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处州翔峰阁

作者:叶适 朝代:宋代

题处州翔峰阁原文

九盘在州中,万山来四远。
纳於床第近,寻丈未为褊。
日光既熙丽,风气亦清展。
悠然不离席,所得甚宏阐。
隐峰招伏岫,腾跃俱赴眼。
下视田中禾,藁粒犹可见。
临观要亲切,亦复贵眇缅。
峡山丝线窄,岳极瀛海眩。
君看齐云上,往往无际限。
何当蹑蓬莱,一汎五湖浅。

诗词问答

问:题处州翔峰阁的作者是谁?答:叶适
问:题处州翔峰阁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叶适的名句有哪些?答:叶适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九盘

迂回曲折貌。 南朝 梁 沉约 《白马篇》:“ 赤坂 途三折, 龙堆 路九盘。” 唐 白敏中 《贺收复秦原诸州》诗:“ 河 水九盘收数曲, 天山 千里锁诸关。”

四远

(1).四方边远之地。 汉 王充 《论衡·超奇》:“珍物产於四远。”《南史·刘穆之传》:“此虽小事,然宣布四远。”

(2).指四方边远之人。 宋 洪迈 《夷坚丙志·道人留笠》:“ 永康 青城山 ,每岁二月十五日为道会,四远毕至。”

(3).四方。 唐 薛存诚 《膏泽多丰年》诗:“八方甘雨布,四远报年丰。” 元 无名氏 《桃花女》第四折:“ 畅道 术似 君平 ,财如 邓通 ,赢的个车马填门四远里人传颂。” 鲁迅 《三闲集·怎么写》:“四远还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灰。”

寻丈

泛指八尺到一丈之间的长度。《管子·明法》:“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八:“ 柳公权 亲笔啟草二纸,皆小楷,字仅盈分,而结体遒媚,意态舒远,有寻丈之势。”

日光

(1) 太阳光,既无散射又无反射的太阳定向射线

(2) 白天的光亮,与夜晚的黑暗相反。太阳光加天空的光,与月光和人造光相反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风气

(1) 风尚习气,社会上或某个集体中流行的爱好或习惯

(2) 风度。一个表现自己的行为或风度

有产阶级的教育和社会风气

然不

见“ 然否 ”。

离席

(1).离开席位。《汉书·霍光传》:“ 田延年 前,离席按剑。”《后汉书·鲍永传》:“帝见 永 ,问曰:‘卿众所在?’ 永 离席叩头曰:‘臣事 更始 ……故悉罢之。’”

(2).饯别的宴席。 南朝 齐 谢朓 《送江水曹还远馆》诗:“日暮有重城,何由尽离席。” 唐 王建 《送韦处士老舅》诗:“落日动征车,春风卷离席。”

所得

指所获得的东西

所得无几

招伏

(1).招认。《旧唐书·哀帝纪》:“乙未,敕:伪称官阶人 泉州 晋江县 应乡贡明经 陈文巨 招伏罪款,付 河南府 决杀。”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四折:“已招伏,怎改易?要承抵。” 明 高明 《琵琶记·义仓赈济》:“这仓中稻子凑原数不起,尽是你自偷了,你好好招伏。”

(2).亦作“ 招服 ”。犹招降。《前汉书平话》卷上:“吾将 高皇 宣詔牌印金帛,欲来招伏四将军。”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 明 洪武 中,未下 滇 ,先平 蜀 ,招服诸蛮。”

腾跃

(1) 腾空;跳跃;奔腾

(2) 升腾;向上升起

(3) 飞黄腾达;升官

(4) 上涨

谷价腾跃

下视

(1).由高处往下看。《墨子·非儒》:“高拱下视。” 汉 扬雄 《甘泉赋》:“攀琁璣而下视兮,行游目乎 三危 。”《旧唐书·王方庆传》:“山径危险,石路曲狭,上瞻骇目,下视寒心。”

(2).轻视,看不起。 宋 范仲淹 《议守》:“ 匈奴 屡变,往往犯塞,杀戮吏民,不胜其酷。至于书问傲慢,下视中国。”《三国志平话》卷下:“ 曹相 下视 张松 。” 明 李贽 《定林庵记》:“子欲学,幸毋下视 周安 。”

