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作者:丁黼 朝代:宋代

满江红原文

梅腊宾春,瑞烟满、华堂馥郁。
还又祝、屏垂彩帨,觞称醽醁。
南浦西山开寿域,朱帘画栋调新曲。
庆彩衣、龙节侍慈萱,春长绿。
双鹤发,齐眉福。
一麟瑞,如冰玉。
看国封重见,五霞凝轴。
王母瑶池鸾凤驭,麻姑金鼎神仙箓。
数从今、椿算到何时,蟠桃熟。

诗词问答

问:满江红的作者是谁?答:丁黼
问:满江红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满江红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丁黼的名句有哪些?答:丁黼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梅腊

梅实干制成的果饵。《诗·召南·摽有梅》“摽有梅” 三国 吴 陆玑 疏:“梅,杏类也……曝乾为腊置羹臛韲中,又可含以香口。” 清 王晫 《今世说·赏誉》:“ 徐武令 曰:‘读 丹麓 片言隻字,如噉梅腊,可以香口。’”

瑞烟

亦作“ 瑞烟 ”。祥瑞的烟气。多为焚香所生烟气的美称。 唐 杜审言 《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应制》:“半岭通佳气,中峯绕瑞烟。” 唐 广宣 《早秋降诞日献寿应制》诗之二:“瑞烟薰法界,真偈启仁王。” 宋 吕渭老 《夜游宫·生日代人献江宰》词:“楼角动、玉绳横晓。百和交焚瑞烟遶。”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梵王宫殿月轮高,碧琉璃瑞烟笼罩。”

见“ 瑞烟 ”。

馥郁

形容香气很浓

芬芳馥郁。——《艮岳记》

醽醁

亦作“醽淥”。美酒名。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藜藿嘉於八珍,寒泉旨於醽醁。” 宋 黄庭坚 《念奴娇》词:“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渌。” 元 曾瑞 《醉太平》曲:“ 苏堤 堤上寻芳树, 断桥 桥畔沽醽醁, 孤山 山下酹 林逋 。” 张昭汉 《久别琼玉表妹赋此志怀》诗:“诗思杂离情,宛如中醽醁。”

南浦

(1).南面的水边。后常用称送别之地。《楚辞·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王逸 注:“愿 河伯 送己南至江之涯。”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唐 李贺 《黄头郎》诗:“黄头郎,捞拢去不归。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 王琦 注引 曾益 曰:“南浦,送别之地。” 清 曹寅 《登署楼适培山至用东坡真州诗韵同赋》:“西风晴十日,南浦别经年。”

(2).词牌名。 唐 《教坊记》有《南浦子》曲, 宋 词则借旧曲名另制新调。双调,分一百零二字平韵及一百零五字仄韵两体。 宋 人多填仄韵词。参阅《词谱·南浦》。

(3).地名。在 江西省 南昌县 西南, 章江 至此分流。 唐 王勃 《滕王阁》诗:“画栋朝飞 南浦 云,珠帘暮捲西山雨。” 聂文郁 注:“本诗 南浦 ……应是 江西 南昌 西南的 南浦 。” 宋 王安石 《南浦》诗:“ 南浦 随花去,迴舟路已迷。” 清 宋琬 《罗篁庵先生生日歌》序:“ 西山 南浦 ,长吟帝子之高楼; 白下 长干 ,重启 谢公 之别墅。”

(4).古水名,一名 新开港 ,在今 武汉市 南。 唐 李白 《江夏行》:“适来往 南浦 ,欲问 西江 船。” 王琦 注引《太平寰宇记》:“ 南浦 ,在 鄂州 江夏县 南三里……以其在郭之南,故曰 南浦 。”

西山

(1).西方的山。《易·随》:“王用享于西山。”引申为日入处。 汉 王粲 《从军诗》之三:“白日半西山,桑梓有餘暉。”《文选·李密<陈情事表>》:“但以 刘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李善 注引 扬雄 《反骚》:“临 汨罗 而自陨兮,恐日薄於西山。”

(2).山名。指 首阳山 。在今 山西省 永济县 南。相传 伯夷 、 叔齐 隐居于此。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四八:“是以吞纵之彊不能反蹈海之志,漂櫓之威不能降 西山 之节。”参见“ 西山饿夫 ”。

(3).山名。在 江西省 新建县 西,一名 南昌山 ,即古 散原山 。 唐 王勃 《滕王阁序》:“画栋朝飞 南浦 云,珠帘暮捲 西山 雨。”

(4).山名。在 四川省 北部,为 岷山 主峰。也称 雪岭 。 唐 李白 《思边》诗:“今岁何时妾忆君, 西山 白雪暗 秦 云。” 唐 杜甫 《野望》诗:“ 西山 白雪 三城 戍, 南浦 清江 万里桥 。”

