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州

作者:佚名 朝代:宋代

六州原文

承景运,天子奉明堂。
玉烛应,金飚动,万宝盈箱。
严法驾、天路龙骧。
采仗迎祥。
日色动扶桑。
款清庙、我诚将。
回御八鸾锵。
於皇仁孝,祖宗来顾,熙于四极,令问载无疆。
躬严配、笙镛奏凤来翔。
瑞烟起,浮帝衮,玉步间天香。
升重宇、壁玉华光。
桂流觞。
神虞夕照熉黄。
九霄鸣佩下清厢。
齐拱太微傍。
群心同愿,长临路寝,三年讲礼,显祀文王。

诗词问答

问:六州的作者是谁?答:佚名
问:六州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六州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佚名的名句有哪些?答:佚名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景运

好时运。《周书·独孤信传》:“今景运初开,椒闈肃建。” 宋 陈岩肖 《庚溪诗话》卷上:“ 景祐 元年所赐诗末句曰:‘寒儒逢景运,报国合如何?’” 李大钊 《由纵的组织向横的组织》:“在此一大横的联合中,各个性都得自由,都是平等,就是大同的景运。”

天子

古以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

归来见天子。——《乐府诗集·木兰诗》

天子坐明堂。

明堂

(1) 〈方〉∶打晒粮食的场地;院子

(2) ∶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乐府诗集·木兰诗》

玉烛

(1).谓四时之气和畅。形容太平盛世。《尸子》卷上:“四气和,正光照,此之谓玉烛。”《尔雅·释天》:“四气和谓之玉烛。” 郭璞 注:“道光照。” 邢昺 疏:“道光照者,道,言也;言四时和气,温润明照,故曰玉烛。”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玉烛表昇平之徵,澄醴彰德洽之符。” 元 雅琥 《上执政四十韵》:“玉烛调元气,金枢运大钧。”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设朝》:“金甌仍未缺,玉烛又新调。”

(2).烛的美称。 唐僖宗 宫人《金锁》诗:“玉烛製袍夜,金刀呵手裁。”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六七:“昭仪侍宴足精神,玉烛抽看记饮巡。”

(3).比喻目光。 唐 曹唐 《病马》诗之一:“四蹄不凿金砧裂,双眼慵开玉烛斜。”

(4).乐律名。《隋书·律历志上》:“黄钟:包育、含微、帝德……玄中、玉烛、调风。右黄钟一部,三十四律。”《旧唐书·音乐志三》:“黄钟既陈玉烛,红粒方殷稔岁。”

万宝

亦作“ 万寳 ”。 1.各种作物的果实。《庄子·庚桑楚》:“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 陆德明 释文:“天地以万物为宝,至秋而成也。 元嘉 本作‘万寳’。”《隋书·音乐志上》:“允兹金德,裁成万宝。” 清 姚鼐 《渡淮》诗:“西成未为恶,苦被飞蝗恼。连村扑未尽,何以实万宝。”

(2).犹万物。 汉 史岑 《出师颂》:“皇运来授,万寳增焕。”

严法

严厉的刑法。《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下观 秦 之所以灭者,严法刻深,欲大无穷也。” 郭孝成 《陕西光复记》:“严法随行,闻风无恐。”

天路

(1).天上的路。 汉 张衡 《西京赋》:“美往昔之 松 乔 ,要 羡门 乎天路。” 唐 陈子昂 《春日登金华观》诗:“还逢 赤松子 ,天路坐相邀。” 清 谭嗣同 《崆峒》诗:“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

(2).指高远的路。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诗:“险逕无测度,天路非术阡。” 唐 王维 《双黄鹄歌送别》:“天路来兮双黄鵠,云上飞兮水上宿。” 清 陈恭尹 《南岳道中从石浪庵上至高台寺》诗:“抠衣陟天路,百里上积雪。”

(3).上天的法则。犹天道。《文选·班固<幽通赋>》:“既仁得其信然兮,仰天路而同轨。” 李善 注引 刘德 曰“人道既然,仰视天道,又同法也。”

(4).指日月星辰等天体运行的规律。《宋书·律历志中》:“是以臣前以制典餘日,推考天路,稽之前典,验之食朔,详而精之,更建密歷。”

(5).指京都。 前蜀 韦庄 《和陆谏议避地寄东阳进退未决见寄》:“未归天路紫云深,暂驻 东阳 岁月侵。” 宋 曾巩 《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学则知经,文则能赋。矧曰方闻,扬声天路。”

