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归保宁

作者:秦观 朝代:宋代

送僧归保宁原文

西湖环岸皆招提,楼阁晦明如卧披。
保宁复在最佳处,水光四合无端倪。
车尘不来马足断,时有海月相因依。
上人弱龄已隶此,心目所证惟瑰琦。
白玉芙蓉出清沼,天然不受缁尘扰。
坐客一语不入意,目如明星视飞鸟。
冠切云兮佩玉难,上人顾之真等闲。
应缘聊入人间世,兴尽却归湖上山。
伊余久欲窥禹穴,矧今仲父官东越。
行挽秋风入剡溪,为君先醉西湖月。

诗词问答

问:送僧归保宁的作者是谁?答:秦观
问:送僧归保宁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秦观的名句有哪些?答:秦观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西湖

湖名。在浙江省杭州市区以西,三面环山(有南高峰、北高峰、玉皇山等),周长15公里,被孤山、白堤、苏堤分隔为外西湖、里西湖、后西湖、小南湖和岳湖

招提

(1).梵语。音译为“拓斗提奢”,省作“拓提”,后误为“招提”。其义为“四方”。四方之僧称招提僧,四方僧之住处称为招提僧坊。 北魏 太武帝 造伽蓝,创招提之名,后遂为寺院的别称。 南朝 宋 谢灵运 《答范光禄书》:“即时经始招提,在所住山南。”《旧唐书·武宗纪》:“寺宇招提,莫知纪极,皆云构藻饰,僭拟宫居。”《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樵舍外已闻犬吠,招提内尚见僧眠。” 清 魏源 《武林纪游》诗之四:“且还招提宿,寄此山夕永。”参阅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十六、《翻译名义集·寺塔坛幢》。参见“ 拓提 ”。

(2).招引提携。 明 李贽 《与耿司寇告别书》:“公今宦游半天下矣,两京又人物之渊,左顾右盼,招提接引,亦曾得斯人乎?”

楼阁

泛指楼房。阁,架空的楼。《后汉书·吕强传》:“造起馆舍,凡有万数,楼阁连接,丹青素堊,雕刻之饰,不可单言。” 唐 白居易 《长恨歌》:“楼阁玲瓏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西游记》第三六回:“幸得那壁厢有楼阁不远,想必是庵观寺院,我们都到那里借宿一宵。”

晦明

(1) 黑夜和白昼

(2) 昏暗和晴朗

(3) 阴晴

保宁

(1).保有并使之安定。《逸周书·尝麦》:“保寧尔国,克戒尔服。”

(2).谓辅佐护卫使安宁巩固。 唐 苏颋 《授薛稷中书侍郎制》:“翼戴朕躬,保寧王室,厥功茂矣。”

佳处

(1).优美之处。《世说新语·文学》“ 孙兴公 作《天台赋》”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 赤城 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而界道。’此赋之佳处。”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附录引 宋 周密 《题<保母帖>》诗:“佳处将无同,閟妙未易语。” 鲁迅 《呐喊·故乡》:“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象,没有言辞了。”

(2).谓胜境。 唐 杜甫 《次空灵岸》诗:“迴帆覬赏延,佳处领其要。” 唐 韩愈 《将至韶州借图经》诗:“愿借图经将入界,每逢佳处便开看。” 宋 文同 《奉寄兴州分判诚之蒲兄》诗:“ 武兴 山水郡,左右有佳处。” 明 唐顺之 《茅处士妻李孺人合葬墓志铭》:“尝欲邀诸诗客相与入 天台 雁宕 ,访 赤城 佳处以为快。”

水光

水面映现出的光色。 南朝 梁 江淹 《悼室人》诗之七:“阶前水光裂,树上雪花团。” 宋 苏轼 《前赤壁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孽海花》第六回:“﹝ 雯青 ﹞把船窗推开,只见白茫茫一片水光。” 许地山 《缀网劳蛛·黄昏后》:“从秋的夕阳渲染出来等等的美丽已经布满前路:霞色、水光、潮音、谷响、草香等等。”

