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洞霄

作者:周文璞 朝代:宋代

游洞霄原文

天柱青峨峨,石笋危不堕。
晃晃银云收,谁子开玉锁。
崩腾放闸水,煜爚入洞火。
神境偕灵休,乃欲搜碎琐。
愧彼朽浊颜,一得在无我。
致彼老铸凝,披褐迎路左。
愿留护银铛,被叶盘礴裸。
玉{上竹下氏}付九虎,游宴升页峨。
为言子速去,勤苦悔坎轲。
反朴招太和,当免运劫祸。
恸哭出青松,残龄其或可。

诗词问答

问:游洞霄的作者是谁?答:周文璞
问:游洞霄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周文璞的名句有哪些?答:周文璞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天柱

(1).古代神话中的支天之柱。《淮南子·墬形训》:“昔者 共工 与 顓頊 争为帝,怒而触 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维絶。”《神异经·中荒经》:“ 崑崙 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圆如削。”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郭沫若 《女神·女神之再生》诗:“党徒们呀,快把你们的头颅借给我来!快把这北方的天柱碰坏!碰坏!”

(2).比喻负重任者。 田汉 《关汉卿》第五场:“可是自从读了 文丞相 的《正气歌》,才知道现在也还有这样不愧前人的地维、天柱,这就大大增加了我的勇气了。”

(3).耳的别名。《太平御览》卷三六六引《长沙耆旧传》:“太尉 刘寿 少遇相师,相师曰:‘耳为天柱,今君耳城郭,必典家邦。’”

(4).山名。在 山东 平度县 北。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山东七·莱州府》:“ 天柱山 ,州( 平度州 )北五十里,絶顶巉巖,耸立如柱。”

(5).山名。又名 霍山 。在今 安徽 。 西汉 元封 五年(公元前106年) 武帝 南巡,登其山,号为南岳,即此。《史记·孝武本纪》:“上巡 南郡 ,至 江陵 而东,登礼 潜 之 天柱山 。”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 潜县 属 庐江 , 南岳 霍山 也。”

(6).山名。在 浙江省 余杭县 北。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浙江二·杭州府》:“﹝ 大涤山 ﹞其右为 天柱山 ,高六百六十丈……为第五十七福地。”

(7).山名。 陕西 岐山 的别名。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陕西四·凤翔府》:“ 岐山 亦曰 天柱山 。”

(8).星名。属于东方七宿中的角宿。《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星经》卷上:“天柱五星在紫微宫内,近东垣,主建教等二十四气也。”

峨峨

(1) 山体高大陡峭

(2) 态度庄重严肃

石笋

大致像一个倒转钟乳石的结晶质碳酸钙的沉积,系重碳酸钙饱和溶液滴在洞穴地面上形成的,常与钟乳石相接而成一完整石柱

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 杜甫《石笋行》

晃晃

(1).明亮貌。 晋 葛洪 《抱朴子·祛惑》:“及到天上,先过紫府,金牀玉几,晃晃昱昱,真贵处也。” 宋 周邦彦 《燕归梁》词:“明星晃晃,回津路转,榆影步花驄。” 宋 姜夔 《昔游诗》:“长虹忽照影,大哉五色轮。我舟渡其中,晃晃惊我神。”

(2).形容疾闪而过。 沉从文 《新湘行记》:“因为时间晃晃快过十年了。”

摇动。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五章:“她赶快晃晃那个北大女学生的手,小声说。”

谁子

何人。《管子·地数》:“ 桓公 问於 管子 曰:‘以天财地利立功成名於天下者,谁子也?’ 管子 对曰:‘ 文 武 是也。’”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四九:“平昼整衣冠,思见客与宾,宾客者谁子?倏忽若飞尘。” 宋 杨万里 《春兴》诗:“诗成字字梅样香,却把春风寄谁子?”

