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州观大阅

作者:刘过 朝代:宋代

明州观大阅原文

书生灯窗困毛锥,说著刀剑何时持。
忽闻殷殷金鼓震,惊起块坐筋骸衰。
国朝右武重秋狝,列郡敢不张其威。
万家骈首遮道看,我亦役逐人后随。
武夫橐鞬陈整整,虎豹拏攫旌旗麾。
人言吴儿尽脆弱,身发文断勇未知。
不见拔山昔项羽,何必燕赵士始奇。
军容灿灿生光辉,悲风惨淡杀气怒,对此忽作边头思。
熊罴不哗晓争出,万骑驰突寒打围。
纷纷血毛腥原野,箭竹正堕惊鸿飞。
将军仰笑兵军贺,金帛填委深沟池。
十年文穷坐百拙,感慨一赋从军诗。

诗词问答

问:明州观大阅的作者是谁?答:刘过
问:明州观大阅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刘过的名句有哪些?答:刘过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书生

(1) 读书人

白面书生

(2) 指抄写的人

灯窗

窗前灯下。指苦学之所。 唐 孟郊 《宿空侄院寄澹公》诗:“灯窗看律钞,小师别为侣。” 元 关汉卿 《陈母教子》第一折:“学儒业,守灯窗,望一举,把名扬。”《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只这 苏州 城内有无数高才饱学,朝吟暮咏,受尽了灯窗之苦。”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侦戏》:“花楼雨榭灯窗晚,呕吐了心血无限。”

毛锥

(1).即毛锥子。 宋 陆游 《醉中作行草数纸》诗:“驛书驰报儿单于,直用毛锥惊杀汝。” 元 徐再思 《蟾宫曲·江淹寺》:“文藻珠璣,醉墨淋漓,何似 班超 ,投却毛锥。” 明 王錂 《寻亲记·训子》:“他駡我穷酸寒贱,管封侯万里,索甚毛锥。” 清 蒋士铨 《临川梦·隐奸》:“他能开神臂万钧弓,那识毛锥轻重?”

(2).泛称笔。 茅盾 《对于文坛的一种风气的看法》:“不暇剪裁,不事组织,信手拈来,都付毛锥。”参见“ 毛锥子 ”。

刀剑

(1).刀和剑。古代兵器。《史记·春申君列传》:“ 赵 使欲夸 楚 ,为瑇瑁簪,刀剑室以珠玉饰之,请命 春申君 客。”《汉书·循吏传·龚遂》:“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

(2).泛指武器。《水浒传》第一一五回:“ 张横 睁开眼,看了 宋江 并众将,刀剑如林,军士丛满。”

何时

(1).什么时候。表示疑问。《楚辞·九辩》:“皇天滛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乾?” 唐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六:“寄书 龙城 守,君驥何时秣?”《宋史·岳飞传》:“或问:‘天下何时太平?’”

(2).什么时候。表示时间难以确定。 刘大白 《石下的松实》诗:“一棵松树,落下许多松实;不知何时,被压着一块大石。”

殷殷

情意深厚的样子

殷殷期望

金鼓

(1).四金和六鼓。四金指錞、镯、铙、铎。六鼓指雷鼓、灵鼓、路鼓、鼖鼓、鼛鼓、晋鼓。金鼓用以节声乐,和军旅,正田役。见《周礼·地官·鼓人》。亦泛指金属制乐器和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杨伯峻 注:“ 庄 十年《传》云‘夫战,勇气也’,此气即勇气;又云‘一鼓作气’,足见金鼓所以励勇节气者。金鼓以声为用而制其气,故曰声气。” 南朝 梁 沉约 《齐明帝哀策文》:“伐金鼓以清道,扬悲笳而啟路。” 宋 梅尧臣 《送王道粹学士知亳州》诗:“金鼓鸣两旁,壶浆拥通逵。” 明 何景明 《送季公从地官》诗:“城边金鼓花时发,海畔楼船日夕过。” 何其芳 《画梦录·岩》:“我耳边已隐隐有金鼓杀伐之声。”

