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特赠笔

作者:刘子翚 朝代:宋代

士特赠笔原文

书成痴,传成癖,平生识字真无益。
笔扛鼎,思涌泉,何如蹶张强弩弦。
管城雅贶情虽重,感此囏难拙於用。
君不见翠华南渡江,江路八百里。
胡儿饮马镜湖边,不逢汉兵胡自止。
只今城阙多旌旗,报国拟将雕面儿。
长星吐彗南扫北,转祸为福须乘时。
虎头心事不能已,劝君勿弄毛锥子。

诗词问答

问:士特赠笔的作者是谁?答:刘子翚
问:士特赠笔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刘子翚的名句有哪些?答:刘子翚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成癖

(1).腹中积水成块。 唐 王焘 《外台秘要·疗癖方》:“因饮水浆,便令停滞不散,更遇寒气,聚而成癖。”

(2).成为癖好。 宋 梅尧臣 《襄城对雪》诗之一:“晓幔忻以捲,虚堂睡成癖。”

平生

(1) 终身;一生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婚姻是一个人的平生大事

(2) 向来;素来

他平生是很勤俭的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清· 林觉民《与妻书》

识字

认识文字

无益

没有益处

无益的享乐

扛鼎

(1).举鼎。《吴子·料敌》:“力轻扛鼎,足轻戎马。”《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彯摇武猛,扛鼎揭旗之士。” 刘良 注:“扛、揭,皆举也。” 清 薛雪 《一瓢诗话》:“若七古则一韵为难,苟非笔力扛鼎,无不失之板腐。”

(2).比喻攘夺国家政权。《晋书·明帝纪论》:“ 晋 氏不虞,自中流外,五胡扛鼎,七庙隳尊。”

(3).比喻有大才,能负重任。 明 张煌言 《祭监国鲁王表文》:“徒藴扛鼎之怀,愈抱号弓之痛。”

(4).《史记·项羽本纪》:“ 籍 长八尺餘,力能扛鼎。”后因以“扛鼎”指代 项羽 。 金 史肃 《过九里山》诗:“断蛇扛鼎两争雄,陈迹荒凉万事空。”

涌泉

亦作“涌泉”。1.水向上喷出的泉。《公羊传·昭公五年》:“濆泉者何?直泉也。直泉者何?涌泉也。”《庄子·盗跖》:“且 跖 之为人也,心如涌泉,意如飘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西则有涌泉清池,激水推移。”《东观汉记·朱勃传》:“ 援 计如涌泉,埶如转规;救倒悬之急,存几亡之城。” 三国 魏 曹植 《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发言可咏,下笔成篇。” 宋 韩拙 《山水纯全集·论山》:“湍而漱石者谓之涌泉,山石间有水滭泼而仰沸者谓之喷泉。”

(2).中医针灸穴位名。《素问·阴阳离合论》:“少阴根起於涌泉。” 张隐庵 集注:“涌泉,穴名,在足心下,踡指宛宛中。” 宋 苏辙 《送杨腾山人》诗:“夜归空牀卧,两手摩涌泉。”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禀赋不同》:“又有百病从脚起之説,盖涌泉穴与心相通,风最易入,故养生家皆慎之。”

何如

(1) 如何,怎么样

今日之事何如。——《史记·项羽本纪》

诚好恶何如。——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则何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胜过或不如

与其强攻,何如智取

蹶张

亦作“蹷张”。1.以脚踏强弩,使之张开。谓勇健有力。《史记·张丞相列传》:“ 申屠丞相 嘉 者, 梁 人,以材官蹶张从 高帝 击 项籍 ,迁为队率。” 裴駰 集解:“ 徐广 曰:‘勇健有材力开张。’ 如淳 曰:‘材官之多力,能脚蹋强弩张之,故曰蹶张。’” 宋 王禹偁 《射弩》诗:“蹷张见旧史,强弩亦古官。” 清 陶澂 《当垂老别》诗:“大募勇健儿,蹶张守隖壁。”

(2).借指弩箭。 明 高濂 《怀远大将军赵公神道碑铭》:“公巡城至东门,敌发蹶张,中其腰膂,箭深入约六寸,公即拔出之。”

