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地颂

作者:张伯端 朝代:宋代

性地颂原文

一物含闻见觉知,盖诸尘境显其机。
灵常一物尚非有,四者凭何作所依。

诗词问答

问:性地颂的作者是谁?答:张伯端
问:性地颂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张伯端的名句有哪些?答:张伯端名句大全

张伯端性地颂书法欣赏

张伯端性地颂书法作品欣赏
性地颂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一物

(1).一种事物;一件事物。《管子·白心》:“然而天不为一物枉其时,明君圣人亦不为一人枉其法。”《史记·周本纪》:“此一物足以释 西伯 ,况其多乎!” 唐 杜牧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清 郑燮 《同起林上人重访仁公》诗之三:“莫教轻一物,可待报他生。” 马南邨 《燕山夜话·共通的门径》:“没有无所不知的博学之士,也没有只知一事一物而不知其他的专门家。”

(2).同类物;同一事。《周礼·夏官·校人》:“掌王马之政,辨六马之属,种马一物,戎马一物,齐马一物,道马一物,田马一物,駑马一物。”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药议》:“药有用根,或用茎叶,虽是一物,性或不同,苟未深达其理,未可妄用。”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十二章:“云耶,电耶,雨耶,雪耶,实一物也,不过因热度之异而变耳。”

(3).犹一事。《礼记·文王世子》:“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唯世子而已。” 郑玄 注:“物犹事也。” 南朝 梁武帝 《报侯景书》:“朕为万乘之主,岂可失信於一物。”

(4).犹言一个标准。《墨子·尚贤上》:“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

闻见

(1).听到和看见。《战国策·秦策二》:“羣臣闻见者毕贺, 陈軫 后见,独不贺。” 宋 洪迈 《夷坚丙志·黄法师醮》:“自寝至觉仅数刻,而所经歷闻见,连日言之不能尽。”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这一定是原已在别处见过,或听过的,既经先已闻见,就可知此等字别处已有,何必《文选》?”

(2).所闻所见;知识。《荀子·非十二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张左》:“小生寡昧,愿先生赐言以广闻见,然丰所敢望。” 明 李贽 《贾谊》:“立论则不免搀杂别项经史闻见,反成秽物矣。”

(3).嗅到。 冰心 《晚晴集·空巢》:“你又偷偷抽烟了!妈妈和姥姥在厨房里都闻见烟味了。” 杨朔 《海市》:“凉风一起,蟋蟀叫了,你就该闻见野菊花那股极浓极浓的药香。”

觉知

(1).觉察到。《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吏觉知,使 长安 尉 奇 等往捕 开章 。” 唐 刘知几 《史通·暗惑》:“密言臺上,犹惧觉知,羣议沙中,何无避忌!” 宋 苏轼 《杭州召还乞郡状》:“臣亦觉知先帝无意杀臣,故復留残喘得至今日。”

(2).知觉。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有觉知则有吸摄,磁石犹然,何况于人!”

尘境

原为佛教语。佛教以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因称现实世界为“尘境”。 唐 司空曙 《寄卫明府》诗:“翠竹黄花皆佛性,莫教尘境误相侵。”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上:“嘉花名木,类聚区别,幽胜宛若生成,西抵 丽泽 ,不类尘境。” 李广田 《<闻一多选集>序》:“而这样的文字,如不是由所谓‘诗境’拉向‘尘境’,不是在思想上向现实突进了一步,是不可能出现的。”

作所

指工匠服役的工地、工场。《三国志·魏志·孙礼传》:“ 明帝 方修宫室,而节气不和,天下少穀。 礼 固争,罢役,詔曰:‘敬纳讜言,促遣民作。’时 李惠 监作,復奏留一月,有所成讫。 礼 径至作所,不復重奏,称詔罢民。”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