田中

(1).田地之中;田野之中。《韩非子·五蠹》:“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晋 葛洪 《抱朴子·道意》:“昔 汝南 有人於田中设绳罥以捕麞。” 宋 杨万里 《初夏即事》诗之三:“更无人惜田中水,放下清溪恣意流。” 沉从文 《牛》:“ 大牛伯 ……牵了那被教训过一顿说是‘撒娇偷懒’的小牛,到田中去做事。”

(2).指乡村。《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 唐 韦应物 《答畅校书当》诗:“偶然弃官去,投跡在田中。” 宋 张仲文 《白獭髓》:“ 西湖 僧 仪 ,尝以诗上权臣云:‘我本田中一比丘,却来乘马不乘牛。如今马上风波急,不似田中得自由。’”

犹可

(1).尚可;还可以。《孟子·万章下》:“腊较犹可,而况受其赐乎?”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二》:“言犹可也,至于以貌取人,虽愚夫知其不可,而谓圣人为之乎?” 叶圣陶 《四三集·一个练习生》:“啊,那张‘进局须知’,不看犹可,一看之后,我的兴奋的心脏,简直停止了跳动!”

(2).谓也可以。《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

亲切

(1) 形容人态度亲爱和善

态度亲切

(2) 亲密;亲近

(3) 热情关切

亦复

(1).也。表示同样。《后汉书·霍谞传》:“至於趋利避害,畏死乐生,亦復均也。”《世说新语·言语》“ 德操 曰”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如君所言,亦復佳。”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结构》:“半途而废者居多,差釐毫而谬千里者,亦復不少也。” 茅盾 《子夜》七:“弱者终不免被吞并,企业界中亦复如此。”

(2).又。《世说新语·德行》“我何颜谢 桓公 ”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一门之内,有忠与孝,亦復何恨!”

丝线

用丝纺制而成的线

瀛海

浩瀚的大海

看齐

(1) 整队时,以指定人为标准排齐

向左看齐

(2) 以某人或某种人为榜样

向先进工作者看齐

(3) 跟上…的步伐

并不想在社交生活中和邻居看齐

云上

(1).《易·需》:“云上於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孔颖达 疏:“若言云上於天,是天之欲雨,待时而落,所以明需大惠将施而盛德又亨,故君子於此之时以饮食宴乐。”后以“云上”谓天子施惠赐宴。 唐 韦抗 《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赋得西字》:“壶觴接云上,经术引 关 西。”

(2).喻高远。《后汉书·逸民传赞》:“江海冥灭,山林长往。远性风疎,逸情云上。”

往往

(1) 每每;时常

往往而死者相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老李往往工作到深夜才睡

(2) 处处;到处

往往山出棋置。——《史记·货殖列传》

卒中往往语。——《史记·陈涉世家》

往往有得。——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纷纷

吴王之弃其军亡也,军遂溃,往往稍降太尉、梁军。——《史记·吴王濞列传》

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汉书·司马迁传》

无际

无边

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何当

(1).犹何日,何时。《玉台新咏·古绝句一》:“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故见鄙姿,逢君辉光。身远心近,何当暂忘。” 唐 李商隐 《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 郁达夫 《奉怀》诗:“何当剪烛 江 南墅,重试清谈到夜分。”

(2).犹何妨;何如。 唐 武元衡 《长安叙怀寄崔十五》诗:“闻説 唐生 子孙在,何当一为问穷通?” 宋 苏轼 《龟山辩才师》诗:“何当来世结香火,永与名山供井磑。”

(3).犹安得,怎能。 唐 岑参 《阻戎泸间群盗》诗:“帝乡北近日, 瀘口 南连蛮。何当遇 长房 ,缩地到京关。” 宋 王安石 《次韵答陈正叔》之二:“何当水石他年住,更把韦编静处开。” 清 钱谦益 《玉堂双燕行送刘晋卿赵景之两太史谪官》诗:“何当鸣梧比丹凤,且愿衔花效黄雀。”

(4).犹何况。 唐 王昌龄 《江上闻笛》诗:“不知谁家子,復奏 邯郸 音,水客皆拥棹,空霜遂盈襟。羸马望北走,迁人悲 越 吟。何当边草白,旌节 陇 城阴。” 宋 苏轼 《无题》诗:“年光与时景,顷刻互衰变。何当血肉身,安得常强健!” 明 陈所闻 《金落索·闺怨》套曲:“ 姮娥 尚悔偷灵药,风雨何当忆故人?”

