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上辞松楸一首

作者:宗泽 朝代:宋代

东上辞松楸一首原文

八年坐亲党,泯伏长安城。
甘心傍松楸,申我儿子情。
闭户慨岩廊,读书笑金籯。
力田固为政,课童乃司兵。
深病骨相寒,不蒙轩冕荣。
维天临万邦,搜罗世豪英。
我友挽出之,大人今继胆。
古无忠孝全,泣涕去丘茔。
为翁大门闾,翻然以东征。

诗词问答

问:东上辞松楸一首的作者是谁?答:宗泽
问:东上辞松楸一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东上辞松楸一首是什么体裁?答:五古
问:宗泽的名句有哪些?答:宗泽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亲党

亲信党与。 晋 袁宏 《后汉纪·顺帝纪下》:“侍中 杜乔 奏免 陈留 太守 梁让 、 济阳 太守 氾宫 、 济北 太守 崔瑗 赃罪狼籍, 梁氏 亲党也。”《资治通鉴·梁武帝大通二年》:“若不大行诛罚,更树亲党,恐公北还之日,未渡 太行 而内变作矣。” 金 王若虚 《滹南诗话》卷下:“ 鲁直 开口论句法,此便是不及古人处。而门徒亲党,以衣鉢相传,号称法嗣,岂诗之真理也哉。”

长安

长安地名始于秦朝,西汉、隋、唐等朝的都城,在今陕西西安一带

甘心

(1) 情愿

他是甘心受罚的

初,武帝感 张骞之言,甘心欲通 大宛诸国,使者相望于道,一岁中多至十余辈。——《汉书·西域传》

(2) 满意;满足

不达目的绝不甘心

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松楸

(1).松树与楸树。墓地多植,因以代称坟墓。 南朝 齐 谢朓 《齐敬皇后哀策文》:“陈象设於园寝兮,映舆鍐於松楸。” 唐 刘禹锡 《酬乐天见寄》诗:“若使吾徒还早达,亦应簫鼓入松楸。”《旧五代史·梁书·赵犨传》:“祖先松楸,去郭数里。”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设朝》:“兵燹难消,松楸多恙, 鼎湖 弓剑无人葬。”

(2).特指父母坟茔。 宋 洪迈 《容斋续笔·思颍诗》:“﹝ 欧阳修 ﹞逍遥於 潁 ,盖无几时,惜无一语及於松楸之思。”

儿子

(1) 某人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

有两个儿子的家

(2) 下一代男性后裔;父母所生的男性孩子

闭户

指人不预外事,刻苦读书。《文选·任昉<天监三年策秀才文>》:“闭户自精,开卷独得。” 李善 注引《楚国先贤传》:“ 孙敬 入学,闭户牖,精力过人,太学谓曰‘闭户生’。” 南朝 梁 王僧孺 《太常敬子任府君传》:“下帷闭户,投斧悬梁。” 清 张穆 《与陈颂南书》:“窃见先生年来日以招呼名士为事,苟有闻於世,必宛转引为同类,从无闭户自精、读书味道之时。”

岩廊

亦作“ 巖郎 ”。亦作“岩廊”。1.高峻的廊庑。《汉书·董仲舒传》:“盖闻 虞舜 时,游於巖郎之上,垂拱无为,而天下太平。”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堂边廡巖郎,谓巖峻之郎也。”

(2).借指朝廷。 汉 桓宽 《盐铁论·忧边》:“今九州同域,天下一统,陛下优游巖廊,览羣臣极言。” 唐 元稹 《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端拱巖郎,高居深视,以冕旒自蔽,而秋毫必察;以黈纊塞耳,而芥动必闻。” 明 徐复祚 《投梭记·闺叙》:“卑人緑螘一生,青毡半世,志存丘壑,梦断巖廊。” 清 赵翼 《题周山茨观察老圃秋容图》诗:“君不见 陶 家篱、 韩 相圃,一在岩廊一环堵。”

读书

(1) 看着书本出声读或默读

(2) 正式学习一个科目或课程

她读书很用功

金籯

见“ 金籝 ”。

力田

(1).努力耕田。亦泛指勤于农事。《战国策·秦策五》:“今力田疾作,不得煖衣餘食。”《汉书·惠帝纪》:“春正月,举民孝悌力田者復其身。” 唐 司马扎 《卖花者》诗:“不知力田苦,却笑耕耘辈。” 清 戴名世 《赞理河务佥事陈君墓表》:“今诚兴水利,教民力田,则西北可復为财赋之藪矣。” 易宗夔 《新世说·雅量》:“ 徐竹逸 与弟 竹虚 独守敝庐,昼则力田,夜不废读,儼如太平之世。”

(2).古时乡官名。 汉 置。《汉书·文帝纪》:“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后汉书·明帝纪》:“其赐天子男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人 * 。” 李贤 注:“三老、孝悌、力田,三者皆乡官之名。” 宋 苏轼 《和王巩六首并次韵》之二:“虽无献捷功,会赐力田爵。”

