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邵仲象如吴下

作者:晁公溯 朝代:宋代

送邵仲象如吴下原文

乃翁昔为校书郎,汗简所载日月光。
今看太史牛马走,往见中朝鸳鹭行。
南公闻名定倾盖,西府念旧当外堂。
傥思泰定山下路,肯来从我无相忘。

诗词问答

问:送邵仲象如吴下的作者是谁?答:晁公溯
问:送邵仲象如吴下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晁公溯的名句有哪些?答:晁公溯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乃翁

(1).你的父亲。《汉书·项籍传》:“吾翁即汝翁。必欲亨乃翁,幸分我一盃羹。” 颜师古 注:“翁,谓父也。”《汉书·项籍传》:“乃,亦汝也。” 宋 陆游 《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明史·文苑传三·文徵明》:“ 一清 ( 杨一清 )亟谓曰:‘子不知乃翁与我友耶?’”

(2).他的父亲。 宋 朱敦儒 《念奴娇》词:“乃翁心里,没许多般事。” 明 叶盛 《水东日记·玉带生卷》:“ 刘廷美 主事求作乃翁合葬挽辞,以《玉带生》轴为贄。”

校书郎

东汉 时,征召学士至 兰台 或 东观 宫中藏书处校勘典籍,其职为郎中者,称校书郞中(亦省称校书郎);其职为郎者,则称校书郎。 三国 魏 始置校书郎官职,司校勘宫中所藏典籍诸事。 唐 以后历代因之。 明 以后不置。《后汉书·梁慬传》:“校书郎 马融 上书讼 慬 与护羌校尉 庞参 。” 王先谦 集解“盖中郎、侍郎、郎中,通谓之三署郎,校书郎中本可省称校书郎,犹尚书僕射之省称尚书耳。”《后汉书·杨终传》:“ 显宗 时,徵诣 兰臺 ,拜校书郎。”《魏书·律历志上》:“中坚将军、屯骑校尉 张洪 ,故太史令 张明豫 息盪寇将军 龙祥 ,校书郎 李业兴 等三家并上新历,各求申用。” 唐 元稹 《赠三吕校书》诗:“同年同拜校书郎,触处潜行烂熳狂。”《宣和遗事》后集:“遣校书郎 卫肤敏 为贺生辰使。”参阅《通典·职官八》。

汗简

(1).以火炙竹简,供书写所用。 汉 刘向 《别录》:“杀青者,以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復不蠹,谓之杀青,亦谓汗简。” 北周 庾信 《预麟趾殿校书和刘仪同》:“ 子云 犹汗简, 温舒 正削蒲。”

(2).竹简。古代用来书写文字的竹片,亦借指著述。 元 袁桷 《偶述末章答继学》诗:“韦编旧学阴阳祕,汗简功深岁月修。” 清 钮琇 《觚賸·蒋山佣》:“身当史局,因事纳规,造膝之谋,沃心之告,有急於编摩,固不待汗简奏功,然后为千秋金鑑之献也。”

(3).借指史册、典籍。《晋书·王湛传论》:“虽崇勋懋绩有闕於旂常,素德清规足传於汗简矣。”《旧五代史·晋书·赵在礼华温琪等传论》:“自 温琪 而下,皆服冕乘轩,苴茅燾土,垂名汗简,谅亦宜焉。” 明 宋濂 《元故庐陵周府君墓碣铭》:“ 秦 火之烈,六经中絶,我心衋伤兮;汗简散落,后先参错,乃理之常兮。” 严复 《和荆公<适意>》:“鐙火年年作近邻,韦编汗简苦陈陈。”

月光

月亮的光线

太史

(1) 官名。三代为史官与历官之宅,朝廷大臣。后职位渐低,秦称太史令,汉属太常,掌天文历法。魏晋以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至明清两朝,修史之事由翰林院负责,又称翰林为太史

(2) 指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参之太史。——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牛马走

