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工部挽歌三首

作者:张说 朝代:唐代

李工部挽歌三首原文

锦帐为郎日,金门待诏时。
杨宫先上赋,柏殿几连诗。
瞬息琴歌断,凄凉箫挽悲。
那堪霸陵岸,回首望京师。
宅兆西陵上,平生雅志从。
城临丹阙近,山望白云重。
会葬知元伯,看碑识蔡邕。
无由接神理,挥涕向青松。
常时好宾客,永日对弦歌。
是日归泉下,伤心无奈何。
墓庭人已散,祭处鸟来处。
碑石生苔藓,荣名岂复多。

诗词问答

问:李工部挽歌三首的作者是谁?答:张说
问:李工部挽歌三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李工部挽歌三首是什么体裁?答:五律
问:张说的名句有哪些?答:张说名句大全

张说李工部挽歌三首书法欣赏

张说李工部挽歌三首书法作品欣赏
李工部挽歌三首书法作品

全唐诗:卷87_82

参考注释

锦帐

(1).锦制的帷帐。亦泛指华美的帷帐。 汉 伶玄 《赵飞燕外传》:“为婕妤作七成锦帐。” 南朝 陈 徐陵 《杂曲》:“流苏锦帐挂香囊,织成罗幌隐灯光。” 唐 温庭筠 《归国遥》词:“锦帐绣幃斜掩,露珠清晓簟。” 明 唐寅 《醉扶归·冬景》曲:“懒安排锦帐饮羊羔,只思量玉手拈蓍草。”

(2).借指郎官职位。 唐 杜牧 《新转南曹未叙朝散初秋暑退出守吴兴书此篇以自见志》诗:“喜抛新锦帐,荣借旧朱衣。”参见“ 锦帐郎 ”。

金门

(1).见“ 金马门 ”。

(2).见“ 金明门 ”。

(3).代指富贵人家。《魏书·常景传》:“夫如是,故綺阁金门,可安其宅;锦衣玉食,可颐其形。”

(4).指以黄金为装饰的门。《封神演义》第六五回:“玉殿金门两扇开,乐声齐奏下瑶臺。”

待诏

(1).等待诏命。《文选·扬雄<甘泉赋>序》:“ 孝成帝 时,客有荐 雄 文似 相如 者……召 雄 待詔 承明 之庭。” 张铣 注:“待詔,待天子命也。” 唐 王绩 《晚年叙志示翟处士》诗:“明经思待詔,学剑觅封侯。” 清 惠士奇 《送蒋树存之官馀庆》诗:“待詔吾留 金马门 ,修书君上 南薰殿 。”

(2).官名。 汉 代徵士未有正官者,均待诏公车,其特异者待诏 金马门 ,备顾问,后遂以待诏为官名。《汉书·王莽传中》:“ 莽 诛灭待詔,而封告者。” 唐 有翰林待诏,负责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等事。后改为翰林供奉。 明 清 翰林院属官有待诏,秩从九品,掌校对章疏文史,为低级事务官。

(3).待命供奉内廷的人。 唐 代不仅文词经学之士,即医卜技术之流,亦供直于内廷别院,以待诏命。因有医待诏、画待诏等名称。 宋 元 时对手艺工匠尊称为待诏,本此。《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裱褙铺里﹞ 璩待詔 问:‘府干有何见諭?’虞候道:‘无甚事,閒问则个。’”《水浒传》第四回:“ 智深 走到铁匠铺门前看时,见三个人打铁。 智深 道:‘兀那待詔,有好钢铁么?’”《醒世恒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看那娘子,正与浇蜡烛待詔説话。”

(4).旧时农村里称理发师为“待詔”。 李劼人 《 * 》第一部第二章:“ 楚用 几个人早都交卷完毕,在理发室找待诏梳了发辫。”

瞬息

一瞬眼一呼之间。比喻极短的时间

瞬息万变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琴歌

1.乐府琴曲歌辞之一种。《乐府诗集.琴曲歌辞四》有秦百里奚妻《琴歌》三首﹐汉司马相如《琴歌》二首。 2.弹琴与唱歌。

凄凉

(1) 孤寂冷落

夜景凄凉

(2) 悲凉

字字凄凉

那堪

1.怎堪;怎能禁受。 2.犹言兼之;何况。

霸陵岸

指 汉文帝 葬处 霸陵 所在的高地。 汉 王粲 《七哀诗》之一:“南登 霸陵岸 ,回首望 长安 。” 唐 储光羲 《贻刘高士别》诗:“而我送将归,裴徊 霸陵岸 。”亦省作“ 霸岸 ”。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怀德公吴明彻墓志铭》:“ 霸岸 无封, 平林 不树。” 倪璠 注:“ 霸岸 , 霸陵岸 也。”

