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岩亭送陈参政归山东

作者:李时勉 朝代:明代

岩岩亭送陈参政归山东原文

岱宗磅礡不可拟,翠色横秋几千里。

峭石巉岩倚天外,孤亭屹立当山趾。

亭前芳草没路岐,古砌荒凉苔藓滋。

幽花拂槛无人采,独鸟时鸣听者稀。

晨露浴日千峰紫,一杯遥见沧溟水。

升元观里晓钟闻,岱岳祠前白云起。

圣贤大道谁不由,乾坤阖辟同周流。

泰山气象难为喻,谁遣名亭独此留。

君去薇垣有闲日,随处登临访遗迹。

想得凭栏一望馀,怀古悠然兴何极。

诗词问答

问:岩岩亭送陈参政归山东的作者是谁?答:李时勉
问:岩岩亭送陈参政归山东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李时勉的名句有哪些?答:李时勉名句大全

注释

1. 出处:古今图书集成

参考注释

岱宗

(1).即 泰山 。 泰山 旧谓居五岳之首,为诸山所宗,故称。《书·舜典》:“岁二月,东巡守,至于 岱宗 。” 孔 传:“ 岱宗 , 泰山 ,为四岳所宗。” 唐 杜甫 《望岳》诗:“ 岱宗 夫如何? 齐 鲁 青未了。” 清 唐孙华 《东岳宙》诗:“ 岱宗 首羣岳,巖巖镇 鲁 疆。”

(2).古代谓人死后灵魂归 泰山 。故以 岱宗 指死亡。《文选·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之二》:“常恐游 岱宗 ,不復见故人。” 李善 注引《援神契》:“ 太山 ,天帝孙也,主召人魂。” 南朝 宋 鲍照 《松柏篇》诗:“龟龄安可获, 岱宗 限已迫。”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2)

决不能,必须不

而势力众寡不可论。——《资治通鉴》

不可一概而论

(3)

与“非”搭配,表示必须或一定

今天这个会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横秋

(1).充塞秋天的空中。 南朝 齐 孔稚珪 《北山移文》:“风情张日,霜气横秋。” 唐 李白 《悲清秋赋》:“水流寒以归海,云横秋而蔽天。” 宋 范仲淹 《和运使舍人观潮》之一:“长风方破浪,一气自横秋。”

(2).形容人的气势之盛。 宋 苏轼 《次韵王定国得晋卿酒相留夜饮》:“短衫压手气横秋,更著仙人紫綺裘。” 明 屠隆 《昙花记·严公冤对》:“英雄盖世气横秋,一旦淹淹作 楚 囚。”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六篇:“他( 曾补人 )的年纪其实和我不相上下,然而先生之气之横秋也,实足以上咸五而下尊三,自比 克来曼梭 ,自比吾家 国藩 ,或许还是他的客气吧?”

(3).形容老气。 朱自清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他已失了天真的稚气,脸上满布着横秋的老气了!”

(4).比喻美女的眼睛。秋,秋水。比喻女子眼神。 明 汪廷讷 《狮吼记·叙别》:“脸似芙蓉腰似柳,眼波湛湛横秋。” 明 叶小鸾 《艳体连珠·目》:“盖闻朱颜既醉,最怜炯炯横秋。”

千里

指千里马

先王之千里。——《吕氏春秋·察今》

巉岩

(1) 一种陡而隆起的岩石,如悬崖或崖、孤立突出的岩石

野花野草…要把巉岩装扮起来。——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2) 参差不齐的岩石海岸,尤指给航行造成威胁的

天外

(1).天之外。极言高远。 战国 楚 宋玉 《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

(2).谓极远的地方。 唐 岑参 《送崔子还京》诗:“匹马西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 戴望舒 《示长女》诗:“然后,缅想着天外的父亲,把疲倦的头搁在小小的绣枕。”

(3).谓意想不到之处。《后汉书·西域传论》:“神迹诡怪,则理絶人区;感验明显,则事出天外。”

孤亭

孤立的亭子。 宋 梅尧臣 《会胜院沃洲亭》诗:“孤亭一入野气深,松上藤萝篱上葛。” 宋 朱熹 《再用韵题翠壁》:“孤亭一目尽天涯,俯瞰烟村八九家。” 金 元好问 《横波亭》诗:“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 元龙 百尺楼。”

