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宋元明集绘册·其三·文同琅玕挺秀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不笋而成攒个个,梓潼此法本来闲。

横枝直性谁能拗,竖干孤踪孰得攀。

拟以琅玕犹顿置,投其缣素岂寒悭。

重看画竹文与可,却讶东坡阿那间。

诗词问答

问:《题宋元明集绘册·其三·文同琅玕挺秀》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十二

参考注释

个个

(1)

(2) 各个——和一个复数名词和代词连用,表示句子的意思对每一个体都适用

个个战士都很勇敢

(3) 每一和任一

(4) 总起来,合起来的——与一个复数名词或代词连用,表示把几个个体合起来看是适用的

个个班组都不示弱

本来

(1) 从一开始

(2) 向来,原来

(3) 原先;先前

(4) 理所当然

横枝

(1).佛家语。旁支,不是传衣钵的嫡系。《景德传灯录·僧璨大师》:“若从七佛至此 璨 大师,不括横枝,凡三十七世。” 宋 苏轼 《器之好谈禅不喜游山山中笋出戏语器之可同参玉板长老作此诗》:“丛林真百丈,法嗣有横枝。” 王文诰 辑注引 赵次公 曰“禪宇谓之法嗣,而禪家旁出,谓之横枝。”

(2).谓无端,无缘无故。 元 关汉卿 《谢天香》第二折:“怎当那横枝罗惹,不许隄防!”

(3).比喻是非。《盛世新声·双调五供养·穷客程》:“冷落孤帷谁问当,谁问当?那一日不断肠,谁承望横枝一万桩?”

(4).梅花的一种。 宋 姜夔 《卜算子·梅花八咏》词:“緑萼更横枝,多少梅花样。” 夏承焘 笺校:“緑萼、横枝皆梅别种。”

直性

性情直率

他是个直性人,有什么说什么

孤踪

亦作“ 孤踪 ”。1.孤单。 明 杨慎 《存殁绝句·安公石》:“一疾缘医误,孤踪住世慵。”《续资治通鉴·宋孝宗隆兴元年》:“今臣以孤踪,动輙掣肘,将安用之?”《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老和尚见他孤踪,时常煨了茶送在他房里,陪着説话到一二更天。”

(2).孤独的踪迹;前人遗迹。 明 王世贞 《鸣凤记·林遇夏舟》:“黄沙边地,孤踪久淹滞,霜径秋容老。” 明 屠隆 《綵毫记·汾阳报恩》:“寂寞遥天战玉龙,板扉人不到,掩寒松。路迷樵径断孤踪,修竹里,一缕炊烟浓。”

见“ 孤踪 ”。

琅玕

(1) 似玉的美石

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汉· 张衡《四愁诗》

(2) 传说和神话中的仙树,其实似珠;比喻珍贵、美好之物

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玕树。——《山海经》

(3) 翠竹的美称

剖劈青琅玕,家家盖墙屋。——唐· 白居易诗

顿置

(1).犹拐角。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且为生述自 东察院 至 扶风桥 路径,顿置曲折,无纤毫误。”

(2).犹趸批。顿,用同“ 躉 ”。 清 冯桂芬 《用钱不废银议》:“盖民间各种贸易,往往顿置论银,而零卖论钱。”

缣素

(1).细绢。可供书画。 晋 葛洪 《抱朴子·遐览》:“縑素所写者,积年之中,合集所见,当出二百许卷。” 南朝 梁 虞龢 《论书表》:“道士乃言性好《道德》,久欲写 河上公 《老子》,縑素早办而无人能书。”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吴道子》:“气韵雄壮,几不容於縑素;笔迹磊落,遂恣意於壁墙。”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五:“ 米元暉 善画,能以古为今,盖妙於薰染縑素。”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篇卷》:“大约篇从竹简,卷从縑素;因物定名,无他义也。”

