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评梅)

作者:葛立方 朝代:宋代

满庭芳(评梅)原文

一阵清香,不知来处,元来梅已舒英。出篱含笑,芳意为人倾。细看高标孤韵,谁家有、别得花人。应须是,魏徵妩媚,夷甫太鲜明。
北枝,方半吐,水边疏影,绰约娉婷。问横空皎月,匝地寒E648。何似此花清绝,凭君为、子细推评。幽奇处,素娥青女,著意为横陈。

诗词问答

问:满庭芳(评梅)的作者是谁?答:葛立方
问:满庭芳(评梅)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葛立方的名句有哪些?答:葛立方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一阵

一段时间

一阵笑声

清香

清淡的香味

则有荷叶之清香。——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不知

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

来处

谓来而安处。《诗·大雅·凫鹥》:“鳧鷖在渚,公尸来燕来处。” 毛 传:“处,止也。” 郑玄 笺:“其来燕似若止得其处。”

(1).所来的地方。 唐 郑谷 《石门山泉》诗:“云边野客穷来处,石上寒猿见落时。” 元 马致远 《任风子》第二折:“你来处来,去处去,休迷了正道。”

(2).指来历,出处。指引文或典故的来源。 宋 黄庭坚 《答洪驹文书》之二:“ 老杜 作诗, 退之 作文,无一字无来处。” 宋 王楙 《野客丛书·未渠央》:“今人诗句多用未渠央事,往往不究来处。”

元来

(1).当初;本来。 唐 张鷟 《游仙窟》:“元来不见,他自寻常;无故相逢,却交烦恼。” 唐 孙棨 《赠妓人王福娘》诗:“谩图 西子 为粧样, 西子 元来未得如。”

(2).来源,出处。 清 方苞 《书老子传后》:“著其子焉,著其孙焉,著其孙之元来焉,於其子孙元来仍著其爵焉。”

(3).表示发现原先不知的情况。 唐 方干 《题赠李校书》诗:“却是偶然行未到,元来有路上寥天。”《古尊宿语录》卷二十:“子细看时,元来青布幔里有人。” 元 耶律楚材 《万松老人琴谱》诗:“元来底许真消息,不在絃边与指边。” 清 洪昇 《长生殿·觅魂》:“元来只隔着 弱水 三千, 溟渤 风烟,在那 麟凤洲 偏, 蓬閬山 巔。”

(4).谓追溯原由。《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元来 甄监生 二妾四婢,惟有 春花 是他新近宠爱的。”

含笑

(1) 面露微笑

含笑不语

(2) 中国的一种常绿灌木( Michelia figo ),枝很密,叶子狭椭圆形,花淡黄色,有香味,可提取芳香油。供观赏

(3) 这种植物的花

(4) 含笑属植物的泛称

川含笑

白花含笑

芳意

(1).指春意。 唐 徐彦伯 《同韦舍人元旦早朝》诗:“相问韶光歇,弥怜芳意浓。” 明 刘基 《即事》诗:“芳意自随流水逝,华年不为老人留。”

(2).对他人情意的美称。 唐 王贞白 《独芙蓉》诗:“芳意羡何物?双双鸂鶒飞。”

为人

(1) 做人和跟人交往的态度

他为人正直

为人正派

为人不忍。——《史记·项羽本纪》

公子为人。——《史记·魏公子列传》

其为人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为人迂讷。——《聊斋志异·促织》

(2) 与人友好地交往

他素日很为人

(3) 像貌特征

为人洁白晰。——《乐府诗集·陌上桑》

看高

预测市场价格上涨。 茅盾 《赵先生想不通》:“凡是能够叫市场人心‘看高’的消息,--也不妨说是谣言,他 赵先生 总听着不受用。”

孤韵

(1).独特的风格;超凡的韵律。 南朝 梁 江淹 《知己赋》:“耸孤韵以风迈,騫逸气以烟翔。” 唐 李商隐 《安平公诗》:“清词孤韵有歌响,击触鐘罄鸣环珂。”

(2).指单调或单一的音律。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僧灵澈》:“ 刘梦得 曰:‘诗僧多出 江 右, 灵一 导其源, 护国 袭之, 清江 扬其波, 法振 沿之,如么弦孤韵,瞥入人耳,非大音之乐。’”

谁家

(1).何家,哪一家。《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二·蒿里》:“蒿里谁家地,聚歛魂魄无贤愚。”《水浒传》第二八回:“ 武松 忍耐不住,按定盒子,问那人道:‘你是谁家伴当?怎地只顾将酒食来请我?’”《儒林外史》第二回:“ 王举人 道:‘去年在谁家作馆?’”

