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文丞相

作者:黄继善 朝代:宋代

挽文丞相原文

三百馀年乐育恩,晚从科目得斯人。
崎岖岭海期年国,零落毡毛万死身。
诸葛未亡犹有汉,包胥欲泣更无秦。
挑灯忼慨歌梁父,鬓发萧森戄鬼神。

诗词问答

问:挽文丞相的作者是谁?答:黄继善
问:挽文丞相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参考注释

三百

《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刑昺 疏:“按今《毛诗序》凡三百一十一篇,内六篇亡,今其存者有三百五篇,今但言三百篇,故曰篇之大数。”后以“三百”指代《诗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三百之蔽,义归无邪。” 清 姚鼐 《<敦拙堂诗集>序》:“文士得三百之义者,莫如 杜子美 。”参见“ 三百篇 ”。

科目

(1)

(2) 学术等按不同性质划分的类别

(3) 学校教学中指课程名目

(4) 古代分科取士的名目,始自隋唐

(5) 会计账目

斯人

(1).此人。《论语·雍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唐 杜甫 《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诗:“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 明 刘基 《郁离子·虞孚》:“饮食之人,则人贱之。斯人之谓也。”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三章:“说来说去,大有斯人不出如苍生何之概。”

(2).犹斯民。指人民,百姓。 唐 元结 《与瀼溪邻里》诗:“斯人转贫弱,力役非无怨。” 太平天囯 汪吉人 等《<军次实录>序》:“小官等佩读之餘,知足以破斯世之迷途,启斯人之聋瞶。”

崎岖

山路不平

崎岖而经丘。——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崎岖坎坷

岭海

指两 广 地区。其地北倚 五岭 ,南临 南海 ,故名。 唐 韩愈 《潮州刺史谢上表》:“虽在万里之外, 岭海 之陬,待之一如畿甸之閒,輦轂之下。” 宋 张孝祥 《念奴娇·过洞庭》词:“应念 岭海 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元 吴师道 《吴礼部诗话》:“ 文文山 死节,诸公伤悼之作佳者,如…… 黄诚信 云:‘三百餘年乐育恩,晚从科目得斯人,崎嶇 岭海 期年国,零落毡毛万里身。’皆可传颂。” 清 夏燮 《中西纪事·粤民义师》:“一朝应蒲穀(轂)之锡,专制 岭海 间,比於古之藩镇,不亦身与名之两全乎?”

期年

亦作“朞年”。一年。《左传·僖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 沙鹿 崩。 晋 卜偃 曰:‘期年将有大咎,几亡国。’”《后汉书·侯霸传》:“百姓老弱相携号哭……皆曰:‘愿乞 侯君 復留朞年。’” 唐 李德裕 《渔鱼骨》诗:“昔日 任公子 ,期年钓此鱼。”《金史·宗翰传》:“盟未朞年,今已如此,万世守约,其可望乎?” 清 袁枚 《续新齐谐·曹公梦》:“於是有言梦不足徵者,有以期年半载相机进退劝者。”

零落

(1) 不景气;衰落

家事零落

(2) 散乱

零落的枪声

(3) 散落;好像散乱安排

零落的村庄

(4) 树木枯凋

草木零落

万死

死一万次,形容受严厉惩罚或冒生命危险

罪该万死

诸葛

——复姓

未亡

(1).指亡国的孑遗。 唐 韩愈 《曹成王碑》:“先王讨 蔡 ,实取 沔 蘄 安 黄 ,寄惠未亡。”

(2).旧指妇女的丈夫死后,丧服未满之时。 唐 白居易 《判得辛氏夫遇盗而死遂求杀盗者而为之妻或责其失贞行之节不伏》:“况居丧未卒,改适无文。苟失节於未亡,虽復仇而何有?”

(3).见“ 未亡人 ”。

有汉

指 汉 代。有,助词。 汉 韦孟 《讽谏》诗:“於赫 有汉 ,四方是征。”《后汉书·东夷传赞》:“ 嬴 末纷乱, 燕 人违难,杂华浇本,遂通 有汉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爰至 有汉 ,运接燔书, 高祖 尚武,戏儒简学。”

包胥

即 申包胥 , 春秋 时 楚国 大夫。 楚昭王 十年(公元前506年), 吴国 用 伍子胥 计攻破 楚国 ,他到 秦国 求救,在 秦 庭痛哭七日夜,终于使 秦国 发兵救 楚 。《三国志·魏志·臧洪传》:“若子之言,则 包胥 宜致命於 伍员 ,不当哭於 秦 庭矣。” 金 元好问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诗之二:“精卫有冤填潮海, 包胥 无泪哭 秦 庭。” 清 蒋士铨 《桂枝霜·完忠》:“始而学 包胥 哭庭,既而仿 尉佗 称帝。” 庞树柏 《朱舜水祠落成徵题敬赋》诗:“击檝常存 士雅 心,乞师独洒 包胥 泪。”