为政

(1).治理国家;执掌国政。《诗·小雅·节南山》:“不自为政,卒劳百姓。”《左传·宣公元年》:“於是 晋侯 侈, 赵宣子 为政,骤諫而不入,故不竞於 楚 。” 北周 庾信 《周五声调曲·商调曲一》:“ 有熊 为政,访道於 容成 。” 宋 苏轼 《朝辞赴定州论事状》:“陛下为政九年,除执政臺諫外,未尝与羣臣接,然天下不以为非者,以谓垂帘之际,不得不尔也。” 清 姚鼐 《<左传补注>序》:“ 魏献子 合诸侯,干位之人,而述其为政之美,词不恤其夸。”

(2).指执政者。《仪礼·大射》:“﹝司射﹞自阼阶前曰:‘为政请射。’” 郑玄 注:“为政谓司马也。司马,政官,主射礼。”

(3).处理政事。 唐 宋之问 《送许州宋司马赴任》诗:“当闻力为政,遥慰我心愁。” 唐 岑参 《冬宵家会饯李郎司兵赴同州》诗:“应须力为政,聊慰此相思。”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旧闻·为政不相师友》:“公虽受知于 文端 ,而为政不相师友,一切听从民便。”

(4).做主。《左传·宣公二年》:“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 宋 沉作喆 《寓简》卷七:“盖金微,不能为政,但随气所胜,革化而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公孙九娘》:“小娘子不肯自草草,得舅为政,方此意慊得。”

(5).作宫。《论语·为政》:“子奚不为政?”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传》:“他日,妻谓生曰:‘子岂不思为政乎?’” 明 宋濂 《赵侯神道碑铭》:“士君子能建治功於隆平之日,而或不能保大节於危难之时,盖为政以及物者易,而杀身以成仁者难。” 清 汪懋麟 《送劳书升之任黔中》诗之三:“时艰为政好,地逈得官閒。”

病骨

指多病瘦损的身躯。 唐 李贺 《示弟》诗:“病骨犹能在,人间底事无。” 宋 苏轼 《浴日亭》诗:“已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 宋 陆游 《晚归》诗:“病骨羸将折,昏眸困欲眠。” 明 于谦 《登楼书兴》诗:“暮景侵寻欺病骨,秋霜容易上华巔。”

不蒙

即 夫蒙 。古 西羌 姓。 唐 王维 有《奉和圣制送不蒙都护兼鸿胪卿归安西应制》诗, 赵殿成 注:“ 不蒙 ,蕃将之姓。”

轩冕

(1).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管子·立政》:“生则有轩冕、服位、穀禄、田宅之分,死则有棺槨、绞衾、壙垄之度。”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既轩冕之非荣,岂緼袍之为耻。” 唐 陈子昂 《昭夷子赵氏碑》:“故蓬居穷巷,轩冕结辙。”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四》:“酬酢化尊卑,尊卑化轩冕,轩冕化宫室,宫室化城郭。”

(2).借指官位爵禄。《庄子·缮性》:“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 唐 《过陶徵君隐居》诗:“田园三亩緑,轩冕一銖轻。”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轩冕失之,有时而復来;节行失之,终身不可得矣。” 明 高叔嗣 《简袁永之狱中》诗:“本同江海人,俱为轩冕误。” 清 纳兰性德 《与顾梁汾书》:“恒抱影於林泉,遂忘情於轩冕。”

(3).指国君或显贵者。《管子·轻重甲》:“故轩冕立於朝,爵禄不随,臣不为忠。”《后汉书·崔駰传》:“临雍泮以恢儒,疏轩冕以崇贤。” 唐 王昌龄 《灞上闲居》诗:“轩冕无枉顾,清川照我门。”《明史·文苑传四·徐渭》:“当 嘉靖 时, 王 李 倡七子社, 谢榛 以布衣被摈。 渭 愤其以轩冕压韦布,誓不入二人党。”

(4).指为官。 清 侯方域 《汤御史传》:“然性素高介,当官则死其职,过即澹然无轩冕情。”

天临

上天照临下土。喻天子之治。 南朝 宋 颜延之 《应诏宴曲水作诗》:“太上正位,天临海镜。”

万邦

(1).所有诸侯封国。后引申为天下,全国。《书·尧典》:“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诗·大雅·文王》:“仪刑 文王 ,万邦作孚。” 郑玄 笺:“仪法 文王 之事,则天下咸信而顺之。”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应诏诗表》:“君临万邦,万邦既化。” 唐 白居易 《贺雨》诗:“遂下罪己詔,殷勤告万邦。” 明 张居正 《恭励圣学诗》:“元后辅万邦,绥猷良不易。” 刘师培 《古书疑义举例补·虚数不可实指之例》:“古代邦国狭小, 虞 夏 之交,计有万国,而后世遂有万邦之语。”