屹立

高耸挺立,比喻坚定不动摇

巍然屹立

山趾

亦作“ 山址 ”。山脚。 汉 焦赣 《易林·小畜之咸》:“原出陵足,行於山趾。” 唐 李翱 《独孤常侍墓志》:“公寿何迫,百年中止,丧车东去,託骨山趾。” 元 邓牧 《伯牙琴·雪窦游志》:“次 妙高臺 ,危石突巖畔,俯视山址,环凑不见来路。” 清 顾炎武 《北岳辨》:“ 恒山 之绵亘几三百里,而 曲阳 之邑於平地,其去山趾又一百四十里。”

芳草

(1).香草。 汉 班固 《西都赋》:“竹林果园,芳草甘木。郊野之富,号为近 蜀 。” 后蜀 毛熙震 《浣溪沙》词:“花榭香红烟景迷,满庭芳草緑萋萋。” 明 沉鲸 《双珠记·家门始终》:“万古千愁人自老,春来依旧生芳草。”

(2).比喻忠贞或贤德之人。《楚辞·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王逸 注:“以言往日明智之士,今皆佯愚,狂惑不顾。” 宋 刘攽 《泰州玩芳亭记》:“《楚辞》曰:‘惜吾不及古之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自诗人比兴,皆以芳草嘉卉为君子美德。”

路岐

亦作“ 路歧 ”。1.歧路;岔道。《初学记》卷十六引 晋 王廙 《笙赋》:“发千里之长思,咏别鹤於路歧。” 唐 刘驾 《相和歌辞·贾客词》:“金玉四散去,空囊委路岐。”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一》:“将今夜伺之於路歧,与决生死。”

(2).指路歧人。 宋 无名氏 《错立身》戏文第一出:“为路岐,恋佳人,金珠使尽没分文。” 元 无名氏 《蓝采和》第一折:“俺路歧每怎敢自专,这的是才人书会剗新编。”《平妖传》第三一回:“众位在上!媳妇不是路岐,也不会卖药打卦。”参见“ 路岐人 ”。

荒凉

荒芜冷落。形容旷野无人的景况

一个荒凉的村庄

苔藓

藓(藓纲的植物的俗称)

如苔藓然。——《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无人

(1).没有人才。《左传·文公十三年》:“﹝ 士会 ﹞乃行。 绕朝 赠之以策,曰:‘子无谓 秦 无人,吾谋适不用也。’” 金 元好问 《曲阜纪行》诗之八:“吾谋未及用,勿谓 秦 无人。”

(2).没有人;没人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秦王 屏左右,宫中虚无人。” 三国 魏 应璩 《与侍郎曹良思书》:“足下去后,甚相思想。《叔田》有无人之歌,闉闍有匪存之思,风人之作,岂虚也哉!” 宋 柳永 《斗百花》词:“深院无人,黄昏乍拆鞦韆,空锁满庭花雨。”参阅《诗·郑风·叔于田》。

听者

特指听众之一

晨露

(1).朝露。 南朝 宋 鲍照 《园葵赋》:“晨露夕阴,霏云四委。” 唐 韩愈 《庭楸》诗:“濯濯晨露香,明珠何联联。” 唐 韦应物 《寄中书刘舍人》诗:“晨露方愴愴,离抱更忡忡。”

(2). 商汤 时乐歌名。《吕氏春秋·古乐》:“ 汤 乃命 伊尹 作为《大护》,歌《晨露》,修《九招》、《六列》,以见其善。” 高诱 注:“《大护》、《晨露》、《九招》、《六列》、皆乐名。”《列子·周穆王》:“奏《承云》、《六莹》、《九韶》、《晨露》以乐之。” 北周 庾信 《周五声调曲·变宫调》:“更有《薰风》曲,方闻《晨露》歌。”

浴日

(1).语本《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 暘谷 ,浴于 咸池 。”后以“浴日”指太阳初从水面升起。 唐 张说 《奉和圣制初入秦川路寒食应制》:“香池春溜水初平,预懽浴日照京城。” 唐 杨巨源 《寄昭应王丞》诗:“光动泉心初浴日,气蒸山腹总成春。”

(2).古有 羲和 浴日的传说。见《山海经·大荒南经》。后以喻功勋巨大。参见“ 补 * 日 ”。

一杯

(1).指一杯的容量。《孟子·告子上》:“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唐 王维 《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 阳关 无故人。”《朱子语类》卷二四:“如一杯羹在此冷了,将去温来又好。”

