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宿月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香山宿月原文

山中宜宿月,冬月亦可人。

岩斋此扫榻,岭衔半弓新。

寒影疏薜萝,幽籁摇松筠。

閒庭白如霜,洼水明似银。

寻胜不虑冷,得句迥绝尘。

丹崖栖娥驾,宛逢脩桂伦。

听法阶下松,指月传来真。

淙淙璎珞岩,辋水动涟沦。

光与月上下,难分疏复亲。

远火时明灭,如豹犬吠频。

少读摩诘书,惟知爱其文。

何期今夕景,一一如所云。

诗词问答

问:香山宿月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香山宿月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词韵第六部 出处:御制诗初集卷四十四

2. 时孟冬上弦

参考注释

冬月

指冬天。《史记·酷吏列传》:“ 温舒 顿足叹曰:‘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南史·刘孝绰传》:“初, 孝绰 居母忧,冬月饮冷水,因得冷癖,以 大同 五年卒官,年五十九。”《宋史·刑法志三》:“ 吴充 建请:‘流人冬寒被创,上道多冻死。请自今非情理巨蠧,遇冬月听留役本处,至春月遣之。’詔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六回:“我从去年冬月里就答应他引见你大哥的,所以他一直等在京里,不然他早就要赶回 湖北 去的了。”

可人

适合人的心意

扫榻

打扫床榻,表示欢迎客人

南台中丞扫榻见,北门学士倒屐迎。——陆游《案题徐载叔东庄》

扫榻以待

半弓

(1).半弓形。形容弦月。 唐 元稹 《春》诗:“昼漏频加箭,宵暉欲半弓。” 元 郭钰 《和罗习之见寄因简刘渊》:“古陂浄泻秋千顷,归路斜分月半弓。”

(2).半弓之地。形容面积很小。弓,旧时丈量地亩的计算单位。一弓等于五尺。 宋 杨万里 《闲居初夏午睡起》诗:“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嬾开。” 潘飞声 《移居横浜桥》诗:“拟闢半弓地,补种园中蔬。”

(3).俗以“一虎口”(约五寸)为一弓。半弓约二三寸。旧时用以形容妇女缠过的小足。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一折:“袖儿笼,指十葱;裙儿簌,鞋半弓。”

寒影

给人以清冷感觉的物影。 唐 苏味道 《咏霜》诗:“带日浮寒影,乘风进晚威。” 宋 余靖 《西山》诗:“鱼戏竹溪寒影碎,路穿松坞翠阴斜。” 元 程鉅夫 《送尹生归江西》诗:“野岸晓光千棹急,平湖寒影数峯欹。” 清 张鉴 《夕阳》诗:“记得红衫高骨马, 九嵕 寒影绕 潼关 。”

薜萝

(1).薜荔和女萝。两者皆野生植物,常攀缘于山野林木或屋壁之上。《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王逸 注:“女萝,兔丝也。言山鬼仿佛若人,见於山之阿,被薜荔之衣,以兔丝为带也。”后借以指隐者或高士的衣服。《南齐书·高逸传·宗测》:“量腹而进松朮,度形而衣薜萝。” 唐 张乔 《送陆处士》诗:“若向仙巖住,还应著薜萝。”

(2).借指隐者或高士的住所。 南朝 梁 吴均 《与顾章书》:“僕去月谢病,还觅薜萝。” 唐 韩偓 《雪中过重湖信笔偶题》诗:“道方时险拟如何,謫去甘心隐薜萝。” 清 黄遵宪 《岁暮怀人诗》之二:“十年冷署付蹉跎,归去空山卧薜萝。”

幽籁

幽雅的声音。 唐 权德舆 《酬穆七侍郎早登使院西楼感怀》诗:“晴霜丽寒芜,微月露碧鲜。杉梧韵幽籟,河汉明秋天。”

松筠

松树和竹子。《礼记·礼器》:“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后因以“松筠”喻节操坚贞。 南朝 齐 王融 《奉和南海王殿下咏秋胡妻》:“日月共为照,松筠俱以贞。”《梁书·元法僧等传论》:“ 侃 则临危不挠, 鸦仁 守义殞命,可谓志等松筠,心均铁石。” 唐 杜甫 《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浪迹同生死,无心耻贱贫。偶然存蔗芋,幸各对松筠。”《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 娇鸞 松筠之志虽存,风月之情已动。”

