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涵虚朗鉴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赋得涵虚朗鉴原文

天水涵虚处,襟怀朗鉴馀。

际空常澹澹,照物祇如如。

目远随飞鸟,心閒玩戏鱼。

碧犹喜云敛,纹不藉风舒。

信是得神画,堪通论政书。

凭阑适几暇,絜矩每开予。

诗词问答

问:赋得涵虚朗鉴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赋得涵虚朗鉴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赋得涵虚朗鉴是什么体裁?答:五排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五言排律 押鱼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二十五

参考注释

涵虚

指水映天空。 唐 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明 王宠 《旦发胥口经湖中瞻眺》诗:“孕化晨阳吐,涵虚宵象悬。” 明 夏完淳 《观涛》诗:“涵虚万顷皆一色,水面隐隐鮫人啼。”

襟怀

胸襟;胸怀;心胸

襟怀坦白

朗鉴

明镜。 晋 陆机 《君子行》:“朗鉴岂远假,取之在倾冠。”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使夫承兰风以倾柯,擢清波以遣秽者,若沉景之应朗鉴,方圆之赴规矩。” 唐 李白 《送杨少府赴选》诗:“羣贤无邪人,朗鉴穷清深。”

澹澹

水波荡漾的样子

澹澹的湖面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魏· 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如如

(1).佛教语。谓诸法皆平等不二的法性理体。如,理的异名。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三:“诸法体同,故名为如……彼此皆如,故曰如如。” 唐 慧能 《坛经·行由品》:“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唐 李邕 《岳麓寺碑》:“以因因入果果,以灭灭而会如如。”

(2).佛教语。指永恒存在的真如。 唐 白居易 《读禅经》诗:“摄动是禪禪是动,不禪不动即如如。” 宋 苏轼 《浊醪有妙理赋》:“如如不动而体无碍,了了常知而心不用。”

(3).佛教语。引申为永存,常在。 唐 贾岛 《寄无得头陀》诗:“落涧水声来远远,当空月色自如如。”《西游记》第九九回:“丹成识得本来面,体健如如拜主人。”

(4).恭顺儒雅貌。 元 刘致 《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法则有準使民服,期于无刑佐皇图。説与当途,无毒不丈夫,为如如把平生误。” 明 陈所闻 《双调玉抱肚·怀李如真》曲:“如如风范,幸龙门当年得攀。” 清 恽敬 《答方九江》:“前过 九江 ,留数日,视署舍如山居,僚属循循如如,文学掌故,甚善甚善。”

(5).络绎不绝。《尔雅·释天》“二月为如” 清 郝懿行 义疏:“如者,随从之义,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

(6).形容词词尾。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痒如如把心不定,肚皮儿里骨轆轆地雷鸣,眼悬悬地专盼着人来请。”

飞鸟

(1).会飞的鸟类。亦泛指鸟类。《礼记·曲礼上》:“鸚鵡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吕氏春秋·功名》:“树木盛则飞鸟归之。”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惕飞鸟之跱衡。”

(2).指古代藏钩游戏中不固定属于哪一方的人。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贬误》:“《风土记》曰:藏钩之戏,分二曹以校胜负。若人耦则敌对,若奇则使一人为游附,或属上曹,或属下曹,名为飞鸟。”

玩戏

(1).开玩笑。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有 王子溶 者,为 浙东 仓司官属,郡宴必与提举者同席,陵忽玩戏,无所不至。” 金 王若虚 《滹南诗话》卷二:“﹝高人逸士﹞溢为小词而间及于脂粉之间,所谓滑稽玩戏,聊復尔尔者也。” 明 宋濂 《吕府君墓志铭》:“人命至重,岂玩戏具耶?”

(2).演戏;唱戏。《红楼梦》第五四回:“如今这小戏子又是那有名玩戏的人家的班子,虽是小孩子,却比大班子还强。”《红楼梦》第六六回:“他家请了一起玩戏的人,也都是好人家子弟。”

不藉

(1).不凭借;不依靠。 清 王韬 《淞隐漫录·三怪》:“ 济南 李大 ,业负贩。捷足善走,自南诣北,往往不藉舟车。”

(2).不顾惜。 唐 布燮 《听妓洞云歌》:“ 嵇叔夜 鼓琴饮酒无閒暇;若使当时闻此歌,抛掷《广陵》都不藉。”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你是为人须为彻,将衣袂不藉。”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第二折:“寸心酸,五情裂,咱功名已不藉。”

是得

犹言是好。《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钱赠年少》:“大伯子许多年纪,如今説亲,説甚么人是得?”

论政

议论政事。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上在东宫,尝与诸侍读并 叔文 论政。”《宋史·张方平传》:“朕欲卿与 韩絳 共事,而卿论政不同。”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第四节:“ 孔子 之论政,虽有所谓大同之世,太平之治,其所雅言者,总不出上天下泽,羣臣大防。”

凭阑

见“ 凭栏 ”。

絜矩

絜,度量;矩,画方形的用具,引申为法度。儒家以絜矩来象征道德上的规范。《礼记·大学》:“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郑玄 注:“絜,犹结也,挈也;矩,法也。君子有挈法之道,谓当执而行之,动作不失之。” 朱熹 集注:“絜,度也。矩,所以为方也……君子必当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间,各得分愿,则上下四方,均齐方正,而天下平矣。” 唐 颜真卿 《河南府参军郭君神道碑铭》:“夫孝弟之至,絜矩之道。” 宋 叶适 《陈彦群墓志铭》:“至其他察性命以絜矩,奋豪杰以特兴,亦多微妙奇伟,非颖秀士亲承其旨趣,固莫能通。”《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他两个既有这番志嚮,又説的这等明白,你我如今竟把这桩事责成他两个办起来,才是个‘絜矩之道’。”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