(2).钲。《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摐金鼓,吹鸣籟。” 颜师古 注:“金鼓谓鉦也。” 王先谦 补注:“鉦,鐃也。其形似鼓,故名金鼓。”

惊起

因受惊吓而突然动作

深夜突然听到枪声,大家都从床上惊起

块坐

独坐。 宋 刘克庄 《鹊桥仙·足痛》词:“有时块坐,有时扶起,门外草深三尺。” 金 元好问 《甲寅正月二十三日故关道中》诗之三:“人七因循过,元宵块坐休。”《剪灯馀话·贾云华还魂记》:“孤馆无聊,睡起块坐。”

筋骸

犹筋骨。《礼记·礼运》:“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脩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 唐 元稹 《辛夷花》诗:“问君辛夷花,君言已班驳。不畏辛夷不烂开,顾我筋骸官束缚。” 宋 司马光 《病中鲜于子骏见招不往兼呈楚正叔范尧夫》诗:“筋骸幸復常,佗时扫三径。”参见“ 筋骨 ”。

国朝

(1).国政,朝政。亦指国家,朝廷。《后汉书·杨赐传》:“今妾媵嬖人阉尹之徒,共专国朝,欺罔日月。”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今臣无德可述,无功可纪,若此终年,无益国朝。”

(2).指本朝。 唐 韩愈 《荐士》诗:“国朝盛文章, 子昂 始高蹈。” 明 张煌言 《与张承恩书》:“若足下原国朝之宿将,更当先著 祖 鞭。”《红楼梦》第五回:“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传,已歷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

右武

崇尚武功。《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守成尚文,遭遇右武。” 唐 刘禹锡 《董氏武陵集纪》:“兵兴已还,右武尚功。” 宋 王安石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谋足以夺三军,而辱於右武之国。” 梁启超 《中国之武士道》:“环 大河 南北所谓我族之根据地,安所往而非右武之天性所磅礴乎……其间竞争剧烈,非右武无以自存!”

秋狝

国君秋季狩猎之称。《左传·隐公五年》:“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於农隙以讲事也。”《司马法·仁本》:“天下既平,天子大愷,春蒐秋獮,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南朝 梁 沉约 《均圣论》:“春蒐免其怀孕,夏苗取其害穀,秋獮冬狩,所害诚多。”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 乾隆 二十三年,巡幸 木兰 ,举秋獮之礼。”

列郡

(1).诸郡。 汉 邹阳 《上书吴王》:“何则?列郡不相亲,万室不相救也。”《后汉书·朱浮传》:“今天下几里,列郡几城,奈何以区区 渔阳 而结怨天子?” 清 方东树 《<刘悌堂诗集>序》:“ 桐城 於地势尤当其秀,毓山川之灵独多,人文最盛,故常为列郡冠。”

(2).谓建置郡治。《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远跡疆埸,列郡大荒。” 李善 注:“ 班固 《汉书》述曰:‘列郡 祁连 。’”

(3).大郡。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方巨山争体统》:“总领虽大, 湖 广 之尊; 南康 虽微, 江 东列郡。”

敢不

犹言说不定。 洪深 《走私》:“哼,怀里敢不还揣着 * !”

骈首

(1).头靠着头,并排。 唐 韩愈 《叉鱼招张功曹》诗:“交头疑凑饵,駢首类同条。”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序》:“当其惊风骇浪,卒然起於不测之渊,而蛟鱷黿鼉之怪,方駢首而闯伺,乃措身其间,以蹈必死之祸。” 明 宋濂 《礲硿子碣》:“大疫起,比舍駢首卧,婣戚畏懦莫敢顾。” 郭沫若 《东风集·颂湛江》:“起重龙门駢首立,会看日夕走雷霆。”

(2).指两个头相连。《宋史·五行志二下》:“ 嘉定 九年, 信州 玉山县 ,羊生駢首。”