洼水

停积的水。《淮南子·览冥训》:“山无峻榦,泽无洼水。” 高诱 注:“洼水,渟水。”

寻胜

游赏名胜。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张逢》:“策杖寻胜,不觉极远。” 清 陈维崧 《月华清·为蒋元肤催妆》词:“怪何处北 阮 疏狂,约来朝 西山 寻胜。” 茅盾 《虹》:“春三月间游客带了酒肴来‘寻胜’,这里便是临时的雅座。”

得句

谓诗人觅得佳句。 唐 周贺 《上陕府姚中丞》诗:“成家尽是经纶后,得句应多諫諍餘。” 宋 陆游 《晴甫一日复大风雨连日不止遣怀》诗:“得句已无前辈赏,开编时与古人游。” 元 萨都剌 《高邮至邵伯》诗之一:“有时得句无人和,风雨寒窻夜读书。” 清 曹寅 《秋日过访芥公》诗:“得句闻敲鉢,逃禪媿闭关。”参见“ 觅句 ”。

迥绝

亦作“逈绝”。 1.犹连绵。不绝貌。 南朝 宋 鲍照 《和王丞》:“秋心日逈絶,春思坐连绵。” 钱振伦 注:“春思秋心,相续不絶,所谓‘长意无已年’也。”

(2).高峻貌。 唐 岑参 《太白胡僧歌》序:“云壁迥絶,人迹罕到。”

(3).超群卓绝。《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芳姿姝丽,盖国无双;风范清规,古今逈絶。” 明 张时彻 《诚意伯刘公神道碑铭》:“公讳 基 ,字 伯温 ,神知迥絶,读书能七行俱下。” 清 刘熙载 《艺概·诗概》:“ 唐 初四子沿 陈 隋 之旧,故虽才力迥絶,不免致人异议。”

(4).远胜,远远超过。 宋 陈善 《扪虱新话·韩文公参大巅》:“今观 大巔 与首座、侍者三人互相引发,皆迥絶言议之表。”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杂觚·乾隆辛卯会试榜得人》:“其出而任监司,治郡县者,皆迥絶流辈。”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第二节:“自兹以往,儒学之尊严,迥絶百流。”

(5).远远隔绝。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郑云叟》:“ 郑徵君 为诗,皆祛 * ,迥絶嚣尘。”《读史方舆纪要·浙江四·台州府》引《宋志》:“而 苍岭 当 衢 、 处 、 婺 三州,冈阜深阻,行者穷日而后度,人烟迥絶。”

(6).犹迥别。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三》:“ 魏 晋 迭兴,盛衰迥絶; 齐 梁 接踵,贮积悬殊。”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五章:“大地各国, 埃及 、 印度 为至古,而 埃及 王族、士族、农族等级迥絶。”

丹崖

绮丽的岩壁。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丹崖嶮巇,青壁万寻。” 唐 李白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诗:“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明 刘基 《徐资深华山图》诗:“ 华 岳插天七千丈,丹崖翠壁开仙掌。”

指月

佛教语。以指譬教,以月比法。《楞严经》卷二:“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復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 宋 余靖 《寄题宝峰山玩云亭》诗:“指月犹为幻,玩云应强名。”

淙淙

(1) 流水的声音

流水淙淙

(2) 嘁嘁喳喳声

波浪声淙淙,拍岸而来

璎珞

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装饰品,多用为颈饰

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摘出来。——《红楼梦》

辋水

即 辋川 。 唐 裴迪 《辋口遇雨忆终南山因献王维》诗:“ 輞水 去悠悠, 南山 復何在。”《旧唐书·文苑传下·王维》:“得 宋之问 蓝田 别墅,在 輞口 , 輞水 周於舍下。”参见“ 輞川 ”。

