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京西陈郎中

作者:梅尧臣 朝代:宋代

赠京西陈郎中原文

忽枉乘轺车,锵然响金辔。
驻轸与我言,琅琅有深意。
乃知故相家,事业已不坠。
信哉渥洼种,千里可立致。
显祖实令君,名声取高位。
伯叔与懿考,联荣重当世。
于今多昆孙,朱紫纷曳地。
勉勉崇令德,苏李何难至。

诗词问答

问:赠京西陈郎中的作者是谁?答:梅尧臣
问:赠京西陈郎中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梅尧臣的名句有哪些?答:梅尧臣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轺车

(1).一马驾之轻便车。《墨子·杂守》:“为解车以枱,城矣。以軺车,轮軲,广十尺,辕长丈,为三辐,广六尺。”《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朱家 迺乘軺车之 洛阳 ,见 汝阴侯 滕公 。” 司马贞 索隐:“谓轻车,一马车也。”《晋书·舆服志》:“軺车,古之时军车也。一马曰軺车,二马曰軺传。”

(2).奉使者和朝廷急命宣召者所乘的车。亦指代使者。 唐 王昌龄 《送郑判官》诗:“东 楚 吴 山驛树微,軺车衔命奉恩辉。” 明 朱鼎 《玉镜台记·南北凯旋》:“軺车日夜纷来往, 馹 使奔忙赖脚跟。” 孙中山 《上李鸿章书》:“又有軺车四出,则外国之一举一动,亦无不周知。”

锵然

(1).形容金宝珠玉等声音清脆。 唐 蒋防 《幻戏志·叶法善》:“金翠珠玉,间厕其内,楼高百五十尺,微风所触,鏘然成韵。” 宋 苏轼 《石芝》诗:“忽惊石上堆龙蛇,玉芝紫笋生无数。鏘然敲折青珊瑚,味如蜜藕和鸡苏。”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画壁》:“忽闻吉莫靴鏗鏗甚厉,縲锁鏘然。” 徐迟 《大场的一夜》:“挺一挺胸,甲上的冰柱迸落,锵然有声。”

(2).形容书声琅琅。 宋 叶适 《朝奉郎致仕俞公墓志铭》:“入其塾,诵读之鏘然,覃思之悠然,人雅多公父子不穷於儒也。” 清 曾国藩 《仁和邵君墓志铭》:“飢饿围城之中,犹著《礼经通论》。诵声鏘然,彻於巷外。”

金辔

饰金的马缰绳。 唐 唐彦谦 《咏马》之一:“骑过玉楼金轡响,一声嘶断落花风。”《敦煌曲子词·酒泉子》:“红耳薄寒,摇头弄耳摆金轡。” 宋 梅尧臣 《赠京西陈郎中》诗:“忽枉乘軺车,鏘然响金轡。”

驻轸

停车。《晋书·地理志上》:“考卜惟王,乘飞驻軫。” 宋 梅尧臣 《赠京西陈郎中》诗:“驻軫与我言,琅琅有深意。”

琅琅

象声词,形容金石撞击的声音、响亮的读书声音等

深意

非常深刻的含意

知故

旧交好友。《后汉书·独行传·刘翊》:“﹝ 翊 ﹞又逢知故困馁於路,不忍委去,因杀所驾牛,以救其乏。”《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初, 寧 妻先卒,知故劝更娶。”《魏书·元熙传》:“及 熙 将死,復与知故书。”

巧智诈伪。《庄子·刻意》:“去知与故,循天之理。” 王先谦 集解:“《管子·心术篇》:‘去智与故’,此用其语。”《文子·十守》:“休精神,去知故,无好无憎,是谓大通。”《淮南子·主术训》:“木击折轊,水戾破舟,不怨木石而罪巧拙者,知故不载焉。” 高诱 注:“言木石无巧诈,故不怨也。”

相家

管理家务。《孔子家语·正论》:“ 叔孙穆子 避难奔 齐 ,宿於 庚宗 之邑, 庚宗 寡妇通焉而生 牛 。 穆子 返 鲁 ,以 牛 为内竖,相家。”

事业

(1) 人们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

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2) 特指没有生产收入,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文化、教育、卫生等单位

公用事业

(3) 个人的成就

他立志要做出一番事业来

不坠

(1).不辱。《国语·晋语二》:“知礼可使,敬不坠命。”

