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

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

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原文

天教桃李作舆台,故遣寒梅第一开。
凭仗幽人收艾纳,国香和雨入青苔。

诗词问答

问: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的作者是谁?答:苏轼
问: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苏轼的名句有哪些?答:苏轼名句大全

苏轼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书法欣赏

苏轼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书法作品欣赏
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天教

上天示意,以为教诲。《晏子春秋·谏上十八》:“日暮,公西面望,睹彗星。召 伯常騫 ,使禳去之。 晏子 曰:‘不可,此天教也。’”

桃李

桃花和李花;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喻人的青春年少;喻争荣斗艳、品格低下的小人庸人

舆台

舆和台是古代奴隶社会中两个低的等级的名称,后来泛指奴仆及地位低下的人

寒梅

梅花。因其凌寒开放,故称。 唐 张谓 《早梅》诗:“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谿桥。” 宋 柳永 《瑞鹧鸪》词:“天将奇艳与寒梅。乍惊繁杏腊前开。” 明 何景明 《二月见梅》诗:“二月寒梅开满枝,素心寧与艷阳期!” 柯灵 《香雪梅·序一》:“初来时霜菊正丹,现在早开的寒梅已经着花。”

第一

(1) 排在最前的

排名第一

(2) 首要的,最重要的

质量第一

凭仗

倚仗;凭靠

凭仗着惊人的毅力登上主峰

幽人

(1).幽隐之人;隐士。《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孔颖达 疏:“幽人贞吉者,既无险难,故在幽隐之人守正得吉。”《后汉书·逸民传序》:“ 光武 侧席幽人,求之若不及。” 清 顾炎武 《与胡处士庭访北齐碑》诗:“策杖向郊坰,幽人在巖户。”

(2).指幽居之士。 宋 苏轼 《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诗:“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

艾纳

亦作“ 艾蒳 ”。1.也称大艾。菊科。木质草本植物,叶互生,春末开花。我国产于 广东 、 广西 和 台湾 等省、自治区。将其叶片蒸馏后所得艾粉,精炼成艾片(也称冰片或艾脑香),可供药用,有解热、驱风、止痛、镇静之效。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艾纳香》﹝集解﹞引 马志 曰:“《广志》云:艾纳出西国,似细艾。”

(2).古松、梅等树皮上生出的一种莓苔。有香气。 唐 陆龟蒙 《苔赋》:“质被緑钱之美,香闻艾纳之奇。” 宋 周密 《浩然斋雅谈》卷中:“ 东坡 《梅》诗云:‘凭仗幽人收艾纳,国香和雨入莓苔。’艾纳,梅枝上苔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艾纳香》﹝集解﹞引 马志 曰:“《广志》云:……松树皮上緑衣,亦名艾纳,可以和合诸香,烧之能聚其烟,青白不散。”

国香

(1).极言其香。谓其香甲于一国,故云。亦用以赞誉人的风采、品行。《左传·宣公三年》:“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 唐 冯贽 《云仙杂记·蜂蝶慕香》:“都下名妓 楚莲 者,国香无及,每出,则蜂蝶相随慕其香。” 唐 温庭筠 《中书令裴公挽歌词》之二:“国香 荀令 去,楼月 庾公 来。”参见“ 令君香 ”。

(2).指兰花。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兰有国香。” 唐 宋之问 《过史正议宅》诗:“国香兰已歇,里树橘犹新。”《广 * ·花谱二三·兰蕙》引 宋 黄庭坚 《书幽芳亭》:“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后亦用以借指其他名花。 宋 苏轼 《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之二:“凭仗幽人收艾蒳,国香和雨入青苔。” 明 唐寅 《山家见菊》诗:“可惜国香人不识,却教开向野翁家。” 清 姚鼐 《阻风三山夹游三华庵牡丹颇盛》诗:“冷落国香聊与慰,午晴扶向石臺高。”

(3).借喻王侯公卿的后裔。 唐 颜真卿 《河南府参军郭君神道碑铭》:“粲粲门子,菲菲国香。”

和雨

犹细雨。与骤雨相对。《后汉书·西南夷传·莋都》:“冬多霜雪,夏多和雨。” 宋 范成大 《阴寒终日兀坐》诗:“腊浅得春全未煖,雪慳和雨最难晴。” 明 文徵明 《晚雨饮子重园亭》诗:“芳草满庭飞燕子,晚凉和雨在梧桐。”

青苔

阴湿地方生长的绿色苔藓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