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霜见东吴诚上人

作者:释德洪 朝代:宋代

石霜见东吴诚上人原文

我寻流水行,忽入霜华谷。

山阴见幽人,目带湖山绿。

语温1~11一1春风,韵秀自拔俗。

暗惊枯木堂,栖此一枝玉。

遥知夜窗深,雪响乱脩竹。

宝书掩残红,佳眠正清熟。

逸想在西兴,清梦不容逐。

觉来念行处,小诗欲收录。

诗成写乌丝,银钩夺人目。

棐几著牙签,兴来还自读。

诗词问答

问:石霜见东吴诚上人的作者是谁?答:释德洪
问:石霜见东吴诚上人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释德洪的名句有哪些?答:释德洪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词韵第十五部

2. 武林本作身

参考注释

水行

(1).水上航行。《庄子·天运》:“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史记·夏本纪》:“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晋书·傅玄传》:“大将军 苟晞 表请迁都,使 祗 出诣 河阴 ,修理舟檝,为水行之备。”

(2).谓游水。《新五代史·吴越世家·钱鏐》:“水军卒 司马福 多智而善水行。” 清 黄鷟来 《杂诗》:“水行剸蛟龙,陆出截虎兕。”

(3).水流动。《易·说卦》“为沟瀆” 唐 孔颖达 疏:“取其水行无所不通也。” 唐 韩偓 《秋村》诗:“空坡路细见骑过,远田人近闻水行。”

(4).即水德。《南齐书·高帝纪下》:“岂其天厌水行,固已人希木德。归功与能,事极乎此。”参见“ 水德 ”。

霜华

见“ 霜花 ”。

山阴

山坡背阴的一面;山的北侧

幽人

(1).幽隐之人;隐士。《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孔颖达 疏:“幽人贞吉者,既无险难,故在幽隐之人守正得吉。”《后汉书·逸民传序》:“ 光武 侧席幽人,求之若不及。” 清 顾炎武 《与胡处士庭访北齐碑》诗:“策杖向郊坰,幽人在巖户。”

(2).指幽居之士。 宋 苏轼 《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诗:“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

湖山

(1).湖水与山峦。 唐 元稹 《酬郑从事四年九月宴望海亭》诗:“湖山四面争气色,旷望不与人间同。” 唐 杜牧 《江楼晚望》诗:“湖山翠欲结蒙笼,汗漫谁游夕照中。” 宋 曾巩 《归老桥记》:“虽欲遗章綬之荣,从湖山之乐,余知未能遂其好也。” 元 赵孟頫 《钱塘怀古》诗:“湖山靡靡今犹在,江水悠悠只自流。” 林之夏 《生日同泛西湖》诗之一:“ 林逋 、 苏軾 俱名世,指点湖山感慨深。”

(2).特指用太湖石堆迭成的假山。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写真》:“倚湖山梦绕,对垂杨风裊。”

春风

(1) 春天的风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2) 比喻和悦的神色或良好的成长环境

拔俗

超出凡俗;超越流俗。《后汉书·仲长统传》:“至人能变,达士拔俗。” 南朝 齐 孔稚珪 《北山移文》:“耿介拔俗之标,萧洒出尘之想。” 唐 李白 《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诗:“ 裴公 有仙标,拔俗数千丈。” 宋 王禹偁 《为史馆李相公让官表》:“伏念臣才非拔俗,世乏显官,爰自策名,适逢昌运。” 清 沉初 《西清笔记·纪文献》:“ 裘文达 尚书,书法自成一家,其瀟洒拔俗之致,似不食人间烟火者。”

枯木堂

和尚参禅打坐处。因如枯木寂然不动,故称。源于 唐 末 石霜 禅师。见 宋 赞宁 等《宋高僧传》卷十二。 元 关汉卿 《普天乐·崔张十六事》曲:“梵王宫月轮高,枯木堂香烟罩。”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也不要香积厨,枯木堂。”参见“ 枯木众 ”。

一枝

(1).一根枝杈。《庄子·逍遥游》:“鷦鷯巢於深林,不过一枝。” 晋 张华 《鹪鹩赋》:“其居易容,其求易给,巢林不过一枝,每食不过数粒。”后用以比喻栖身之地。 唐 杜甫 《宿府》诗:“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宋 曾巩 《次道子中书问归期》:“一枝数粒身安稳,不羡云鹏九万飞。” 清 方文 《庐山·玉帘泉》诗:“小楼暖可居,他日借一枝。”