(3).“ 駢首就戮 ”的省称。 清 黄生 《义府·流放窜殛》:“且使 鯀 果駢首,其子孙决不敢以之配天于南郊。”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五章:“其学节冠一世,位望至三公者,亦皆駢首闕下,若屠猪羊,天下之人,见权势之不可恃也如彼。”

遮道

犹拦路。《史记·陈涉世家》:“其故人尝与庸耕者闻之,之 陈 …… 陈王 出,遮道而呼 涉 。”《梁书·刘孝绰传》:“小生之詆,恐取辱於 卢江 ;遮道之奸,虑兴谋于从事。” 唐 高骈 《赴西川途经虢县作》诗:“红额少年遮道拜,殷勤认得旧将军。”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梅》:“见有挑葵花灯来者,遮道苦求,可免灾难。”

役逐

奔走追逐。 明 陈子龙 《杂诗》之九:“役逐短景内,冥昧同尘埃。”

人后

后嗣。《仪礼·丧服》:“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报。”《资治通鉴·汉平帝元始三年》:“ 莽 召明礼少府 宗伯凤 入説为人后之谊。”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胡明仲本末》:“故为人后者,不顾私亲,安而行之,犹天性也。”

武夫

(1) 武士;勇士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诗·周南·兔罝》

武夫力而拘诸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武夫出于波间。——唐· 李朝威《柳毅传》

(2) 指军人

一介武夫

整整

达到一个整数的;实足的

这个城市的河岸有整整两里长

虎豹

(1).喻指 * 之人。《后汉书·刘陶传》:“陛下不悟,而竞令虎豹窟於麑场,豺狼乳於春囿。” 唐 韦应物 《京师叛乱寄诸弟》诗:“覉离守远郡,虎豹满 西京 。” 清 方文 《偕蔡芹溪至宛兼赠令弟玉立》诗:“虎豹当关欲嚙人,季女何能不憔悴?”

(2).比喻勇猛的战士。 唐 罗隐 《春日投钱塘元帅尚父》诗之一:“门外旌旗屯虎豹,壁间章句动风雷。”

(3).比喻富有文采。 宋 黄庭坚 《送谢公定作竟陵主簿》诗:“ 谢公 文章如虎豹,至今斑斑在儿孙。”

(4).形容怪石。 宋 苏轼 《后赤壁赋》:“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

拏攫

搏斗。 汉 扬雄 《羽猎赋》:“犀兕之抵触,熊羆之拏攫。”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又铸二金狮子,作拏攫腾奋之状,各重二百餘斤,以为趺。”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二:“又闻船背亦如拏攫之声。” 清 黄景仁 《游四明山放歌》:“渴虯飢鱷恣拏攫,苍麋元豹和黄熊。”

旗麾

亦作“旂麾”。将旗。 唐 刘长卿 《送齐郎中典括州》诗:“星象移何处,旗麾独向东。” 清 顾炎武 《河上作》诗:“狼弧动箭鏃,参伐扬旂麾。”

人言

人们的评论,别人的议论

吴儿

(1). 吴 地少年。《晋书·隐逸传·夏统》:“ 充 ( 贾充 )等各散曰:‘此 吴 儿是木人石心也。’” 宋 梅尧臣 《陪泛西湖》诗:“船学 吴 儿刺,吟稀 楚 老新。” 元 萨都剌 《和王本中直台书事》诗之二:“近曾夜直南臺上,学得 吴 儿《白苧歌》。” 清 陈裴之 《香畹楼忆语》:“弦絶阳春之音,金迷长夜之饮,而木石 吴 儿,且将以不入耳之言,来劝勉。”

(2).对 吴 人的蔑称。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景宁寺》:“时朝廷方欲招怀荒服,待 吴 儿甚厚,褰裳渡於 江 者,皆居不次之位。”一本作“ 吴人 ”。参见“ 吴子 ”。

脆弱

不坚强;不稳固

她身体脆弱,干不了重活

发文

指本单位发出的公文

发文簿

不见

(1)

不曾相见

老哥俩可有日子不见了

(2)

见不着;丢失

一辆新自行车转身就不见了

拔山

(1).比喻力大。《史记·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騅不逝。” 晋 陆机 《吊魏武帝文》:“威先天而盖世,力盪海而拔山。” 唐 玄宗 《巡省途次上党旧宫赋诗》:“长怀问鼎气,夙负拔山雄。” 赵朴初 《刮地风·咏风暴》曲之一:“拔山卷海看风威,枷锁齐飞。”

(2).比喻极其困难。《汉书·刘向传》:“用贤则如转石,去佞则如拔山,如此望阴阳之调,不亦难乎!”