四合

(1).四面围拢。 汉 班固 《西都赋》:“人不得顾,车不得旋,闐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新唐书·吐蕃传下》:“ 乞悉蓖 见兵寡,悉众追,堕伏中,兵四合急击,遂禽之,献京师。”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婴宁》:“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

(2).四方配合;四面相应。《汉书·儿宽传》:“六律五声,幽赞圣意;神乐四合,各有方象。” 唐 韩愈 《汴泗交流赠张仆射》诗:“发难得巧意气粗,欢声四合壮士呼。”

无端

(1) 没来由;没道理

无端滋事

(2) 品性不端正

无端贱婢

(3) 没有尽头

车尘

(1).车行扬起的尘埃。喻奔走的辛苦。 唐 温庭筠 《秋日》诗:“天籟思林岭,车尘倦都邑。” 清 顾彩 《梅花驿》诗:“马跡车尘暗陌头,遥看古驛入南州。”

(2).指代车骑。敬称对方时亦用之。 唐 罗隐 《偶兴》诗:“逐队随行二十春, 曲江 池畔避车尘。如今赢得将衰老,闲看人间得意人。” 宋 苏轼 《与颍州运使刘昱启》:“暂屈外臺之寄,一苏右辅之民。日望车尘,按临封部。” 清 吴伟业 《读史杂感》诗之四:“匍匐车尘下,腰间玉鹿卢。”

不来

(1).不归。《诗·小雅·采薇》:“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朱熹 集传:“来,归也。”

(2).逸诗《貍首》的别称。因貍一名不来,故称。《汉书·郊祀志上》:“后五十年, 周灵王 即位。时诸侯莫朝 周 , 萇弘 乃明鬼神事,设射《不来》。”按《史记·封禅书》作“设射《貍首》”。 裴骃 集解引 徐广 曰:“貍,一名不来。”

马足

(1).马的足。《新唐书·归登传》:“ 登 性温恕,家僮为马所踶,笞折马足, 登 知,不加责。”《宋史·韩世忠传》:“背嵬军各持长斧,上揕人胸,下斫马足。”

(2).马的足力。《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孙子 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汉 张衡 《东都赋》:“马足未极,舆徒不劳。”

(3).指破绽。 周克芹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三章:“她是想支吾了事,怕老汉寻根究底的结果,会把昨晚深夜归家的马足露了出来,惹得老汉的又一顿训斥。”

海月

(1).海上的月亮。 唐 张说 《送王光庭》诗:“ 楚 云眇羈翼,海月倦行舟。” 唐 白居易 《饮后夜醒》诗:“枕上酒容和睡醒,楼前海月伴潮生。” 明 何景明 《九月二十五日会曹汝学侍御于麓堂夜归遂过侍御宅》诗:“菊院霜天静,枫城海月迟。”

(2).海生动物名。亦称窗贝。贝壳圆形,薄而透明,多用来嵌装门窗或房顶,以透光线;肉可食。《文选·郭璞<江赋>》:“王珧海月,土肉石华。” 李善 注注《临海水土物志》:“海月,大如镜,白色,正圆,常死海边,其柱如搔头大,中食。” 宋 梅尧臣 《杜和州寄新醅》诗:“ 淮南 寄我玉醅酒,白蚶海月君家有。” 孙景瑞 《红旗插上大门岛》第七章:“头上是瓦盖的屋顶,在前檐铺着的那四块海月上面,迅疾地滚动着雨水。”

相因

(1).相袭;相承。《史记·酷吏列传》:“二千石繫者新故相因,不减百餘人。”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二:“国初宰相权重,臺諫侍从,莫敢议己,至 韩琦 、 范仲淹 始空贤者而争之,天下议论,相因而起。”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读史》:“惟八书十志, 迁 固 相因,作者沿波,递相撰述。”

(2).相关;相互依托。 唐 元稹 《莺莺传》:“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处。” 宋 曾巩 《洪范传》:“﹝貌、言、视、听、思﹞五者,思所以为主於内,而用四事为外者也;至於四者,则皆自为用而不相因。”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景出想像,情在体贴,能以兴为衡,以思为权,情景相因,自不失重轻也。” 清 曹寅 《柳村画荷花长幅戏题》诗之二:“花花相似叶相因,数叶排花便失真。”

(3).价钱便宜。《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 梁尚宾 听説,心中不忿,又见价钱相因,有些出息,放他不下。”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四章:“牛肉是顶养人的,价钱又比猪肉相因,为啥不吃?”