首望

头等望族。《周书·蔡祐传》:“ 夏州 首望 弥姐元进 等阴有异计。”《周书·任果传》:“ 果 请入朝, 太祖 许之。以其方隅首望,早立忠节,乃进爵 安乐郡公 。”

京师

帝王的都城

自京师来。——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元济诣京师。——《资治通鉴·唐纪》

赴举京师。——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自京师乘风雪。——清· 姚鼐《登泰山记》

宅兆

墓地。《孝经·丧亲》:“卜其宅兆而安措之。” 唐玄宗 注:“宅,墓穴也;兆,塋域也。”《汉书·王莽传中》:“乃遣太傅 平晏 、大司空 王邑 之 雒阳 ,营相宅兆,图起宗庙、社稷、郊兆云。” 唐 陈子昂 《为人陈情表》:“今卜居宅兆,将入旧塋。”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五娘葬公婆》:“何曾见葬亲儿不到,又道是三匝围丧,那些箇卜其宅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阳成侯》:“先生有荒田,公牧其处。輒见蛇兔鬭草莱中;以为异,因请于主人为宅兆,搆茅而居。”

陵上

(1).凌驾于他人之上。《国语·周语中》:“夫人性,陵上者也,不可盖也。” 韦昭 注:“如能在人上者,人欲胜陵之也,故君子上礼让而天下莫敢陵也。”

(2).犯上。《管子·治国》:“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一本作“ 凌上 ”。

平生

(1) 终身;一生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婚姻是一个人的平生大事

(2) 向来;素来

他平生是很勤俭的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清· 林觉民《与妻书》

雅志

平素的意愿。《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关内侯 王祥 履仁秉义,雅志淳固。” 宋 苏轼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词:“约他年,东还海道,愿 谢公 雅志莫相违。” 明 高启 《咏隐逸》之一:“ 子平 谢累辟,雅志在隐居。” 沉昌直 《<柳溪竹枝词>序》:“独是予也不才, 分湖 故事,雅志搜罗。顾以年年奔走,百无一成。”

丹阙

(1).赤色的宫阙。 唐太宗 《秋月即目》诗:“爽气浮丹闕,秋光澹紫宫。”《敦煌曲子词·献忠心》:“朝圣明主,望丹闕,步步泪,满衣襟。”

(2).借指皇帝所居的宫廷。 明  吕大器 《晚至阆州》诗:“一叶 嘉陵 下,冰心对緑漪。岂无丹闕恋,终抱白云思。”

白云

(1).白色的云。《诗·小雅·白华》:“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庄子·天地》:“乘彼白云,至於帝乡。”《史记·封禅书》:“其夜若有光,昼有白云起封中。” 唐 苏颋 《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 河 汾 。”《文汇报》1983.10.12:“《蓬莱导游图》有幅照片,蓝天之下,白云之上,嵌着 蓬莱阁 主要建筑,似仙山又似蜃楼。”

(2). 黄帝 时掌刑狱之官。后用作刑官的别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黄帝 云师云名” 颜师古 注引 汉 应劭 曰:“ 黄帝 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由是而言,故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縉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 唐 孙逖 《授裴敦复刑部尚书制》:“委之刑柄,俾践白云之师。”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实二》:“ 胡武平 宿 ,贺 晏元献 转刑部侍郎启云:‘紫詔疏恩,白云登秩。’”

(3).指《白云谣》。 唐 李白 《大猎赋》:“哂 穆王 之荒诞,歌《白云》之 西母 。” 唐 白居易 《八骏图》诗:“《白云》《黄竹》歌声动,一人荒乐万人愁。” 景耀月 《远游》诗:“翠华芝盖入离镜,《黄竹》《白云》定古风。”参见“ 白云謡 ”。

