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陵道中

作者:李义壮 朝代:明代

谒陵道中原文

西北半明灭,悲风催夕阴。

紫云团隧道,红叶入霜林。

天地河山老,松楸雨露深。

遣弓攀莫及,回首罢登临。

诗词问答

问:谒陵道中的作者是谁?答:李义壮
问:谒陵道中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谒陵道中是什么体裁?答:五律
问:李义壮的名句有哪些?答:李义壮名句大全

注释

1. 五言律诗 押侵韵

2. 以上明张邦翼《岭南文献》卷二七

参考注释

西北

方位名,介于西和北之间。特指中国西北部

泰山西北。—— 清· 姚鼐《登泰山记》

明灭

指时隐时现,忽明忽暗

星光明灭

明灭可见。——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云霞明灭或可睹。——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悲风

使人倍觉凄凉的风声

高树多悲风。——魏· 曹植《野田黄雀行》

夕阴

傍晚阴晦的气象。 南朝 宋 谢灵运 《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秋岸澄夕阴,火旻团朝露。” 唐 储光羲 《临江亭五咏》之四:“古木啸寒禽,层城带夕阴。”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朝暉夕阴,气象万千。”

云团

团茶。 宋 梅尧臣 《尝茶和公仪》:“都蓝携具向都堂,碾破云团北焙香。” 宋 谢逸 《武陵春·茶》词:“画烛笼纱红影乱,门外紫騮嘶。分破云团月影亏,雪浪皱清漪。” 宋 陆游 《疏山东堂昼眠》诗:“吾儿解原梦,为我转云团。”自注:“是日,约子分茶。”

隧道

(1)

(2) 指墓道

(3) 在山中或地下凿成的通道

海底隧道

弯着腰走过这条隧道,就看见一道门。——《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

红叶

(1).秋天,枫、槭、黄栌等树的叶子都变成红色,统称红叶。 唐 韩愈 《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友生招我佛寺行,正值万株红叶满。” 唐 杜牧 《朱坡》诗:“倚川红叶岭,连寺緑杨堤。” 元 马致远 《夜行船·秋思》套曲:“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 陈毅 《题西山红叶》诗:“ 西山 红叶好,霜重色愈浓。”

(2). 唐 代有“红叶题诗”的佳话,后因以“红叶”为传情的媒介。 宋 晏几道 《虞美人》词:“一声长笛倚楼时,应恨不题红叶寄相思。” 明 沉受先 《三元记·庆缘》:“一段姻缘天上来,何须红叶良媒。” 清 龚自珍 《小重山令》词:“碧玉寒门产 丽华 。误随红叶去,到天涯。”

(3).借指媒人。 沉从文 《三三》:“那管事的先生笑着说:‘少爷欢喜,要总爷做红叶,可以去说亲。’”参见“ 红叶题诗 ”。

霜林

带霜或经霜的林木。 唐 李颀 《宿莹公禅房闻梵》诗:“夜动霜林惊落叶,晓闻天籟发清机。” 元 无名氏 《硃砂担》第三折:“我只见霜林颯颯秋天晚,觉一阵冷气侵霄汉。”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老舍 《四世同堂》八一:“既使没有炮声,人们也顾不得去看霜林红叶。”

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河山

河流和山岭,指国家疆土

大好河山

松楸

(1).松树与楸树。墓地多植,因以代称坟墓。 南朝 齐 谢朓 《齐敬皇后哀策文》:“陈象设於园寝兮,映舆鍐於松楸。” 唐 刘禹锡 《酬乐天见寄》诗:“若使吾徒还早达,亦应簫鼓入松楸。”《旧五代史·梁书·赵犨传》:“祖先松楸,去郭数里。”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设朝》:“兵燹难消,松楸多恙, 鼎湖 弓剑无人葬。”

(2).特指父母坟茔。 宋 洪迈 《容斋续笔·思颍诗》:“﹝ 欧阳修 ﹞逍遥於 潁 ,盖无几时,惜无一语及於松楸之思。”

雨露

雨和露,比喻恩惠、恩泽

回首

(1) 把头转向后方

(2) 回顾

可堪回首。——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婉辞。死亡

回首之日

登临

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南望彭泽、 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 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