玉锁

(1).锁的美称。 宋 苏轼 《武昌西山》诗:“ 江 边晓梦忽惊断,铜环玉锁鸣春雷。” 宋 吴文英 《法曲献仙音·和丁宏庵韵》词:“料鸚笼玉锁,梦里隔花时见。”

(2).比喻羁身之物。 元 岳伯川 《铁拐李》第四折:“我如今把玉锁顿开,金枷不带;撇了酒色,辞了财气,跳出墙来。” 元 无名氏 《一锭银》曲:“欲待归去力不加,有玉锁金枷。儿女成人长大,无是非早归那林下。”《警世通言·庄子休鼓盆成大道》:“莫把金枷套头,休将玉锁缠身。”

崩腾

(1).奔腾。 唐 张籍 《废居行》:“胡马崩腾满阡陌,都人避难唯空宅。” 宋 苏辙 《江涨》诗:“山中三日雨,江水一丈高,崩腾没州渚,淫溢侵蓬蒿。” 元 无名氏 《气英布》第二折:“你道是善相持,能相竞,用不着喒军马崩腾,武艺纵横。”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粉蝶》:“ 阳 笑曰:‘海风引舟,亦可作一调否?’ 十娘 曰:‘可。’即按絃挑动,若有旧谱,意调崩腾;静会之,如身仍在舟中,为颶风所摆簸。”

(2).奔走,奔波。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且当竹柏其行,使岁寒而无改也。何有便当崩腾竞逐其闒茸之徒,以取容於若曹邪?” 唐 高适 《送蔡山人》诗:“丈夫遭遇不可知, 买臣 主父 皆如斯。我今蹭蹬无所似,看尔崩腾何若为。” 前蜀 贯休 《题兰江言上人院》诗:“只是危吟坐翠屏,门前岐路自崩腾。”

(3).动荡,纷乱。 南朝 宋 谢灵运 《述祖德诗》之二:“崩腾 永嘉 末,逼迫 太元 始。” 南朝 陈 徐陵 《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自天数云否,朝祸荐臻,东夏崩腾,西京荡覆。”

(4).形容杂乱之貌。 唐 刘禹锡 《平蔡州》诗之一:“贼徒崩腾望旗拜,有若羣蛰惊春雷。”

(5).飞扬,纷飞。 唐 韩愈 《辛卯年雪》诗:“崩腾相排拶,龙凤交横飞。” 宋 王安石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林景行 《独归》诗:“正愁风雨崩腾夕,难访 成连 到海滨。”

煜爚

光辉灿烂,光耀。 汉 辛延年 《羽林郎》诗:“银鞍何煜爚,翠盖空踟蹰。” 晋 挚虞 《思游赋》:“要华电之煜爚兮,珮玉衡之琳琅。” 宋 陆游 《东窗独坐书怀》诗:“蓬户夜凉灯煜爚,盆山雨润木萧森。”《镜花缘》第八八回:“长河煜爚,元都綺鲜;石渠弥浦,琼草为田。”

神境

(1).神仙境界。 南朝 梁 江淹 《萧让前部羽葆鼓吹表》:“炎燿仙都,崇丽神境。” 唐 元稹 《酬乐天劝醉》诗:“沉机造神境,不必悟楞伽。”

(2).神妙的意境。 元 吴澄 《次韵灵兴避暑》:“夜堂月影清,剧谈神境超。”《书影》卷三引 明 万时华 《<诗经偶笺>序》:“夫古人之唱嘆淫佚,神境超忽,而必欲硬提其字句以为纲,强疏其支派以为断,千年风雅,几为迂拙腐陋之书,嗟乎,弊甚矣!”

