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郎行题苏汉臣画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货郎行题苏汉臣画原文

货郎担货人休笑,深宅曲院无不到。

借问此法创由谁,乃自宣和苏待诏。

待诏尤复善婴孩,森森玉笋戏庭阶。

忽然轩渠舞且咭,群喜街头货郎来。

货郎担上无不有,文具武备箱笥甊。

傀儡格五及乐器,币帛杂组筐箩帚。

都无实用象形为,推车拽以褦襶儿。

转东邻更过西舍,佁儗左右常相随。

纷呼争贳或力夺,货郎欲行行不脱。

本以鞭贾眩他人,系徽反致他嘈聒。

待诏此画非誇奇,极闹场中合静思。

金刚六如犹费说,斯以一图而转之。

诗词问答

问:货郎行题苏汉臣画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货郎行题苏汉臣画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三十五

2. 平声

参考注释

货郎担

货郎挑的杂货担。亦指货郎。 元 王晔 《桃花女》楔子:“我待绣几朵花儿,可没鍼使,急切里等不得货郎担儿来买。”《水浒传》第七四回:“你既然装做货郎担儿,你且唱个 山东 《货郎转调歌》与我众人听。”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又御用监武英殿画士,所画锦盆堆则名花杂果,或货郎担则百物毕陈。”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四:“这边树底下也常歇下来一两副货郎担,或是卖西瓜的。”亦省作“ 货担 ”。 金平 《迷彩》:“几副货担、一座曲尺柜,围一群叽叽喳喳的女人。” 平凡 《支农路上带头人》:“顿时,货担边像星期天的圩场一样热闹。”

货人

富人。《管子·四称》:“昔者,无道之臣……保贵宠矜,迁损善士,捕援货人。” 尹知章 注:“其所捕追而援引者,唯财货之人。”

曲院

曲院: * 。《天雨花》第十回:“公子心惊曲院事,低头失色不开声。” 清 王韬 《淞隐漫录·李韵兰》:“妾勾栏贱质,曲院微姿。”

麴院:1.酒坊,制曲的场所。《宋史·食货志下七》:“在京麴院酒户鬻酒亏额,原於麴数多则酒亦多,多则价贱,贱则人户损其利。”

(2). 杭州 西湖 十景之一。 元 冯子振 《鹦鹉曲·忆西湖》曲:“ 苏隄 万柳春残, 麯院 风荷番雨。”《剪灯新话·滕穆醉游聚景园记》:“七月之望,於 麴院 赏莲。”

无不

没有不;全是。《礼记·中庸》:“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幬。”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序:“风雨晦明,无不从顺。”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序》:“凡六经 孔子 之书,无不牵合其论,而上下其词也。” 鲁迅 《朝花夕拾·<狗·猫·鼠>》:“ 日耳曼 人走出森林虽然还不很久,学术文艺却已经很可观,便是书籍的装潢,玩具的工致,也无不令人心爱。”

借问

敬辞,用于向别人询问事情;请问

借问酒家何处有?

宣和

(1).疏通调和。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序:“余少好音声,长而翫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猒,而此不勌,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於音声也。” 唐 白居易 《为人上宰相书》:“如此,则相公得不匡辅其政,缉熙其令,宣和其风乎?然则,匡辅、缉熙、宣和之道,某虽不敏,尝闻於师焉。”

(2).借称 宋 徽宗 赵佶 。 宣和 为其年号。 金 元好问 《俳体雪香亭杂咏》之五:“御屏零落 宣和 笔,留得 华清 《按乐图》。” 明 吴宽 《大房金源诸陵》诗之一:“却是 宣和 解亡国,穹庐黄屋恐非心。” 清 赵翼 《读史》诗之十九:“ 伯时 擅丹青,神到秋毫颠; 宣和 爱遗笔,幅值数百千。”

待诏

(1).等待诏命。《文选·扬雄<甘泉赋>序》:“ 孝成帝 时,客有荐 雄 文似 相如 者……召 雄 待詔 承明 之庭。” 张铣 注:“待詔,待天子命也。” 唐 王绩 《晚年叙志示翟处士》诗:“明经思待詔,学剑觅封侯。” 清 惠士奇 《送蒋树存之官馀庆》诗:“待詔吾留 金马门 ,修书君上 南薰殿 。”