(2).谁,何人。 唐 张鷟 《游仙窟》:“ 十娘 咏曰:‘眼心俱忆念,心眼共追寻;谁家解事眼,副着可怜心?’” 元 无名氏 《鸳鸯被》第二折:“他题的名姓儿别,语话儿差,空着我担个没来由牵掛,这不识羞的汉子你是谁家?” 孙犁 《澹定集·致铁凝信(三)》:“ 鲁迅 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列有对照表(即真人与书中人),也没有听说有谁家向作者提出抗议,或是起诉。”

(3).何处。 唐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 洛 城。” 宋 张元干 《石州慢》词:“谁家疏柳低迷,几点流萤明灭。” 元 张寿卿 《红梨花》第一折:“贪和你书生打话,畅好是兜兜搭搭,因此上不知明月落谁家。”

(4).怎样。 唐 王建 《寄刘蕡问疾》诗:“年少病多应为酒,谁家将息过今春。” 宋 张炎 《数花风·别义兴诸友》词:“好游人老,秋鬢芦花共色。征衣犹恋去年客。古道依然黄叶,谁家萧瑟!”

(5).怎能。 唐 韩愈 《杏园送张彻侍御归使》诗:“归来身已病,相见眼还明。更遣将诗酒,谁家逐后生。” 宋 吴文英 《瑞龙吟·送梅津》词:“ 西湖 到日,重见梅鈿皱。谁家听琵琶未了,朝驄嘶漏。”

(6).为什么。 宋 苏轼 《秋兴》诗之一:“野鸟游鱼信往还,此身同寄水云间。谁家晚吹残红叶,一夜归心满旧山。” 宋 苏轼 《谢人见和前篇》之二:“得酒强欢愁底事,闭门高卧定谁家。” 元 张可久 《折桂令·湖上道院》曲:“ 双井 先春採茶, 孤山 带月锄花,童子谁家,贪看 西湖 ,懒诵《南华》。”

(7).甚么。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二出:“生:适来听得一派乐声,不知谁家调弄?众:《烛影摇红》。” 钱南扬 校注:“谁家调弄,犹云‘甚么曲调’。” 宋 张炎 《台城路·抵吴书寄旧友》词:“雁拂沙黄,天垂海白,野艇谁家分晓?” 明 汤显祖 《牡丹亭·惊梦》:“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8).甚么东西。 唐 杜甫 《少年行》:“马上谁家白面郎,临阶下马坐人牀。不通姓字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 元 杨暹 《西游记》第三本第十二出:“[鬼母云]谁家一个黄口孺子,焉敢駡我?”参见 张相 《诗词曲语词汇释·谁家》。

须是

(1).必须;定要。强调某种情况。《宣和遗事》后集:“须是忍耐强行,勿思佗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我本为葬父,故此卖身,须是完葬事过,才好去得。” 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六章:“表演须有目的:须是使得观众在看了表演之后,对于人生,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2).本是。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二折:“我须是读书人凌云豪气,偏遇这泼虔婆全无顾忌。” 元 纪君祥 《赵氏孤儿》第一折:“你本是 赵盾 家堂上宾,我须是 屠岸贾 门下人。” 明 高明 《琵琶记·糟糠自厌》:“爹妈休疑,奴须是你孩儿的糟糠妻室。”

(3).总是;终是。 元 杨显之 《潇湘雨》第一折:“虽然俺心下有,我须是脸儿羞。”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第五来 欢郎 虽是未成人,[ 欢 ]俺呵,打甚么不紧,[ 旦 ]须是 崔 家后代孙。”

魏徵

魏徵(580-643) : 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钜鹿(今河北巨鹿西北)人,后移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西)。隋末参加瓦岗军,后又被窦建德重用。入唐后成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太宗即位后,被破格提拔为谏议大夫,参预朝廷大事。先后上谏二百多次,屡劝太宗以隋亡为鉴,“居安思危”。

妩媚

姿态美好可爱

妩媚忏弱

鲜明

(1) 指色彩明亮

色彩鲜明

(2) 一点不含糊的

鲜明的立场

(3) 轮廓清楚的

鲜明的印象

疏影

(1).疏朗的影子。 唐 杜牧 《长安夜月》诗:“古槐疏影薄,仙桂动秋声。” 宋 林逋 《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深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明 陆采 《明珠记·酬节》:“碧梧苍竹,疎影离离。” 郑振铎 《桂公塘·黄公俊之最后》:“铁栅的疏影,被夕阳的馀光倒射在地上,好像画在地上的金红色的格子。”