(2).表示少量。 唐 李白 《送鲁郡刘长史》诗:“ 鲁国 一杯水,难容横海鳞。”

(3).特指一杯酒。 唐 杜甫 《台上》诗:“老去一杯足,谁怜屡舞长。” 宋 杨万里 《立春日有怀》诗之一:“白玉青丝那得説?一杯嚥下 少陵 诗!”《红楼梦》第六三回:“这位奶奶那里吃了一杯来了?嘮三叨四的,又排场了我们一顿去了。”

遥见

远远望见。《楚辞·远游》:“时髣髴以遥见兮,精皎皎以往来。”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五》:“使之遥见而指属,则虽韩卢不及众兔之尘。” 唐 薛能 《升平词》之二:“辛勤自不到,遥见似前程。”

沧溟

(1).大海。《汉武帝内传》:“诸仙玉女,聚居沧溟。” 唐 元稹 《侠客行》:“此客此心师海鲸,海鲸露背横沧溟。” 清 谭嗣同 《报贝元徵》:“一泛沧溟,即晕眩呕噦,不能行立。” 赵朴初 《忆江南》词之八:“ 青 藏 雪,到此出沧溟。”

(2).苍天,高远幽深的天空。 元 郑光祖 《周公摄政》第一折:“天地为盟,上有沧溟。” 明 无名氏 《鸣凤记·二相争朝》:“边城尘土暗沧溟,勒石 燕然 未有人。” 清 陈梦雷 《登屴崱峰》诗之二:“泉归洞壑声闻静,天入沧溟法界空。”

晓钟

报晓的钟声。 唐 沉佺期 《和中书侍郎杨再思春夜宿直》:“千庐宵驾合,五夜晓鐘稀。” 明 梁辰鱼 《四时花·怀金陵旧知》套曲:“月沉西,门暗扃。晓鐘何处?噹噹五更。”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一章三:“只有在禁钟之前,晓钟之后,才许市井点灯。”

岱岳

泰山 的别称。《淮南子·墬形训》:“中央之美者,有 岱岳 ,以生五穀桑麻,鱼盐出焉。” 高诱 注:“ 岱岳 , 泰山 也。” 南朝 陈 徐陵 《劝进元帝表》:“登封 岱岳 ,且署明堂;巡狩 荆州 ,时行司隶。” 唐 张说 《应制和同刘光喜雨》:“青气合春雨,知从 岱岳 来。” 宋 苏轼 《永裕陵二月旦表本》:“ 岱岳 泥金,未讲升中之礼; 荆山 铸鼎,遽成脱屣之游。”

云起

如云涌起。比喻众多的事物一下子出现。《艺文类聚》卷六二引 汉 刘歆 《甘泉宫赋》:“离宫特观,楼比相连,云起波骇,星布弥山。”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诔碑》:“自 后汉 以来,碑碣云起。”《云笈七籤》卷二八:“糗粮山积,匠石云起。” 汪辟疆 《唐人小说·<玄怪录>叙录》:“且小説自 贞元 、 元和 之间,作者云起,情文交互。”

圣贤

圣人与贤人的合称;亦指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大道

(1) 宽阔的道路

(2) 正确的道理

合于大道

不由

不能自主

扬州城下,进退不由。——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乾坤

(1) 天地

扭转乾坤

(2) 男女

阖辟

闭合与开启。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神化》:“惟其健顺之德,凝五常而无间,合二气之闔辟,备之无遗,存之不失。”

(1).闭合与开启。 唐 杨炯 《浑天赋》:“乾坤闔闢,天地成矣;动静有常,阴阳行矣。” 清 恽敬 《说仙二》:“与天地準则与天地闔闢,与古今齐则与古今流行而已矣。”

(2).指货物的囤积与抛售。 宋 秦观 《财用下》:“切切焉从事於闔闢敛散之中,则是贱丈夫争锥刀之末耳,岂君子所谓理财者耶。”

(3).指文章笔法的变化。 明 宋濂 《题<乌继善文集>后》:“况为文者,发造化之秘,贯古今之统,苟无以管摄而闔闢之,则何以尽其变化不测之妙?”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书》之二:“夫 屈原 之《离骚》,忧世愤戚,呼天日鬼神自列之辞,其语长短舒纵,抑扬闔闢,辩説诡异,杂错而成章。”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评汇五》:“古诗窘於格调,近体束於声律,惟歌行大小短长,错综闔闢,素无定体,故极能发人才思。”