上人

(1) 旧时尊称僧人

(2) 佛教称德行高尚的人

知道善而行之,上人矣

(3) 指职位高的统治者

(4) 上等人

农工商贾劳苦营生,非上人之所为

(5) 〈方〉∶指父母或祖父母

(6) 凌驾于他人之上

弱龄

(1).弱冠之年。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时司徒 袁粲 ,有高世之度,脱落尘俗,见公弱龄,便望风推服,叹曰:‘衣冠礼乐在是矣!’时 粲 位亚台司,公年始弱冠。” 明 宋濂 《符氏世谱记》:“ 文昌 之年犹未弱龄,朝夕奔走乎西东。”

(2).泛指幼年、青少年。 晋 陶潜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诗:“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逯钦立 注:“弱龄,弱年,少年。” 南朝 梁 沉约 《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弱龄便神情峻彻,非常童稚之伍,行仁尚道,洗志法门,至年十岁,慈念弥篤。”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迦毕试国》:“王城西北大河南岸旧王迦蓝,内有 释迦菩萨 弱龄齓齿,长餘一寸。” 季羡林 等注:“齓齿,此指 释迦 菩萨少年时所换的牙齿。”《清史稿·世祖纪二》:“朕自弱龄,即遇皇考 太宗皇帝 上宾,教训抚养,惟圣母皇太后慈育是依。”按, 顺治 ( 世祖 )六岁时登位,由 睿亲王 多尔袞 摄政。

心目

(1) 内心

吾心目中。——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2) 想法和看法

瑰琦

亦作“瓌琦”。瑰丽奇异。 晋 皇甫谧 《<三都赋>序》:“﹝作者﹞盛称其本土险阻瓌琦,可以偏王。”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六:“ 东坡 荐 黄 自代之词,瑰琦之文,妙絶当世。” 康有为 《中国颠危误在全法欧美而尽弃国粹说》:“而后生新学,骤睹 欧 美 学説之富且瓌琦也,浸淫灌注之,不暇思其流弊也。”

玉芙蓉

(1).白莲花。 宋 朱熹 《莲沼》诗:“亭亭玉芙蓉,逈立映澄碧。”

(2).白牡丹的一种。 明 王象晋 《 * ·花二·牡丹》:“其白色有玉芙蓉、素鸞娇、緑边白、玉重楼……玉绣球。”

(3).喻美人。 宋 方千里 《浣溪沙》词:“面面虚堂水照空,天然一朶玉芙蓉、千娇百媚语惺憁。”

(4).指芙蓉帐,华美的帐子。 清 刘献廷 《横塘》诗:“被底餘寒午夜鐘,薰笼香透玉芙蓉。脸侵红杏一枝雨,眉点青山若个峰。”

(5).指玉杯。 唐 王建 《宫词》之九一:“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迎日,五色云车驾六龙。”

(6).喻雪峰。 明 唐寅 《题画》诗之四:“寒雪朝来战朔风,万山开遍玉芙蓉。”

然不

见“ 然否 ”。

缁尘

黑色灰尘。常喻世俗污垢。 南朝 齐 谢朓 《酬王晋安》诗:“谁能久 京洛 ,緇尘染素衣。” 唐 李益 《答许五端公马上口号》:“晚逐旌旗俱白首,少游 京洛 共緇尘。” 清 张之洞 《读史绝句·陈子昂宋之问》:“文人夸诞骋虚辞,多少緇尘浼素丝。”