涟沦

细微的波纹。 唐 柳宗元 《晋问》:“其有乘化会神,振拔涟沦,摛奇文,出怪鳞,腾飞涛而上逸,生电雷於龙门者,犹仰纶飞缴,顿踏而取之,莫不脱角裂翼,呀吓匍匐。”

上下

(1) 高处和低处;上面和下面;职位上较高的和较低的人

上下同欲者胜。——《孙子·谋攻》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范仲淹《岳阳楼记》

(2) 辈分上较高的和较低的人

全家上下都很高兴

(3) 从上面到下面

上下打量着这位陌生人

(4) 指程度上高低、优劣

不分上下

(5) 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概数;左右

今年一亩地能有一千斤上下的收成

这位先生今年五十上下

(6) 称衙门中的差役

这般炎热,上下只得担待一步!——《水浒传》

分疏

亦作“ 分疎 ”。1.辩白;诉说。《北齐书·祖珽传》:“ 珽 自分疏,并云与 元海 素相嫌,必是 元海 譖臣。” 唐 张鷟 《游仙窟》:“娘子莫分疎。”《朱子语类》卷六六:“信也得,不信也得,无许多气力分疎。” 鲁迅 《坟·说胡须》:“然而接着就招了改革家的反感,这也是应该的。我于是又分疏,一回,两回,以至许多回。”

(2).指一样一样讲清楚。《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来到 贾 家,把这两项银子交付与 贾婆 ,分疏得明明白白。”

(3).疏远。《北齐书·神武帝纪下》:“本望君臣一体,若合符契,不图今日分疏到此。”

明灭

指时隐时现,忽明忽暗

星光明灭

明灭可见。——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云霞明灭或可睹。——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犬吠

狗叫。喻小的惊扰。 唐 杜牧 《上李司徒相公论用兵书》:“一军无主,仅一月日,曾无犬吠,况於他谋。”参见“ 犬吠之警 ”。

摩诘

(1). 维摩诘 (梵语vimalakīrti)的省称。意译为“净名”或“无垢称”。《维摩经》中说 维摩诘 是 毘耶离城 中一位大乘居士,和 释迦牟尼 同时,善于应机化导。曾经以称病为由,向 释迦佛 遣来问讯的 舍利弗 及 文殊师利 等宣扬大乘深义,为佛典中现身说法,辩才无碍的代表人物。 宋 苏辙 《谢人惠千叶牡丹》诗:“天女要知 摩詰 病,银瓶满送 洛阳 春。” 宋 陆游 《病中作》诗:“ 摩詰 病説法, 虞卿 穷著书。”

(2).指 唐 王维 。 维 字 摩诘 。 清 侯方域 《倪云林<十万图记>》:“按画家分南北二宗, 摩詰 为南宗创始。”

知爱

赏识喜爱。《宋书·谢灵运传》:“ 灵运 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 江 左莫逮。从叔 琨 特知爱之。” 明 归有光 《<山斋先生文集>序》:“又辱大理知爱,不可以辞。”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聂小倩》:“既相知爱,何敢深隐。我,剑客也。”

何期

犹言岂料。表示没有想到。 南朝 梁 陶弘景 《周氏冥通记》卷二:“凡庸 * ,少乐 * ,幸藉缘会,得在山宅,何期真圣,曲垂启降。” 明太祖 《御赐归老青田诏书》:“何期祸生於有隙,致使不安。”《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千里独行,方悲寂寞,何期旅邸,得遇故人。” 鲁迅 《悼杨铨》诗:“何期泪洒 江 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夕景

(1).指夕阳。 晋 挚虞 《思游赋》:“星鸟逝而时反兮,夕景潜而且融。” 南朝 宋 鲍照 《登大雷岸与妹书》:“夕景欲沉,晓雾将合。”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及其晨光初起,夕景斜辉,霜文翠照,陆离眩目。”参见“ 夕阳 ”。

(2).傍晚景象。《宋史·乐志八》:“西顥沆碭,夕景已肃。”

一一

一个一个地;依次地

一一检查

好一一听之。——《韩非子·内诸说上》

一一以叶自彰。——三国魏·邯郸淳《笑林》

一一为具言。——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一一自辨。——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一一详述之。——清·方苞《狱中杂记》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