(2).词牌名。 南宋 姜夔 自度曲。又名《绿意》、《解佩环》。双调一百十字,仄韵。

绰约

同“绰约”

娉婷

(1) 美人;佳人

春风永巷闲娉婷。——陈师道《放歌行》

(2) 姿态美好的样子

娉婷过我庐。——汉· 辛延年《羽林郎》

横空

(1) 横越天空

横空霹雳

(2) 弥漫空中

横空杀气

皎月

犹明月。 晋 张协 《七命》:“天驥之骏,逸态超越。禀气灵渊,受精皎月。” 宋 柳永 《长相思》词:“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 清 李渔 《合影楼》第三回:“形容态度,又像一轮皎月,分开两片轻云。”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

地寒

指人的出身微贱,地位低下。《太平御览》卷四四四引《郭子》:“ 王浑 妻 钟 有女甚贤明,令 武子 为妹择佳婿……母曰:‘此才足以拔萃,然地寒,非长年,不足展其才用。’” 宋 陆游 《长信宫词》:“地寒祚薄兮,自貽不祥。” 宋 孔平仲 《续世说·仇隙》:“ 李揆 秉政, 苗晋卿 荐 元载 。 揆 自恃门望,以 载 地寒,意甚轻之。”

何似

(1).如何;怎样。《北史·崔伯谦传》:“朝贵行过郡境,问人太守政何似?” 唐 张九龄 《敕幽州节度张守珪书》:“卿比疹疾,今復何似?宜善将疗,不得自勤。”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先生:在坐之友,比来工夫何似?”

(2).何如,比……怎么样。 唐 聂夷中 《燕台》诗之二:“何似 章华 畔,空餘禾黍生?” 宋 刘克庄 《贺新郎·再和前韵》词:“妃子将军瞋未已,问 匡山 、何似 金鑾殿 ?休更待,杜鹃劝!”

(3).何如。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如。 宋 朱淑真 《愁怀》诗:“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

(4).何不,何妨。 明 高明 《琵琶记·乞丐寻夫》:“奴家自幼薄晓得些丹青,何似想像画取公婆真容,背着一路去,也似相亲傍的一般?”

(5).什么。 许地山 《命命鸟》:“佛问 摩邓 曰:‘女爱 阿难 何似?’女言:‘我爱 阿难 眼;爱 阿难 鼻;爱 阿难 耳;爱 阿难 声音;爱 阿难 行步。’”

清绝

(1).形容美妙至极。 唐 李山甫 《山中览刘书记新诗》诗:“记室新诗相寄我,蔼然清絶更无过。” 宋 陆游 《小雨泛镜湖》诗:“吾州清絶冠 三吴 ,天写云山万幅图。” 清 陈维崧 《琵琶仙·泥莲庵夜宿同子万弟与寺僧闲话》词:“且啜茶瓜,休论尘世,此景清絶。” 邓方 《冬月阅国初诸家诗因题绝句》之二:“独有 愚山 爱敦厚,五言清絶似 瀟湘 。”

(2).凄清至极。 晋 陆云 《与兄平原书》之十一:“昔读《楚辞》,意不大爱之,顷日视之,实自清絶滔滔。” 唐 杜甫 《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诗:“浩歌渌水曲,清絶听者愁。” 宋 苏舜钦 《和子履雍家园》:“珍禽不可见毛羽,数声清絶如哀弹。” 清 周亮工 《舟中蟋蟀》诗:“清絶是何音,遥遥损客心。”

(3).清雅至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十四·茉莉》:“又有似末利而瓣大,其香清絶者,谓之狗牙,亦名雪瓣,海南有之。” 清 陈维崧 《百字令·题徐晋遗表弟所画牡丹图并以志悼》词:“璧人年少。记临风侧帽,姿尤清絶。”