项羽

(前 232—前202) 秦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名籍,字羽,楚国贵族出身。秦二世元年(前 209 年)从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战死后他杀宋义,率军渡河救赵,巨鹿一战摧毁章邯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六国贵族为王。后与刘邦争做帝王,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 202 年兵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乌江边 *

何必

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

何必去那么早

燕赵

(1).指 战国 时 燕 赵 二国。亦泛指其所在地区,即今 河北省 北部及 山西省 西部一带。《史记·春申君列传》:“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约天下,是 燕 赵 无 齐 楚 , 齐 楚 无 燕 赵 也。” 唐 崔湜 《景龙二年春日赴襄阳途中言志》诗:“余本 燕 赵 人,秉心愚且直。” 明 章美中 《秋思》诗:“凉风起 燕 赵 ,万里浮云阴。” * 《太行春感》诗:“从来 燕 赵 多豪杰,驱逐 倭 儿共一樽。”

(2).《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有“ 燕 赵 多佳人,美者颜如玉”句,后因以“燕赵”指美女或舞女歌姬。 南朝 梁武帝 《戏作》诗:“长袂必留客,清哇咸绕梁。 燕 赵 羞容止, 西 妲 惭芬芳。” 宋 苏舜钦 《昇阳殿故址》诗:“髑髏今成堆,皆昔 燕 赵 面。”

军容

本指军队的武器、装备。后用以指军队的气象威仪和军人的仪容、纪律等

军容整肃

灿灿

(1).闪闪发亮貌。 唐 韩愈 《和李相公摄事南郊览物兴怀呈一二知旧》:“灿灿辰角曙,亭亭寒露朝。” 元 朱凯 《黄鹤楼》第一折:“当三军不剌剌乌騅骑,敌万夫光灿灿丈八点钢枪。”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推开西窗,便是金光灿灿的 天安门 城楼。”

(2).色彩鲜艳貌。 明 何景明 《忆昔行》:“花边灿灿丹凤雏,天上矫矫石麒麟。” 清 黄鷟来 《杂诗》之二:“灿灿黼黻裳,乃出寒女治。”

光辉

光明,灿烂

我们生活在一个开辟人类新历史的光辉时代。——《土地》

悲风

使人倍觉凄凉的风声

高树多悲风。——魏· 曹植《野田黄雀行》

惨淡

(1) 光线暗淡

愁云惨淡万里凝。——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惨淡的月光,照射着雪地上的血迹

(2) 艰苦地;苦费心力地

惨淡经营

(3) 悲惨凄凉

惨淡人生

杀气

(1) 凶恶吓人的气势

杀气腾腾

(2) 发泄气愤;出气

你有委屈就说出来,不该拿别人杀气

(3) 阴气;寒气

匈奴处北地,寒,杀气早降。——《史记·匈奴列传》

(4) 战场上杀伐之气,借指战事

杀气腾空

边头

(1) 〈方〉∶尽头

洞庭湖边头是岳阳楼

(2) 边界

(3) 〈方〉∶接近某一固定时刻的一段时间

早餐边头,你去吧

熊罴

(1).熊和罴。皆为猛兽。因以喻勇士或雄师劲旅。《书·牧誓》:“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羆。”《书·康王之诰》:“则亦有熊羆之士,不二心之臣,保乂王家。” 唐 杨炯 《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胜残去杀,上冯宗庙之威;禁暴戢姦,下藉熊羆之用。” 元 朱守谅 《秋夜偶成》诗:“暂止熊羆消大暑,秋深云合殄妖氛。” 黄燮清 《黄天荡怀古》诗:“八千劲旅走熊羆,曾断 金 人十万师。”