(5).犹合当,应当。 唐 杜甫 《画鹰》诗:“絛鏇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宋 王安石 《送潘景纯》诗:“明时正欲精蒐选,荣路何当力荐延。”京剧《雁门关》第一场:“决胜千里辨输赢,单注着 黄巢 今日何当败。”

(6).犹何尝。 晋 傅玄 《秦女休行》:“百男何当益,不如一女良。”

蓬莱

又称“蓬壶”。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另两座为“方丈”、“瀛洲”)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五湖

(1).古代 吴 越 地区湖泊。其说不一:(1) 吴县 南部的湖泽。《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南曰 扬州 ……其泽藪曰 具区 ,其川三江,其浸五湖。” 郑玄 注:“ 具区 、五湖在 吴 南。浸,可以为陂灌溉者。” 具区 ,即 太湖 。(2)即 太湖 。《国语·越语下》:“果兴师而伐 吴 ,战於 五湖 。” 韦昭 注:“ 五湖 ,今 太湖 。”《文选·郭璞〈江赋〉》:“注 五湖 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 李善 注引 张勃 《吴录》:“ 五湖 者, 太湖 之别名也。”(3) 太湖 及附近四湖。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入五湖之中。” 徐天祐 注引 韦昭 曰:“ 胥湖 、 蠡湖 、 洮湖 、 滆湖 ,就 太湖 而五。”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二》:“南江东注於 具区 ,谓之五湖口。五湖谓 长荡湖 、 太湖 、 射湖 、 贵湖 、 滆湖 也。”(4) 太湖 附近的五个湖。《史记·夏本纪》“ 震泽 致定” 唐 张守节 正义:“五湖者, 菱湖 、 游湖 、 莫湖 、 贡湖 、 胥湖 ,皆 太湖 东岸五湾为五湖,盖古时应别,今并相连。”

(2). 江 南五大湖的总称。《史记·三王世家》:“ 大江 之南,五湖之间,其人轻心。” 司马贞 索隐:“五湖者, 具区 、 洮滆 、 彭蠡 、 青草 、 洞庭 是也。” 明 杨慎 《丹铅总录·地理》:“ 王勃 文‘襟三江而带五湖’,则总言南方之湖。 洞庭 一也, 青草 二也, 鄱阳 三也, 彭蠡 四也, 太湖 五也。” 洮滆 ,今 江苏 长荡湖 、 西滆湖 。 彭蠡 ,今 鄱阳湖 。 青草 ,今 洞庭湖 东南部。

(3).指 洞庭湖 。 唐 杜甫 《归雁》诗:“年年霜露隔,不过 五湖 秋。” 朱鹤龄 注:“雁至 衡阳 则回。此五湖当指 洞庭湖 言。”

(4).近代称 华中 、 华东 五大著名湖泊。即 洞庭湖 、 鄱阳湖 、 巢湖 、 洪泽湖 和 太湖 。

(5). 春秋 末 越国 大夫 范蠡 ,辅佐 越王 勾践 ,灭亡 吴国 ,功成身退,乘轻舟以隐於五湖。见《国语·越语下》。后因以“五湖”指隐遁之所。 晋 葛洪 《抱朴子·正郭》:“法当仰隮 商 洛 ,俯泛五湖,追 巢父 於峻岭,寻渔父於沧浪。” 唐 李白 《书情赠蔡舍人雄》诗:“我纵五湖棹,烟涛恣崩奔。” 清 李渔 《巧团圆·闻诏》:“从今后呵,纔知道隐 三湘 泛五湖,这仙缘没福难图。”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