(2).一支。一根。用于细长的东西。《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等到望见过往的客商到了,一枝响箭便算个号令,大家纔不约而同的下山。” 老舍 《赵子曰》第二:“主席的虎项微俯,拿了一枝香烟。”

(3).一支。一个支派。《景德传灯录·元安禅师》:“ 石头 一枝,看看师灭矣。” 宋 秦观 《次韵邢敦夫秋怀》之二:“暮有二客至,俱以能禪闻。一枝 惠林 出,一派 智海 分。” 清 郑燮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刹院寺祖坟,是东门一枝大家公共的,我因葬父母无地,遂葬其傍。”

(4).一支。犹言一队。《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正遇着 范 贼一枝游兵,劫夺行李财帛,将人口追得三零四散。”《东周列国志》第六回:“臣当引一枝兵,为 蔡 乡导。”

遥知

谓在远处知晓情况。 唐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宋 王安石 《梅花》诗:“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金 元好问 《汴禅师自断普照石为斫以诗见饷为和》之一:“遥知玉音在,洗耳俟研磨。”

脩竹

高高的竹子。 汉 枚乘 《梁王菟园赋》:“脩竹檀欒夹池水,旋菟园,并驰道。” 金 曹之谦 《感寓》诗:“高林夹金井,脩竹连清池。” 清 厉鹗 《东城杂记·皋园》:“脩竹一林,平山一簣,蒹葭杨柳,罨岸被涯。”

宝书

(1).指 周 代的官修的史书。《公羊传经传解诂·隐公第一》 唐 徐彦 疏:“昔 孔子 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 子夏 等十四人求 周 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 周 史而言宝书者,宝者保也,以其可世世传保以为戒,故云宝书。”

(2).泛指珍贵的书籍。 唐 李白 《猛虎行》:“宝书长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 宋 黄庭坚 《双井茶送子瞻》诗:“人间风月不到处,天上王堂森宝书。”

(3).用为谑称。 鲁迅 《且介亭杂文·买<小学大全>记》:“对于这类宝书,却从不敢作非分之想。”

(4).指佛教经典。 南朝 梁 江淹 《休上人怨别》诗:“宝书为君掩,瑶琴詎能开。” 唐 刘禹锡 《送深法师游南岳》诗:“飞锡无定所,宝书留旧房。” 宋 苏轼 《宿圆通禅院》诗:“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

(5).皇帝的玺书。《新唐书·车服志》:“ 天宝 初,改璽书为宝书。”《新唐书·李栖筠传》:“军国大事以宝书易墨詔。”

(6).珍贵的书信或书法。 唐 温庭筠 《春日》诗:“宝书无寄处,香轂有来期。” 元 张翥 《题李早女真三马扇头》诗:“宝书玉轴充内府,时以 李早 当 龙眠 。”

残红

凋残的花;落花。 唐 王建 《宫词》之九十:“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 宋 李清照 《怨王孙》词:“门外谁扫残红?夜来风。”《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杏花过雨。渐残红零落,胭脂颜色。” 郭沫若 《瓶》诗之十六:“风过一片残红,把孤坟化成了花冢。”

清熟

谓睡眠安稳沉酣。 宋 陆游 《夜行至平羌憩大悲院》诗:“下马憇村寺,頽然睡清熟。”

逸想

超尘出世的思想。 晋 陶潜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逸想不可淹,猖狂独长悲。” 宋 苏轼 《洞庭春色赋》:“宜贤王之达观,寄逸想於人寰。” 郁达夫 《碧浪湖的秋夜》三:“间或笑语停时,则一支柔橹的清音,和湖鱼跃水的响声,听了又会使人生出远离尘世的逸想来。”

西兴

渡口名。在 浙江省 萧山市 西北。本名 固陵 ,相传 春秋 时 越 范蠡 于此筑城。 六朝 时为 西陵戍 , 五代 吴越 改名“西兴”。 宋 苏轼 《望海楼晚景》诗之三:“江上秋风晚来急,为传鐘鼓到 西兴 。”

清梦

犹美梦。 宋 陆游 《枕上述梦》诗:“江湖送老一渔舟,清梦犹成塞上游。” 宋 文天祥 《览镜见须髯消落为之流涕》诗:“青山是我安魂处,清梦时时赋大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梅女》:“妾少解按摩之术,愿尽技能,以侑清梦。” 刘大白 《五一运动歌》:“五一运动,醒来啊! * 人的清梦!”