(5).山名。 北京市 西郊群山的总称。南起 拒马山 ,西北接 军都山 。有 百花山 、 灵山 、 妙峰山 、 香山 、 翠微山 、 卢师山 、 玉泉山 等峰,林泉清幽,为京郊名胜地。

(6).山名。在 云南省 昆明市 西南, 滇池 西岸,一称 睡佛山 。有 华亭寺 、 太华寺 、 三清阁 、 龙门 诸胜和 聂耳 墓、 李公朴 的衣冠冢。风景优美,有“睡美人”之称。

(7).山名。在 江苏省 吴县 西南,即 洞庭西山 ,古称 包山 ,为 太湖 中最大岛屿。有 缥缈峰 、 销夏湾 、 林屋洞 诸名胜。

寿域

(1).谓人人得尽天年的太平盛世。语出《汉书·礼乐志》:“愿与大臣延及儒生,述旧礼,明王制,驱一世之民,济之仁寿之域,则俗何以不若 成康 ?寿何以不若 高宗 ?” 唐 杜牧 《郡斋独酌》诗:“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 明 唐寅 《世寿堂诗》:“太平熙皥出寿人,皇风蒸煦寿域春。” 清 金人瑞 《吴明府生日》诗:“十万户齐登寿域,壶天岂独一人长。”

(2).寿穴;坟茔。 唐 黄滔 《祭司勋孙郎中文》:“今则江湖梗涩, 京 洛 迢遥,权卜灵岗,寓安寿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堪舆》:“ 宋公 卒,两公子各立门户,为父卜兆……兄弟两不相下,因负气不为谋,并营寿域,锦棚彩幢,两处俱备。”

朱帘

红色帘子。 南朝 梁 江淹 《灵丘竹赋》:“綺疏蔽而停日,朱帘开而留风。” 唐 王勃 《滕王阁》诗:“画栋朝飞 南浦 云,朱帘暮捲 西山 雨。” 宋 秦观 《望海潮·金陵怀古》词:“花发路香,鶯啼人起,朱帘十里春风。”

画栋

有彩绘装饰的栋梁。 唐 王勃 《滕王阁》诗:“画栋朝飞 南浦 云,珠帘暮捲西山雨。” 明 王韦 《阁试春阴》诗:“小院门闲鶯自语,画栋泥香燕初乳。”

新曲

同“新麴”。

新酒。

彩衣

(1).《艺文类聚》卷二十引《列女传》:“昔 楚 老莱子 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常著五色斑斕衣,为亲取饮。”后因以“彩衣”指孝养父母。 宋 王禹偁 《谢宣旨令次男西京侍疾表》:“此盖陛下义敦天性,恩厚孝思,念黄髮之衰羸,俾彩衣而侍养。”

(2).指戏曲表演的服装。《红楼梦》第五四回:“婆子们抱着几个软包--因不及抬箱,料着 贾母 爱听的三五齣戏的彩衣包了来。”

(1).五彩衣服。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下:“忽有綵衣小儿自外入,顷刻至数百人,结束如一,阶墀尽满。”

(2).谓孝养父母。 唐 黄滔 《<颍川陈先生集>序》:“早孤,事太夫人弥孝,熙熙愉愉,承颜侍膳,虽隆云路之望,终确綵衣之恋。” 宋 沉遘 《五言送徐同年谔出京》:“还家昼锦乐,拜寿綵衣荣。” 明 何景明 《三山春宴图歌》:“綵衣归来奉翁母,愿言寿比三山久。” 清 冯桂芬 《顾蓉庄年丈七十双寿序》:“君此行也,躬綵衣,捧瑶斝,象服绣葆,蹌躋一庭。”参见“ 綵衣娱亲 ”。

龙节

(1).龙形符节。《周礼·地官·掌节》:“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 郑玄 注:“泽多龙,以金为节,铸象焉。”

(2).泛指奉王命出使者所持之节。 唐 王维 《平戎辞》:“卷旆生风喜气新,早持龙节静边尘。” 宋 苏轼 《表忠砚碑》:“金券玉册,虎符龙节。” 明 宋濂 《浙东行省右丞李公武功记》:“倬彼 李公 ,实涖东 浙 。虎符煌煌,侑以龙节。导宣皇灵,德柔威刷。” 清 朱彝尊 《送少詹王先生代祀南海》诗:“先生储端乍迁秩,诞持龙节临百蛮。”

(3).竹节。亦借指竹。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三引 吴维鹗 《题盆中飞白竹》诗:“细细分龙节,轻轻洗玉肌,生来凤尾贵,不怕雀头痴。”