灵休

神灵的福佑。 晋 陆云 《答兄平原》诗:“哀矣我世,匪蒙灵休。” 宋 苏轼 《集禧观洪福殿罢散谢雨道场朱表》:“载陈谢恳,少答灵休。”

碎琐

见“ 碎璅 ”。

一得

一点收获。得,收获、心得,名词。《史记·淮阴侯列传》:“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虑,思考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清·刘开《问说》

无我

佛教基本教义之一,断言否认灵魂、本体或任何其他先于任何现象存在的永久的物质实体的存在

铸凝

古代所谓神人中的一种。擅炼丹点金之术。《文选·郭璞<江赋>》“纳隐沦之列真,挺异人乎精魄” 李善 注引 汉 桓谭 《新论》:“天下神人五:一曰神仙,二曰隐沦,三曰使鬼物,四曰先知,五曰铸凝。”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按‘铸凝’似是黄白术。”

披褐

身穿短褐。多指生活贫苦。《孔子家语·三恕》:“有人於此,披褐而怀玉,如何?”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良才远量无援之士,或披褐而朝隐,或沉沦於穷否。” 唐 刘知几 《史通·覈材》:“哺糟歠醨,俯同妄作,披褐怀玉,无由自陈。”《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剪髮披褐,访道於 牛头山 。”

盘礴

亦作“ 盘薄 ”。 1.广大,雄伟。《汉书·司马相如传上》“珉玉旁唐” 颜师古 注引 晋 郭璞 曰:“旁唐言盘礴。” 唐 杨炯 《西陵峡》诗:“絶壁耸万仞,长波射千里,盘薄 荆 之门,滔滔南国纪。” 宋 文天祥 《建康》诗:“ 金陵 古会府,南渡旧陪京,山势犹盘礴, 江 流已变更。”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戴思颜》:“有诗名,气宇盘礴,每有过人。” 明 李东阳 《宿刘谏议祠用前韵》:“江山盘礴堪舆气,精爽分明梦觉时。”

(2).奋发貌。 宋 秦观 《曾子固哀词》:“辰来迟而去速兮,固前俢以跋疐,方盘礴而上征兮,遽相羊而补外。”

(3).盘屈牢固貌。 南朝 梁 江淹 《草木颂·豫章》:“下贯金壤,上笼赤霄,盘薄广结,捎瑟曾乔。” 唐 白居易 《有木诗》之四:“有木名杜梨,阴森覆丘壑。心蠹已空朽,根深尚盘礴。”

(4).延伸;逶迤。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四》:“二重层迭於邨后,盖北自 观音山 盘礴而尽於此。” 清 顾炎武 《五台山》诗:“东临 真定 北 云中 ,盘薄 幽 并 一气通。”

(5).徘徊;逗留。 宋 林逋 《秋日含山道中回寄历阳希然山人》诗:“林落人家总入诗,下驴盘薄立多时。” 金 王若虚 《林下四友赞》:“盘礴兮岩阿,容与兮烟萝,籍丰草兮偃卧,愬长风兮浩歌。”

(6).《庄子·田子方》:“ 宋元君 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臝。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般礴”本谓箕坐,后作“盘礴”,指恣意作画。《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东坡一》引 宋 黄庭坚 《题伯时天育骠骑图》诗:“明窗盘礴万物表,写出人间真乘黄。” 明 李东阳 《题计汝和墨菊》诗:“偶将盘礴累高情,画苑人人识姓名。” 清 钱谦益 《题宋徽宗杏村图》诗:“至尊盘礴自游艺,宛是前身画师製。”

(7).箕踞。伸开两腿坐。 宋 苏轼 《和<饮酒>》序:“在 扬州 时,饮酒过午輒罢,客去,解衣盘礴终日,欢不足,而适有餘。” 元 成廷珪 《夏日过万蓬庵》诗:“爱汝东庵暑气薄,解衣盘礴坐莓苔。” 清 方苞 《送王篛林南归序》:“余每朝餐罢,负手步阶除,则 篛林 推户而入矣。至则解衣盘薄,諮经諏史,旁若无人。”