(2).泛指众多的国家。 郭沫若 《新华颂·毛 * 的旗帜迎风飘扬》:“我们反抗侵略,睦邻万邦,要保卫世界和平,必须有力量。”

搜罗

搜寻收集(到处录求(人或事物)并聚集在一起)

搜罗人才

豪英

(1).指豪杰英雄。《战国策·齐策六》:“内牧百姓,循抚其心,振穷补不足,布德於民;外怀 戎 翟 、天下之贤士,阴结诸侯之雄俊豪英。” 唐 李白 《邺中赠王大》诗:“投躯寄天下,长啸寻豪英。” 明 吴易 《威宁伯王襄敏公越》诗:“豁达笼豪英,出没神鬼眩。” 陈毅 《中秋》诗:“明月当头思远举,豪英满座饮长虹。”

(2).形容才能出众。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观德》:“至德以受命,豪英高明之人辐輳归之。” 元 关汉卿 《玉镜台》第二折:“据文学比 温嶠 更聪明, 温嶠 怎及他豪英?”

大人

(1) 指在高位者,如王公贵族

(2) 对父母叔伯等长辈的敬称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父亲大人

(3) 成年人

大人小孩都可以来

(4) 身材长大的人

(5) 对老者、长者的敬称

(6) 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

忠孝

忠于君国,孝于父母。《孝经·开宗明义》“终於立身” 汉 郑玄 注:“忠孝道著,乃能扬名荣亲,故曰终於立身也。”《东观汉记·北海敬王刘睦传》:“大王忠孝慈仁,敬贤乐士。” 唐 韩愈 《潮州请置乡校牒》:“人吏目不识乡饮酒之礼,或未尝闻《鹿鸣》之歌,忠孝之行不劝,亦县之耻也。”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王风既降,圣教莫修,忠孝情衰,廉耻道丧。”

泣涕

(1).眼泪。《诗·邶风·燕燕》:“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晋 陶潜 《咏贫士》之七:“年飢感仁妻,泣涕向我流。”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独居不御酒肉,坐卧泣涕霑衣。”

(2).哭泣。《荀子·大略》:“ 曾子 泣涕曰:‘有异心乎哉!’” 宋 苏舜钦 《答杜公书》:“设丈人有此才,逢此时,而不得此位,则某必当叹息泣涕而相弔。” 清 戴名世 《先大人诗序》:“自恨无以发名成业,以振先人之盛德与其文章,於是泣涕而书之。”

丘茔

坟墓。古祖宗坟墓多在家乡,因亦指乡里。 晋 潘岳 《杨荆州诔》:“退守丘塋,杜门不出,游目典坟,纵心儒术。”

门闾

(1).城门与里门。《吕氏春秋·仲夏》:“门閭无闭,关市无索。” 高诱 注:“门,城门;閭,里门也。”《淮南子·天文训》:“闭门閭,大搜客,断刑罚,杀当罪,息关梁,禁外徙。”

(2).宫门。《礼记·月令》:“﹝仲冬之月﹞命奄尹,申宫令,审门閭,谨房室,必重闭。” 孙希旦 集解:“谓宫中之门閭也。巷门曰閭,宫中有永巷,故有閭。”

(3).指乡里、里巷。 唐 白居易 《议井田阡陌策》:“夫然,则井邑兵田之地,众寡相维;门閭族党之居,有亡相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 刘安住 行孝, 张秉彝 施仁,都是罕有,俱各旌表门閭。” 许地山 《凶手》第二幕:“你们都与我回衙,再审明白,若是实情,本官当与你旌表门闾。”

(4).家门;家庭;门庭。《北齐书·杨愔传》:“ 愔 儿童时,口若不能言,而风度深敏,出入门閭,未尝戏弄。” 宋 王安石 《祭吕望之母郡太文》:“贤矣夫人,善持门閭。”《古今小说·陈从善梅岭失浑家》:“我欲赴选,求得一官半职,改换门閭。” 王闿运 《陈永豫墓志铭》:“ 江 介之迁,门閭将大。”

翻然

(1) 形容改变得很快而彻底

翻然悔悟

(2) 也作“幡然”

东征

(1).向东征伐。《诗·小雅·渐渐之石》:“武人东征,不皇朝矣。” 郑玄 笺:“将率受王命东行而征伐。” 汉 扬雄 《甘泉赋》:“函甘棠之惠,挟东征之意。” 唐 李商隐 《随师东》诗:“东征日调万黄金,几竭中原买鬭心。”

(2).东行。 汉 班昭 《东征赋》:“惟 永初 之有七兮,余随子乎东征。” 唐 白居易 《奉和汴州令狐相公二十二韵》:“客有东征者,夷门一落帆;二年方得到,五日未为淹。”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