慈萱

母亲。 清 虞名 《指南公·举义》:“长别慈萱,遥诀寒楸,则咱要寻起国恨,捐却家忧。”参见“ 萱堂 ”。

鹤发

白发。 南朝 梁 庾肩吾 《八关斋夜赋四城门·第三赋南城门老》:“鹤髮辞轩冕,鮐背烹葵菽。” 唐 刘希夷 《代悲白头翁》诗:“宛转娥眉能几时,须臾鹤髮乱如丝。”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七章四:“矮小的 张仲老 把他的童颜愈见涨红起来,星眼愈见睁圆起来,鹤发似乎有要直竖的形势。”

齐眉

达到人眉毛的高度。来自“举案齐眉”的略语。比喻夫妇相敬如宾

与同浑家王氏,年少齐眉。——《错斩崔宁》

麟瑞

亦作“麐瑞”。祥瑞;吉祥之兆。 明 管绍宁 《徐养斋山堂萃稿序》:“景其标动,见凤仪麐瑞。”

冰玉

(1).冰和玉。常用以比喻高尚贞洁的人品或其他洁净的事物。 唐 康骈 《剧谈录·洛中豪士》:“弟兄列坐,矜持儼若冰玉,肴羞每至,曾不下筯。” 宋 辛弃疾 《清平乐》词:“断崖脩竹,竹里藏冰玉。” 金 蔡松年 《水调歌头》词:“西山六街碧,尝忆酒旗秋。神交一笑千载,冰玉洗双眸。” 清 葆光子 《物妖志·兽类·马》:“有孀妇,姿容颇美,年纔二十餘,独处一室……纔向暝,便闭门,室中不容婢女出入,人谓冰玉之操,不是过矣。”

(2).岳父和女婿的代称。“ 冰清玉润 ”的省称。 宋 苏轼 《与王定国书》:“知今日会两壻,清虚阴森,正好剧饮,坐无狂客,冰玉相对,得无少澹否?” 明 谢谠 《四喜记·思忆双亲》:“喜难量,相辉冰玉,天赐这美东牀。” 清 李渔 《蜃中楼·训女》:“也须要才貌相均,年岁相当,冰玉相怜,门阀相高。念翩翩龙种,怎共那鱼虾为伴。”参见“ 冰清玉润 ”。

王母

(1).祖母。《礼记·曲礼下》:“祭王父,曰皇祖考,王母曰皇祖妣。”《南史·宋临川烈武王道规传》:“岂得以荒耄之王母,等行路之深讎。” 清 刘大櫆 《乡饮大宾金君传》:“﹝君﹞尝以王母葬地不吉,遂极青鸟之书,卒得改葬如吉卜。”

(2).称上古时代的女首领。《易·晋》:“受兹介福,于其王母。” 王弼 注:“母者,处内而成德者也。”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二节:“这王母二字并不是祖母,也不是王与母,更不是所谓 西王母 ,应该就是女酋长。”

(3).神话传说中一个地位崇高的女神。 汉 张衡 《思玄赋》:“聘 王母 於 银臺 兮,羞玉芝以疗飢。” 唐 杜甫 《秋兴》诗之五:“西望 瑶池 降 王母 ,东来紫气满 函关 。” 元 王子一 《误入桃源》第二折:“咱两个奉 王母 仙旨,将这仙桃来献 桃源洞 二仙子。” 明 何景明 《游猎篇》诗:“ 犇戎 造父 两为佐,大人 王母 遥相待。”《新民歌三百首·踏上梯田上云霄》:“踏上梯田上云霄,去摘 王母 大蟠桃。”

(4).鸟名。 唐 杜甫 《玄都坛歌》:“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 宋 张邦基 《墨庄漫录》卷一:“﹝ 杜子美 《玄都坛歌》云﹞‘王母昼下云旗翻’,説者多不晓王母,或以为 瑶池 之 金母 也。中官 陈彦和 言…… 蜀 中贡一种鸟,状如燕,色紺翠,尾甚多而长,飞则尾开,颤裊如两旗,名曰王母。则 子美 所言,乃此禽也。”后世官妓之帔子状如王母鸟飞时尾开之形,故以指官妓。 元 杨显之 《酷寒亭》楔子:“我当了三年王母,如今纳了官衫帔子,改嫁良人去也。”

瑶池

神话中昆仑山上的池名,西王母所住的地方;美池,多指宫苑中的池

鸾凤

(1).鸾鸟与凤凰。 汉 刘向 《九叹·远游》:“驾鸞凤以上游兮,从玄鹤与鷦明。”《西京杂记》卷一:“ 武帝 匣上,皆鏤为蛟龙、鸞凤、龟麟之象。” 金松岑 《文学上之美术观》:“虽啸旨沦亡,不闻鸞凤之响,而琴引未沫,如听水仙之吟。”

