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 寄段录事孙助教道友等

作者:马钰 朝代:元代

原文

诸公学道,略听予言。
如同干句家缘。
试看登杆踏索,走马行船。
何曾说辛道苦,遇艰难、转转心坚。
忘危险,更忘身忘命,忘后忘前。
不管傍人冷笑,殷勤地,常常谨谨专专。
假是苏秦陆贾,说不回肩。
人能如斯向道,可搜真、搜妙搜玄。
无不悟,又何愁不做神仙。

诗词问答

问:《满庭芳 寄段录事孙助教道友等》的作者是谁?答:马钰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元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马钰的名句有哪些?答:马钰名句大全

书法欣赏

马钰满庭芳 寄段录事孙助教道友等书法作品欣赏
满庭芳 寄段录事孙助教道友等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诸公

(1).众公卿。《公羊传·隐公五年》:“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诸公者何?诸侯者何?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其餘大国称侯。” 汉 班固 《 * 通·礼乐》:“诸公六六为行,诸侯四四为行。”

(2).诸多年老长者。《史记·田叔列传》:“ 叔 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 张守节 正义:“诸公谓丈人行也。”

(3).泛称各位人士。 唐 杜甫 《醉时歌》:“诸公衮衮登臺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元 贡师泰 《送江西傅与砺赴广州教授》诗:“买得 吴 船便欲东,更骑羸马别诸公。”《儒林外史》第十七回:“三位先生,小弟有个疑难在此,诸公大家参一参。”

学道

(1).学习道艺,即学习儒家学说,如仁义礼乐之类。《论语·阳货》:“君子学道则爱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无财者谓之贫,学道不能行者谓之病。若 宪 ,贫也,非病也。” 宋 唐庚 《大观四年作诗寄任因命舍弟同赋》:“学道一生凡几化,不因到此始知非。” 明 唐顺之 《万思节以集中无名作诗见贻》之一:“学道频年慕屡空,支离犹堕语言中。”

(2).学习道行。指学仙或学佛。《汉书·张良传》:“廼学道,欲轻举。” 颜师古 注:“道谓仙道。” 宋 苏轼 《将至广州用过韵寄迈迨二子》:“皇天遣出家,临老乃学道。”《西湖佳话·葛岭仙迹》:“从 左慈 学道,得九丹金液仙经。” 鲁迅 《且介亭杂文·难行和不信》:“然而出来的题目就因此常常是难题,仍如飞剑一样,非上 武当山 寻师学道之后,决计没法办。”

(3).即学政。《儒林外史》第三回:“荏苒三年,升了御史,钦点 广东 学道。” 清 蒲松龄 《禳妒咒·入泮》:“酒色养的那脾胃娇,那厌气时文也不待瞧。我的天,学道瞎,真是瞎学道。”《醒世姻缘传》第十二回:“据了他的学识,与他个学道,绰绰然做得过去,却不肯把学道与他,偏与他个巡道。”参见“ 学政 ”。

如同

好像,类似

待我如同亲人一样

家缘

(1).家业;家产。 唐 吕岩 《沁园春》词之二:“限到头来,不论贫富,著甚千忙日夜忧,劝年少,把家缘弃了,海上来游。”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夜拥孤衾三幅布,昼欹单枕是一枚甎,只此是家缘。” 元 无名氏 《合同文字》第一折:“因此上携宅眷,撇家缘,图一个苟活偷全。”《西游记》第二三回:“我倒是个真心实意,要把家缘招赘汝等,你倒反将言语伤我。”

(2).犹家务。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三折:“念 竇娥 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 竇娥 少爷无娘面。”

(3).指妻子。 明 汤显祖 《牡丹亭·索元》:“他行踪杳然,他行踪杳然。有了俏家缘,风声儿落谁店?” 明 叶宪祖 《丹桂钿合》第五折:“几番要丢了这桩道路,争奈没甚么养活家缘。”

试看

试着看看;且看。 唐 韩愈 《盆池》诗之五:“且待夜深明月去,试看涵泳几多星。”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一折:“俺绰起这桃花瓣儿来,我试看咱,好红红的桃花瓣儿。”