坐客

看客,观众

坐客乃西顾而叹。——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入意

中意;满意。 唐 姚岩杰 《报颜标》诗:“眼前俗物关情少,醉后青山入意多。”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娶妇》:“或不入意,即留一两端綵段,与之压惊,则此亲不谐矣。”

明星

有名的或技巧非常高的表演者;旧时也指交际场中有名的女子

电影明星

足球明星

全明星阵容

全明星队

交际明星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唐· 杜牧《阿房宫赋》

飞鸟

(1).会飞的鸟类。亦泛指鸟类。《礼记·曲礼上》:“鸚鵡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吕氏春秋·功名》:“树木盛则飞鸟归之。”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惕飞鸟之跱衡。”

(2).指古代藏钩游戏中不固定属于哪一方的人。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贬误》:“《风土记》曰:藏钩之戏,分二曹以校胜负。若人耦则敌对,若奇则使一人为游附,或属上曹,或属下曹,名为飞鸟。”

切云

高冠名,一说是上与云齐。极言其高

冠切云之崔嵬。——《楚辞·屈原·涉江》

佩玉

(1) 贵族身上所佩戴的玉器

(2) 佩戴玉器

等闲

(1) 轻易;随便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寻常,平常

烈火焚烧若等闲。——明· 于谦《石灰吟》

(3) 又如:

卫朝奉有心要盘他这所住房,等闲再不叫人来讨。——《初刻拍案惊奇》

(4) 无端;平白地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宋· 岳飞《满江红》

等闲平地起波澜

应缘

犹言大概是。 宋 徐铉 《柳枝词》:“应缘鶯舌多情赖,长向 双成 説翠条。”

犹攀附。《宋史·徽宗纪一》:“党人子弟毋得擅到闕下,其应缘趋附党人罢任在外指射差遣及得罪停替臣僚,亦如之。”

人间世

人世;世俗社会。 宋 陈师道 《平翠阁》诗:“欲置湖上田,谢絶人间世。” 清 洪昇 《长生殿·怂合》:“且慢提,人间世、有一处怎偏忘记?” 茅盾 《创造》:“有时竟觉得我确已超出了人间世,夷然忘了我的存在,也忘了人的存在。”

却归

亦作“却归”。退归。多谓辞官回家。 唐 韩愈 《与大颠师书》:“至此一二日,却归高居,亦无不可。” 唐 赵璘 《因话录·羽》:“ 蒙 却归故林,而 赵 公薨於相位。” 南唐 沉汾 《续仙传·王可交》:“ 王渢 具以奏闻,詔称其异。后 可交 却归乡里,备话歷歷。”

上山

(1) 爬山,进山

上山拾草

(2) 〈方〉∶指人死亡,埋葬

(3) 〈方〉∶蚕的上簇

谁也料得到这些“宝宝”上山前还得吃多少叶。——茅盾《春蚕》

伊余

自指,我。 三国 魏 曹植 《责躬诗》:“伊余小子,恃宠骄盈。” 五代 贯休 《古离别》诗:“只恐 长江 水,尽是儿女泪。伊余非此辈,送人空把臂。” 明 刘基 《北上感怀》诗:“伊余朽钝材,嬾拙更无比。”

禹穴

(1).相传为 夏禹 的葬地。在今 浙江省 绍兴 之 会稽山 。《史记·太史公自序》:“二十而南游 江 、 淮 ,上 会稽 ,探 禹穴 。” 裴骃 集解引 张晏 曰:“ 禹 巡狩至 会稽 而崩,因葬焉。上有孔穴,民閒云 禹 入此穴。” 南朝 宋 谢灵运 《游山》诗:“幸游 建德 乡,观奇经 禹穴 。” 唐 李白 《越中秋怀》诗:“何必探 禹穴 ,逝将归 蓬丘 。”