(8).引申为不拘形迹,旷放自适。 宋 陆游 《与李运使启》:“至於盘礴游戏之翰墨,嬉笑怒駡之文章,过 黄初 而有餘,嗟 正始 之復见。” 明 莫是龙 《笔麈》:“不知此生,身心俱旷,饮啄自适,放恣形骸之外,盘礴溪山之间,俯仰无累於情,起居咸顺其欲。”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九:“早起,雪覆身上如堆絮,道人拂袖而起,额上汗犹津津然;或投身海中,盘薄游泳,如弄潮儿。”

(9).指大石。《旧唐书·张廷珪传》:“况此营建,事殷木工,或开发盘礴,峻筑基阶,或塞穴洞,通转採斫,辗压虫蚁,动盈巨亿。”

槃礴:1.箕踞而坐。《庄子·田子方》:“ 宋元君 将画图……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槃礴,臝。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 成玄英 疏:“解衣箕坐,倮露赤身,曾无惧惮。” 宋 王安石 《虎图》诗:“想当槃礴欲画时,睥睨众史如庸奴。”

(2).引申为傲视。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项斯》:“槃礴宇宙,戴蓟花冠,披鹤氅,就松阴,枕白石,饮清泉,长吟细酌,凡如此三十餘年。”

(3).亦作“ 槃薄 ”。盘踞地上。《晋书·五行志中》:“ 洛阳宫 西 宜秋里 石生地中,始高三尺,如香鑪形,后如傴人,槃薄不可掘。”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鸡足山》:“往 鸡足山 ,山阴而上,屈盘取路,至西南冈,山峯险阻,崖径槃薄,乃以锡扣,剖之如割,山径既开,逐路而进。”

(4).犹磅礴。高大貌。 晋 郭璞 《江赋》:“ 虎牙 嵥竖以屹崒, 荆门 闕竦而槃礴。”《文选·郭璞<江赋>》作“磐礴”。 李善 注:“广大貌。” 金 元好问 《梁父吟扇头》:“槃礴万古心,块石入危坐。”

九虎

指 王莽 的九个将军。《汉书·王莽传下》:“﹝ 王莽 ﹞拜将军九人,皆以虎为号,号曰‘九虎’。”《后汉书·冯衍传上》:“﹝皇帝﹞破百万之陈,摧九虎之军,雷震四海,席卷天下。”后用以喻强悍之军。 北周 庾信 《周车骑大将军贺娄公神道碑》:“朝兵减灶,夜营多鼓,箭丽六麋,锋摧九虎。” 宋 苏舜钦 《难易言》诗:“排罗婴儿拒九虎,未若以道干贵权。”

游宴

同“ 游宴 ”。嬉游宴饮。《后汉书·鲁丕传》:“学官传五帝之道,修先王礼乐教化之处,王欲废塞以广游讌,事不可听。”《晋书·刘粲载记》:“ 粲 荒耽酒色,游讌后庭。”参见“ 游宴 ”、“ 游醼 ”。

(1).游乐。《汉书·张安世传》:“ 鸿嘉 中,上欲遵 武帝 故事,与近臣游宴。” 唐 杜甫 《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花月穷游宴,炎天避鬱蒸。”

(2).交游宴饮。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礼部官房》:“ 南京 礼部堂属,俱轮教坊值茶,无论私寓游宴,日日皆然。”《文汇报》1986.10.8:“抗战胜利后,他曾出资办过书店和印刷厂,又恢复了《论语》周刊,可惜都没有认真从事,而把大部分时间、精力耗费在游宴上。”