(3).气势汹汹的样子。 清 朱实发 《前溪新乐府》:“夺斛不许官平量,少不遂意势蹶张。”

(4).以手足支撑物体。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盗侠》:“有婢晨治地,见紫衣带垂於寝牀下,视之,乃小奴蹶张其牀而负焉。”

(5).引申为勉力支拄。 清 沉德潜 《说诗晬语》卷上:“才大者声色不动,指顾自如。 太白 五言妙於神行, 昌黎 不无蹶张矣,取其意规於正,雅道未凘。”

弩弦

弩弓的弦。《海内十洲记·凤麟洲》:“ 武帝 幸 华林园 射虎而弩弦断,使者时从驾,又上胶一分,使口濡以续弩弦,帝惊曰:‘异物也。’”《宋史·马怀德传》:“﹝ 马怀德 ﹞尝因战,流矢中其顙,鏃入於骨,以弩弦繫鏃,发机而出之。”

管城

即管城子。 宋 杨万里 《霜寒》诗之二:“只缘 青女 降,便与管城疎。” 明 陆树声 《清暑笔谈》:“士大夫胸中无三斗墨,何以运管城?” 清 陈维崧 《酬许元锡》诗:“昨宵饱看 冒 家灯,一寸管城老龙渴,掀髯狂作 许生 歌,食纸春蚕响不歇。”参见“ 管城子 ”。

雅贶

敬辞。称对方的赠与。《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前日不遗,比辱雅貺。” 唐 李商隐 《重祭外舅司徒公文》:“紵衣縞带,雅貺或比于 侨 吴 ;荆釵布裙,高义每符于 梁 孟 。” 明 叶宪祖 《鸾鎞记·春赏》:“天将暮,别去忙,谢不尽樽前雅貺。” 清 曾国藩 《复贺耦唐中丞书》:“二月接奉手示,兼辱雅貺,感谢感谢。”

囏难

困难,艰难。《汉书·韦贤传》:“ 玄成 復作诗,自著復玷缺之囏难,因以戒示子孙。” 宋 范仲淹 《贺胡侍郎致仕》:“﹝ 胡侍郎 ﹞赫有华名,密多阴施,囏难险阻,尽力乎三朝。”

犹祸乱。《汉书·翟方进传》“岂亦知命之不易乎” 唐 颜师古 注:“言 义信 不知天命不可改易,乃大为囏难以干国纪,是自相谋诛伐其室也。”

不见

(1)

不曾相见

老哥俩可有日子不见了

(2)

见不着;丢失

一辆新自行车转身就不见了

翠华

(1).天子仪仗中以翠羽为饰的旗帜或车盖。《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建翠华之旗,树灵鼉之鼓。” 李善 注:“翠华,以翠羽为葆也。” 南朝 梁 沉约 《九日侍宴乐游苑》诗:“虹旌迢递,翠华葳蕤。”

(2).为御车或帝王的代称。 唐 陈鸿 《长恨歌传》:“ 潼关 不守,翠华南幸。” 宋 陆游 《晓叹》诗:“翠华东廵五十年,赤县神州满戎狄。” 清 陈维崧 《游顾龙山》诗:“闻説当年翠华廵,朱旗暗卷残碑在。”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拜坛》:“想翠华,守枯 煤山 几枝花。”

南渡江

海南省最大河流。源出海南岛中部山区,在海口以东入琼州海峡。长311千米。流量丰富。上游建有松涛水库。

江路

(1).江河航道或航程。 南朝 齐 谢朓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 江 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騖。” 唐 王勃 《上巳浮江宴韵得遥字》:“遽悲春望远,江路积波潮。” 宋 苏辙 《雨中陪子瞻同颜复长官送梁焘学士舟行归汶上》诗:“不知江路长,但觉青山騖。” 清 朱彝尊 《送林佳玑还莆田》诗:“寒风江路兼山路,落日长亭更短亭。”