(2).官名。 汉 代徵士未有正官者,均待诏公车,其特异者待诏 金马门 ,备顾问,后遂以待诏为官名。《汉书·王莽传中》:“ 莽 诛灭待詔,而封告者。” 唐 有翰林待诏,负责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等事。后改为翰林供奉。 明 清 翰林院属官有待诏,秩从九品,掌校对章疏文史,为低级事务官。

(3).待命供奉内廷的人。 唐 代不仅文词经学之士,即医卜技术之流,亦供直于内廷别院,以待诏命。因有医待诏、画待诏等名称。 宋 元 时对手艺工匠尊称为待诏,本此。《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裱褙铺里﹞ 璩待詔 问:‘府干有何见諭?’虞候道:‘无甚事,閒问则个。’”《水浒传》第四回:“ 智深 走到铁匠铺门前看时,见三个人打铁。 智深 道:‘兀那待詔,有好钢铁么?’”《醒世恒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看那娘子,正与浇蜡烛待詔説话。”

(4).旧时农村里称理发师为“待詔”。 李劼人 《 * 》第一部第二章:“ 楚用 几个人早都交卷完毕,在理发室找待诏梳了发辫。”

婴孩

幼儿,小孩(一至三岁)

森森

(1) 形容繁密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唐· 杜甫《蜀相》

(2) 形容阴沉可怕

看了这水泡子四边黑压压的老树,不禁有一种鬼域森森之感。——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

(3) 形容寒冷

冷森森

玉笋

亦作“ 玉笋 ”。1.笋的美称。 宋 杨万里 《初三游翟园》诗:“不羞人面对风物,奈尔玉笋金柑何?”

(2).喻英才济济。《新唐书·李宗闵传》:“俄復为中书舍人,典贡举,所取多知名士,若 唐冲 、 薛庠 、 袁都 等,世谓之玉笋。” 宋 王禹偁 《献转运副使太常李博士》诗:“捧詔瑶池下,辞班玉笋中。”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七引 王梦楼 《在西湖寄都中同年》诗:“吟诗喜得江山助,问字欣添玉笋围。”

(3).喻女子手指。 唐 韩偓 《咏手》:“腕白肤红玉笋芽,调琴抽线露尖斜。” 宋 孙惟信 《风流子》词:“记玉笋揽衣,翠囊亲赠,綉巾拭泪,金柳初攀。”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翠裙鸳绣金莲小,红袖鸞销玉笋长。”《说唐》第十二回:“这个飘扬翠袖,轻笼玉笋纤纤;那个摇曳湘裙,半露金莲窄窄。”

(4).喻女子小脚。 唐 杜牧 《咏袜》:“鈿尺裁量减四分,纤纤玉笋裹轻云。” 明 王磬 《清江引·蒲靴》曲:“青莲两瓣开,玉笋双尖蹻,踏青去来天气早。”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织女》:“隐约画帘前,三寸凌波玉笋尖。”

(5).喻秀丽耸立的山峰。 宋 杨万里 《真阳峡》诗:“夹岸对排双玉笋,此峰外面万山青。”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岩洞》:“ 桂 之千峯皆旁无延缘,悉自平地崛然特立,玉笋瑶篸,森列无际,其怪且多如此,诚当为天下第一。” 清 汪懋麟 《题金碧堂为赵银台玉峰》诗:“盘江夹浦各环抱,金莲玉笋疑飞翻。”

(6).喻莲藕。 清 朱彝尊 《七月晦日赐藕恭纪》诗之二:“分载箯舆路未赊,冰条玉笋浄无瑕。”

见“ 玉笋 ”。

庭阶

(1).堂前的台阶。 马其昶 《<濂亭集>序》:“以上溯 文正 及 姚 、 方 、 归 氏,又上而至 宋 唐 大家,而至两 汉 ,犹循庭阶入宗庙而禘昭穆也。”

(2).庭院。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 天吴 踊跃於重渊, 王乔 披云而下坠,舞鸑鷟於庭阶,游女飘焉而来萃。”《晋书·谢玄传》:“譬如芝兰玉树,欲使生於庭阶耳。”

