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韩术士

作者:项安世 朝代:宋代

赠韩术士原文

睡过春星十二番,牙疏发脱久知难。
捉将官里兵良苦,放入山间枕乍安。
举世知君能安式,不愁无客问弹冠。
毋多夺我枚回渚,厚笠轻蓑老竹竿。

诗词问答

问:赠韩术士的作者是谁?答:项安世
问:赠韩术士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项安世的名句有哪些?答:项安世名句大全

项安世赠韩术士书法欣赏

项安世赠韩术士书法作品欣赏
赠韩术士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十二

(1).十分之二。《史记·高祖本纪》:“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 齐 得十二焉。” 裴骃 集解引 苏林 曰:“十二,得十中之二。”

(2).特指税率或利率十分之二。《周礼·地官·载师》:“凡任地……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 贾公彦 疏:“皆无过十二者……皆无过十而税二。”《汉书·贡禹传》:“商贾求利,东西南北各用智巧,好衣美食,岁有十二之利,而不出租税。” 颜师古 注:“若有万钱为贾,则获二千之利。”

(3).形容数量多或程度深。 南朝 齐 王融 《望成行》:“金城十二重,云气出表里。”参见“十二分。”

发脱

(1).发放。

(2).脱手,卖出。《 * 词话》第十六回:“你不知贼蛮奴才行市,连货物没处发脱,才来上门脱与人。”《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只见一个卖布的客人……存下几百匹布,不曾发脱,急切要投箇主儿,情愿让些价钱。”《醒世姻缘传》第八八回:“因没盘费,在 淮安 金龙大王庙 里卖掉了一头騍骡,今止剩得两个,要寻主顾发脱。”

(3).开脱,摆脱。《古今小说·沉小官一鸟害七命》:“ 张公 接过银子,看一看,将来放在荷包里,将画眉与了客人,别了便走。口里道:‘发脱得这祸根,也是好事了。’”《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此女乃上帝玉马之精,来人间行祸者,今已到相公府中,若不早些发脱,祸必不免。”

(4).犹发泄。尽量发出。《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刘妈妈 因 玉郎 走了,又不捨得女儿,难为一肚子气,正没发脱,见老公倒前倒后,数説埋怨,急得暴躁如雷。”

(5).处置;对付。《初刻拍案惊奇》卷八:“料道这些苧蔴……他也是劫了去,不好发脱,故此与我。”《红楼梦》第六九回:“ 凤姐 虽恨 秋桐 ,且喜借他先可发脱 二姐 ,用‘借刀 * ’之法,‘坐山观虎斗’。”

官里

(1).犹言衙门里,官府里。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六:“ 朴 言:‘独臣妻有诗一首云:更休落魄贪盃酒,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邹韬奋 《萍踪寄语》十六:“结果大家不答应他,把他捉将官里去,坐了六个月的监牢。”

(2).犹官家。指皇帝。 宋 周密 《武林旧事·乾淳奉亲》:“是日官里大醉,申后,宣 逍遥子 入便门,升輦还内。” 元 王伯成 《贬夜郎》第一折:“官里御手亲调醒酒汤。”《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且喜得夫人贵体无事,万千之喜。旦晚奏过官里,选日入宫,未知夫人意下如何?”

良苦

精良和粗劣。《管子·宙合》:“可正而视,言察美恶,审别良苦。” 郭沫若 等集校引 安井衡 曰:“苦,滥恶也。” 唐 刘禹锡 《贾客词》:“贾客无定游,所游唯利并。眩俗杂良苦,乘时取重轻。”

(1).很辛苦。《后汉书·王常传》:“ 光武 见 常 甚欢,劳之曰:‘ 王廷尉 良苦,每念往时,共更艰戹,何日忘之。’”《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昪》:“ 世宗 许之,始赐 景 书曰‘皇帝恭问 江南 国主’,劳其良苦而已。”

(2).很深。 郑观应 《盛世危言·善举》:“训哑院及训聋瞽院有残疾者,能令其识字知书,就其所能教以工艺,补天有术,施惠有方,用心亦良苦矣。”

入山

(1).进入山里。《史记·外戚世家》:“ 少君 年四五岁时,家贫……为其主人入山作炭。” 宋 苏轼 《与林天和长官》之二十:“知入山未还,即日想已还治。起居佳否?往来衝冒,然胜游计不为劳也。”《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又大兴土木,作 昭明宫 ,令文武各官入山采木。”

(2).指隐居。《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迁 观 为别驾从事”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袁暐 《献帝春秋》:“汝欲取 蜀 ,吾当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 唐 白居易 《效陶潜体》诗之十四:“入山烧黄白,一旦化为灰。” 许杰 《<文艺批评与人生>自序》:“我既然还生活在人类社会里,也并不想出世,也不想入山。”

举世

整个人世;全世界

举世闻名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弹冠

(1).弹去冠上的灰尘;整冠。《楚辞·渔父》:“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王逸 注:“拂土芥也。”

(2).多用以表示喜庆或敬肃等。 宋 苏轼 《借前韵贺子由生第四孙斗老》诗:“今日散幽忧,弹冠及新沐。” 宋 王禹偁 《李太白真赞序》:“予乃弹冠拭目,拜而窥之,宿素志心,於是併遂。”

(3).比喻相友善者援引出仕。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内无 金 张 之援,外乏弹冠之友。”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七:“ 唐 襄阳 孟浩然 ,与 李太白 交游。 玄宗 徵 李 入翰林。 孟 以故人之分,有弹冠之望,久无消息,乃入京謁之。” 王闿运 《上曾总督书》:“故人朝升而良友弹冠,时相夕贬而党与并空。”

(4).指为官。 北齐 颜之推 《古意》诗:“十五好诗书,二十弹冠仕。” 宋 陆游 《忆昔》诗:“早知虚起弹冠意,悔不常为秉烛游。”参见“ 弹冠相庆 ”。

毋多

谓不作他计。《战国策·秦策三》:“和不成,兵必出。 白起 者,且復将。战胜,必穷公;不胜,必事 赵 从;从,公又轻。公不若毋多,则疾封。” 鲍彪 注:“谓专志於和,毋他务也。”一说毋待战功。见 金其源 《读书管见·战国策·公不若毋多》。

竹竿

(1).砍下来的削去枝叶的竹子。《诗·卫风·竹竿》:“籊籊竹竿,以钓于 淇 。”《后汉书·方术传下·左慈》:“﹝ 慈 ﹞因求铜盘贮水,以竹竿饵钓於盘中,须臾引一鱸鱼出。” 唐 孟浩然 《岘潭作》诗:“试垂竹竿钓,果得查头鯿。”《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三回:“那几个人却是对着我走来,一个提着半明不灭的灯笼,那两个每人摃着一根七八尺长的竹竿子。” 沉从文 《边城》一:“渡船头竖了一根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

(2).竹子的主干。 唐 元稹 《种竹》诗:“昔公怜我直,比之秋竹竿。” 清 金人瑞 《对雪》诗:“压倒竹竿终劲直,怜斯鸟雀尽徬徨。”

(3).指竹子。 元 耶律楚材 《西域和王君玉诗》之六:“奔走红尘积有年,深思雪涧竹竿千。” 章炳麟 《董逃歌》:“ 秦 帝不蹈海,归蒔千竹竿。”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