(2).江边道路。 唐 杜甫 《西郊》诗:“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

八百里

见“ 八百里駮 ”。

胡儿

(1).指胡人。多用为蔑称。《汉书·金日磾传》:“﹝ 日磾 既亲近,﹞贵戚多窃怨,曰:‘陛下妄得一胡儿,反贵重之。’” 唐 李颀 《古从军行》:“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五代 江为 《塞下曲》:“胡儿移帐寒笳絶,雪路时闻探马归。” 宋 陆游 《闻武均报已复西京》诗:“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寧知一日回。” 明 王世贞 《将军行》:“碧眼双胡儿,惯骑 大宛 驹。” 太平天囯 用为对 清 朝统治者的蔑称。《太平天囯诗歌选·天兵天将猛似虎》:“ 天京 天兵威似猛虎, 汉口 胡儿败若寒鷄。”

(2). 清 末 民 初泛用为对外国人的蔑称。 黄钧 《新年感事》诗之一:“试看歌舞欢腾地,又见胡儿策马来。” 于右任 《战争的孤儿》诗之二:“东村屋煨尽,西郊人逃亡;吾父击胡儿,何时死战场?”

(3).指胡人的儿童。 唐 高适 《营州歌》:“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唐 李益 《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六州胡儿六蕃语,十岁骑羊逐沙鼠。”

(4).果核。 元 张国宾 《薛仁贵》第三折:“你道不曾摘枣儿,口里胡儿那里来?”

饮马

(1).给马喝水。《左传·襄公十七年》:“ 卫 孙蒯 田于 曹 隧,饮马于 重丘 ,毁其瓶。”《太平御览》卷 * 二引《璅语》:“ 晋 治氏 女徒病,弃之。 舞嚚 之马僮饮马而见之。”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九:“第二天, 小王 邀 赵玉林 去找 郭全海 ,在 李 家的井边,碰到了他,他正在饮马。”

(2).谓使战争临于某地;通过战争扩大疆土至某地。语本《左传·宣公十二年》:“ 楚子 北,师次于 郔 。 沉尹 将中军, 子重 将左 子反 将右,将饮马于 河 而归。”《史记·秦本纪》:“ 德公 元年,初居 雍城 大郑宫 ,以牺三百牢祠 鄜畤 。卜居 雍 ,后子孙饮马於 河 。” 唐 沉下贤 《唐故银青光禄大夫郭公墓志》:“ 代宗 初, 犬戎 饮马 昆明 ,至于御沟。” 陈毅 《哭叶军长希夷同志》诗:“饮马 扬子江 ,触处见将才。”

镜湖

古代 长江 以南的大型农田水利工程之一。在今 浙江 绍兴 会稽山 北麓。 东汉 永和 五年(公元140年)在 会稽 太守 马臻 主持下修建。以水平如镜,故名。 唐 李白 《越女词》之五:“ 镜湖 水如月, 耶溪 女如雪。” 宋 苏轼 《永和清都观道士求此诗》:“ 镜湖 勅赐老 江 东,未似西归 玉局 翁。” 清 陈维崧 《鹧鸪天·秋日拨闷作》词:“一派凉秋,似 镜湖 ,西风萧瑟雁啣芦。”

只今

如今;现在。 唐 李白 《苏台览古》诗:“只今惟有 西江月 ,曾照 吴王 宫里人。” 宋 陈师道 《春怀示邻里》诗:“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 清 李国宋 《朝天宫感怀》诗:“自昔鼎成龙已去,只今松老鹤还飞。” 郭沫若 《雄师百万挽狂澜》诗:“只今双喜大临门,‘七一’佳期水库成。”

城阙

(1) 城门两旁的瞭望阁楼

(2) 宫殿

(3) 城市,特指京城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旌旗

旗帜

旌旗裂。——《资治通鉴·唐纪》

上建旌旗。——《资治通鉴》

钟鼓旌旗。——宋· 苏轼《教战守》

遍地旌旗。——《广东军务记》

旌旗蔽日

报国

为国家竭诚效力

精忠报国

雕面

(1).如雕之面目。比喻面目狰狞、猥琐。《新五代史·后蜀世家·孟知祥》:“﹝ 王昭远 ﹞谓 昊 曰:‘吾之是行,何止克敌,当领此二三万雕面恶少儿,取中原如反掌尔!’” 黄人 《<小说林>发刊词》:“上自建牙张翼之尊严,下迄雕面粥容之琐贱,眡沫一卷,而不忍遽置者,小説也。”