(6).喻及第、出仕等。 唐 王建 《山中寄及第故人》诗:“如何弃我去,天路忽腾驤。” 宋 曾巩 《送关彦远赴河北》诗:“诗作士林夸刻烛,赋成天路喜同时。” 清 方文 《容城答郑鲁若兼寄沉眉生》诗之二:“顾盼二三子,比翼翔天路。”

龙骧

(1).亦作“ 龙襄 ”。昂举腾跃貌。《汉书·叙传下》:“云起龙襄,化为侯王,割有 齐 楚 ,跨制 淮 梁 。” 颜师古 注:“襄,举也。” 唐 杨巨源 《观打球有作》诗:“亲扫毬场如砥平,龙驤骤马晓光晴。” 明 孙柚 《琴心记·牛酒交欢》:“新筑沙堤行宰相,喜今朝凤翥龙驤,燕友逢春,鶯朋出谷。” 清 徐文元 《春日阅武召百官诣南苑》诗:“龙驤万骑军麾转,鵠立千官拜舞同。”

(2).骏马。 唐 杜牧 《题安崇西平王宅太尉愬院六韵》:“半夜龙驤去,中原虎穴空。”

(3).指 晋 大将龙骧将军 王濬 。 唐 李白 《永王东巡歌》之八:“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 龙驤 出峡来!” 王琦 注引《晋书·武帝纪》:“ 咸寧 五年十一月大举伐 吴 ,遣龙驤将军 王濬 、广武将军 唐彬 率 巴 蜀 之兵浮 江 而下。” 明 徐渭 《寿中军某侯帐词》:“惟愿绩流 燕石 ,名茂 龙驤 。”

(4).指画家 顾恺之 。 唐 温庭筠 《赠李将军》诗:“不学 龙驤 画山水,醉乡无迹似閒云。” 曾益 等注:“《画苑》:‘ 顾愷之 善画山水,仕至龙驤将军,每大醉始命笔,人称奇絶。’”

(5).《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 梁 有龙驤、神威、拱宸等军,皆武勇之士也。每一人鎧仗费数十万,装以组绣,饰以金银,人望而畏之。”后以泛指英勇的军队。 明 徐渭 《上督府公生日诗》:“初捧兵符分虎竹,再衔使命驭龙驤。”

(6).指大船。 晋 龙骧将军 王濬 为伐 吴 曾造大船。 宋 苏轼 《大风留金山两日》诗:“龙驤万斛不敢过,渔舟一叶从掀舞。” 清 赵翼 《大风从丹徒口出江至瓜洲》诗:“我来正值游江閧,万斛龙驤莫敢动。” 严复 《救亡决论》:“第即使其説诚然,而举划木以傲龙驤,指椎轮以訾大輅,亦何足以助人张目,所谓詬弥甚耳!”参阅《晋书·王濬传》。

迎祥

迎纳吉祥。 三国 魏 曹植 《冬至献袜履表》:“亚岁迎祥,履长纳庆。” 汪曾祺 《徙》:“ 高先生 家的春联都是自撰的,逐年更换,不像一般人家是迎祥纳福的吉利话。”

色动

脸色改变。《战国策·赵策一》:“ 知过 出见二主,入説 知伯 曰:‘二主色动而意变,必背君,不如令杀之。’”《东观汉记·班超传》:“﹝ 超 ﹞乃还告 郭恂 , 恂 大惊,既而色动。”《隋书·高祖纪上》:“﹝帝﹞因召 高祖 ,命左右曰:‘若色动,即杀之。’ 高祖 既至,容色自若,乃止。”《警世通言·蒋淑真刎颈鸳鸯会》:“﹝ 公业 ﹞呼 非烟 詰之。 非烟 色动,不以实告。”

扶桑

(1) 亦名朱槿,锦葵科植物。花冠大型,是著名观赏植物

(2) 神话中的树木名

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山海经·海外东经》。 郭璞注:“扶桑,木也。” 郝懿行笺疏:“扶当为榑。《说文》云:“榑桑,神木,日所出也。”

(3) 后用来称东方极远处或太阳出来的地方

扶桑开朝晕,此高台端。——《文选·陆士衡·乐府·日出东南隅行》

行乎东极之外,经扶桑之中林。——左思《吴都赋》

(4) 传说中的东方海域的古国名,我国相沿以为日本的代称

扶又若荠。—— 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序》

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鲁迅《送增田君归国》

赤县扶桑一衣带水。—— 郭沫若《沁园春》

清庙

(1).《诗·周颂》篇名。《诗·周颂·清庙序》:“《清庙》,祀 文王 也。”