(1).旧时自谦之辞。《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太史公牛马走, 司马迁 再拜言。” 李善 注:“走,犹僕也……自谦之辞也。” 宋 梅尧臣 《八日就湖上会饮呈晏相公》诗:“红颊谁使歌,公怜牛马走。” 宋 蔡襄 《和答孙推官久病新起见过》:“去年大暑过 京口 ,唯子见过牛马走。”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下走》:“ 应劭 曰:‘下走,僕也。’…… 司马迁 与 任安 书称‘太史公牛马走’,牛马走即下走也,上称官名,下则自谦之词。或解为太史公之牛马走,则迂而凿矣。”

(2).谓像牛马般奔波劳碌。 唐 李宣远 《近无西耗》诗:“自怜牛马走,未识犬羊心。”《明史·文苑传三·何良俊》:“ 良俊 居久之,慨然嘆曰:‘吾有 清森阁 在海上,藏书四万卷,名画百籤,古法帖彝鼎数十种,弃此不居,而僕僕牛马走乎?’遂移疾归。” 景耀月 《读史感言》诗:“所学一以失,终身牛马走。”

中朝

(1).临朝之时。《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昭王 临朝叹息, 应侯 进曰:‘臣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今大王中朝而忧,臣敢请其罪。’”

(2). 汉 代朝官自 武帝 以后有中朝、外朝之分。中朝即内朝。《汉书·刘辅传》:“羣臣莫知其故。於是中朝将军 辛庆忌 ,右将军……俱上书。”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3).朝廷;朝中。《三国志·魏志·杜畿传》:“中朝苟乏人,兼才者势不独多。” 唐 刘长卿 《集梁耿开元寺所居院》诗:“岂得长高枕,中朝正用才。”《孽海花》第六回:“上策取 南交 ,自立为王,向中朝请封号。”

(4).指朝廷官员。 清 张际亮 《送云麓观察督粮粤东》诗:“ 唐 宋 中朝厌过岭,今代軺车喜驰骋。”

(5).偏安 江 左的 东晋 、 南宋 分别称建都中原时的 西晋 、 北宋 为“中朝”。 南北朝 时,亦称 南朝 为“中朝”。《晋书·王隐传》:“时著作郎 虞预 私撰《晋书》,而生长东南,不知中朝事,数访於隐。”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长秋寺》:“﹝寺﹞亦在 延年里 ,即是 晋 中朝时金市处。” 宋 陆游 《观渡江诸人诗》:“中朝文有 汉唐 风,南渡诗人尚数公。”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四引 张孝纯 挽 张叔夜 诗:“畴昔中朝士,簪绅仰令名。”《北齐书·王琳传》:“ 梁 故 建寧公 琳 , 洛 滨餘胄, 沂川 旧族,立功代邸,効绩中朝。”

(6).指中原。《旧唐书·文苑传中·李邕》:“﹝ 邕 ﹞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齎持金帛,往求其文。”《新五代史·南汉世家·刘隐》:“是时,天下已乱,中朝士人以 岭 外最远,可以避地,多游焉。”

(7).中原王朝。 清 时亦指 中国 。 宋 梅尧臣 《送祖择之学士北使》诗:“中朝厚仁恩,四海望閶闔。”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一:“ 契丹 主曰:‘中朝 党进 者真驍将也。如 进 辈有几?’虏所以固矜者,意谓 进 本虏族, 中国 无之。” 清 王韬 《变法自强下》:“我中朝素严海禁,闭关自守,不勤远略。”

鸳鹭行

比喻朝官的行列。鵷和鹭止有班,立有序,故称。 唐 杜甫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诗之五:“不息豺狼鬭,空惭鸳鷺行。” 唐 白居易 《翰林院中感秋怀王质夫》诗:“寄跡鸳鷺行,归心鸥鹤羣。”亦省作“ 鸳行 ”。 唐 杜甫 《秦州杂诗》之二十:“为报鸳行旧,鷦鷯在一枝。” 唐 刘禹锡 《奉和司空裴相公中书即事通简旧寮之作》:“佇闻戎马息,入贺领鸳行。” 宋 王禹偁 《送同年刘司谏通判西都》诗:“元老留司卧 雒阳 ,諫官通理輟鸳行。”