(4).喻思亲。《旧唐书·狄仁杰传》:“其亲在 河阳 别业, 仁杰 赴 并州 ,登 太行山 ,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在此云下。’瞻望佇立久之,云移乃行。” 宋 岳珂 《桯史·开禧北征》:“夜碇中流,海光接天,星斗四垂,回首白云之思,惻然悽动。”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 梁瑄 不归, 璟 每见东南白云即立望,惨然久之。” 清 黄遵宪 《感怀》诗:“下阻黄壚上九天,白云望断眼空悬。”参见“ 白云篇 ”。

(5).喻归隐。 晋 左思 《招隐诗》之一:“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南朝 梁 陶弘景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唐 钱起 《蓝田溪与渔者宿》诗:“一论白云心,千里 沧州 趣。” 宋 张炎 《甘州》词:“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 楚 佩,弄影中州?” 明 徐渭 《赠余君》诗:“三年卧白云,一醉抚流水。”

(6).特指 陈抟 。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高逸》:“ 陈摶 , 周世宗 常召见,赐号 白云先生 。 太平兴国 初,召赴闕, 太宗 赐御诗云:‘曾向前朝出 白云 ,后来消息杳无闻。如今若肯随徵召,总把三峰乞与君。’”

(7).指 白云亭 。参见“ 白云亭 ”。

会葬

(1).参加葬礼;会合送葬。《左传·隐公元年》:“ 惠公 之薨也,有 宋 师,太子少,葬故有闕,是以改葬。 卫侯 来会葬。”《后汉书·杨赐传》:“公卿已下会葬。”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四方来会葬者,盖数万人。”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金和尚》:“祭品象物,多难指名,会葬者盖相摩。”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三节:“ 唐文宗 令全部宦官去会葬, 郑注 纵亲兵杀死全部宦官。”

(2).合葬。《史记·吕不韦列传》:“ 始皇 十九年,太后薨,諡为 帝太后 ,与 庄襄王 会葬 茝阳 。”

蔡邕

蔡邕(132-192) : 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西南)人。灵帝时任议郎,因得罪宦官被流放。董卓当政,官至左中郎将,后世称为蔡中郎。董卓被诛后,下狱死。辞赋以揭露统治者腐朽奢侈的《述行赋》最著名。书法工篆、隶,隶书尤佳,又创“飞白”书。明人辑有《蔡中郎集》。

无由

没有门径或机会

相见无由

神理

(1).犹神道。谓冥冥之中具有无上威力,能显示灵异,赐福降灾的神灵之道。《文选·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事为名教用,道以神理超。” 李善 注:“《周易》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李善 注:“神理,犹神道也。” 宋 范成大 《读<甘露遗事>》诗:“神理人情本不同,絶怜鼠辈倖元功。”《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吾术岂可用来伤物命以充口腹乎?不唯神理不容也,如此小用不得。”

(2).精神理致;旨意理路。《世说新语·言语》“ 晋武帝 每餉 山涛 ” 刘孝标 注引《谢车骑家传》:“ 玄 ( 谢玄 )字 幼度 ,镇西 奕 第三子也,神理明俊,善微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宦娘》:“君之业,妾思过半矣;但未尽其神理,请为妾再鼓之。”《红楼梦》第八四回:“以后作文,总要把界限分清,把神理想明了,再去动笔。” 严复 《译<天演论>例言》:“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於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

(3).灵魂。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伤逝》:“ 戴公 见 林法师 墓,曰:‘德音未远,而拱木已积,冀神理緜緜,不与气运俱尽耳。’” 唐 白居易 《祭小弟文》:“呜呼,尔魂在几,尔骨在棺,吾亲奠酹於尔牀前,苟神理之有知,岂不闻吾此言。”

挥涕

挥洒涕泪。《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二三妇人之欲供先祀者,谓无瘠色,无挥涕,无拊膺,无哀容。” 王肃 注:“挥涕,不哭。流涕以手挥之。” 汉 王粲 《七哀诗》之一:“路有飢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崔书生》:“ 崔生 入室,见女泪涕交下…… 崔生 亦挥涕不能言。”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二·李太守》:“既登舟,僚属皆在,相视挥涕。”

青松

青翠的松树

常时

(1).固定的时间。 汉 王粲 《务本论》:“种有常时,耘有常节,牧有常期。”

(2).平时。 唐 杜甫 《天河》诗:“常时任显晦,秋至转分明。”《红楼梦》第一○一回:“常时我见你不象今儿回来的快,问你一声儿,也没什么生气呢。”