忽然

突然地,动作、行为的发生或情况的变化来得迅速又出乎意料地

忽然抚尺一下。——《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天气忽然冷了起来

轩渠

欢悦貌;笑貌。《后汉书·方术传下·蓟子训》:“儿识父母,轩渠笑悦,欲往就之。”一说,谓儿童举手耸身欲就父母。见 宋 黄朝英 《靖康缃素杂记·轩渠》。后多用作笑悦之意。 宋 苏轼 《跋山谷草书》:“他日 黔安 当捧腹轩渠也。” 清 陶炜 《课业馀谈·形体》:“轩渠,笑状也。” 严复 《救亡决论》:“ 王氏 窗前格竹,七日病生之事,若与西洋植物家言之,当不知几许轩渠,几人齿冷。”

街头

(1)

(2) 在街上生活或工作的

街头流浪儿

(3) 在街头演出或听到的

街头乐队

货郎

在城乡流动零售日用品的人,有的也兼营收购

不有

没有

无所不有。——《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文具

(1).谓空有条文。《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且 秦 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惻隐之实。” 司马贞 索隐:“谓空具其文而无其实也。”《宋史·哲宗纪一》:“有司奉行失当,几於烦扰,或苟且文具,不能布宣实惠。”《元典章·台纲二·察司合察事理》:“按察司官所至之处……体究一切非违,务要实行,无为文具。” 章炳麟 《政闻社社员大会破坏状》:“ 明 时黄册盖多有不实者,及一条鞭法盛行,而编审亦为文具。”

(2).指条文。 宋 陈亮 《廷对》:“草茅亦以故事视之,以文具应之。” 严复 《救亡决论》:“致文具空存,邦基陧阢。”

(3).梳妆匣子。又称奁具。小巧精致,用以放置梳妆用具、金银珠宝、首饰等。《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月朗 ﹞説罢,命从人挈一描金文具至前,封锁甚固,正不知什么东西在里面。”《红楼梦》第五七回:“我看见你文具儿里头有两三面镜子,你把那面小菱花的给我留下罢。”

(4).指笔墨纸砚等用于作书画诗文和学习的物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西湖主》:“登其亭,见案上设有文具。”《花月痕》第十一回:“ 采秋 因向 荷生 道:‘你带有文具要写对子,这里写罢。’於是跟班们就中间方桌,摆上文具。”

武备

军备

虽有文事,必有武备。——《谷梁传·定公十年》

箱笥

藏放物件的器具。 柯灵 《<香雪海>序一》:“这些作品,大多是从箱笥中荟集的,寒伧自属难免。”

傀儡

(1)

(2) 木偶戏中的木头人

傀儡戏

(3) 比喻受人操纵,不能自立的人或组织

傀儡政府

格五

古代博戏名。棋类。《汉书·吾丘寿王传》:“ 吾丘寿王 字 子赣 , 赵 人也。年少,以善格五召待詔。” 颜师古 注:“ 刘德 曰:‘格五,棊行。’《簺法》曰:‘簺白乘五,至五格不得行,故云格五。’”《后汉书·梁冀传》:“﹝ 梁冀 ﹞性嗜酒,能挽满、弹棊、格五、六博、蹴鞠,意钱之戏,又好臂鹰走狗,驰马鬭鸡。”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技艺》:“蹙融,或谓之蹙戎,《汉书》谓之格五。虽止用数棋,共行一道,亦有能否……其法﹝以﹞已常欲有餘裕,而致敌人於嶮。” 清 吴兆骞 《闰三月朔日将赴辽左留别吴中诸故人》诗:“拟从执戟奏《甘泉》,耻学 吾丘 能格五。”

乐器

能发乐音、供演奏音乐用的器具

币帛

(1).缯帛。古代用于祭祀、进贡、馈赠的礼物。《墨子·尚同中》:“其祀鬼神也……珪璧、币帛,不敢不中度量。”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纸钱》:“按古者享祀鬼神,有圭璧、币帛,事毕则埋之。后代既寳钱货,遂以钱送死。” 宋 周必大 《二老堂诗话·记赵梦得事》:“币帛不为服章,而以书字,上帝所禁。”

(2).泛指财物。《左传·襄公八年》:“敬共币帛,以待来者,小国之道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弭讼》:“今可使诸争婚者,未及同牢,皆听义絶,而倍还酒礼归其币帛。”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又不曾执羔雁邀媒,献币帛问肯。”

