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雨(五月廿四日)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复雨(五月廿四日)原文

连朝雨略勤,群称麦回青。

过旬雨略间,群称旱象成。

譬如娇养子,怙赖其父兄。

与之谓当然,少靳则怨生。

人情太浇薄,返淳愧不能。

安得邀天鉴,绥我屡丰亨。

且休举去年,六月雨始零。

曷不看今岁,实事公论评。

麦亦未回青,旱亦何致成。

饼饵已鬻市,禾黍绿云平。

即今泽复霈,优渥沟浍盈。

幸灾乐祸流,汝口奚由腾。

然而总吾过,化民责实膺。

诗词问答

问:复雨(五月廿四日)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复雨(五月廿四日)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词韵第十一部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五

2. 五月廿四日

参考注释

朝雨

晨雨。 唐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诗:“ 渭城 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春。” 唐 归仁 《题贾岛吟诗台》诗:“天悲朝雨色,岳哭夜猿声。” 明 李贽 《初潭集·君臣一·贤臣》:“ 列精子高 听行乎 齐湣王 ,善衣练布衣,白縞冠,顙推之履,特会朝雨,袪步堂下。”

回青

(1).颜料名。石青中之最珍贵者。产于 云南 ,可作烧制瓷器原料。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回青》:“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明史·吕坤传》:“至 饶州 磁器,西域回青,不急之须,徒累小民敲骨。”

(2).谓放牧至秋冬草枯时回圈。《清史稿·兵志十二》:“﹝ 天聪 ﹞二十六年,令八旗豢马,春夏驱赴 察哈尔 放牧,曰出青,秋冬回圈,曰回青。”

(3).返青。如:麦苗回青。

旱象

干旱的现象。 峻青 《秋色赋·壮志录》:“今年春天的旱象,并不比那一年轻多少。”

譬如

(1) 举个例子,打个比方;例如

(2) 比如,好比

天下之势譬如一身。——宋· 苏轼《教战守策》

养子

(1) 收养的而非亲生的儿子

(2) 收养的而非亲生的孩子

父兄

(1) 父亲与兄长。

兼仗父兄之烈。——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2) 泛指家中长辈,或用作偏义复词,指兄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当然

(1)

(2) 副词。表示对某一行为的确认或肯定

当然之事

(3) 应当这样

我们当然要去

人情

(1) 人的感情;人之常情

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世说新语·自新》

(2) 情面;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3) 恩惠,情谊

做个人情

(4) 赠品、礼品

送人情

忙又引了拜见贾母,将人情土物各种酬献了。——《红楼梦》

浇薄

社会风气浮薄,不淳朴敦厚

人情浇薄

不能

(1)

不可能;不能够

又北向,不能得日。——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不能理解

不能生育

不能实现

(2)

〈方〉∶不允许,不可以

不能不谈到

不能接受

不能相提并论

(3)

〈方〉∶不至于

丰亨

《易·丰》:“丰亨。王假之。” 孔颖达 疏:“财多德大,故谓之为丰;德大则无所不容,财多则无所不济,无所拥碍,谓之为亨,故曰丰亨。”后即用以表示富厚顺达。 宋 刘挚 《贺安南捷奏表》:“物萃聚而除戎,时丰亨而致法。” 明 吴宽 《赐进士及第后率诸同年谢恩表》:“伏以稽古右文,喜值丰亨之运;设科取士,欲求疎远之才。” 清 王源 《答外舅李涵生先生书》:“然使君子苟去其不忍之心,稍行不屑为之事,或可以立致丰亨,而邀荣宠,乃君子断然不肯。”

且休

(1).暂且休整;暂且休息。《史记·乐毅列传》:“寡人之使 骑劫 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於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汉书·刘向传》:“天子召见 向 ,叹息悲伤其意,谓曰:君且休矣,吾将思之。” 颜师古 注:“且令出外休息。”

(2).莫要。 唐 杜甫 《驱竖子摘苍耳》诗:“寄语恶少年,黄金且休掷。”《水浒传》第二七回:“ 武松 道:‘你们且休坐了,赶下岭去,寻买些酒肉吃。’” 明 叶宪祖 《易水寒》第一折:“且休嗟数奇,待时藏器,佯狂游世。”

去年

上一年

我从去年辞帝京。——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

六月

《诗·小雅》篇名。序云:“《六月》, 宣王 北伐也。”《国语·晋语四》:“ 秦伯 赋《六月》。” 韦昭 注:“《六月》,道 尹吉甫 佐 宣王 征伐,復 文 武 之业。《小雅》其诗云:‘王于出征,以匡王国。’二章曰:‘以佐天子。’三章曰:‘共武之服,以定王国。’此言 重耳 为君,必霸诸侯以匡佐天子。”后多用以指卫国定乱的正义之师。《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七·梁郊祀乐章》:“白日体无私,皇天辅有德。七旬罪已服,六月师方克。” 明 夏完淳 《大哀赋》:“於是竿木羣兴,风云毕会,兴六月之师,振九天之鋭。”

今岁

指今年

今岁是个丰收年

实事

(1) 实有的事

此剧取材于京城实事

(2) 具体的事

少讲空话,多办实事

论评

评论。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未尝论评人物之优劣,不喜訶谴人交之好恶。” 清 顾炎武 《子德李子闻余在难特走燕中告急诸友人复驰至济南省视于其行也作诗赠之》:“橐饘勤问遗,寝息共论评。” 郭沫若 《民族的杰作》:“要论评 鲁迅 ,我自己怕是最不适当的一个人。”

亦何

何其;多么。 晋 葛洪 《神仙传·阴长生》:“况仙人亦何急急,令闻达朝闕之徒,知其所云为哉!” 唐 杜甫 《鹿头山》诗:“斯人亦何幸,公镇踰岁月。” 清 方文 《宋遗民咏·赵子固孟坚》:“嗟彼承旨者,失身亦何愚!”