踏索

走索。杂技的一种,演员在悬空的绳索上来回走动,并表演各种动作。又称踏绳。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元宵》:“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餘里,击丸、蹴踘、踏索、上竿。” 宋 洪迈 《夷坚三志壬·张三店女子》:“我家本微薄,亦曾去从路岐为踏索之技,所以习熟。”《文献通考·乐二十》:“絙戏, 汉 世以大丝绳繫两柱头閒,相去数丈,两倡对舞,行於绳上,对面道逢,肩相切而不倾。 张衡 所谓‘跳丸劒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是也。 梁 三朝伎谓之高絙,或曰戏绳,今谓之踏索焉。” 许地山 《女儿心》:“她学会些江湖伎俩,如半截美人、高跷、踏索、过天桥等等。”

走马

(1) 骑着马跑

平原走马

(2) 善跑的马

团长有一匹棕色马,是匹好走马

行船

通行船只;驾驶船只

何曾

反问表示未曾

你何曾想到他今天会成为总统?

艰难

艰苦困难

历艰难险巇。——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序》

漫长而艰难的行军

转转

渐渐。《汉书·贡禹传》:“后世争为奢侈,转转益甚。” 唐 张籍 《使至蓝溪驿寄太常王丞》诗:“独上 七盘 去,峯峦转转稠。” 明 李贽 《答刘晋川书》:“且生世之苦目击又已如此,使我学道之念转转急迫也。”

(1).回转。《何典》第七回:“过了一年半载,转转家乡,留些银钱安了家,又出去了,习以为常。”

(2).漫步;闲逛。 肖应棠 《巧渡金沙江》:“我心里本来就着急得不得了,这一问更觉得焦躁,于是决定出去转转。” 吉学霈 《田野里的追逐》:“‘我们是从城里来的,’矮个子甜腻腻的笑着说:‘随便到乡下来转转。’”

危险

有可能失败、死亡或遭受损害的境况

危险品

忘身

奋不顾身;置生死于度外。 汉 贾谊 《治安策》:“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然侍卫之臣不懈於内,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於陛下也。” 宋 苏轼 《赐太师文彦博乞致仕不许批答》:“其所以忘身徇国,捨逸就劳者,岂有求而然哉!”

忘命

不怕死;竭尽全力。《后汉书·郎顗传》:“稟性愚愨,不识忌讳,故出死忘命,恳恳重言。” 韩少功 《飞上蓝天》:“如今软的怕硬的,硬的怕忘命的。”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下十八:“全社的男子,不论老少,也都忘命地干了。”

不管

(1)

不顾,不被相反的力量阻塞或阻止;无视不利的结果

不管身体好坏,他都工作到深夜

(2)

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结果都不会改变,后面常有副词“都”“总”“也”等跟他呼应

只看到他的一些缺点,认为这些缺点在他身上是不可饶恕的,而不管这些缺点在别人身上的情况如何

冷笑

含有轻蔑、讥讽、无可奈何、愠怒等意味的笑

殷勤

(1) 情意深厚

鞠养殷情

致殷勤之意。——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2) 热情周到

殷勤的服务员

(3) 勤奋

殷勤小心

(4) 礼物

日后致殷勤

常常

(1) 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次数多,而且时间相隔不久

他常常工作到深夜

(2) 否定式多用“不常”,少用“不常常”

他不常来

谨谨

(1).勤恳不懈貌;殷勤貌。谨,通“ 勤 ”。 唐 权德舆 《卢相公谢中书侍郎表》:“盖谨谨诫惧,人之常分,而訏謨教化,宜择全才。” 宋 文同 《试秘书省校书郎赵君墓志铭》:“而君常入诸父行,谨谨就业,未始略遨嬉。”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三折:“既然谨谨相邀,我则索亲身便往。”

(2).细密貌。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蔓菁》:“麤细均熟,谨谨著牙,真类鹿尾。” 缪启愉 校释:“谨谨,紧密细緻。”

(3).严谨貌。 清 恽敬 《上曹俪笙侍郎书》:“ 震川 之文谨谨,则置辞必近,其失也少敝而多支。”