(2).指生男之兆。语本《诗·小雅·斯干》:“大人占之,维熊维羆,男子之祥。”《三国志·魏志·高柔传》:“而顷皇子连多夭逝,熊羆之祥,又未感应羣下之心,莫不悒戚。” 唐 李群玉 《哭小女痴儿》诗:“平生未省梦熊羆,稚女如花坠晓枝。” 明 谢谠 《四喜记·大宋毕姻》:“更须夸兰玉祥开,何必虑熊羆占缓。”

(3).指帝王得贤辅。典出《史记·齐太公世家》:“ 西伯 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彲,非虎非羆,所获霸王之辅’。於是 周 西伯 猎,果遇 太公 於 渭 之阳,与语大説……载与俱归,立为师。” 西伯 ,指 周文王 。 唐 杜甫 《赠崔十三评事公辅》诗:“ 燕王 买骏骨, 渭老 得熊羆。” 宋 王安石 《送郓州知府宋谏议》诗:“舟檝 商巖 命,熊羆 渭水 占。”

(4).比喻贪残的人。《楚辞·刘向<九叹·愍命>》:“麒麟奔于九皋兮,熊羆羣而逸囿。” 王逸 注:“熊羆,猛兽,以喻贪残也。”

骑驰

骑马奔驰。《新唐书·程知节传》:“ 行儼 中流矢坠马, 知节 驰救之,杀数人,军易辟,乃抱 行儼 重骑驰。”

打围

(1).打猎。因须多人合围,故称。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吴长文使虏》:“ 吴长文 使虏,虏人打围无所获,忽得一鹿,请南使观之。” 明 康海 《中山狼》第一折:“有那 赵卿 打围到此,教俺何处躲者?” 萧红 《生死场》四:“他们想到一百里路外去打围,弄得几张兽皮大家分用。”

(2).四面围起来。 宋 范成大 《次韵徐子礼莺花亭》:“山碧丛丛四打围,烦将旧恨访黄鸝。” 清 顾禄 《清嘉录·新年》:“ 蔡云 《吴歈》诗:‘冶容少妇入人海,轻薄儿童惯打围。’注云:‘新年游玩 圆妙观 ,妇女之容饰妖邪者,游人环集,谓之打围。’”

(3).古代一种儿童游戏。后亦用以称玩骨牌。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释谚·打围》:“骨牌之戏有曰打围者,不知何昉。按北人以田猎为打围,又以狭邪游为打茶围。《南部新书》辛:‘駙马 韦保衡 之为相,以厚承恩泽,大张权势。及败, 长安 市儿忽竞彩戏,谓之打围,不旬餘, 韦 祸及。’今骨牌戏殆沿之。”

纷纷

(1) 多而杂乱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 高适《别董大》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 一个接一个地,接二连三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血毛

指牲畜的血和毛。古代祭祀时用以荐鬼神。《礼记·礼器》:“血毛詔於室。” 孔颖达 疏:“谓杀牲取血及毛,入以告神於室。” 唐 韩愈 《潮州祭神文》之三:“谨卜良日,躬率将吏,荐兹血毛,清酌嘉羞,侑以音声,以谢神貺。”

原野

旷野;没有树林、建筑物或巨大岩石的大片土地

箭竹

竹的一种。高近丈,节间三尺,坚劲,可制箭。《晋书·文苑传·伏滔》:“ 龙泉 之陂,良畴万顷, 舒六 之贡,利尽蛮 越 ,金石皮革之具萃焉,苞木箭竹之族生焉。”《隋书·经籍志四》:“……讫于 有隋 ,四海一统,采 荆 南之杞梓,收 会稽 之箭竹,辞人才士,总萃京师。”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五·竹》:“劲者可以为戈刀箭矢,谓之矛竹、箭竹、筋竹、石麻。” 明 徐渭 《筠石篇》:“片石插寒塘,泠泠箭竹黄。”