(2).犹不失。《北齐书·李浑传》:“﹝ 梁武帝 ﹞谓之曰:‘ 伯阳 之后,久而弥盛, 赵 李 人物,今实居多。常侍曾经将领,今復充使,文武不坠,良属斯人。’”

渥洼

即 渥洼 。 樊增祥 《<东溪草堂词选>自序》:“此五君者,譬诸 渥漥 美駟, 荆 野明摇,词学一日不湮,斯人亦一日不没。”参见“ 渥洼 ”。

(1).水名。在今 甘肃省 安西县 境,传说产神马之处。《史记·乐书》:“又尝得神马 渥洼水 中,復次以为《太一之歌》。” 裴駰 集解引 李斐 曰:“ 南阳 新野 有 暴利长 ,当 武帝 时遭刑,屯田 燉煌 界。人数於此水旁见羣野马中有奇异者,与凡马异……﹝ 利长 ﹞代土人持勒靽,收得其马,献之。” 唐 卢纶 《送史兵曹判官赴楼烦》诗:“ 渥洼 龙种散云时,千里繁花乍别离。” 清 刘大櫆 《与李侍郎书》:“盖 伯乐 过 渥洼 之渚,而马群为空。”

(2).指代神马。 唐 韩琮 《公子行》:“别殿承恩泽,飞龙赐渥洼。” 宋 苏轼 《送钱承制赴广西路分都监》诗:“舞凤尚从 天目 下,收驹时有渥洼姿。”

千里

指千里马

先王之千里。——《吕氏春秋·察今》

显祖

旧时对祖先的美称。《书·文侯之命》:“父 义和 ,汝克绍乃显祖。”《晋书·乐志上》:“皇皇显祖,翼世佐时。” 明 何景明 《述归赋》:“ 有申氏 之遗封兮,吾显祖乃肇家。”

令君

(1). 魏 晋 间对尚书令的敬称。后亦以称位居枢要的大臣。《晋书·荀瑁传》:“帝尝谓曰:‘ 魏武帝 言: 荀文若 之进善,不进不止; 荀公达 之退恶,不退不休。二令君之美,亦望於君也。’” 唐 沉佺期 《别侍御严凝》诗:“令君出使车,行迈方靡靡,静言芟枳棘,慎勿伤兰芷。” 宋 司马光 《陪子华燕醮厅酒半过赵中令园》诗:“簪裾丞相閤,林沼令君家,烟曲香寻篆,杯深酒过花。”

(2).对县令的尊称。 宋 韦居安 《梅磵诗话》卷中:“ 梁郑公 克家 未第时,为 潮州 揭阳 宰馆客,寓县治东斋。斋前有梅一株,忽於九月中盛开……邑士多赋诗,往往皆諂令君。” 宋 王安石 《慎县修路者》诗:“畚筑今三岁,康庄始一修,何言野人意,能助令君忧。” 金 王寂 《黄桃花》诗:“道士厌看千树老,令君别换一城新。”

名声

名誉;公众的评价:名声大噪|二爷的名声不大好听呢。

高位

(1) 显贵的职位

官居高位

(2) 靠上的部位

高位截瘫

伯叔

(1). 周 王朝对同姓诸侯的称呼。《书·旅獒》:“﹝王﹞分宝玉于伯叔之国,时庸展亲。” 孔颖达 疏:“分宝玉於同姓伯叔之国,见己无所爱惜,是用诚信其亲亲之道也。”

(2).伯父叔父。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多单呼伯叔。” 明 陈士元 《俚言解》卷一:“今人称伯父叔父止称伯叔,如古兄弟长幼之称减去‘父’字,非礼也。” 清 西厓 《谈徵·名部上·伯叔侄》:“今则对伯叔皆云姪,古人但称犹子从子矣。”

妇人称丈夫的兄弟。 明 陈士元 《俚言解》卷一:“妇称夫之兄弟曰伯叔,或称伯公叔公,或称伯伯,皆俗呼也。”

当世

(1) 当代

(2) 指地位显要的人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后汉书·张衡传》

于今

(1) 至今

车站一别,于今十年

(2) 如今;到现在

昆孙

(1).兄之孙。《左传·昭公十六年》:“ 孔张 ,君之昆孙 子孔 之后也。” 杜预 注:“昆,兄也。 子孔 , 郑襄公 兄, 孔张 之祖父。”

(2).远孙的统称。 清 梁章鉅 《称谓录·元孙》:“昆孙又为远孙之统称。”