(2).指书册或书画。 南朝 梁 虞龢 《论书表》:“縑素之工,殆絶於昔。”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三:“命 蔡京 、 梁师成 、 黄冕 辈编类其真贋,纸书縑素,备尽卷帙。”《明史·隐逸传·倪瓒》:“求縑素者踵至, 瓚 亦时应之。” 清 赵翼 《范莪亭孝廉得二扇面》诗:“縑素垂千秋,应可慰毅魄。”

寒悭

寒酸悭吝。 宋 苏轼 《再过超然台赠太守霍翔》诗:“躬持牛酒劳行役,无使杞菊嘲寒慳。”

东坡

(1).东边坡地。 唐 苏颋 《先是新昌小园期京兆尹一访兹愿不果率然成章》诗:“寂寞东坡叟,传呼北里人。” 唐 白居易 《东坡种花》诗之二:“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

(2).地名。在 湖北省 黄冈县 憢东。 宋 苏轼 《东坡》诗:“雨洗 东坡 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3). 宋 苏轼 自号 东坡居士 ,因以“东坡”为其别称。 宋 施彦执 《北窗炙輠》卷上:“昨 强幼安 来説话,引援甚富。某谓之曰:‘若此者, 六一 语;若此者, 温公 语;若此者, 东坡 语;若此者, 山谷 语; 强幼安 语却在甚处?’”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文章》:“ 东坡 为诗,无非讥切时政,借曰意在爱君,亦从讽諫可也。” 清 吴汝纶 《与杨伯衡论方刘二集书》:“於八家则 望溪 近 欧 曾 ,而 海峰 近 东坡 。”参见“ 东坡居士 ”。

阿那

(1).柔弱貌;柔美貌。阿,通“ 婀 ”。《文选·张衡<南都赋>》:“阿那蓊茸,风靡云披。” 李善 注:“阿那,柔弱之貌。”一本作“ 阿郍 ”。 明 徐渭 《题<折花美人图>》诗:“高髻阿那长袖垂,玉釵彷彿挂罗衣。” 王闿运 《采芬女子墓志铭》:“身娇阿那,非关 石尉 之珠;颊薄分明,略比 萧宫 之醉。”

(2).舒徐貌。阿,通“ 婀 ”。《文选·王褒<洞箫赋>》:“其奏欢娱,则莫不惮漫衍凯,阿那腲腇者也。” 李善 注:“阿那腲腇,舒迟貌。”

(3).茂盛貌。阿,通“ 婀 ”。《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朱桂黝鯈於南北,兰芝阿那於东西。” 张载 注:“黝鯈、阿那,皆茂盛之貌。” 三国 魏 曹植 《社颂》:“灵稼阿那,一禾千茎。”

(4). 唐 代乐曲名。 明 杨慎 《艺林伐山·阿那纥那曲名》:“ 李郢 《上元日寄胡杭二从事》诗曰:‘恋别山登忆水登,山光水焰百千层。 谢公 留赏 山公 唤,知入笙歌《阿那》朋。’ 刘禹锡 《夔州竹枝词》云:‘ 楚 水 巴山 烟雨多, 巴 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紇那》披緑萝。’《阿那》、《紇那》,皆当时曲名。 李郢 诗言变梵唄为艷歌, 刘禹锡 诗言翻南调为北曲也。‘阿那’皆叶上声,‘紇那’皆叶平声,此又随方音而转也。”

指示代词。犹那,那个。 唐 李白 《相逢行》:“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 宋 杨万里 《过南荡》诗:“垂杨一径深深去,阿那人家住得奇!” 周汝昌 注:“阿那,阿读入声如‘屋’,发语词,无义。阿那,亦作‘兀那’, 元 曲中多见。”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诂笺九》:“﹝阿那﹞ 李白 :‘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阿那,犹言若个也。”

鲜卑 族姓氏。 北周 有 阿那瓌 ,见《周书·杨宽传》。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