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林寺作原文
兹山昔飞来,远自琅琊台。孤岫龟形在,深泉鳗井开。
越王屡登陟,何相传词才。
塔庙崇其巅,规模称壮哉。
禅堂清溽润,高阁无恢炱。
照耀珠吐月,铿轰钟隐雷。
揆余久缨弁,末路遭邅回。
一弃沧海曲,六年稽岭隈。
逝川惜东驶,驰景怜西颓。
腰带愁疾减,容颜衰悴催。
赖居兹寺中,法士多瑰能。
洗心听经论,礼足蠲凶灾。
永愿依胜侣,清江乘度杯。
诗词问答
问:宝林寺作的作者是谁?答:徐浩
问:宝林寺作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宝林寺作是什么体裁?答:五排
问:徐浩的名句有哪些?答:徐浩名句大全
全唐诗:卷215_4
参考注释
琅琊台
见“ 琅邪臺 ”。
深泉
深渊。《管子·水地》:“欲尚则凌於云气,欲下则入於深泉。”《晋书·文苑传·顾恺之》:“投鱼深泉放飞鸟。”按, 唐 人避 高祖 李渊 讳,改“渊”为“泉”。
鳗井
(1).古井名。在 浙江省 绍兴市 龟山 。 唐 徐浩 《宝林寺作》诗:“孤岫龟形在,深泉 鰻井 开。” 宋 沉括 《梦溪笔谈·神奇》:“ 越州 应天寺 有 鰻井 ,在一大磐石上,其高数丈,井纔方数寸,乃一石窍也,其深不可知。 唐 徐浩 诗云‘深泉 鰻井 开’,即此也。其来亦远矣。”
(2).古井名。在 江苏省 镇江市 。《明一统志·镇江府》:“ 鰻井 ,在 甘露寺 内,昔有僧 妙机 者栖禪於此,乏水,浚井於山,得鰻鱼二,因名。”
登陟
(1).登上。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序:“举世罕能登陟,王者莫由禋祀,故事絶於常篇,名标於奇纪。”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庐江水》:“下有磐石,可坐数十人,冠军将军 刘敬宣 每登陟焉。” 唐 贾岛 《易州登龙兴寺楼望郡北高峰》诗:“何时一登陟,万物皆下顾。” 清 管同 《馀霞阁记》:“ 盋山 与 四松 ,各擅一美,不可兼并。自 餘霞之阁 成,而登陟憩息者,始两得而无遗憾。”
(2).升天。指死。 章炳麟 《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秋瑾哀辞》:“亦有 马君 ,就涂未极,詗吏旁布,断头登陟。”
相传
(1) 长期以来流传下来的
相传这事发生在北方
(2) 递相传授
词才
(1).犹文才。 唐 陆龟蒙 《送润卿还华阳》诗:“ 云肆先生 分气调, 山图公子 爱词才。”
(2).有才气的词。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六:“﹝ 乔笙巢 ﹞又云:‘他人之词,词才也。 少游 ,词心也,得之於内,不可以传。’”
塔庙
塔。亦泛指寺塔。《魏书·释老志》:“塔亦胡言,犹宗庙也,故世称塔庙。”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岂令罄井田而起塔庙,穷编户以为僧尼也?”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六:“塔庙:塔婆,或义译为庙。” 唐 杜甫 《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诗:“龙宫塔庙涌,浩劫浮云衞。”《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五年》:“自佛法入中国,塔庙之盛,未之有也。” 胡三省 注:“佛弟子收奉舍利,建宫宇,号为塔,亦胡言,犹宗庙也,故世称塔庙。”参见“ 塔 ”。
规模
事业、工程、运动、机构等所包含的范围
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
禅堂
参禅处所;僧堂
同入禅堂
溽润
湿润。 唐 徐浩 《宝林寺作》诗:“禪堂清溽润,高阁无恢炱。”
高阁
(1) 高度较大的阁楼
(2) 用以贮藏存放书、物的高架子(束之高阁)
恢炱
见“ 恢台 ”。
照耀
光芒照射
日月照耀金银台。——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珠吐
谓珍珠发出光芒。 唐 柳宗元 《披沙拣金赋》:“皎如珠吐,疑剖蚌之乍分;粲若星繁,似流云之初卷。” 唐 白行简 《五色露赋》:“青荧玉缀,灿烂珠吐。”
铿轰