挑灯

拨动灯火,点灯。亦指在灯下。 唐 岑参 《邯郸客舍歌》:“ 邯郸 女儿夜沽酒,对客挑灯夸数钱。” 宋 秦观 《次韵公闢闻角有感》:“秉烛何人犹把盏,挑灯有女正穿针。”《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那 许武 日则躬率童僕,耕田种圃,夜则挑灯读书。” 秦牧 《艺海拾贝·鲜荔枝和干荔枝》:“如果我们在夜里挑灯闲谈,是可以谈它整个晚上的。”

忼慨

(1).激昂;愤激。《楚辞·九章·哀郢》:“憎愠惀之脩美兮,好夫人之忼慨。” 洪兴祖 补注:“忼慨,愤意。”《战国策·燕策三》:“復为忼慨羽声,士皆瞋目,髮尽上指冠。” 清 任元祥 《寄侯朝宗》诗:“市无 朱亥 经过少,客有 於期 忼慨多。”

(2).感慨。《史记·项羽本纪》:“於是 项王 乃悲歌忼慨。”《南齐书·孔稚珪传》:“所以 温舒 献辞于失政, 絳侯 忼慨而兴嘆。”

歌梁

指歌馆的屋梁。亦借指歌馆。典出《列子·汤问》:“昔 韩娥 东之 齐 ,匱粮,过 雍门 ,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绕梁欐,三日不絶。”《文选·谢朓<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舞馆识餘基,歌梁想遗囀。” 刘良 注:“妙歌者发声,声绕梁而尘起,故见梁则想其餘声。” 唐 王勃 《铜雀妓》诗:“舞席纷何就,歌梁儼未倾。” 明 何景明 《丛台》诗:“黄金饰舞榭,白璧缀歌梁。”

鬓发

垂在耳朵前面的一绺头发或一簇卷发

萧森

(1).草木茂密貌。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平等寺》:“堂宇宏美,林木萧森。” 宋 司马光 《又和董氏东园桧屏石床》:“密叶萧森翠幕紆,蹔来犹恨不长居。” 明 何景明 《怀化驿芭蕉》诗:“孟夏日初赫,萧森蔽炎光。”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地上是百花灿烂的郊原,眼前是原始的林木萧森。”

(2).草木凋零衰败貌。 唐 张九龄 《郡舍南有园畦杂树聊以永日》诗:“江城何寂歷,秋树亦萧森。” 宋 陆游 《秋思绝句》:“一片云深更作阴,东轩草树共萧森。” 明 何景明 《九日黔国后园》诗之二:“天空远水明秋岸,梧叶萧森枫树残。” 鲁迅 《无题》诗:“风波一浩荡,花树已萧森。”

(3).阴森。 唐 杜甫 《秋兴》诗之一:“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 巫峡 气萧森。” 宁调元 《游白云归感赋四律并柬同游诸子》:“夜气萧森十里堤,出门可有上天梯。” 徐迟 《入峡记》:“ 巫山 突然挺立两侧,何止十二峰。阳光被夺,气象萧森。”

鬼神

(1).鬼与神的合称。《易·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礼记·仲尼燕居》:“鬼神得其饗,丧纪得其哀。” 孔颖达 疏:“鬼神得其饗者,谓天神人鬼各得其饗食也。” 唐 韩愈 《原鬼》:“无声与形者,鬼神是也。”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夫古人作书垂后……亦鉴及后人之无赖,故徐引其机,以待有心者之自为觉悟,庶不蹈妄传之戒,为鬼神所忌耳。”

(2).泛指神灵、精气。《史记·五帝本纪》:“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 张守节 正义:“鬼之灵者曰神也。鬼神曰山川之神也。”《史记·五帝本纪》:“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张守节 正义:“天神曰神,人神曰鬼。又云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人之精气谓之鬼。”

(3).偏指鬼;死去的祖先。《左传·昭公七年》:“今君若步玉趾,辱见寡君……致君之嘉惠,是寡君既受貺矣,何 蜀 之敢望?其先君鬼神实嘉赖之,岂唯寡君?”《孝经·感应》:“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唐玄宗 注:“事宗庙能尽敬,则祖考来格。”

(4).指形体与精灵。《礼记·礼运》:“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孔颖达 疏:“鬼谓形体,神谓精灵。《祭义》云:‘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必形体精灵相会,然后物生。”

(5).古代指天地间一种精气的聚散变化。《易·繫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韩康伯 注:“尽聚散之理,则能知变化之道。” 孔颖达 疏:“物既以聚而生,以散而死,皆是鬼神所为,但极聚散之理,则知鬼神之情状也。”后世哲学家多以阴阳之变、气的往来屈伸解释“鬼神”。 汉 王充 《论衡·论死》:“鬼神,阴阳之名也。阴气逆物而归,故谓之鬼;阳气导物而生,故谓之神。”《礼记·中庸》:“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程颐 章句:“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迹也。 张子 曰:‘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愚谓以二气言,则鬼者阴之灵也,神者阳之灵也。以一气言,则至而神者为神,反而归者为鬼,其实一物而已。”《朱子语类》卷三:“鬼神只是气,屈伸往来者气也。”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