子细

(1).认真、细致;细心。《魏书·源怀传》:“ 怀 性宽容简约,不好烦碎,恒语人曰:‘为贵人,理世务当举纲维,何必须太子细也。譬如为屋,但外望高显,楹栋平正,基壁完牢,风雨不入,足矣。斧斤不平,斲削不密,非屋之病也。’” 唐 李德裕 《续得高文端贼中事宜四状》:“昨日 高文端 到宅辞臣,因子细问得贼中事宜。” 宋 杨万里 《又题寺后竹亭》诗:“壁间题字知谁句,醉把残灯子细看。” 元 王仲元 《粉蝶儿·道情》套曲:“俺也曾子细评跋:譬似去丹墀内穿靴着袍,怎如俺草庵中丫髻环絛。” 梁启超 《袁政府伪造民意密电书后》:“至其种种鬼蜮情形,请读者将各电原文子细熟观,当能想像八九。”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京派”和“海派”》:“子细一想,他的话千真万确。”

(2).小心,留神。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相公且子细,秀才子口头言语,岂可便信?” 元 关汉卿 《救风尘》第二折:“姐姐,到那里子细着。”

(3).清晰;分明。 唐 杜甫 《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诗之三:“高浪垂翻屋,崩崖欲压牀;野桥分子细,沙岸绕微茫。” 唐 张鷟 《游仙窟》:“烟霞子细,泉石分明,实天上之灵奇,乃人间之妙絶。”

(4).详情;底细。 宋 欧阳修 《论讨蛮贼任人不一札子》:“臣曾謫官 荆 楚 ,备知土丁子细。”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 李裁 ﹞泛舟已到 桐卢 ,五鼓欲行,忽有人大呼,寻 李大府 船。 李 惊起视之,乃一老人衣布道袍云:‘ 睦州 贼发,吾家所存者三人而已。不可往彼,宜速回也!’ 李 欲登岸询其子细,则已不见。遂遽还 会稽 。”《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包龙图公案断歪乌盆传》:“当时 潘成 知得子细,便乃而去。”

幽奇

(1).指玄妙的哲理。 南朝 宋 宗炳 《答何衡阳书》:“夫神光灵变,及无量之寿,皆由诚信幽奇,故将生于佛土,亲映光明,其寿无量耳。”

(2).幽雅奇妙。 宋 梅尧臣 《寄滁州欧阳永叔》诗:“烂漫写风土,下上穷幽奇。” 清 姚莹 《游榄山记》:“是乡在 香山 治东北七十里,居稠而民富,无幽奇壮胜之观,而人士彬彬有文采。” 朱自清 《怀魏握青君》:“他轻轻地诉说他生平冒险的故事。说一会,默一会。这是一个幽奇的境界。”

素娥

(1). 嫦娥 的别称。亦用作月的代称。《文选·谢庄<月赋>》:“引玄兔於帝臺,集 素娥 於后庭。” 李周翰 注:“ 常娥 窃药奔月,因以为名。月色白,故云 素娥 。” 唐 李商隐 《霜月》诗:“ 青女 素娥 俱耐冷,月中霜里鬭嬋娟。” 明 徐渭 《月下梨花》诗之一:“莫遣风吹廻作态, 素娥 应妬舞《霓裳》。” 郁达夫 《旧历八月十六夜观月》诗:“窗外 素娥 窗内客,分明各自梦 巫阳 。”

(2).白衣美女。指月宫仙女。旧题 唐 柳宗元 《龙城录·明皇梦游广寒宫》:“见有素娥十餘人,皆皓衣,乘白鸞,往来舞笑于 广陵 大桂树之下。”

青女

(1).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高诱 注:“青女,天神,青霄玉女,主霜雪也。” 南朝 梁 萧统 《铜博山香炉赋》:“於时青女司寒,红光翳景。” 唐 杜甫 《秋野》诗之四:“飞霜任青女,赐被隔南宫。” 清 姚鼐 《问张荷塘疾》诗:“今年青女慵司令,九日黄花未吐枝。” 郭沫若 《东风吟》:“青女相欺又几时?眼前百卉竞芳菲。”

(2).借指霜雪。 唐 寒山 《诗》之一一五:“屡见枯杨荑,常遭青女杀。” 宋 王安石 《红梨》诗:“岁晚苍官纔自保,日高青女尚横陈。” 元 张可久 《一枝花·冬景》套曲:“玄冥不出权独占,青女三白势转严。” 清 纳兰性德 《浪淘沙·秋思》词:“霜讯下银塘,併作新凉,奈他青女忒轻狂。”

(3).喻指白发。 明 顾大典 《青衫记·乐天赏花》:“繁华易陨,恐青女又侵青镜。”

横陈

(1) 横七竖八地排列

难民横陈街头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2) 横穿

一水横陈,把市区分成两半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