澄 不脱冠裳肃之, 民则 请免冠裳。 子澄 端笏肃容曰:‘戒石在前,小臣岂敢。’ 民则 皇恐,退具冠裳以见。”

(2).指穿着官服。《宋史·范应铃传》:“夙兴,冠裳听讼,发擿如神。”

(3).指官宦士绅。 唐 高彦休 《唐阙史·虎食伊璠》:“冠裳农贾,挈妻孥潜跡而出者,不可胜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先声》:“今日冠裳雅会,就要演这本传奇。”

(4).指官职。 宋 范成大 《胡宗伟罢官改秩作诗送之》:“万境何如一丘壑,几时定解冠裳缚。”

(5).指文明、礼仪制度。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诛妖檄文》:“智士趋时,必在取乱侮亡之会,况削尔父母毛髮,毁我往古冠裳。” 清 莫友芝 《有感》诗之一:“卧榻事殊 南越 远,可容鳞介溷冠裳。”

可变

可以改变

可变资本

可变角

可变数

何曾

反问表示未曾

你何曾想到他今天会成为总统?

薰心

(1).谓心受熏灼。常形容愁苦。《易·艮》:“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 王弼 注:“危亡之忧,乃薰灼其心也。” 南朝 梁 江淹 《奏记诣南徐州新安王》:“惟恩知泰,变色薰心。” 宋 韩驹 《某已被旨移蔡贼起旁郡未果进发今日上城部分民兵阅视战舰口号》之三:“百忧前日摠薰心,一笑朝来得好音。”

(2).谓迷住心窍。 周实 《公园看牡丹》诗:“岂必风流皆没骨,还愁富贵易薰心。”如:利欲薰心。

自戕

* ;自己伤残自己。 明 沉德符 《野获编·果报·冤报》:“﹝ 丁 ﹞与其儕欢饮於舟中,忽作异方语,瞪目改容,切齿恨駡,将自戕,众皆怪问,则曰:‘我实盗也。’” 清 陈梦雷 《拟古妾薄命》诗:“昔有 秋胡 妻,心乖寧自戕。”《红楼梦》第九十回:“却説 黛玉 自立意自戕之后,渐渐不支,一日竟至絶粒。” 陈毅 《送人赴泰州谈判抗日合作》诗:“凭君寄语强梁辈,摩擦自戕慎厥初。”

屋漏

(1).古代室内西北隅施设小帐,安藏神主,为人所不见的地方称作“屋漏”。《诗·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毛 传:“西北隅谓之屋漏。” 郑玄 笺:“屋,小帐也;漏,隐也。”后即用以泛指屋之深暗处。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四:“发人隐恶,虽亏雅道,亦使暗室屋漏之下有所警。” 明 李东阳 《土室》诗:“古人戒屋漏,所贵无愧色。”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俞生》:“汝为儒士,暗室屋漏,犹当谨慎,岂可放肆於大道之旁乎!”

(2).破屋漏水。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祖广 行恒缩头,诣 桓南郡 。始下车, 桓 曰:‘天甚晴朗, 祖参军 如从屋漏中来。’”《南史·江子一传》:“屋漏在上,知之在下。” 唐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牀头屋漏无乾处,雨脚如麻未断絶。”《清平山堂话本·董永遇仙传》:“屋漏更遭连夜雨,行船又撞打头风。”

(3).指天窗。

(4).指屋漏痕。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十四:“ 颜平原 书妙天下……真 山谷 所谓‘笔法锥沙屋漏,心期晓日秋霜’者邪!”参见“ 屋漏痕 ”。

形影

(1) 物体和身影

形影不离

(2) 身体的影子

她的形影不时地出现在他的脑海中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