亦作“ 游燕 ”。亦作“ 游讌 ”。游乐宴饮。《列子·周穆王》:“游燕宫观,恣意所欲,其乐无比。”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恤民灾害,不遑游宴。”《晋书·外戚传·羊琇》:“又喜游讌,以夜续昼,中外五亲无男女之别,时人讥之。”《世说新语·雅量》“ 戴公 从东出, 谢太傅 往看之” 刘孝标 注引 南朝 宋 王韶之 《晋安帝纪》:“﹝ 戴逵 ﹞性甚快畅,泰於娱生,好鼓琴,善属文,尤乐游燕,多与高门风流者游。” 唐 韩愈 《与祠部陆员外书》:“方今在朝廷者,多以游讌娱乐为事。” 宋 苏舜钦 《黄雍于西安修水之侧起佚老亭以奉亲》诗:“何如轻舟早还家,日对白云奉游宴。” 明 何景明 《白菊赋》:“指孤芳而缔好,创游燕以为嬉。” 清 柳树芳 《大水行》:“珍穷水陆恣游讌,乐酣歌舞起楼臺。” 王国维 《观堂集林·太史公行年考》:“ 武帝 游宴后庭,始用宦官,非古制也。”

见“ 游宴 ”。

为言

(1).与之说话;与之交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岂寡人不足为言邪?何故哉?”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汾水》:“ 辛 貌丑,妻不为言。”

(2).犹为意。《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 贫困,常欺 鲍叔 , 鲍叔 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诈伪之言。为,通“ 伪 ”。《诗·唐风·采苓》:“人之为言,苟亦无信。”《诗·唐风·采苓》:“人之为言,胡得焉。” 孔颖达 疏:“人之诈伪之言。” 陈奂 传疏:“古‘为、伪、譌’三字同。《毛诗》本作‘为’,读作‘伪’也。为言即谗言,所谓小行无徵之言也。”

勤苦

勤奋努力

佐读勤苦。——清· 周容《春酒堂遗书·芋老人传》

终岁勤苦。——宋· 苏轼《教战守》

坎轲

坎坷。《三国志·魏志·刘劭传》“郎中令 河东 杜挚 等亦著文赋,颇传於世” 裴松之 注引《文章叙录》:“ 挚 与 毌丘俭 乡里相亲,故为诗与 俭 ……其诗曰:‘騏驥马不试,婆娑槽櫪间;壮士志未伸,坎軻多辛酸。’” 唐 韩愈 《复志赋》:“昔余之既有知兮,诚坎軻而艰难。” 鲁迅 《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内容多半是,惟才子能怜这些风尘沦落的佳人,惟佳人能识坎轲不遇的才子,受尽千辛万苦之后,终于成了佳偶。”

反朴

见“ 反璞 ”。

太和

见“ 太和 ”。

亦作“ 大和 ”。1.天地间冲和之气。《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汉书·叙传上》:“沐浴玄德,禀卬太和。”《文选》作“太龢”。 唐 元稹 《竞渡》诗:“数极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积为丰登之庆。”

(2).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 唐 刘长卿 《同姜濬题裴式微余干东斋》诗:“藜杖全吾道,榴花养太和。” 宋 司马光 《论燕饮状》:“伏望陛下当此之际,悉罢燕饮,安神养气……无益奉养者,皆不宜数御以伤大和。” 宋 陆游 《蓬户》诗:“白头万事都经遍,莫为悲伤损太和。”

(3).谓太平。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华委世。” 李善 注:“太和,谓太平也。” 唐 陆贽 《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思与海内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兴。”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昔闻有 明 全盛日,长养宇宙登太和。”

(4).和睦。 清 恽敬 《答陈云渠书》:“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乐矣。”

(5). 魏 鼓吹曲名。《晋书·乐志下》:“改《上邪》为《太和》,言 明帝 继体承统, 太和 改元,德泽流布也。”

(6).雅乐名。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雅乐部》:“郊天及诸坛祭祀,即奏太和、冲和、舒和三曲。”《金史·乐志上》:“乃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名之曰‘太和’。”

恸哭

放声痛哭,号哭

听见青年和老人抽泣和恸哭

宫中皆恸哭。——唐· 李朝威《柳毅传》

捧诏恸哭。——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青松

青翠的松树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