鸿飞

(1).鸿雁飞翔。《诗·豳风·九罭》:“鸿飞遵渚。” 唐 苗神客 《乙速孤府君碑铭》:“鸿飞渐陆,振玉羽於元霄。”

(2).鸿雁高飞。比喻升迁腾达,奋发有为。《文选·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乃鸿騫旧 吴 ,作守东 楚 ” 李善 注引 三国 魏 吴质 《魏都赋》:“我太公鸿飞 兖 豫 。” 唐 梁肃 《为雷使君祭孟尚书文》:“昔在 天宝 ,滥觴登朝,爰自中兴,鸿飞乃高。” 清 林则徐 《送嶰筠赐环东归》诗:“漫道识途仍驥伏,都从遵渚羡鸿飞。”

(3).鸿雁远翔。比喻超脱尘世。 唐 孟浩然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诗:“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宋 陆游 《故山》诗:“老尉鸿飞隐市门,千年犹有旧巢痕。”

(4).哀鸿遍飞。比喻灾民极多。 唐 李峤 《攀龙台碑》:“既而六师鱼渍,九野鸿飞,竟兆天亡之徵,卒成土崩之势。”

将军

(1)

(2) 下象棋时攻击对方的“将”或“帅”

(3) 将国际象棋中的“王”暴露在对方棋子前,以致如果不是“王”被马上保护起来(如在其间放上另一棋子),则下一步便可能被对方吃掉

(4) 比喻给人出难题,使人感到难办

他当众将了我一军,要我表演舞蹈

金帛

黄金和丝绸。泛指钱物。《列子·说符》:“ 元君 大惊,立赐金帛。”《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皇太后所赐金帛,尽以赐军吏。”《后汉书·南匈奴传论》“而单于骄踞益横,内暴滋深” 唐 李贤 注:“ 世祖 二年,令中郎将 韩统 报命赂遗金帛,以通旧好。” 清 陆嵩 《赠龚蓝生照琪大令》诗:“贼如再来集我民,结以金帛喻以诚。”

填委

纷集;堆积。 汉 刘桢 《杂诗》:“职事相填委,文墨纷消散。”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元夕》:“京尹乘小提轿,诸舞队次第簇拥前后,连亘十餘里,锦绣填委,簫鼓振作,耳目不暇给。” 清 龚自珍 《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讙,有以经义请质难者,有发史事见问者……填委塞户牖,居然 嘉庆 中故态。”《宋史·河渠志五》:“江道既分,水復湍暴,沙石填委,多成滩磧。”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四篇:“即事兴情,因而成赋,然文辞繁縟填委,时涉神仙,与 玉 之《九辩》、《招魂》及当时情景颇违异。”

沟池

护城河。《礼记·礼运》:“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孔颖达 疏:“沟池,城之壍。” 南朝 齐 王屮 《头陀寺碑文》:“沟池 湘 汉 ,堆阜 衡 霍 。” 唐 元稹 《李光颜加阶制》:“朕闻有天下者,道德仁义以为理,城郭沟池以为固。”

十年

形容时间长久。《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犹有臭。” 杨伯峻 注:“十年,言其久也。” 唐 贾岛 《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文穷

旧时文人失意,自谓以能文而致穷。 唐 韩愈 《送穷文》:“又其次曰文穷,不专一能,怪怪奇奇。不可时施,祗以自嬉。” 宋 刘克庄 《一剪梅·中秋解宜春郡印》词:“陌上行人怪府公,还是诗穷,还是文穷。”

百拙

事事笨拙。 宋 黄庭坚 《和答魏道辅寄怀》之十:“机巧生五兵,百拙可用过。” 元 萨都剌 《鹦鹉曲》:“偶然持赠百拙人,眉眶眼精生丑色。”

感慨

心灵受到某种感触而慨叹(感慨不已)

她不免感慨地想道:“……真是事变知人心啦!”——丁玲《太阳照在桑乾河上》

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孙文《<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序》

从军

旧时指参加军队

弃商从军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