(2).用漆皮刻的马首装饰物。《隋书·礼仪志五》:“朱輅、黄輅、白輅、玄輅,皆雕面,鷖总。”原注:“刻漆韦为当颅。”

长星

(1).古星名。类似彗星,有长形光芒。《史记·景帝本纪》:“三年正月乙巳,赦天下。长星出西方。”《汉书·文帝纪》:“﹝八年﹞有长星出於东方。” 颜师古 注引 文颖 曰:“孛、慧、长三星,其占略同,然其形象小异……长星光芒有一直指,或竟天,或十丈,或三丈,或二丈,无常也。 * ,孛、彗星多为除旧布新,火灾,长星多为兵革事。”

(2).指巨星。 北周 庾信 《拟<咏怀>》之十一:“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 宋 吴文英 《八声甘州·陪庾幕诸公游灵岩》词:“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三国演义》第九八回:“ 孔明 妙算胜 孙 庞 ,耿若长星照一方。”

转祸为福

把灾祸转化为幸福。《战国策·燕策一》:“圣人之制事也,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君急遣臣见 武信君 ,可转祸为福,在今矣。” 宋 俞文豹 《吹剑录》:“欲于立谈之间,转祸为福,易危为安,若非假权以从事,则未见其能有济也。”《花月痕》第四五回回末评语:“嗟夫!淫如 碧桃 ,狠如 肇受 ,仅仅明发有怀,便可化辱为荣,转祸为福。”亦作“ 转灾为福 ”。 汉 马融 《延光四年日蚀上书》:“必得将兼有二长之才,无二短之累,参以吏事,任以兵法,有此数姿,然后能折衝厌难,致其功实,转灾为福。” 明 汪廷讷 《狮吼记·赏春》:“转灾为福吾缄舌,倚翠偎红你小心。”

乘时

乘机;趁势。 晋 左思 《吴都赋》:“富中之甿,货殖之选,乘时射利,财丰巨万。”《宋史·王晏传》:“今 契丹 南侵,天下汹汹,英雄豪杰固当乘时自奋。” 鲁迅 《三闲集·“皇汉医学”》:“ 日本 人 汤本求真 做的《皇汉医学》译本也将乘时出版。”

虎头

(1).谓头形似虎,古时以为贵相。《东观汉记·班超传》:“相者曰:‘生燕頷虎头,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南史·陈纪下·宣帝》:“ 张子煦 见而奇之,曰:‘此人虎头,当大贵也。’” 宋 陆游 《忆昔》诗:“虎头空有相,麟阁竟无缘。”

(2).一种屋饰。《淮南子·本经训》“盘紆刻儼” 汉 高诱 注:“刻儼,浮首、虎头之属,皆屋饰也。”

(3).头部画有虎形的舰只。 宋 陈师道 《和魏衍三日》之二:“虎头鱼尾不知数,朱旗一点来奔云。” 任渊 注引 虞世基 《水土记》:“ 梁孝元 作神兽舰,头画虎豹,以助军威。”

(4). 晋 代画家 顾恺之 字。 唐 杜甫 《题玄武禅师屋壁》诗:“何年 顾虎头 ,满壁画 瀛州 。”

心事

心里盘算、思虑的事(多指感到为难的)

不能

(1)

不可能;不能够

又北向,不能得日。——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不能理解

不能生育

不能实现

(2)

〈方〉∶不允许,不可以

不能不谈到

不能接受

不能相提并论

(3)

〈方〉∶不至于

毛锥子

毛笔的别称。因其形如锥,束毛而成,故名。《旧五代史·汉书·史弘肇传》:“ 弘肇 又厉声言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焉足用哉!’三司使 王章 曰:‘虽有长枪大剑,若 * 锥子,赡军财富,自何而集?’” 黄葆桢 《醉后看弄乌古刀》诗:“安用毛锥子,何如屠狗豪?”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