专专

(1).用心专一。《楚辞·九辩》:“计专专之不可化兮,愿遂推而为臧。” 刘永济 校释:“此自计己专一不变之初心……专专,纯一也。” 唐 韩愈 《复志赋》:“始专专於讲习兮,非古训为无所用其心。”

(2).形容精神专注。 唐 白居易 《为宰相贺赦表》:“天下之目专专然,观陛下之动;天下之耳顒顒然,听陛下之言。”

(3).专门;特地。《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三巧儿 道:‘明日专专望你。’”《西游记》第三十回:“因这般想你,专专教我来请你的。”

聚集貌。《诗·豳风·东山》“有敦瓜苦,烝在栗薪” 毛 传:“敦,犹专专也。” 郑玄 笺:“此又言妇人思其君子之居处,专专如瓜之繫缀焉。” 陆德明 释文:“专,徒端反。” 陈奂 传疏:“专专者,聚之意。”

假是

(1).如果。 元 无名氏 《看钱奴》第三折:“他假是搬的走了,我这五个钱问谁讨?”

(2).即使;纵使。 元 朱庭玉 《祆神急·道情》套曲:“假是功勋,图象 麒麟阁 ,争如忙里闲,暂放眉间锁。”

苏秦

战国时期纵横家。字季子,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主张合纵攻秦。先奉燕昭王命入齐,进行反间活动,使齐疲于对外战争。齐b167王末年任齐相。与赵国李兑一起约五国合纵攻秦,迫使秦归还部分侵占的魏、赵之地。齐亦乘机攻灭宋国。后来燕将乐毅联合五国大举攻齐,他的反间活动暴露,被车裂处死。

不回

正直,不行邪僻。《诗·大雅·旱麓》:“岂弟君子,求福不回。” 高亨 注:“回,邪僻。此言君子以正道求福。”《后汉书·侯霸传》:“﹝ 霸 ﹞在位明察守正,奉公不回。”《新唐书·郗士美传》:“﹝ 士美 ﹞自拾遗七迁至中书舍人,处事不回,为宰相 元载 所忌。” 明 何景明 《用直篇》:“行高而不回,言危而不逊。”

如斯

如此。《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奇谑三·代死失火》:“苟谓事事如斯,吾未之信矣。” 郭沫若 《黄山之歌》:“ 峨眉 号称天下秀,不知是否信如斯。”

向道

(1).指引道路。 唐 韩愈 《送齐皞下第序》:“今之君天下者,不亦劳乎?为有司者,不亦难乎?为人嚮道者,不亦勤乎?” 朱熹 考异:“所谓人者,指应举者而言。为之作嚮道者,谓指引其道路所嚮。”

(2).指引路或引路的人。 清 戴名世 《纪红苗事》:“内地奸人诱使为 苗 嚮道,阑入攫取人畜。”《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昔 镇南王 不用嚮道,率众深入,不战自溃。”参见“ 嚮导 ”。

谓向慕道义。 宋 苏轼 《策略二》:“今者曾不得岁月之暇,则夫礼乐刑政教化之源,所以使天下回心而嚮道者,何时而议也。” 清 邹容 《革命军》第二章:“﹝八旗子弟等﹞不必读书嚮道,以充其识力,由少爷而老爷、而大老爷、而大人、而中堂,红顶花翎,贯摇头上,尚书侍郎,殆若天职。”

无不

没有不;全是。《礼记·中庸》:“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幬。”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序:“风雨晦明,无不从顺。”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序》:“凡六经 孔子 之书,无不牵合其论,而上下其词也。” 鲁迅 《朝花夕拾·<狗·猫·鼠>》:“ 日耳曼 人走出森林虽然还不很久,学术文艺却已经很可观,便是书籍的装潢,玩具的工致,也无不令人心爱。”

神仙

(1) 神话中指能力非凡、超脱尘世、长生不老的人物

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守以兵解, 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梅花岭记》

(2) 道家指人所能达到的至高神界的人物。比喻能预料或看透事情的人;又比喻逍遥自在、无牵无挂的人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