泰山

(1) 东岳,中国五岳之首,中国名山,海拔1524米,位于山东泰安境内。古代帝王多在此封禅、祭告天地,多古迹和文人墨迹,为旅游胜地

(2) 古人把泰山作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或重大、宝贵的事物

有眼不识泰山

(3) 妻父的代称

呼妻父为泰山,一说云,泰山有丈人峰。—— 晁说之《晁氏客语》

气象

(1)

(2) 气候;天象。后多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如:刮风、下雨、闪电、打雷等等

气象万变

(3) 指能预示吉凶的云气变化

(4) “气象学”的俗称

(5) 事物的情况、态势

生气勃勃的新气象

(6) 景色,景象

气象万千。——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山气象

(7) 指迹象

见是伏兵气象

难为

(1) 使人为难

她不会喝酒,你就别难为她了

(2) 施加压力

她会唱歌却不唱,就得难为她唱

(3) 用于感谢别人代自己做事的客套话

难为你给我提一桶水来

薇垣

(1). 唐 开元 元年改称中书省为紫微省。简称微垣。 元 代称行中书省为薇垣。 明 洪武 九年改 元 代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司,亦沿称为薇省或薇垣。 清 初也称布政司曰薇垣或薇署。故 明 清 时常以薇垣称相当于中书省的中枢机构或布政司。 明 吴承恩 《贺思翁受封障词》:“昔年兰省,已颁锦轴之荣;今日薇垣,又捧纶音之盛。” 清 赵翼 《戏为迭字体寄邵耐亭》诗:“忆昔与君初结交,儤值薇垣情最密。”

(2).紫微垣的省称。 明 王猷定 《军山看日出》诗:“长鲸鼓浪吼天门,北斗薇垣辨不得。” 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婺宿明河澹,薇垣太白芒。”

闲日

亦作“闲日”。休闲的日子。《史记·李斯列传》:“ 二世 怒曰:‘吾常多閒日,丞相不来;吾方燕私,丞相輒来请事。丞相岂少我哉?且固我哉?’”《梁书·王筠传》:“迟比闲日,清覯乃申。”《资治通鉴·唐德宗兴元元年》:“至宫,每閒日,輒宴勋臣,赏赐丰渥。” 胡三省 注:“ 唐 世天子以隻日视朝,双日谓之閒日。”

随处

到处;处处

只要有一粒种了,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松树的风格》

登临

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南望彭泽、 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 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遗迹

前人留下的痕迹

瞻顾遗迹。——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凭栏

身倚栏杆

凭栏远眺

一望

(1).眺望一下;看一下。 南朝 梁 王僧孺 《落日登高》诗:“凭高且一望,目极不能捨。” 宋 孙光宪 《浣溪沙》词:“蓼岸风多橘柚香, 江 边一望 楚 天长。”《西游记》第三六回:“佇立草坡,一望并无客旅。”《儿女英雄传》第五回:“隔墙一望,里面塔影冲霄,松声满耳,香烟冷落,殿宇荒凉。”

(2).指目力所及的距离。亦泛指较近的距离。 元 王实甫 《丽春堂》第一折:“则见贝闕蓬壶一望中。”《三国演义》第四九回:“ 武昌 一望之地,最为紧要。”《西游记》第九三回:“我这寺一望之前,乃是 舍卫国 。”

怀古

思念往昔;怀念古代的人和事(多用做有关古迹的诗题)

赤壁怀古

悠然

(1) 安闲、闲适的样子

悠然自得

(2) 深远的样子

(3) 形容韵味未尽

余韵悠然

(4) 久远的样子;辽阔的样子

年代悠然

何极

(1).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没有穷尽、终极。《楚辞·九辩》:“中瞀乱兮迷惑,私自怜兮何极?” 晋 潘岳 《寡妇赋》:“仰皇穹兮叹息,私自怜兮何极?”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士感知己,怀此何极?”

(2).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是出于。 唐 韩愈 《奏汴州得嘉禾嘉瓜状》:“感自皇恩,微茎何极於造化;亲逢嘉瑞,小臣喜遇於休明。”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