饼饵

饼类食品的总称。语本《急就篇》卷十:“饼饵麦饭甘豆羹。” 颜师古 注:“溲麪而蒸熟之则为饼,饼之言并也,相合并也;溲米而蒸之则为饵,饵之言而也,相黏而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实》:“凡遣兵役,握手送离,或齎梨枣饼饵,人人赠别。” 唐 白居易 《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朝晡颁饼饵,寒暑赐衣裳。”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二》:“﹝妇﹞阴市砒製饼饵,待其夫妇。”

禾黍

(1).禾与黍。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史记·宋微子世家》:“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后汉书·承宫传》:“后与妻子之 蒙阴山 ,肆力耕种,禾黍将孰,人有认之者, 宫 不与计,推之而去,由是显名。” 宋 曾巩 《送程公闢使江西》诗:“袴襦优足徧里巷,禾黍丰穰罄郊野。”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二节:“由草料的恐慌,发生了刍秣的栽培;由刍秣的栽培,更发明了禾黍的种植。”

(2).《诗·王风·黍离序》:“《黍离》,閔 宗周 也。 周 大夫行役至於 宗周 ,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閔 宗周 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后以“禾黍”为悲悯故国破败或胜地废圮之典。 唐 许浑 《金陵怀古》诗:“楸梧远近千官塚,禾黍高低 六代 宫。” 宋 苏轼 《南都妙峰亭》诗:“池臺半禾黍,桃李餘榛菅。”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擒嚭》:“千载 吴 宫皆禾黍。嘆故国已无望。” 清 周实 《重九偕吹万天梅亚希哲夫石子平子诸子过明故宫谒孝陵有作》诗之一:“松楸抱恨依残日,禾黍伤心赋变风。”

绿云

比喻女子黑而长的头发:绿云扰扰,梳晓鬟也。借指年轻女子:雪鬓苍苍配绿云。

即今

今天;现在。 唐 高适 《送桂阳孝廉》诗:“即今江海一归客,他日云霄万里人。” 宋 陆游 《连日有雪意戏书》诗:“壮岁羈游半九州,即今憔悴老菟裘。”《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事已如此,料留你不住了,只是你要去时,即今就去。”

优渥

(1).雨水充足。语本《诗·小雅·信南山》:“益之以霢霖,既优既渥。” 汉 焦赣 《易林·噬嗑之恒》:“白鹤衔珠,夜食为明,膏润优渥,国岁年丰。” 明 张居正 《贺灵雨表六》:“臣等叨依禁从,快睹嘉禎,愧无涓滴之酬,喜有优渥之霈。”

(2).优裕,丰厚。 汉 班彪 《北征赋》:“彼何生之优渥,我独罹此百殃。”《三国志·蜀志·邓芝传》:“ 孙权 数与 芝 相闻,餽遗优渥。”《陈书·沉众传》:“ 高祖 以 众 州里知名,甚敬重之,赏赐优渥,超于时辈。” 叶圣陶 《一个青年》:“一要感谢这样优渥的赠与,二要赞美这样超妙的书法。”

(3).优厚。指待遇好。 晋 李密 《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宋 范仲淹 《奏致仕分司官乞与折支全俸状》:“今后每遇郊禋,各与进秩,耆耄盖寡,优渥何伤。”《明史·李成梁传》:“恩泽优渥,震耀当世。” 江波 《爆竹声声》:“受到的待遇,比前又更加优渥。”

(4).指优厚的待遇。 宋 王安石 《谢执政启》:“特蒙优渥,猥被方州,自惟闕然,何以称此?”

(5).优美浑厚。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纷淋浪以流离,奂淫衍而优渥。”

沟浍

(1).泛指田间水道。浍,田间水渠。《孟子·离娄下》:“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荀子·王制》:“脩隄梁,通沟澮,行水潦,安水臧,以时决塞。” 杨倞 注:“沟澮,皆所以通水。《周礼》:‘十夫之田有沟,沟上有畛。千夫有澮,澮上有道。’ 郑 云:‘沟,广深各四尺。澮,广二寻,深二仞也。’” 汉 张衡 《南都赋》:“沟澮脉连,隄塍相輑。” 唐 戴叔伦 《喜雨》诗:“田家共欢笑,沟澮亦已深。”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雷曹》:“时久旱,十里外,雨仅盈指,独 乐 里沟澮皆满。”

(2).借指荒野。《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昔者, 伯夷 、 叔齐 死於沟澮之间,其仁成名於天下。” 章炳麟 《哀山东赋》:“驱丁男以负儋兮,老弱转于沟澮。”

幸灾乐祸

对别人遭遇的灾祸感到高兴

若居承平之世,睥睨宫闱,幸灾乐祸、首为逆乱。——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然而

从另一方面来说——表示转折关系

乐曲终止了,然而无人离席

然而汝亦不在人间。——清· 袁枚《祭妹文》

化民

教化百姓。《礼记·学记》:“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汉 王充 《论衡·效力》:“化民须礼义,礼义须文章。行有餘力,则以学文。”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三:“若后世作乐,只是做词调,於民俗风化,絶无关涉,何以化民善俗。”

责实

求实;符合实际。《史记·太史公自序》:“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 宋 苏轼 《议学校贡举状》:“右臣伏以得人之道,在於知人,知人之法,在於责实,使君相有知人之才,朝廷有责实之政,则胥吏皂隶,未尝无人,而况於学校贡举乎!”《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八年》:“今舍其大而举其细,岂责实之议乎!”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