(1).形容声音洪亮。 唐 徐浩 《宝林寺作》诗:“照耀珠吐月,鏗轰鐘隐雷。”
(2).指洪亮的声音。 唐 韩愈 《燕河南府秀才》诗:“怨起簸羽翮,引吭吐鏗轰。”
钟隐
南唐 后主 李煜 的别号。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艺文》:“ 后主 尝自号 钟山隐士 ,故晦其名谓之 钟隐 ,非姓 钟 人也。”《宣和画谱·李煜》:“ 江 南伪主 李煜 ……自称 钟峰隐居 ,又略其言曰 钟隐 。”
缨弁
仕宦的代称。 南朝 齐 谢朓 《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幽客滞 江 皋,从赏乖缨弁。” 唐 皇甫冉 《题高云客舍》诗:“时人趣缨弁,高鸟违罗网。” 明 李东阳 《寿舅氏刘公八十》诗序:“故缨弁介胄之家,论恬退者必归之。”
末路
(1) 路途的终点,比喻衰亡没落的境地
穷途末路
(2) 指朝代的末期或人的晚年
邅回
亦作“ 邅回 ”。亦作“ 邅囘 ”。亦作“ 邅囬 ”。 1.难行不进貌。《淮南子·原道训》:“邅回川谷之间,而滔腾大荒之野。” 高诱 注:“邅囘,犹委曲也。” 唐 张说 《同赵侍御乾湖作》诗:“一湾一浦悵邅迴,千曲千溠怳迷哉。”一本作“ 邅囘 ”。 唐 刘禹锡 《武林书怀五十韵》:“邅囬过 荆楚 ,流落感凉温。”一本作“ 邅迴 ”。 宋 黄庭坚 《寄馀干徐隐甫》诗:“江行长邅回,风水忧索米。” 明 何景明 《蹇赋》:“临脩路而邅廻兮,恐丛棘之未尽。”
(2).辗转;盘旋;萦绕。《淮南子·本经训》:“曲拂邅迴,以像 湡 浯 。” 高诱 注:“邅迴,转流也。” 南朝 梁 何逊 《望廨前水竹答崔录事诗》:“乡念一邅廻,白髮生俄顷。” 南朝 梁简文帝 《与刘孝绰书》:“足使边心愤薄,乡思邅迴。”《荀子·赋》“尾生而事起,尾邅而事已” 唐 杨倞 注:“尾邅迴盘结,则箴功毕也。” 宋 苏辙 《与杨元素书》之二:“见治装舟行,自 洛阳 出陆百八十里至 汝 ,虽繚绕邅回,然久困资用殆尽,决不能陆行耳。” 清 姚鼐 《戊午九月十四日出云楼寺作》诗:“邅迴将出谷,阴森又入奥。”
(3).困顿,不顺利。《南史·张充传》:“独师怀抱,不见许於俗人,孤修神崖,每邅回於在世。” 唐 刘禹锡 《洛中谢福建陈判官见赠》诗:“潦倒声名拥肿材,一生多故苦邅廻。”《敦煌变文集·频婆娑罗王后宫綵女功德意供养塔生天因缘变》:“只为无明相繫缚,邅廻不遇出头年。” 宋 苏轼 《次前韵寄子由》:“我少即多难,邅回一生中。” 明 张凤翼 《红拂记·棋决雌雄》:“摧折,侵地无方,攻城记屈,邅囘转觉难发。”
(4).谓反复研究学问。 唐 元稹 《上令狐相公诗启》:“或希构厦之餘,一赐观览,知小生於章句中欒櫨榱角之材,尽曾量度,则十餘年之邅迴,不为无所用矣。” 宋 王安石 《送灵仙裴太傅》诗:“邅回旧学皆残藳,邂逅相看各老翁。”
见“ 邅迴 ”。
沧海
大海。以其一望无际、水深呈青苍色,故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乐府诗集·曹操·步出夏门行》
逝川
(1).指一去不返的江河之水。语本《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晋 葛洪 《抱朴子·勗学》:“鉴逝川之勉志,悼过隟之电速。” 唐 骆宾王 《秋日饯陆道士陈文林得风字》诗序:“登高切送归之情,临水感逝川之嘆。” 清 孙廷铨 《挽船行》:“皆云 江 南来,束人投逝川。”
(2).比喻流逝的光阴。 南朝 齐 谢朓 《王抚军庾西阳集别时为豫章太守庾被徵还东》诗:“离会虽相亲,逝川岂往復。” 唐 吴融 《子规》诗:“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漂荡一年年。” 毛 * 《到韶山》诗:“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驰景
(1).谓日光飞驰。《乐府诗集·舞曲歌辞四·晋白紵舞歌二》:“ 羲和 驰景逝不停,春露未晞严霜寒。” 明 郑若庸 《玉玦记·观潮》:“秋满碧梧枝上,飞叶已堪惆悵,织乌驰景,催华壮选,何妨懽赏。”
(2).指日光。 唐 柳宗元 《与崔策登西山》诗:“驰景泛頽波,遥风递寒篠。”
西颓
亦作“ 西隤 ”。向西坠落。指夕阳西下。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十:“灼灼西隤日,餘光照我衣。”《文选·潘岳<寡妇赋>》:“四节流兮忽代序,岁云暮兮日西頽。” 李善 注:“《説文》曰:‘頽,坠也。’” 唐 徐浩 《宝林寺作》诗:“逝川惜东逝,驰景怜西頽。”