(3).时常,常常。 明 高深甫 《九回肠·离思》曲:“眉尖上,常时描出愁模样。”《 * 词话》第四三回:“俺家的常时打搅这里,多蒙看顾。”《儒林外史》第四四回:“人听见他这些话,也就常时请他来吃杯酒。”

宾客

(1)

(2) 客人的总称

宾客盈门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史记·魏公子列传》

(3) 门客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得,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燕策》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永日

(1).长日,漫长的白天。《梁书·王规传》:“玄冬脩夜,朱明永日。” 唐 李咸用 《宿隐者居》诗:“永日连清夜,因君识躁君。” 宋 陆游 《闲居书事》诗:“玩《易》焚香消永日,听琴煮茗送残春。”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督抚·阮中丞被围》:“ 阮中丞 始出视事,时方盛夏……偃卧时,稍起行,即手薙榛莽以消永日耳。” 清 钱谦益 《读杜小笺上》:“归田多暇,时诵 杜 诗,以消永日。”

(2).从早到晚;整天。 汉 刘桢 《公讌》诗:“永日行游戏,欢乐犹未央。” 前蜀 韦庄 《丙辰鄜州遇寒食》诗之五:“永日迢迢无一事,隔街闻筑气毬声。”《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倘然是一种名花,家中没有的,或虽有,已开过了,便将正事撇在半边,依依不捨,永日忘归。” 清 陈梦雷 《生年不满百》诗:“永日恣挥觴,沉醉勿復醒。”

(3).多日;长久。 南朝 陈 徐陵 《文帝登祚尊皇太后诏》:“皇嗣元良,藐在 崤 渭 。二臣奉迎,川途靡从。六传还朝,淹留永日。”

(4).谓消磨时日。《诗·唐风·山有枢》:“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后汉书·崔駰传》:“聊优游以永日兮,守性命以尽齿。” 唐 张九龄 《登郡城南楼》诗:“闭阁幸无事,登楼聊永日。”

弦歌

用琴瑟等伴奏歌唱

泉下

(1) 黄泉之下,指人死后所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泉下物

(2) ;又称“泉世”,“泉壤”

伤心

心里非常痛苦

别为这事伤心

无奈何

(1) 对人或事没有处理办法

无奈他何

(2) 无奈

无奈何同意

墓庭

墓周院庭。 唐 李翱 《祭杨仆射文》:“縞服前导,尽哀墓庭,尚或监此,公乎有灵。”

来处

谓来而安处。《诗·大雅·凫鹥》:“鳧鷖在渚,公尸来燕来处。” 毛 传:“处,止也。” 郑玄 笺:“其来燕似若止得其处。”

(1).所来的地方。 唐 郑谷 《石门山泉》诗:“云边野客穷来处,石上寒猿见落时。” 元 马致远 《任风子》第二折:“你来处来,去处去,休迷了正道。”

(2).指来历,出处。指引文或典故的来源。 宋 黄庭坚 《答洪驹文书》之二:“ 老杜 作诗, 退之 作文,无一字无来处。” 宋 王楙 《野客丛书·未渠央》:“今人诗句多用未渠央事,往往不究来处。”

碑石

(1).作碑之石。亦指刻有文字的碑碣。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颍水》:“庙前有碑,碑石金生。 干寳 曰:‘黄金可採,为 晋 中兴之瑞。’”《南史·萧恭传》:“是夜闻数百人大叫碑石下,明旦视之,碑涌起一尺。”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三字经》:“ 西奈山 ,显神蹟,命 摩西 ,造碑石。” 叶圣陶 《登雁塔》:“单说那碑石经历了一千四百年,文字还很完整,笔画还有锋棱,可见石质之坚致。”

(2).特指墓碑。 宋 袁文 《瓮牖闲评》卷一:“《太尉杨震碑》云:‘敢慕 奚斯 之追述,树碑石于坟道。’则又承 扬子 误焉。” 何其芳 《画梦录·墓》:“快下山的夕阳如柔和的目光,如爱抚的手指从平畴伸过,从林叶探进来,落在溪边一个小墓碑上,摩着那白色的碑石。”

苔藓

藓(藓纲的植物的俗称)

如苔藓然。——《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荣名

荣誉;美名

死有遗业,生有荣名。——《淮南子·务修训》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