朱紫

(1).红色与紫色。《文选·张衡<西京赋>》:“木衣綈锦,土被朱紫。” 李善 注:“朱紫,二色也。” 宋 梅尧臣 《洛阳牡丹》诗:“红栖 金谷 妓,黄值 洛川 妃。朱紫亦皆附,可言人世稀。”

(2).《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朱,正色;紫,间色之好者。恶其邪好而夺正色。”后因以“朱紫”喻正与邪、是与非、善与恶。《东观汉记·宗资传》:“ 汝南 太守 宗资 ,任用善士,朱紫区别。”《后汉书·陈元传》:“夫明者独见,不惑於朱紫;听者独闻,不谬於清浊。”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见一善则盱衡扼腕,遇一才则扬眉抵掌,雌黄出其脣吻,朱紫由其月旦。” 唐 刘知几 《史通·编次》:“ 班固 踵武,仍加祖述於其间……朱紫以之混淆,冠履於焉颠倒。”

(3).比喻辞采。《南齐书·周颙传》:“ 顒 音辞辩丽,出言不穷,宫商朱紫,发口成句。”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是以括囊杂体,功在銓别,宫商朱紫,随势各配。”

(4).古代高级官员的服色或服饰。谓朱衣紫绶,即红色官服,紫色绶带。《艺文类聚》卷四八引 南朝 梁 王僧孺 《吏部郎表》:“方愧朱紫,永懵钧衡。”

(5).古代高级官员的服色或服饰。谓红色、紫色官服。 唐 白居易 《偶吟》:“久寄形於朱紫内,渐抽身入蕙荷中。”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七:“唯大贤忽为人縶维,官至朱紫。” 清 李渔 《奈何天·忧嫁》:“下官只因宦途偃蹇,家计萧条,不以朱紫为荣,但觉素封可羡。”

曳地

(1).拖地。《史记·孝文本纪》:“上常衣綈衣,所幸 慎夫人 ,今衣不得曳地,幃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后汉书·舆服志上》:“建太常,十有二斿,九仞曳地。” 王汶石 《少年突击手》:“它( 秦岭 )穿着一件曳地的裙,裙褶里透出淡淡的青光。”

(2).倒卧在地。

勉勉

力行不倦貌。《诗·大雅·棫朴》:“勉勉我王,纲纪四方。” 朱熹 集传:“勉勉,犹言不已也。” 宋 陆游 《自规》诗:“修身在我尔,勉勉尽餘生。” 清 侯方域 《刘次邻字说》:“岂古之外而牧伯,而以勉勉纲纪者耶?”

令德

(1).美德。《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子产 寓书於 子西 ,以告 宣子 曰:‘子为 晋国 ,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 侨 也惑之。’”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定谥》:“昔 周公 , 文王 之子,諡曰 文公 。苟有令德,不嫌同諡。” 清 刘大櫆 《程府君墓志铭》:“奕奕 程 宗,世继其美,传序及君,令德愷悌。”

(2).指有高尚道德的人。 汉 蔡邕 《上封事陈政要七事》:“太子官属,宜搜选令德,岂有但取丘墓凶丑之人?”

苏李

(1). 汉 苏武 与 李陵 的并称。 唐 韩愈 《荐士》诗:“五言出 汉 时, 苏 李 首更号。”《新唐书·文艺传中·宋之问》:“语曰‘ 苏 李 居前, 沉 宋 比肩’,谓 苏武 、 李陵 也。” 清 周亮工 《何省斋太史诗序》:“ 苏 李 属和之篇, 鲍 谢 酣吟之响。”

(2). 唐 苏味道 、 李峤 及 苏颋 、 李乂 的并称。《新唐书·苏味道传》:“ 苏味道 , 赵州 欒城 人。九岁能属辞,与里人 李嶠 俱以文翰显,时号 苏 李 。”《新唐书·苏颋传》:“时 李乂 对掌书命,帝曰:‘前世 李嶠 、 苏味道 文擅当时,号 苏 李 ;今朕得 頲 及 乂 ,何愧前人哉!’” 清 赵翼 《陔馀丛考·苏李》:“ 汉 时 苏武 、 李陵 称‘ 苏 李 ’; 唐 时 苏味道 、 李嶠 亦称‘ 苏 李 ’; 明皇 时, 苏頲 、 李乂 对掌文翰, 明皇 亦称为‘ 苏 李 ’。”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