(2).指 会稽 宛委山 。相传 禹 于此得 黄帝 之书而复藏之。 唐 李白 《送二季之江东》诗:“ 禹穴 藏书地, 匡山 种杏田。” 王琦 注:“ 贺知章 《纂山记》曰: 黄帝 号 宛委穴 为 赤帝 阳明之府,於此藏书。 大禹 始於此穴得书,復於此穴藏之,人因谓之 禹穴 。” 禹 于 宛委山 得 黄帝 金简书之说,见《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宋 陆游 《秋雨初霁徙倚门外有作》诗:“前身已预 兰亭 会,老眼曾窥 禹穴 书。” 清 王誉昌 《舟泊武林城外因忆新安会稽之胜赋呈确庆夫子志别》诗:“学溯 考亭 开雾障,书探 禹穴 破云封。”

(3).相传为 夏禹 决 汉水 时的住处。在今 陕西省 旬阳县 东。《大清一统志·兴安府·古迹》:“ 禹穴 在 洵阳县 东一百三十里。高八尺,深九尺。旁鎸“禹穴”二字。穴右有泉,味甚清洌。世传 禹 决 汉水 时居此。”

仲父

(1).古代称父亲的大弟。《释名·释亲属》:“父之弟曰仲父……仲父之弟曰叔父。”

(2). 春秋 时 齐桓公 尊 管仲 为仲父。《荀子·仲尼》:“﹝ 齐桓公 ﹞倓然见 管仲 之能足以託国也……遂立以为仲父。” 杨倞 注:“ 仲 者, 夷吾 之字;父者,事之如父。”后因用以称 管仲 。 三国 魏 曹操 《善哉行》:“ 齐桓 之霸,赖得 仲父 。” 晋 陶潜 《读山海经》诗之十三:“ 仲父 献诚言, 姜公 乃见猜。” 逯钦立 校注:“ 仲父 , 管仲 。” 清 钱谦益 《光禄大夫赠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谥文通铁山王公墓志铭》:“昔者, 伊生 五就,拜币聘于 有莘 ; 仲父 一匡,谢沟瀆于 堂阜 。”

(3).用于帝王对宰相重臣的尊称。《史记·吕不韦列传》:“ 庄襄王 即位三年,薨,太子 政 立为王,尊 吕不韦 为相国,号称‘仲父’。” 张守节 正义:“仲,中也,次父也。盖效 齐桓公 以 管仲 为仲父。” 汉 刘向 《说苑·正谏》:“﹝ 秦始皇 ﹞乃立 焦 ( 茅焦 )为仲父,爵之为上卿。”《晋书·王导传》:“时 荆 扬 晏安,户口殷实, 导 为政务在清静,每劝帝克己励节,匡主寧邦。於是尤见委杖,情好日隆,朝野倾心,号为‘仲父’。”

(4).指 孔丘 。 丘 字 仲尼 ,故称。《文选·吴质<答东阿王书>》:“钻 仲父 之遗训,览 老氏 之要言。” 李善 注:“ 仲父 , 仲尼 也。”

东越

(1).古族名。古代 越 人的一支。相传为 越王 勾践 的后裔。 秦 汉 时分布在今 浙江省 东南部、 福建省 北部一带。 汉武帝 元鼎 六年(公元前111年) 东越王 馀善 反 汉 ,旋被其部属所杀。部分族人被迫迁入 江 淮 地区。参阅《史记·东越列传》。

(2).指 闽 东或 浙 东地区。 南朝 梁 江淹 《诣建平王上书》:“ 子陵 闭关於东 越 , 仲蔚 杜门於西 秦 。” 唐 柳宗元 《哭连州凌员外司马》:“輶轩下东 越 ,列郡苏疲羸。”

秋风

秋天的风

剡溪

水名。 曹娥江 的上游。在 浙江 嵊县 南。 唐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湖月照我影,送我至 剡溪 。” 明 许时泉 《午日吟》:“我是箇 子猷 乘兴到 剡溪 ,你似箇 远 老忘情过 虎谿 。”参阅《太平寰宇记》卷九六。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