不容

(1)

不许;不让

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

(2)

不容许存在;不接纳(为世所不客)

行处

(1).随处;到处。 唐 杜甫 《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元 汤式 《赏花时·戏贺友人新娶》套曲:“翠袖分香行处有,綵笔生花梦境熟。” 清 孙枝蔚 《雨》诗:“浮生怜物态,行处触长吟。”

(2).走过的地方。 前蜀 韦庄 《叹落花》诗:“ 西子 去时遗笑靨, 谢娥 行处落金鈿。”

小诗

短诗。 唐 杜甫 《存殁口号》诗之一:“ 席谦 不见近弹棋, 毕曜 仍传旧小诗。” 明 胡应麟 《诗薮·遗逸下》:“ 陈思 《煮豆》,虽七步而成,第小诗耳,不足尽所长也。”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收录

(1) 编辑采用

这篇文章已收录在这部短篇小说选中

(2) 收纳任用

收录职员

(3) 指收音和录音

收录新闻广播

乌丝

(1).黑丝。《南史·梁豫章王综传》:“ 综 后在 徐州 ……常阴服微行,著乌丝布帽。”

(2).即乌丝栏。 唐 罗隐 《谢江都郑长官启》:“保持所切,已高黄绢之名;传写可知,旋长乌丝之价。” 宋 梅尧臣 《韩玉汝遗澄心纸二轴》诗:“君家兄弟意,将此比乌丝。” 元 周德清 《蟾宫曲·送客之武昌》曲:“笑把霜毫,满写乌丝。” 清 吴伟业 《题鸳湖闺咏》:“ 石州 螺黛点新粧,小拂乌丝字几行。”参见“ 乌丝栏 ”。

银钩

亦作“ 银钩 ”。 1.银质或银色的钩子。《晋书·索靖传》:“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鉤,飘若惊鸞。” 南朝 梁 刘孝威 《钓竿篇》:“金辖茱萸网,银钩翡翠竿。” 唐 骆宾王 《上吏部侍郎帝京篇》:“侠客珠弹垂杨道,倡妇银鉤采桑路。”《宋史·乐志十五》:“翠帘人静月光浮,但半捲银钩。”

(2).一种银质的妇女饰物。 唐 徐坚 《棹歌行》:“櫂女饰银鉤,新妆下翠楼。”

(3).比喻遒媚刚劲的书法。 唐 杜甫 《陈拾遗故宅》诗:“到今素壁滑,洒翰银钩连。” 元 张逊 《水调歌头·宴顾仲瑛金粟影亭赋桂》词:“把鸞笺,裁绣句,写银钩。” 清 蒋士铨 《临川梦·想梦》:“他一不合银钩写,锦字松烟。”

(4).比喻弯月。 宋 李弥逊 《游梅坡席上杂酬》之二:“竹篱茅屋倾樽酒,坐看银钩上晚川。”

夺人

(1).犹损人。《初刻拍案惊奇》卷四:“某官性诡譎好名,专一暗地坑人夺人。”

(2).犹动人。 胡采 《<在和平的日子里>序》:“他的作品,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夺人的力量。”

棐几

用棐木做的几桌。亦泛指几桌。《晋书·王羲之传》:“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浄,因书之,真草相半。” 宋 陆游 《初夏》诗:“细煅诗联凭棐几,静思棋劫对楸枰。” 元 揭傒斯 《和傅与砺近日》之一:“棐几看云凭,衡门罢月关。”

牙签

(1)

(2) 饭后用以剔牙的细尖木签

(3) 用象牙制成的图书标签

牙签万轴(形容藏书很多)

(4) 借指书籍画卷

架上牙签堆满,案头笔墨纵横。——《画图缘》

来还

归来;回来。《史记·陈杞世家》:“﹝ 楚庄王 ﹞已诛 徵舒 ( 夏徵舒 ),因县 陈 而有之,羣臣毕贺。 申叔时 使於 齐 来还,独不贺。” 唐 元稹 《酬乐天待漏入阁见赠》诗:“谪仙名籍在,何不重来还?”《宋史·乐志十一》:“南溟浮天,旁通百蛮,风檣迅疾,琛舶来还。”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