(2).指古帝王祭祀祖先的乐章。《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 郑玄 注:“清庙谓作乐歌;《清庙》也。”《尚书大传》卷二:“古者帝王升歌《清庙》之乐。” 郑玄 注:“《清庙》,乐章名。”《后汉书·逸民传·法真》:“臣愿圣朝就加袞职,必能唱《清庙》之歌,致来仪之凤矣。”

(3).即太庙。古代帝王的宗庙。《诗·周颂·清庙》:“於穆清庙,肃雝显相。”《左传·桓公二年》:“是以清庙茅屋……昭具俭也。”《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登明堂,坐清庙。” 郭璞 注:“清庙,太庙也。” 清 孙致弥 《咏史次王玠右先生韵》:“但听临春歌《玉树》,不闻清庙奏朱弦。” 章炳麟 《訄书·订文》:“清庙之所奏,同律之所被,箸于赋颂者,四千名而足。”

八鸾

亦作“ 八鑾 ”。1.八个鸾铃。鸾,结在马衔上的铃铛。马口两旁各一,四马八铃,故称八鸾。《诗·商颂·烈祖》:“约軧错衡,八鸞鶬鶬。” 郑玄 笺:“鸞在鑣,四马则八鸞。”

(2).称天子车驾。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勒五营使按部,声八鸞以节步。” 宋 苏轼 《次韵蒋叔颖二首·扈从景灵宫》:“英姿连璧从多士,妙句鏘金和八鑾。” 元 无名氏 《气英布》第二折:“暂时匹马去,少刻八鸞迎。”

皇仁

皇帝的仁德。 宋 司马光 《虞部刘员外约游金明光以贱事失期》诗之二:“皇仁听使欢娱极,白简从君冷峭多。”《清会典事例·工部·城垣》:“即召募附近穷民,宣布皇仁,每名日给工食银八分。” 清 邹容 《革命军》第二章:“若皇仁之谓,则是盗贼之用心 * 而曰救人也。” 刘成禺 《洪宪纪事诗》之七:“ 春藕 斋 櫺重写春,素笺题咏讽皇仁。”

祖宗

祖先

来顾

犹来临。 汉 张衡 《东京赋》:“灵祖皇考,来顾来饗。”《文苑英华》卷五五引 唐 王起 《东郊迎春赋》:“青帝克禋,必来顾而来饗;玄穹广覆,何自西而自东。”《宋史·乐志七》:“风马云车,翩翩来顾。”

四极

(1).四方极远之地。《楚辞·离骚》:“览相观於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朱熹 集注:“四极,四方极远之地。” 秦 李斯 《峄山刻石》:“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唐 杨炯 《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歷三辰而玉步,照四极而金声。” 金 完颜璹 《自适》诗:“小斋蜗角许,夜卧膝仍屈;能以道眼观,宽大犹四极。”

(2).指四方极远之国。《尔雅·释地》:“东至於 泰远 ,西至於 邠国 ,南至於 濮铅 ,北至於 祝栗 ,谓之四极。” 郭璞 注:“四极,皆四方极远之国。”

(3).四境。《管子·问》:“官府之藏,彊兵保国,城郭之险,外应四极。” 尹知章 注:“四极,谓国之四鄙也。” 汉 晁错 《对贤良文学策》:“四极之内,舟车所至,人迹所及,靡不闻命,以辅其不逮。” 清 徐昂发 《经广武城》诗:“四极失所制,关塞起龙争。”

(4).古代神话传说中四方的擎天柱。《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顓民,鷙鸟攫老弱。於是 女媧 鍊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鼇足以立四极……苍天补,四极正。” 清 侯方域 《拟思宗改元颁示百官廷臣谢表》:“新炼 媧妃 之石,玉清仍是九层;更筑 共工 之山,坤维安於四极。”

(5).古代天文学名词。指日月周行四方所达的最远点。《周髀算经》卷下:“凡日月运行,四极之道。” 赵爽 注:“运,周也。极,至也,谓外衡也。日月周行四方,至外衡而还,故曰四极也。” 元 揭傒斯 《铜仪》诗:“飞龙缠四极,黄道界中天。”

(6).指四肢。《素问·汤液醪醴论》:“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於内,而形施於外,治之奈何?” 王冰 注:“四极言四末,则四肢也。” 清 顾炎武 《将远行作》诗:“神明运四极,反以形骸拘。”

令问

令闻,美好的声名。问,通“ 闻 ”。 汉 王符 《潜夫论·赞学》:“夫此四子者,耳目聪明,忠信廉勇,未必无儔也,而及其成名立绩,德音令问不已,而有所以然,夫何故哉?”《晋书·隐逸传·鲁褒》:“是故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怨讎悲钱不解,令问非钱不发。” 清 钱谦益 《福建道监察御史周宗建授文林郎制》:“膏雨之政,浸灌 淛 西,洊陈内臺,令问滋茂。”