(2).比喻贤俊之士。《楚辞·贾谊<惜誓>》:“独不见夫鸞凤之高翔兮,乃集大皇之壄。” 王逸 注:“以言贤者亦宜处山泽之中,周流观望,见高明之君,乃当仕也。” 唐 韩愈 《重云李观疾赠之》诗:“劝君善饮食,鸞凤本高翔。” 陈去病 《重九歇浦示侯官林獬仪真刘光汉》诗:“凄迷鸞凤同罹网,浩荡沧瀛阻远游。”

(3).比喻君王。《敦煌曲子词·菩萨蛮》:“良以安国部,金(今)喜迴鸞凤。”《旧唐书·马周传》:“ 太宗 尝以神笔赐 周 飞白书曰:‘鸞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

(4).比喻美人。 唐 卢储 《催妆》诗:“今日幸为 秦 晋 会,早教鸞凤下妆楼。”

(5).比喻夫妇。《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鸞凤之配,虽有佳期;狐兔之悲,岂无同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陆判》:“岂有百岁不拆之鸞凤耶!”参见“ 鸞凤和鸣 ”。

金鼎

(1).黄金炊具。 汉 赵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金鼎玉杯,银樽珠襦之宝,皆以送女。”

(2).为鼎类炊具的美称。 宋 陈师道 《满庭芳·咏茶》词:“华堂静,松风竹雪,金鼎沸湲潺。”

(3).特指道士炼丹之鼎炉。 南朝 宋 鲍照 《代淮南王》诗:“琉璃作盌牙作盘,金鼎玉匕合神丹。” 唐 聂夷中 《访嵩阳道士不遇》诗:“先生五岳游,文焰灭金鼎。” 唐 吕岩 《渔父·神异》词:“金鼎内,迴朦朧。换骨添筋处处通。”

(4).借指炼丹或炼丹之术。 唐 李白 《避地司空原言怀》诗:“倾家事金鼎,年貌可长新。” 明 陆采 《明珠记·访侠》:“愿弃了升斗微官,早学那刀圭金鼎。”

(5).指九鼎。古代传说 夏 铸九鼎,奉为传国之宝。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铭箴》:“ 夏 铸九牧之金鼎, 周 勒 肃慎 之楛矢。”《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旄头翫其金鼎,典午失其珠囊。”后亦用以喻指国家宰辅大臣。 宋 曾巩 《送沉谏议》诗:“金鼎盐梅须大用,九霄应已梦仪刑。” 元 李献卿 《刘寓叔先生挽诗》:“便调金鼎佐无为,凤池坐数 汾阳 考。”

(6).鼎形的金香炉。《红楼梦》第七六回:“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

神仙

(1) 神话中指能力非凡、超脱尘世、长生不老的人物

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守以兵解, 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梅花岭记》

(2) 道家指人所能达到的至高神界的人物。比喻能预料或看透事情的人;又比喻逍遥自在、无牵无挂的人

从今

从现在起。《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先生之寿,从今以往者四十三岁。” 宋 郭应祥 《玉楼春》词:“从今对酒与当歌,空惹离情千万绪。”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从今经懺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 杜鹏程 《延安人》:“从今向后要和他一道工作的工程处长,是什么模样?”

何时

(1).什么时候。表示疑问。《楚辞·九辩》:“皇天滛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乾?” 唐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六:“寄书 龙城 守,君驥何时秣?”《宋史·岳飞传》:“或问:‘天下何时太平?’”

(2).什么时候。表示时间难以确定。 刘大白 《石下的松实》诗:“一棵松树,落下许多松实;不知何时,被压着一块大石。”

蟠桃

(1).神话中的仙桃。据《论衡·订鬼》引《山海经》:“沧海之中,有 度朔之山 ,上有大桃木,其蟠屈三千里。”又据《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内传》载:七月七日, 西王母 降,以仙桃四颗与帝。帝食辄收其核, 王母 问帝,帝曰:“欲种之。” 王母 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帝乃止。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为时传之寿》词:“蟠桃未熟,千岁容与且人间。” 清 黄遵宪 《车驾驻开封府》诗:“诸侯香草方毡幕, 西母 蟠桃又綺筵。”

(2).桃的一种。果形扁圆,味甘美,汁不多。 宋 毛滂 《清平乐》词:“欲助我公寿骨,蟠桃等见开花。”

(3).传说中的山名。 唐 柳宗元 《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披山穷木禾,驾海逾 蟠桃 。”参见“ 蟠木 ”。

(4).见“ 蟠桃胜会 ”。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