筐箩

箩筐。竹篾等编的盛器。 曹禺 等《胆剑篇》第三幕:“ 苦成 、 乌雍 、 匠丽 和几个百姓上,有的百姓还捧着筐箩,里边装满刚刚领来的白米。”

都无

倘无,若无。 宋 辛弃疾 《鹧鸪天·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送之》词:“晚岁躬耕不怨贫,隻鸡斗酒聚比隣。都无 晋 宋 之间事,自是 羲皇 以上人。” 邓广铭 笺注:“‘都无’当作‘倘无’解。 陶渊明 生於 东晋 末年,卒於 刘宋 初年。其时内多篡弑之祸,而北方则先后分处於 十六国 统治下……故 稼轩 作此设词,以为若无 晋 宋 之间事,则彼自是 羲皇 上人耳。”

实用

(1) 有实际使用价值的

这些工具看上去很简单,但却很实用

(2) 实际应用

这种农药在实用中证明效果很好

象形

六书之一,描摹实物的形状造字

褦襶

衣服粗重宽大,既不合身,也不合时。比喻不晓事;无能

今世褦襶子,触热到人家。——程晓《嘲热客》

褦襶子

东邻

(1).东边的邻居。《易·既济》:“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后汉书·刘赵淳于江传序》:“言以义养,则 仲由 之菽,甘于东邻之牲。” 唐 元结 《漫问相里黄州》诗:“东邻有渔父,西邻有山僧。” 叶圣陶 《穷愁》:“赌窟既破,全市喧传,群来聚视博徒何如人…… 阿松 东邻子 金荣 与焉。”

(2).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 楚国 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后因以“东邻”指美女。 唐 李白 《效古》诗之二:“自古有秀色, 西施 与东邻。” 五代 阎选 《浣溪沙》词:“ 刘 阮 信非仙洞客, 嫦娥 终是月中人,此生无路访东邻。”

(3).亦作“ 东厸 ”。特指 殷 纣王 。《汉书·叙传上》:“东厸虐而歼仁兮,王合位虖三五。” 颜师古 注:“ 应劭 曰:‘东厸, 紂 也。’厸,古邻字也。”一本作“ 东邻 ”。

西舍

(1).西下;西止。 汉 刘向 《九叹·远游》:“日暾暾其西舍兮,阳焱焱而復顾。” 唐 薛能 《彭门偶题》诗:“ 淮王 西舍固非夫, 柳惲 偏州未是都。”

(2).西邻。 唐 崔颢 《邯郸宫人怨》诗:“父母愍我曾富贵,嫁与西舍金王孙。” 宋 范成大 《归州竹枝歌》:“东邻男儿得 湘纍 ,西舍女儿生 汉 妃。”

(3).西面的房屋。《宋史·刘温叟传》:“ 太宗 在 晋 邸,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千, 温叟 受之,贮厅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紈扇,所遣吏即遗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

佁儗

1.停滞不前。《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沛艾赳螑仡以佁儗兮,放散畔岸驤以孱颜。” 颜师古 注:“ 张揖 曰:‘佁儗,不前也。’ 师古 曰:‘佁音丑吏反,儗音鱼吏反。佁儗又音态碍。’” 唐 杜甫 《封西岳赋》:“而千乘万骑,已蠖略佁儗,屈矫陆离,惟君所之。” 宋 欧阳修 《谢进士及第启》:“流离末路,佁儗后尘。”

2.闲缓貌。《文选·马融<长笛赋>》:“或乃植持縼纆,佁儗宽容。” 刘良 注:“佁儗,闲缓貌。谓声或乃立而相持,如绳结之不散,又闲缓而宽容也。”

3.犹豫不果决。 唐 李白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五月造我语,知非佁儗人。” 王琦 注引 田汝成 曰:“言人进退不果曰佁儗。” 唐 柳宗元 《梦归赋》:“纷若喜而佁儗兮,心回互以壅塞。” 清 王士禛 《龙门阁》诗:“ 子阳 昔跃马,妖梦成佁儗。”

左右

(1) ∶左和右两方面

主席台左右,红旗迎风飘扬

(2) 附近;两旁

余立侍左右。——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身边

在帝左右

(4) 近臣;随从

太后明谓左右。——《战国策·赵策》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帅左右登牙城拒战。——《资治通鉴·唐纪》