无疆

没有穷尽;无限

万寿无疆

严配

谓祭天时以先祖配享。语本《孝经·圣治》:“孝莫大於严父,严父莫大於配天。” 南朝 梁 王屮 《头陀寺碑文》:“祖武宗文之德,昭升严配;格天光表之功,弘启兴服。”《隋书·炀帝纪上》:“朕获奉祖宗,钦承景业,永惟严配,思隆大典。” 宋 王禹偁 《谢加上柱国表》:“今者伏遇皇帝陛下,躬修禋祀,严配祖宗,率由旧章。”

笙镛

亦作“ 笙庸 ”。古乐器名。镛,大钟。《书·益稷》:“笙鏞以间,鸟兽蹌蹌。” 孔颖达 疏:“吹笙繫鐘,更迭而作。” 孙星衍 注引 郑玄 曰:“东方之乐谓之笙。笙,生也,东方生长之方,故名乐为笙也。西方之乐谓之庸。庸,功也,西方物熟有成功。亦谓之颂,颂亦是颂其成也。” 唐 魏徵 《五郊乐章·赤帝微音》:“博硕斯荐,笙鏞备举。” 明 吕天成 《齐东绝倒》第一出:“今日这旌善除凶,两阶干羽,六律笙鏞。” 清 侯方域 《拟上遣官致祭先师孔子阙里群臣谢表》:“风生 泗水 ,初传元运之笙鏞;神降 尼丘 ,永式遐心之金玉。”

瑞烟

亦作“ 瑞烟 ”。祥瑞的烟气。多为焚香所生烟气的美称。 唐 杜审言 《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应制》:“半岭通佳气,中峯绕瑞烟。” 唐 广宣 《早秋降诞日献寿应制》诗之二:“瑞烟薰法界,真偈启仁王。” 宋 吕渭老 《夜游宫·生日代人献江宰》词:“楼角动、玉绳横晓。百和交焚瑞烟遶。”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梵王宫殿月轮高,碧琉璃瑞烟笼罩。”

见“ 瑞烟 ”。

玉步

(1).《国语·周语中》:“改玉改行。” 韦昭 注:“玉,佩玉,所以节步行也。”后因称合乎礼法的行步为“玉步”。《宋书·始平孝敬王子鸾传》:“思玉步於凤墀,想金声於鸞闕。” 唐 杨炯 《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歷三辰而玉步,照四极而金声。”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下》:“二国( 百济 、 朝鲜 )与神州故同柢。同柢者,其玉步同;异柢者,其玉步异。”

(2).指女子的行步。 南朝 梁 费昶 《华光省中夜闻城外捣衣》诗:“金波正容与,玉步依砧杵。”《随园诗话补遗》卷八引 竹士 《题纤纤小照》诗:“可怜病后伶俜甚,莫怪珊珊玉步迟。”

天香

(1).芳香的美称。 北周 庾信 《奉和同泰寺浮图》:“天香下桂殿,仙梵入伊笙。” 唐 李白 《庐山东林寺夜怀》诗:“天香生空虚,天乐鸣不歇。” 前蜀 贯休 《山居》诗之二二:“岂知知足金仙子,霞外天香满毳袍。” 清 纳兰性德 《桑榆墅同梁汾夜望》诗:“无月见村火,有时闻天香。”

(2).特指桂、梅、牡丹等花香。 宋 刘克庄 《念奴娇·木犀》词:“却是小山丛桂里,一夜天香飘坠。” 清 方文 《送春日偕束茹吉等看牡丹》诗:“信有天香亦倾国,金罍在手莫辞乾。” 郭沫若 《梅花树下醉歌》:“你从你自我当中,吐露出清淡的天香。”

(3).指宫廷中用的薰香;御香。 唐 皮日休 《送令狐补阙归朝》诗:“朝衣正在天香里,諫草应焚禁漏中。” 唐 黄滔 《奉和翁文尧员外经过七林书堂见寄》:“駟马宝车行赐礼,金章紫綬带天香。”

(4).祭神、礼佛的香。 唐 沉佺期 《乐城白鹤寺》诗:“潮声迎法鼓,雨气湿天香。”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元旦大朝会》:“元旦侵晨,禁中 景阳 鐘罢,主上精虔炷天香,为苍生祈百穀於上穹。”