南公

(1). 战国 时 楚国 隐士。《史记·项羽本纪》:“故 楚 南公 曰:‘ 楚 虽三户,亡 秦 必 楚 也。’” 裴骃 集解:“ 徐广 曰:‘ 楚 人也,善言阴阳。’ 文颖 曰:‘南方老人也。’” 宋 苏軾 《竹枝歌》:“千里逃归迷故乡, 南公 哀痛弹长鋏。”

(2).复姓。 战国 有 南公揭 。见《史记·秦本纪》。

闻名

(1) 著名;有名

举世闻名

(2) 听到名声

闻名不如见面

定倾

使危险的局势或即将倾覆的国家转为稳定。《国语·越语下》:“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 韦昭 注:“定,安也;倾,危也。” 汉 桓宽 《盐铁论·备胡》:“古者,明王讨暴卫弱,定倾扶危,则小国之君悦。讨暴定倾,则无罪之人附。” 晋 葛洪 《抱朴子·贵贤》:“唯识玩弄可以悦心志,不知奇士可以安社稷,犀象珠玉无足而至自万里之外,定倾之器能行而沦乎四境之内。” 清 薛福成 《援越南议上》:“刚柔互济,策力兼用,提倡风气,贤才益兴,定倾济变,决於须臾矣。”

西府

(1).官府。 宋 熙宁 间,于京师建东西两府,西府为枢密使所居,因代称枢密使。 宋 张端义 《贵耳集》卷上:“ 周益公 以内相将过府, 寿皇 问:‘欲除卿西府,但文字之职,无人可代,有文士可荐二人来。’” 宋 江休复 《江邻几杂志》:“ 狄青 自 延安 入枢府,西府迓者累日不至,问一路人,不知乃 狄子 也。”

(2).“西府海棠”的简称。 明 王世懋 《学圃馀疏·花谱》:“海棠种类甚多,曰垂丝,曰西府……就中西府最佳,而西府之名紫绵者尤佳,以其色重而瓣多。”《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海棠花西府为上。”参见“ 西府海棠 ”。

念旧

怀念故旧

日边人至,常闻念旧之言。——徐度《却扫编》

外堂

古代帝王陵墓中外间的墓室。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 秦王陵 ﹞埏门内二丈得外堂,外堂之后又得内堂,观者皆执烛而行。”

泰定

(1).安定;镇定。《庄子·庚桑楚》:“宇泰定者,发乎天光。” 成玄英 疏:“且德宇安泰而静定者,其发心照物,由乎自然之智光。”《新唐书·王重荣传》:“ 珙 任威虐, * 断首置前,而颜色泰定。”

(2).指太平。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七:“ 明帝 、 章帝 继 光武 而臻泰定。”

下路

(1).前方;路边。《韩非子·十过》:“ 韩 使人之 楚 , 楚王 因发车骑陈之下路,谓 韩 使者曰:‘报 韩君 言弊邑之兵今将入境矣。’”《南史·谢灵运传》:“后 秦 郡府将 宋齐 受使至 涂口 ,行达 桃墟村 ,见有七人下路聚语,疑非常人,还告郡县,遣兵随 齐 掩讨禽之。” 元 宫大挺 《七里滩》第三折:“见旗帜上月华日精,諕的些居民从速风迸,呈百般的下路潜藏无掩映,不知您,帝王情,是怎生。”

(2).犹言下江,指 长江 下游的地方。《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这番在下路脱了粮食,装回头货回家,正趁着顺风行走。”《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他有个妹子,嫁与下路人,住在 前门 。”《儒林外史》第十二回:“ 宦成 听见那两个戴方巾的説的都是些 萧山县 的话--下路船上,不论甚么人,彼此都称为‘客人’。”

(3).路为 宋 、 金 、 元 行政区划名, 元 定辖区户数在十万以下者为下路。《元史·选举志一》:“﹝ 至元 六年﹞十二月,中书省定学制颁行之,命诸路府官子弟入学,上路二人,下路二人,府一人,州一人。”参见“ 上路 ”。

相忘

彼此忘却。《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宋 苏轼 《送穆越州》诗:“江海相忘十五年,羡君松柏蔚苍颜。” 白采 《被摈弃者》:“我宝宝一天一天的烦聒我,同伴都像与我相忘了。”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