左右拥至尹前。——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5) 对人不直称其名,只称左右,以表示尊敬;信札亦常用以称呼对方

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于左右。——《史记》

(6) 反正

我左右闲着没事,就陪你走一趟吧

(7) 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

在六点或六点左右到的家

断断续续在上海住了三十年左右

(8) 支配;控制

他的行动为她所左右

(9) 身边办事的人,侍从

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相随

(1).亦作“ 相隋 ”。谓互相依存。《老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之相随。” 马王堆 汉 墓帛书《老子·道经》作“相隋”。

(2).伴随;跟随。《史记·苏秦列传》:“是何庆弔相随之速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夫説贵抚会,弛张相随。” 马烽 《饲养员赵大叔》:“说完,匆匆忙忙相随那女人走了。”

行行

(1).不停地前行。《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宋 张孝祥 《鹧鸪天》词:“行行又入笙歌里,人在珠帘第几重?” 陈毅 《赴延安留别华中诸同志》诗:“行行过 太行 ,迢迢赴 延安 。”

(2).指情况进展或时序运行。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十六:“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逯钦立 注:“行行,渐渐。” 唐 王建 《行见月》诗:“月初生,居人见月一月行。行行一年十二月,强半马上看盈缺。”

(3).犹言走一走。《西游记》第五二回:“ 老君 笑道:‘这猴儿不去取经,却来我处何干?’ 行者 道:‘取经取经,昼夜无停;有些阻碍,到此行行。’”

(4).行旅。 宋 梅尧臣 《送毛秘校罢宣城主簿被荐入补令》诗:“以此赠行行,无酒勿我怪。”

(1).每行。 唐 韩愈 《柳溪》诗:“柳树谁人种?行行夹岸高。” 明 袁凯 《京师得家书》诗:“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归乡。” 林庚白 《坡行即目》诗:“炊烟燹后行行泪,物价兵间寸寸金。”

(2).各行各业。参见“ 行行出状元 ”。

刚强负气貌。《论语·先进》:“ 子路 ,行行如也; 冉有 、 子贡 ,侃侃如也。子乐。” 何晏 集解:“ 郑 曰:‘乐各尽其性,行行,刚强之貌。’” 唐 元稹 《青云驿》诗:“上天勿行行,潜穴勿悽悽,吟此青云諭,达观终不迷。”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仇大娘》:“明日,拘牒已至, 赵 行行殊不置意。”

不脱

(1).不会脱落。《老子》:“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2).用于动词之后,表示摆脱不掉。 唐 顾况 《行路难》之三:“ 秦皇 汉武 遭不脱,汝独何人学神仙?”《水浒传》第二回:“他若得知,须走不脱。” 孙犁 《白洋淀纪事·杂楼》:“我估计你这兔崽子就跑不脱。”

他人

别人

不许他人干涉

闹场

(1).旧时迷信,在赛神活动中,被鬼神附身的人,手持杠子,在戏台上沿场舞弄,边喝酒,边随口应答别人所问休咎,谓之“闹场”。《醒世姻缘传》第八六回:“昨日到 大王庙 还愿,那妇人被 柳将军 附在身上,在那里闹场。”

(2).开台锣鼓。 田曲 《脸谱》:“从闹场起直到拜台为止,足足有七八个小时的光景。”参见“ 闹臺 ”。

静思

沉静地思考、省察。《荀子·解蔽》:“闢耳目之欲,而远蚊蝱之声,闲居静思则通。” 汉 贾谊 《新书·修政语上》:“静思而独居,譬其若火。” 宋 梅尧臣 《送李载之殿丞赴海州榷务》诗:“世事静思同转轂,物华催老剧飞梭。” 叶紫 《星》第六章三:“她慢慢地静思了好久好久!”

金刚

(1) 钻石的略称

(2) 美国三十年代拍摄一部怪兽电影,其主角是巨大的猩猩,叫金刚

(3) 比喻身材巨大、孔武有力的人

(4) 〈方〉∶某些昆虫(如苍蝇)的蛹

(5) 佛教指佛的侍从力士,手执金刚杵(古印度兵器)

六如

也称六喻。佛教以梦、幻、泡、影、露、电,喻世事之空幻无常。《金刚经·应化非真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宋 范成大 《阊门戏调行客》诗:“万事惟堪六如观,一杯莫信四并难。”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