(5).指美女。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选姿》:“非止国色难亲,天香未遇,即强颜陋质之妇,能见几人。”参见“ 国色天香 ”。

华光

光华;美丽的光彩。《汉书·礼乐志》:“璧玉精,垂华光。” 颜师古 注:“言礼神之璧乃玉之精英,故有光华也。” 唐 元稹 《会真诗三十韵》:“华光犹冉冉,旭日渐曈曈。” 冰心 《国庆节前北京郊外之夜》:“忽然远处西边的树梢上,哗哗地喷出一阵华光。”

流觞

见“ 流觴曲水 ”。

夕照

傍晚的阳光

熉黄

犹言黄澄澄。《汉书·礼乐志》:“星留俞,塞陨光,照紫幄,珠熉黄。” 颜师古 注:“ 如淳 曰:‘熉音殞,黄貌也。’……言光照紫幄,故其珠色熉然而黄也。”

九霄

(1).天之极高处;高空。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 唐 武衡 《同幕中诸公送李侍御归朝》诗:“ 巴 江暮雨连 三峡 , 剑 壁危梁上九霄。” 徐特立 《言立》诗:“丈夫落魄纵无聊,壮志依然抑九霄。”

(2).道家谓仙人居处。《文选·沉约<游沉道士馆>诗》:“鋭意三山上,託慕九霄中。” 张铣 注:“九霄,九天仙人所居处也。” 唐 李白 《明堂赋》:“比乎 崑 山之天柱,矗九霄而垂云。” 王琦 注:“按道书,九霄之名,谓赤霄、碧霄、青霄、絳霄、黅霄、紫霄、练霄、玄霄、縉霄也。一説以神霄、青霄、碧霄、丹霄、景霄、玉霄、琅霄、紫霄、火霄为九霄。” 宋 陆游 《长生观观月》诗:“独倚栏杆吹玉笛,道人不怕九霄寒。”

(3).喻皇帝居处。 唐 杜甫 《腊日》诗:“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罌下九霄。”

(4).借指帝王。 唐 包佶 《奉和常阁老晚秋集贤院即事寄赠徐薛二侍郎》诗:“九霄偏眷顾,三事早提携。” 唐 黄滔 《敷水庐校书》诗:“九霄无詔下,何事近清尘?”

鸣佩

亦作“ 鸣珮 ”。1.佩玉。《文选·谢朓<直中书省>诗》:“兹言翔凤池,鸣珮多清洁。” 李周翰 注:“鸣珮,所佩玉也。”

(2).比喻出仕。 明 唐顺之 《赠袁御医芳洲》诗:“鸣佩偶随供奉侣,下帘长对道家言。”参见“ 鸣玉 ”。

见“ 鸣佩 ”。

太微

亦作“ 大微 ”。1.古代星官名。三垣之一。位于北斗之南,轸、翼之北,大角之西,轩辕之东。诸星以五帝座为中心,作屏藩状。《楚辞·远游》:“召丰隆使先导兮,问大微之所居。” 王逸 注:“博访天庭在何处也。大,一作太。”《史记·天官书》:“衡,太微,三光之廷。匡卫十二星,藩臣:西,将;东,相;南四星,执法;中,端门;门左右,掖门。”古以为天庭。 清 赵翼 《美人风筝》诗之二:“步虚仙子脱尘鞿,身驾春风上太微。”

(2).用指朝廷或帝皇之居。 宋 沉遘 《谢两府三启》:“抱槧怀铅,出入乎承明之署;荷囊持橐,上下乎太微之廷。”

临路

犹临行。 晋 卢谌 《赠刘琨一首并书》:“亦奚必临路而长号,覩丝而后歔欷哉!” 南朝 宋 鲍照 《放歌行》:“今君有何疾,临路独迟迴。” 宋 王安石 《驴》诗之一:“临路长鸣有真意, 盘山 弟子久同参。”

讲礼

(1).习礼。《左传·昭公十三年》:“是故明王之制,使诸侯岁聘以志业,间朝以讲礼。” 孔颖达 疏:“间一岁,诸侯亲自入朝,以讲习上下之礼。” 汉 张衡 《七辩》:“旁窥《八索》,仰镜《三坟》,讲礼习乐,仪则彬彬。”《新唐书·隐逸传·王绩》:“ 杜之松 ,故人也,为刺史,请 绩 讲礼,答曰:‘吾不能揖让邦君门,谈糟粕,弃醇醪也。’”

(2).叙礼,叙尊卑、长幼、宾主之礼。《水浒传》第四四回:“邀请二位义士到 聚义厅 上,俱各讲礼罢,谦让 戴宗 正面坐了。”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