腰带
古代官员束在腰间的皮带;束腰的带子
愁疾
(1).谓深愁。《北史·儒林传下·王孝籍》:“愁疾甚乎厉鬼,人生异夫金石。” 唐 杜甫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清 姚椿 《题杜陆两家诗集》诗:“朝廷尚多难,生理困愁疾。”
(2).因愁苦而引起的疾病。 宋 朱熹 《秋怀》诗之一:“秋风吹庭户,客子怀故乡。矧此卧愁疾,徘徊守空房。”
容颜
容貌
玄微依其言服之,果然容颜转少,如三十许人。——《醒世恒言》
衰悴
亦作“ 衰瘁 ”。1.衰败,不兴旺。《南史·殷钧传》:“ 殷 族衰悴,诚不如昔。”
(2).衰弱憔悴。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崔书生》:“后 崔生 觉慈母颜衰瘁,因伏问几下。”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殊不见衰悴忧慽之态。”《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元年》:“近日顿觉衰悴,万一溘先朝露,辜负陛下眷恤怜悯之意,臣死不瞑。”
士多
方言。英语store的音译。商店;杂货店。
瑰能
亦作“瓌能”。异能。 唐 徐浩 《宝林寺作》诗:“赖居兹寺中,法士多瓌能。”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下:“ 徐浩 会稽 诗云‘法士多瓌能’,盖言异能也。 鲁直 谓:能乃三足鳖,言僧似鳖耳。虽似戯语,然‘能’有二音,皆通。”
洗心
(1).洗涤心胸。比喻除去恶念或杂念。《易·繫辞上》:“圣人以此洗心。”《艺文类聚》卷三十引 汉 董仲舒 《士不遇赋》:“退洗心而内讼,固亦未知其所从。” 唐 徐浩 《宝林寺作》诗:“洗心听经论,礼足蠲凶灾。” 明 李东阳 《洗句亭》诗:“洗句復洗句,洗句先洗心。” 梁启超 《澳亚归舟杂兴》诗之二:“盪胸海风和霞吸,洗心天乐带涛听。”
(2).比喻改过自新。《后汉书·隗嚣传》:“今臣之事,在於本朝,赐死则死,加刑则刑。如遂蒙恩,更得洗心,死骨不朽。”《旧唐书·僖宗纪》:“如 王仙芝 及诸贼头领能洗心悔过,散卒休兵,所在州府投降,便令具名闻奏,朝廷当议奬升。” 鲁迅 《书信集·致黎烈文》:“夜里又做一篇,原想嬉皮笑脸,而仍剑拔弩张,倘不洗心,殊难革面,真是呜呼噫嘻,如何是好。”
经论
佛教指三藏中的经藏与论藏。《梁书·谢举传》:“为 晋陵郡 时,常与义僧递讲经论。” 唐 王维 《辋川别业》诗:“ 优娄比丘 经论学,傴僂丈人乡里贤。” 宋 马永卿 《嬾真子》卷二:“ 显庆 元年正月, 玄奘 法师在 大慈恩寺 翻译西天所得梵本经论。”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六篇:“佛教既渐流播,经论日多,杂説亦日出。”
凶灾
凶年灾荒。亦泛指灾难,灾祸。《礼记·月令》:“先雷三日,奋木鐸以令兆民,曰:‘雷将发声,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备,必有凶灾。’”《汉书·朱邑传》:“大司农 邑 ,亷洁守节,退食自公……可谓淑人君子,遭离凶灾,朕甚閔之。” 宋 陆游 《即席》诗之一:“村邻相乐君勿笑,要是安健无凶灾。” 清 刘大櫆 《乞里人共建义仓引》:“去年凶灾,民皆飢乏。”
胜侣
良伴。 隋 江总 《摄山栖霞寺碑颂》:“花臺似雪,夏室疑秋;名僧宴息,胜侣薰修。”《南史·何点传》:“招携胜侣及名德桑门,清言赋咏,优游自得。” 唐 徐浩 《宝林寺作》诗:“永愿依胜侣,清江乘度杯。” 清 朱彝尊 《乔侍读一峰草堂看花歌》:“初疑径闢过者少,早有胜侣齐幽探。”
清江
(1).水色清澄的江。 南朝 梁 何逊 《初发新林》诗:“鐃吹响清江,悬旗出长屿。” 唐 王昌龄 《送窦七》诗:“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2).古 夷水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夷水》:“ 夷水 即 佷山 清江 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 蜀 人见其澄清,因名 清江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