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闻砧

作者:江禹奠 朝代:明代

秋夜闻砧原文

雨过江村漾晚晴,铮铮木石作秋声。

羁人正念寒衣薄,何处敲霜到月明。

诗词问答

问:秋夜闻砧的作者是谁?答:江禹奠
问:秋夜闻砧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秋夜闻砧是什么体裁?答:七绝
问:江禹奠的名句有哪些?答:江禹奠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出处:御选明诗卷一百十二

参考注释

过江

(1).过 长江 。特指 西晋 和 北宋 王室东渡事。《晋书·王导传》:“过 江 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 新亭 饮宴。”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过 江 初,拜官,舆饰供饌。”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自过 江 来,或有思京饌者,命倣傚製造,终不如意。”

(2).指代 东晋 。 清 沉德潜 《<古诗源>例言》:“ 越石 景纯 ,联鑣接軫;过 江 末季,挺生 陶公 。” 清 王士禛 《读史杂感》诗之一:“过 江 名义共推 袁 , 宋 室孤臣念愍孙。”

晚晴

(1).谓傍晚晴朗的天色。 南朝 梁 何逊 《春暮喜晴酬袁户曹苦雨》诗:“振衣喜初霽,褰裳对晚晴。” 唐 高适 《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诗:“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 明 唐寅 《题画》诗:“草阁吟秋倚晚晴,云山满目夕阳明。”

(2).比喻晚年处境优裕。《新民晚报》1987.2.24:“他呢,笑谈白头逢盛年,人间重晚晴。”

铮铮

(1) 金属撞击声

铮铮然掷地作金石声

(2) 比喻刚正;坚贞

铮铮铁骨

(3) 比喻声名显赫,才华出众

名响铮铮

木石

(1).树木和山石。《孟子·尽心上》:“ 舜 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唐 杜甫 《水会渡》诗:“霜浓木石滑,风急手足寒。” 明 魏学洢 《核舟记》:“ 明 有奇巧人曰 王叔远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指木头与石头。《三国志·魏志·刘馥传》:“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为战守备。”《红楼梦》第十六回:“其山树木石虽不敷用, 贾赦 住的乃是 荣府 旧园,其中竹树山石以及亭榭栏杆等物,皆可挪就前来。”

(3).比喻无知觉、无感情之物。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四:“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躑躅不敢言。”《周书·文帝纪上》:“纵使木石为心,犹当知感;况在生灵,安能无愧!”《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一:“ 王世名 身穿囚服,一见两大尹即称谢道:‘多蒙两位大人曲欲全 世名 一命, 世名 心非木石,岂不知感恩。’” 鲁迅 《集外集拾遗·两封通信(复魏孟克)》:“我不是木石,倘有人给我一拳,我有时也会还他一脚的。”

(4).指刑具。《晋书·王坦之传》:“时卒士 韩悵 逃亡归首,云‘失牛故叛’,有司劾 悵 偷牛,考掠服罪。 坦之 以为 悵 束身自归,而法外加罪,懈怠失牛,事或可恕,加之木石,理有自诬,宜附罪疑从轻之例,遂以见原。”

(5).指山水画。 宋 陆游 《游昭牛图》诗:“ 游昭 木石师 李唐 ,画牛乃自其所长。”

(6).指宫室等建筑工程。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极谏》:“﹝ 徐充容 ﹞諫曰:‘ 玉华 ( 太宗 所造 玉华宫 )创制……终以茅茨示约,犹兴木石之疲,假使和雇取人,岂无烦扰之弊?’”《元史·武宗纪一》:“以 中都 行宫成,赏官吏有劳者……死於木石及病没者,给钞有差。”

(7).枳椇子的别名。 晋 崔豹 《古今注·草木》:“枳椇子,一名树蜜,一名木餳,实形拳曲,花在实外,味甜美如餳蜜,一名白石,一名白实,一名木石,一名木实。一名枳椇。”

秋声

指秋天里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落叶声、虫鸟声等。 北周 庾信 《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唐 刘禹锡 《登清暉楼》诗:“ 潯阳江 色潮添满, 彭蠡 秋声雁送来。” 明 吴甡 《杂兴》诗:“空林何歷歷,落叶尽秋声。”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三:“ 龙泉寺 边的深林丛树时时送出秋声,一阵一阵萧萧的大有雨意,也似催人离别。”

人正

即人元。 夏 历的岁首。 汉 班固 《 * 通·三正》:“十三月之时,万物始达,孚由而出,皆黑,人得加功,故 夏 为人正,色尚黑。”

寒衣

冬天御寒的衣服,如棉衣,棉裤等

就居求寒衣。——《资治通鉴·唐纪》

何处

哪里,什么地方。《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唐 王昌龄 《梁苑》诗:“万乘旌旗何处在?平臺宾客有谁怜?”《宋史·欧阳修传》:“ 脩 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奬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 欧阳脩 者,何处得来?’” 茅盾 《一个女性》五:“但是何处有爱呢?何处是爱呢?”

月明

(1).月光明朗。 唐 白居易 《崔十八新池》诗:“见底月明夜,无波风定时。” 元 袁士元 《和嵊县梁公辅夏夜泛东湖》:“小桥夜静人横笛,古渡月明僧唤舟。”《水浒传》第九回:“两个教头在月明地上交手。”

(2).指月亮;月光。 唐 李益 《从军北征》诗:“磧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明 寓山居士 《鱼儿佛》第一出:“白苹红蓼緑簑衣,青海滩头一钓磯。只恐夜静水寒鱼不饵,满船空载月明归。”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